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诗歌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诗歌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4 06:33: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诗歌阅读(2023年9月)
一、诗歌阅读(共25小题)
1.(2023春 阳明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
杜甫
燕入非旁舍,鸥归只故池。
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
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
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
[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2.(2023秋 宝山区校级月考)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西塞山怀古①
(唐)刘禹锡
王溶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③,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④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⑤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释】:①本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②王潜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最终统一全国。③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④此指《玉树后庭花》⑤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1)下列对两首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豪放雄阔
B.绮丽飘逸
C.质朴清雅
D.沉郁苍凉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塞山怀古》前四句“下”“收”“沉”“出”简洁凝练地写出西晋灭吴的摧枯拉朽之势。
B.《西塞山怀古》颈联意蕴深厚,将六朝人物变迁,世代兴废包含其中,有言简意赅之效。
C.《金陵怀古》颔联通过今昔对比写出昔年宫殿的宏伟。
D.《金陵怀古》颈联用比兴手法来暗指世间的风云变幻。
(3)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分析其主旨表达上的异同。
3.(2022春 宜君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天末怀李白①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②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①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流寓湘江。②魑魅:泛指鬼怪。
(1)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
B.两首诗都以“水”寄情。
C.两首诗都用了借代手法。
D.两首诗都以实写虚抒情。
(2)宋人葛立方说“李诗思疾而语豪,杜诗思苦而语奇”,结合这两首李杜诗对此作分析。
4.(2023春 运城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段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暗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B.颔联诗人想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但他行色匆匆,难以驻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
C.颈联侧面描写杏花的热闹,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2)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触景生情,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5.(2023 和平区校级开学)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本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6.(2023春 靖远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②酬午日③,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④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⑤。
[注]①陈与义:宋朝诗人,靖康之难后,他避难南奔。这首词是他流寓两湖一带,恰逢端午有感而作的。②楚词:楚辞。③午日:端午。④戎葵:蜀葵,花常朝向太阳。⑤湘中:湘江水中。此处指屈原投江殉难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咏楚词”表明词人借吟诵楚辞篇章度过端午时节,透露出词人感伤的情绪。
B.“榴花不似舞裙红”意思是面对着盛开的石榴花和舞女的舞裙,词人觉得舞裙更鲜艳。
C.“无人知此意”主要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动荡和自身飘零的凄苦、无奈之情。
D.下阕中,词人将今日之酒与昔日之酒进行对比,深浅一样,词人举杯倒酒,祭奠屈原。
(2)请简要赏析“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7.(2023 吉州区校级开学)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后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②亭堠:戍边的城堡。③何摧兀:多么险峻。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今内蒙古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苍茫渺远的居所,一时感慨写下此诗。
B.戍边的堡垒险峻雄伟,士兵却战死沙场,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批评了朝廷。
C.诗人以风卷黄沙、夕阳西坠的阴沉凄凉景象,渲染了战场的悲凉气氛。
D.诗人直抒胸臆,讥刺时弊,同情兵民,言简意深,而锋芒毕露。
(2)《感遇三十八首》是一组诗歌。有人评价陈子昂的组诗紧扣时事,关切时弊。本诗关切的“时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阐述。
8.(2023春 麒麟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下列对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一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视觉与听觉结合,突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为后两句作铺垫。
B.诗一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使全诗意境色调和谐,显得更加从容恬静。
C.诗二题为“山雨”,开篇紧扣题下笔,描写雨前情景,与后两句构成因果,构思巧妙。
D.诗二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诗人心理,“忽见”表现作者由惊奇到惊喜,耐人寻味。
(2)翁卷的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9.(2023春 友谊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
杜甫
风餐江柳下,雨卧驿楼边。
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
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圆。
飘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
【注】南庭:指南方边远地区。水仙:水中的神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泊舟处所,“江柳”“驿楼”如或可睹,可谓“诗中有画”。
B.“风餐”与“雨卧”互文见义,道出诗人漂泊江湖的凄苦、悲凉情状。
C.颔联写诗人设网捕鱼,停船买米,表现了生活的艰辛和旅途的劳苦。
D.早晨的疏云,夜里的清月,这良辰美景让诗人徒增感慨,悲从中来。
(2)尾联“漂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
10.(2023 济南开学)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小题。
物理六首(选二)
林希逸
其一
以鸟养鸟尽性,惟虫能虫知天。
万物与我为一,反身乐莫大焉。
其六
非鱼知鱼谁乐?梦鹿得鹿谁诬?
