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3 22:1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练习
2023-2024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科学知识的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于气焊
B.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
C.活性炭有吸附性,它可应用于雾霾天专用口罩中
D.因超导体的电阻为零,用它制作灯丝会使灯丝特别亮
2.下列关于物质的应用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_)
选项 应用 原因分析
A 温度上升,水银温度计的汞柱上升 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B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用活性炭除去异味 常温下活性炭化学性质不活泼
C 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水后变瘪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D 用飞机在云层中撒布干冰,实施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
A.A B.B C.C D.D
3.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为验证草酸分解产物,将产物持续通入下列装置。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中①、②装置可以互换
B.若③中停止加热,④中液体会倒吸入硬质玻璃管中
C.反应结束后,③中的固体物质一定属于混合物
D.若分解产物停止通入时,③中生成的铜不会变成氧化铜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石墨用作电极 D.活性炭除去异味
5.我市某中学环境监测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下面是他们监测到的部分数据:
测定区域 测定时段 抽测次数 空气中CO2的含量(平均值)
城市绿心 中午12:00~13:00 5 0.029%
城市绿心 清晨7:00~8:00 5 0.028%
繁华闹市区 中午12:00~13:00 5 0.039%
繁华闹市区 清晨7:00~8:00 5 0.032%
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同学们在研究中应用了分类比较的方法
B.大量植树造林有利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C.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不同地域都是相同的
D.多次抽测并取平均值可有效避免测定的偶然性
6.鉴别与除杂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下列方案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鉴别硬水与软水加入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情况
B.除去CO2混有的少量CO通入氧气,点燃
C.除去水中的颜色、异味可以使用活性炭
D.除去CuO粉末中混有的少量C粉在足量空气中灼烧
7.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物质燃烧,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使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如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①是二氧化碳变化,曲线②是氧气变化
B.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
C.该实验证明了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仍能支持白磷的燃烧
D.该实验证明了不同物质的燃烧对氧气的质量分数需求不同
8.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B.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9.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等4瓶气体的正确方法(  )
A.分别加入适量石灰水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C.将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铜网 D.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0.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附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D.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11.一位同学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了下列物质的区别方法,您认为错误的是( )
A.区别氧气和氮气,选择带火星的木条
B.区别二氧化碳和氮气,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C.区别二氧化碳和氮气,选择燃着的木条
D.区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12.下列操作中,可以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A.倒入石蕊溶液 B.闻气体的气味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D.插入燃着的木条
13.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是由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共同决定的是
A.氮气焊接金属时做保护气 B.氦气用于充气球 C.炭黑用于制墨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14.下列化学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二、填空题
15.改进教材实验有利于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培养创新能力。
【魔棒生烟】图1为教材实验: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产生白烟。图2为改进设计。
(1)图1实验说明分子 。
(2)图2改进设计的优点是 。
【测定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图3为教材实验,图4为改进设计。
(3)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并产生 。
(4)图4改进设计中瘪气球的作用是 。
(5)图4改进设计实验过程中瘪气球的变化情况是 。
【实验室制取CO2】图5为教材中制取CO2的发生装置,图6是用软塑料管自制的气体发生装置。
(6)图6改进设计的优点是 。
(7)下图装置中具有图6装置相同优点的是 (选填序号)。
1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现有①氧气、②石墨、③二氧化碳、④金刚石,四种物质,选择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用作电极的是 。
(2)可用于玻璃刀刀头的是 。
(3)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
(4)能用于灭火的是 。
17.以CO2为碳源,与电解水产生的H2经催化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有机物,此方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化学家使用特殊的催化剂实现了CO2和H2转化为A或B等有机物,反应原理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A的化学式为C4H10,则B的化学式是 。
(2)“结构决定性质”,请你举一例子说明CO2和CO在某方面上化学性质的不同: 。
(3)根据催化剂的特性可知,催化剂在该反应前后,其质量和 不变。
(4)由CO2和H2反应生成A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18.写出下列方程式
(1)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
(2)工业制二氧化碳 。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的原因 。
19.“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用转化是实现“双碳”经济的有效途径,该转化的第一步反应的微观图示如图。

(1)也是一种温室气体,充分燃烧时有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图示反应的生成物是 (填化学式);写出这些生成物共有的一种用途: 。
(3)在这步反应中,消耗的和生成的的个数比为 ,消耗的和生成的的质量比为 。
20.北京24届冬奥会速滑馆的冰面,是用目前最先进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制冰技术制作。
(1)用二氧化碳制冰时,水变成冰的过程发生了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二氧化碳分子由 和 构成。
(3)请从微观角度解释气体二氧化碳施加一定高压后能变成临界状态的流体的原因: 。
(4)所用的二氧化碳来自工业生产的副产物,如煅烧石灰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1.下列:①空气、②氧气、③二氧化碳、④一氧化碳、⑤水、⑥乙醇、⑦甲烷、⑦高锰酸钾都是常见的物质.
(1)上述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序号,填完全才能得分);颜色为紫黑色的是 .
(2)冬天燃煤取暖时,应注意室内通风,防止“煤气”中毒.“煤气”指的是 (填序号);
(3)干冰是固体的 (填序号),可用于人工降雨;
(4)机动车司机驾车前饮用的饮料中,不能含有的是 (填序号).
(5)写出上述物质中,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三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2.现有100g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经分析含碳36%,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再将气体通往足量澄清石灰水中:
(1)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 。
(2)写出混合气体通过灼热氧化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最终生成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g。
参考答案:
1.D
2.D
3.D
4.A
5.C
6.B
7.C
8.D
9.B
10.C
11.C
12.D
13.A
14.D
15.(1)不断运动
(2)无污染
(3)大量白烟
(4)缓冲气压
(5)先变大后变小
(6)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7)AD
16.(1)②
(2)④
(3)①
(4)③
17. C6H6. CO2不能燃烧,而CO具有可燃性 化学性质
18.(1)
(2)
(3)
19.(1)CH4+2O2CO2+2H2O
(2) H2、CO 作燃料等
(3) 1:2 11:14
20.(1)物理变化
(2) 碳原子 氧原子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CaCO3CaO+CO2↑
21.(1) ① ③④⑤ ⑦
(2)④
(3)③
(4)⑥
(5)
22. 2:1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