若与予也皆物,执而我之则愚。
【注】①梦鹿得鹿:典出《列子 周穆王》,郑人采樵,毙鹿之后,十分高兴,为不让人知,他把死鹿藏匿在土坑,盖上蕉叶,后来他找不到所藏之鹿,就怀疑是个梦。②诬;假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中“以鸟养鸟”的道理与《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道理一样。
B.根据诗歌句式对仗的特点可以推知“尽性”“知天”语义相近。
C.其六第一句中的“谁乐”,包含了“鱼的欢乐”和“观者的欢乐”。
D.其六借用“梦鹿得鹿”的典故所表达的哲理和庄周梦蝶不一样。
(2)这两首诗提出了“物”“我”的概念,强调要知物、知我。请结合诗句谈谈“知物”“知我”的内涵。
11.(2023春 东营期末)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小市人家避雨在家以菜蔬度日的孤城风雨图。
B.“身闲心苦一舂锄”中这个“苦”字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而又将情感投射于外物的结果。
C.颈联写渔翁从屋舍来水边收拾渔网,恰巧在此的诗人却因满怀心事无意观看。
D.本诗类似随感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寻常事物的形象中颇具理趣,写景淡雅有致,抒情含蓄委婉。
(2)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
12.(2023 深圳校级开学)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①行,冷磷②依萤聚土塍③。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夜归
钱澄之④
江上霜飞吹客衣,菰蒲艇子⑤夜深归。
征鸿暗叫寻行度⑥,野鸭齐惊破阵飞。
追水林峦行失去,远村灯火望中微。
犬声出屋舂声歇,知有人开竹里扉。
【注】①筇,筇竹,宜于制作手杖。②冷磷:清冷的磷火,俗称鬼火。③土塍,方言,田间的土埂。④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削发为僧,后还俗归乡。⑤菰蒲:菰和蒲,都是生长在池沼或河滩上的水草。艇子:小船。⑥寻行度:寻找归雁的行列一起从空中飞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开头点题,周诗“倚筇行”表达了归客不顾道路艰险,急切归家的心情;钱诗的“菰蒲艇子”句则写出了归客深夜乘小舟在岸边的菰蒲中穿行的情形。
B.两诗均写到了“灯”,周诗中的“补衣灯”,是温暖、美好、团圆的象征;钱诗中的“远村灯火”,是孤独、愁苦、凄凉的象征。
C.周诗第二句描写了田野里土埂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萧森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反衬出归客急切回家的心境。
D.钱诗颈联动静互换,十分巧妙。原本是舟行水上,山林迎面而来,但诗人偏说“追水林峦”,是林峦追逐流水而来,将船动峦静变成峦动船静,峦追水行。
(2)两诗均以《夜归》为题,即事感怀,“事”相近而“怀”各异,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3.(2023 香洲区校级开学)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期许,那么诗中“剪烛”的目的是    
A.把烛光调亮
B.把烛光调暗
C.把烛光熄灭
D.把蜡烛剪断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14.(2023秋 辽宁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瞻仰武侯祠,以激情昂扬的笔触,颂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感慨壮志未遂。
B.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他的遗像令人肃然起敬,“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C.诗人高度赞扬诸葛亮的伟绩,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D.诗中的“伯仲之间”与陆游《书愤》中的“伯仲间”,两者内涵和意图相同。
(2)本诗的尾联与《蜀相》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15.(2022秋 赤峰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
李白
昔为大堤客,曾上山公楼。开窗碧嶂满,拂镜沧江流。
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此地别夫子,今来思旧游。
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壮志恐蹉跎,功名若云浮。
归心结远梦,落日悬春愁。空思羊叔子,堕泪岘山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昔”“曾”二字与题目的“忆”字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
B.“开窗”“拂镜”两句,描绘了山公楼周边满目青翠、清新开阔的壮美景象。
C.“落日悬春愁”句中“悬”字化抽象为具体,使得春愁形象可感,生动别致。
D.诗人重逢旧友,感慨万千,既有相见时的喜悦之情,又饱含离别的不舍之意。
(2)诗人因何“堕泪岘山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2022秋 武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次鄂州①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见”字写出战乱漂泊中遥见汉阳城的喜悦,“犹是一日程”更是突出这种归乡的喜悦。
B.颔联简笔白描船中日常情景:同船商贾白日酣然入梦和夜晚船夫呼唤,透露出作者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C.颈联即景生情:时值寒秋,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愁情与秋色的凄凉联系起来。
D.本诗诗风含蓄,感情平易炽热,通过诗人的切身感受表现战乱,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2)试分析本诗尾联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17.(2022秋 东海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
B.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
C.“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D.“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从艺术效果角度分析,你更喜欢哪一版本。
18.(2022春 保山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介绍演奏者,“几年”点明段处士在琴艺上苦心修炼数年,“七条丝”代指琴。
B.琴是一种弹拨乐器,演奏者主要用手弹奏,所以诗人用“十指”代指演奏者段处士。
C.颈联写诗人沉浸在音乐中,为音乐沉醉,忘记了时间,侧面写段处士演奏技艺高超。
D.尾联先写段处士一曲终了的感受,诗人再用议论的方式高度评价段处士的音乐造诣。
(2)诗歌颔联描写琴声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19.(2022秋 青龙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暖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朓,南朝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相接”是精神相通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话中有“话”,其深层含意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登高望吴越,微波涌动,月光如水,想起了像谢朓一样的朋友,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从炼字角度来说,“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20.(2023秋 建平县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范寺丞①
林逋
林中萧寂款吾庐,亹亹②犹欣接绪馀。
去棹看当辨江树,离尊聊为摘园蔬。
马卿③才大常能赋,梅福④官卑数上书。
黼座垂精正求治,何时条对召公车。
【注】①天圣六年(1028)秋,范仲淹经过长途跋涉,再次拜访林逋,将其所写万言书《上执政书》呈送给林逋。林逋由此写下此诗。②亹亹: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③马卿:指司马相如。④梅福:梅福很有才华,却不被汉成帝刘骜重用,辞官居家,屡次上书朝廷议论朝政,终不被采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树叶凋落的季节里,才华横溢的范仲淹拜访诗人,愉悦地倾听诗人谈论。
B.离别时,诗人一直看着船远去直至消失,“辨”字突出诗人对范仲淹的不舍。
C.离别宴会上,诗人特地为范仲淹采摘一些新鲜蔬菜,以表达对他的深厚情谊。
D.后四句是全诗的重点,前四句的景物描写为后四句写范仲淹的《上执政书》做铺垫。
(2)诗歌颈联提到马卿和梅福两人的典故,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1.(2023秋 山东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初到黄州
苏 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①不妨员外②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③。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④。
【注】①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②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③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④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压酒囊即代指官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为口忙”既指谋生糊口,又指因言获罪,语带双关,语言平实而表意丰富。
B.“好竹”句见竹闻香,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也上承“为口忙”,具体形象。
C.“逐客”句以“不妨”写贬谪,大有苦中作乐意,与白居易“黄芦苦竹绕宅生”之叹不同。
D.“荒唐”“只惭”等语表现了诗人虽遭遇不公而无怨天尤人之意,故有自我解剖之心。
(2)诗歌是怎样围绕“初到黄州”进行构思?试作简要分析。
22.(2022秋 龙凤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③踯躅:即杜鹃花。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勾勒阳山地区全景,笔调疏淡。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猴猿啼鸣,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传递出人烟稀少的空寂。
B.颔联两组近景特写,情景交融。作者描写绿竹与红花交相辉映的景象,目的是表现自己清闲自得、乐观雅趣的意态。
C.尾联诗意委婉曲折,韵味醇厚。诗人写愁却不说愁,只说张十一来诗后自己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
D.本诗含蓄深沉,令人回味。写僻境,以画意出之;写忧愤,以曲笔出之。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
(2)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3.(2023春 会宁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呼”写出欢快的叫声,“窥”表现活泼的神态。
B.“举”字富有动感,写风中之荷尤见精神,把荷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C.“五月渔郎相忆否”直接抒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之情,通过反问句加强语气,突出思乡之情。
D.词中虚实相生,实写客居在外所见的景象,虚写梦回家乡,营造出了清新明丽的艺术境界。
(2)本词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都写到“荷”,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4.(2023春 吴忠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慈姥竹
李 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用“竹”“石”“江”“岛”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竹林与江岛相互映衬的美景。
B.第四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竹声,突出慈姥竹给人带来的早春的寒意。
C.五至八句运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慈姥竹,语言生动明快,富有表现力。
D.诗歌第七句和《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两句所用表现手法相同。
(2)竹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将竹子作为品格高尚的化身,且常常以竹自喻。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
25.(2023春 海南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买酒镜湖酒楼
陆游
阴风号大泽,暮雨上高楼。
愁忆新丰酒①,寒思季子裘②。
登临天地迮③,老病岁时遒。
安得急装去,北平防盛秋④。
【注】①新丰,即今西安临潼县。新丰酒,是当地名酒。②季子,指苏秦。季子裘,季子的貂裘,指战国时苏秦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③迮,狭窄。④防盛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谓之防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破题,阴风怒号,暮雨潇潇点明环境,为全诗奠定了悲愁的情感基调。
B.颔联借“新丰酒”“季子裘”两个典故,委婉表达了自己收复失地的壮志。
C.颈联写楼上买醉的所见所感,既呼应首联的“上”,又引出尾联的“急装去”。
D.尾联“安得”一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焦灼无比的心情。
(2)颈联中哪两个词最能表达诗人的心情?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新题速递之诗歌阅读(2023年9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诗歌阅读(共25小题)
1.(2023春 阳明区校级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过故斛斯校书①庄(其二)
杜甫
燕入非旁舍,鸥归只故池。
断桥无复板,卧柳自生枝。
遂有山阳作②,多惭鲍叔知③。
素交零落尽,白首泪双垂。
[注]①斛斯校书:指作者居于草堂时的邻居斛斯融,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斛斯,复姓。校书,职官名,古代掌理校勘典籍的官吏。②山阳作:《晋书》载,向秀经嵇康山阳旧居,作《思旧赋》。③鲍叔知:《史记》载,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考点】分析诗词主旨.
【答案】①写对朋友离世的哀悼,表达出对自己生命垂暮的感伤;②写对知交不再的惋惜,表达出对自己孤苦伶仃的 凄怜;③写对朋友死后方得一官的怅惘,表达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悲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哀人亦复自哀”指在哀悼他人的同时也在哀伤自己。诗歌标题为“过故斛斯校书庄”结合注释可知,这位朋友已故,“其人死后方授一官”,故而作者首先是表达对这位友人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死后才授官的惆怅,借此抒发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
诗歌前两联为借景抒情,通过燕鸥飞入故居故池而斯人已没,友人故居无人打理,呈现出断桥缺板,卧柳自生枝的荒凉破败景象,充分衬托出诗人内心对友人逝去的伤感之情。
“遂有山阳作,多惭鲍叔知”“素交零落尽”几句,写自己与朋友是难得的知音,只可惜自己不像鲍叔那样可以拔擢管仲,有负友人;再加上知交零落,再难遇到知音,流露出孤独凄苦之情。
“白首泪双垂”,有为自己年迈岁暮而伤感的情怀。
答案:
①写对朋友离世的哀悼,表达出对自己生命垂暮的感伤;②写对知交不再的惋惜,表达出对自己孤苦伶仃的 凄怜;③写对朋友死后方得一官的怅惘,表达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悲叹。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2023秋 宝山区校级月考)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西塞山怀古①
(唐)刘禹锡
王溶楼船下益州②,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③,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④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⑤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释】:①本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②王潜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最终统一全国。③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④此指《玉树后庭花》⑤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1)下列对两首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D 
A.豪放雄阔
B.绮丽飘逸
C.质朴清雅
D.沉郁苍凉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西塞山怀古》前四句“下”“收”“沉”“出”简洁凝练地写出西晋灭吴的摧枯拉朽之势。
B.《西塞山怀古》颈联意蕴深厚,将六朝人物变迁,世代兴废包含其中,有言简意赅之效。
C.《金陵怀古》颔联通过今昔对比写出昔年宫殿的宏伟。
D.《金陵怀古》颈联用比兴手法来暗指世间的风云变幻。
(3)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分析其主旨表达上的异同。
【考点】咏史怀古;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D
(2)C
(3)①两首诗都抒发了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
②第一首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风格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结合诗歌题材,比较两首诗的艺术风格,做出正确的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品读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要从整体入手,分析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本诗的感情主旨,根据尾联意思,分析两者主旨上的异同。
【解答】(1)A.豪放雄阔:雄豪奔放,宏伟壮阔。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抒发了诗人对于物是人非、繁华易逝的感慨,所以不是“豪放雄阔”。
B.绮丽飘逸:即具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和奇幻的情思。这首诗没有这个特点。
C.质朴清雅:天真自然而又清新秀雅。这是一般形容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D.沉郁苍凉:深沉蕴藉而又悲伤凄凉。两首诗都是怀古诗,都抒发了诗人对于物是人非、繁华易逝的感慨,都寄寓了历史兴亡的感慨,所以选“沉郁苍凉”。
故选:D。
(2)C.“《金陵怀古》颔联通过今昔对比写出昔年宫殿的宏伟”错误。“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是描写金陵现在的衰败景象。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没有“今昔对比”,而是“借景抒情”。
故选:C。
(3)“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意思是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最后两句写如今四海为一家,江山统一,像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故垒萧萧芦荻秋”与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都写出了繁华不再、物是人非之感慨。再结合注释中“本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可知,这是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意思是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豪华尽”与上一首诗歌一样,都写出了繁华不再的感慨;“惟有青山似洛中”写出物是人非的感慨。结合“松楸远近千官冢”等句子,看出写的是金陵的衰败景象。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答案:
(1)D
(2)C
(3)①两首诗都抒发了繁华不再、物是人非的历史感慨。
②第一首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西塞山怀古》白话译文: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金陵怀古》白话译文:
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
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
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西塞山怀古》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被誉为“唐人怀古之绝唱”,备受推崇。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洗练、紧凑地在对比之中写出了进攻的路线和战斗的结果,“千寻铁锁沉江底”与“一片降潘出石头”形成严谨的工对,使读者感受到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和失败者溃不成军的样子。后四句写西塞山。“人世几回伤往事”一句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总结历史,言简意赅。虽然几度朝代兴亡,但是西塞山却依然如故地耸立在长江边上。西塞山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六朝时期,这里上演过许多你争我夺的战争故事。尽管历史兴亡,兵家在此你争我斗,但西塞山却依然故我。最后两句写如今四海为一家,江山统一,像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表现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思想。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金陵怀古》诗歌鉴赏: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
【点评】诗歌鉴赏“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关键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3.(2022春 宜君县校级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天末怀李白①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②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注〕①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流寓湘江。②魑魅:泛指鬼怪。
(1)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
B.两首诗都以“水”寄情。
C.两首诗都用了借代手法。
D.两首诗都以实写虚抒情。
(2)宋人葛立方说“李诗思疾而语豪,杜诗思苦而语奇”,结合这两首李杜诗对此作分析。
【考点】鉴赏诗词技巧;鉴赏诗词语言.
【答案】(1)A
(2)示例:李诗写“我”人在沙丘无心赏景、喝酒和唱歌,对“你”的思念如汶水浩荡南行难以抑制,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杜诗选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写急盼朋友音讯而不得,引发世路凶险的担忧,揣想友人向屈原倾诉内心的愤懑,把对友人的同情及殷切的思念表达得沉郁深微且寄意深远。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和情感的能力。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
【解答】(1)A.“杜诗的格律较李诗严整”错误,李诗的韵脚是“城”“声”“情”“征”,押“eng”韵;杜诗的韵脚是“何”“多”“过”“罗”,押“e”“uo”韵,这说明李白的诗歌格律更严整。
故选:A。
(2)首先理解“李诗思疾而语豪”这一评价,“思疾”是说感情迅疾,难以遏制;“语豪”是说语言风格豪放不羁。然后结合李诗分析。李诗结尾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诗人运用比喻修辞说思念杜甫的情感如同浩荡的汶水,难以遏制,可见其“思疾”;为了书法这种情感,诗人在前三联写自己高卧沙丘城,无心欣赏城边的古树,无心聆听动人的秋声,无心饮用甘醇的美酒,只因思念朋友。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
接着理解“杜诗思苦而语奇”这一评价,“思苦”是说因为某种思想感情而内心郁闷;“语奇”是说用语奇崛,含意深远。最后联系杜诗分析。杜诗标题即表明怀念友人李白的情感,首联写因为凉风而有所感,颔联写因为秋水茫茫,以致鸿雁不到,难以知道朋友的音信。“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诗人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描写自己对朋友音信的急切盼望,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和关怀,含意深远,可见其“思苦”“语奇”。
答案:
(1)A
(2)示例:李诗写“我”人在沙丘无心赏景、喝酒和唱歌,对“你”的思念如汶水浩荡南行难以抑制,感情奔放、言词率直,体现了李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杜诗选用“鸿雁”“江湖”“冤魂”等意象,写急盼朋友音讯而不得,引发世路凶险的担忧,揣想友人向屈原倾诉内心的愤懑,把对友人的同情及殷切的思念表达得沉郁深微且寄意深远。
杜诗译文:
我来这里到底有什么事?整日无聊闲居在沙丘城。沙丘城四周有许多古树,从早到晚不断发出秋声。鲁地酒薄不能让我沉醉,齐地的歌声也空有其情。思君之情如同滔滔汶水,浩浩荡荡地随你向南行。
赏析: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在李白传世的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李诗译文:
凉风飕飕地从天边刮起,你的心境怎样呢?令我惦念不已。我的书信不知何时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险恶,秋水多风浪。创作诗文最忌讳坦荡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错误。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不平。
赏析: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诗人说: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李慈铭曰:“楚天实多恨之乡,秋水乃怀人之物。”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有“怅望千秋一洒泪”之痛:“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长蘅评:“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
这一联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读杜诗说》)
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4.(2023春 运城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段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暗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B.颔联诗人想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但他行色匆匆,难以驻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
C.颈联侧面描写杏花的热闹,写天色渐暗,空气里的花香仍夹带着料峭的寒意,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
D.尾联虚写,诗人从眼前的鲜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
(2)诗人途中偶见一枝杏花,触景生情,写下这首笔法委婉细腻、情感动人的诗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写景咏物;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C
(2)①流离之苦。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要行色匆匆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②惜春之情。长期观赏都会有花败的遗憾,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C.“黄莺和蝴蝶飞到林中与杏花相伴”分析错误,依据“春浅香寒蝶未游”中的“蝶未游”可知,没有蝴蝶飞舞。
故选C。
(2)首联“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意思是: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正伤春惆怅。抒发了诗人飘零在外,孤独寂寞的情感。
颔联“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意思是: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春之情。
尾联“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意思是: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惜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抒发了诗人此时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为朝廷担忧的情感。
答案:
(1)C
(2)①流离之苦。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要行色匆匆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②惜春之情。长期观赏都会有花败的遗憾,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译文:
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正伤春惆怅。
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
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陡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
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惜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
赏析:
此诗首联“红杏出墙”与“行人正独愁”对比,点明作者的满怀愁绪;颔联给娇嫩欲滴的杏花赋予诗人郁闷不得志,漂泊异乡的忧思情怀;颈联中黄莺与蝴蝶形成对比,用黄莺比托,表达心志;尾联写诗人联想到往年在京城看到的迷人景色。全诗由红杏引起的愁思为切入点,托物寄兴,抒发了诗人对京都的怀念,情思细腻,有温李之风。
吴融的诗传承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格,韵优美、语言清丽,巧于比兴,但他比温、李的诗在托物比兴的同时,更突出了凄清的感受和疏淡的情怀。吴融咏过桃花、木笔花、棠梨花、杨花等,但都显得雅重不足,唯独这首诗婉曲细密、感时怀事,成为千古咏赞杏花之先河。
诗人作此诗时,远没有在《红白牡丹》中的“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的淡泊平静,也没有《追咏棠梨花十韵》中的“不贵绡为雾,难降绮作霞”洒脱豪放。开篇的“红艳出墙”与“行人正独愁”对比,满怀的愁绪开篇宣泄而出。后一句“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用拟人的手法,给娇嫩欲滴的杏花赋予了感情,点出诗人郁闷不得志,漂泊异乡的忧思情怀。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黄莺与蝴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寒蝶未游”赞叹杏花春寒陡峭,不图万枝丹彩的品性。不见采蜜的飞蝶,只有黄昏归巢的黄莺,诗人用黄莺比托自己,表达了自己落魄之际,依然会像杏花一样经过漫长严寒的冬季,锋剑出鞘,昂然地展示自己,不论外部如何的苦涩艰难。诗人由眼前的春色美景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树万树红杏的绚丽迷人景色,又与“澹烟笼日暗神州”形成鲜明的对比,薄薄的烟雾笼罩着朝阳,神州大地春色满园的气象变得一片黯然。一个“暗”字使本诗的情感飞跃,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托出了诗人深刻忆念和留恋着长安的生活,并且心思仍然萦注于朝廷,为朝廷担忧。
总览此诗,开篇由花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用了“红艳”与“行人”、“瞑莺”与“寒蝶”、“帝乡千万树”与“澹烟笼日”三个对比的场景,诗用杏花、黄莺比兴自己,将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的情怀,像剥春笋一般,一点点层层地剥开,展现给读者。诗人的情感由“愁”“恨”到斗志勃发,到最后托出奋斗的目的和对象,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愁”与“游”也显示出诗句音韵的对仗。诗从表现手法,到语言、字句都堪称佳作。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5.(2023 和平区校级开学)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始闻秋风①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3)本诗的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B
(2)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3)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手法。首联从西风角度着笔,以人的口吻写秋风,去年惜别,而今重来,塑造了有知有觉,情深意重的秋风形象。颔联从作者角度落墨,用秋风的遒劲清爽对比自己的老病容貌,突出物是人非之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
【解答】(1)B.“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在诗中只说“今听玄蝉我却回”,是借助“玄蝉”这一秋天的典型景物表明“秋”的季节特点,诗人并无此意。
故选B。
(2)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衰老自身的感慨;
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3)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作者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由此可见,诗人在这里是采取拟人手法,将本无情感生命的秋风人格化,具备人的情感态度与行为能力,从而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颔联中,根据“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的诗句意思: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里着重强调秋风依然劲疾肃爽,而自己却与此相反,渐显衰老之态。所以可见,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
答案:
(1)B
(2)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
(3)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手法。首联从西风角度着笔,以人的口吻写秋风,去年惜别,而今重来,塑造了有知有觉,情深意重的秋风形象。颔联从作者角度落墨,用秋风的遒劲清爽对比自己的老病容貌,突出物是人非之慨。
译文: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赏析:
开头两句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以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作者晚年写的这首《始闻秋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点评】古代诗歌鉴赏要注意六大“抓手”:
1.抓题目,找准理解的切入点。诗歌标题作用有三:①概括重要内容;②奠定感情基调;③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2.抓作者,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遭遇、境况以及所处朝代的国势;把握诗人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诗人的常见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
3.抓注释,了解相关背景。
4.抓意象,体悟意境。
5.抓关键词句,把握情感。
6.抓尾句,明确情感态度。
6.(2023春 靖远县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②酬午日③,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④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⑤。
[注]①陈与义:宋朝诗人,靖康之难后,他避难南奔。这首词是他流寓两湖一带,恰逢端午有感而作的。②楚词:楚辞。③午日:端午。④戎葵:蜀葵,花常朝向太阳。⑤湘中:湘江水中。此处指屈原投江殉难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高咏楚词”表明词人借吟诵楚辞篇章度过端午时节,透露出词人感伤的情绪。
B.“榴花不似舞裙红”意思是面对着盛开的石榴花和舞女的舞裙,词人觉得舞裙更鲜艳。
C.“无人知此意”主要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动荡和自身飘零的凄苦、无奈之情。
D.下阕中,词人将今日之酒与昔日之酒进行对比,深浅一样,词人举杯倒酒,祭奠屈原。
(2)请简要赏析“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答案】(1)B
(2)①“万事”与“一身”相对照,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疾病,只能衰老于此,突出世事之苍茫与自身之渺小,令人可伤可悲。②“笑”与“伤”相对照,墙东的蜀葵对着词人绽放笑脸,似乎在嘲笑词人凄凉的处境,使得词人更添无奈、愁苦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B.“面对着盛开的石榴花和舞女的舞裙”错误,“舞女的舞裙”是词人回忆过去春风得意时的情景,并不是面对着的情景。
故选B。
(2)“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
运用对比手法,“万事”与“一身”相对照,突出世事之苍茫与自身之渺小;“笑”与“伤”相对照,突出词人凄凉的处境。
下阕自伤身世,本想承担北伐中原、匡扶宋室的大事,但无法实现。这正是最堪伤心处。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
答案:
(1)B
(2)①“万事”与“一身”相对照,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疾病,只能衰老于此,突出世事之苍茫与自身之渺小,令人可伤可悲。②“笑”与“伤”相对照,墙东的蜀葵对着词人绽放笑脸,似乎在嘲笑词人凄凉的处境,使得词人更添无奈、愁苦之情。
译文:
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异乡的石榴花再红,也比不上京师里的舞者裙衫飘飞,那般艳丽。没有人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意,慷慨悲歌后,只有一身风动凉过。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墙东的蜀葵,仿佛也在嘲笑我的凄凉。杯中之酒,看起来与往年相似,我将它浇到桥下的江水,让江水会带着流到湘江去。
赏析: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记载:“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又《宋史。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读者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黄升说《无住词》“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格调。
【点评】古代诗歌鉴赏要注意六大“抓手”:
1.抓题目,找准理解的切入点。诗歌标题作用有三:①概括重要内容;②奠定感情基调;③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2.抓作者,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遭遇、境况以及所处朝代的国势;把握诗人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诗人的常见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
3.抓注释,了解相关背景。
4.抓意象,体悟意境。
5.抓关键词句,把握情感。
6.抓尾句,明确情感态度。
7.(2023 吉州区校级开学)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三)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后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②亭堠:戍边的城堡。③何摧兀:多么险峻。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今内蒙古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苍茫渺远的居所,一时感慨写下此诗。
B.戍边的堡垒险峻雄伟,士兵却战死沙场,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批评了朝廷。
C.诗人以风卷黄沙、夕阳西坠的阴沉凄凉景象,渲染了战场的悲凉气氛。
D.诗人直抒胸臆,讥刺时弊,同情兵民,言简意深,而锋芒毕露。
(2)《感遇三十八首》是一组诗歌。有人评价陈子昂的组诗紧扣时事,关切时弊。本诗关切的“时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阐述。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分析诗词主旨;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B
(2)①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
②讽刺朝廷好大喜功,却不管军人死活。
③谴责当政者不抚恤塞上遗孤,冷酷无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 (1)B.“象征手法”错误,戍边的堡垒险峻雄伟,士兵却战死沙场,使用对比手法批评朝廷无能。
故选B。
(2)“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是说戍边的堡垒多么险峻,士兵却暴尸荒野没有完整躯干。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却无名将指挥。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
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的黄昏景色: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这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讽刺朝廷好大喜功,却不管军人死活的行为。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是说只见他们纷纷战死沙场,有谁来怜悯边疆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
答案:
(1)B
(2)①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
②讽刺朝廷好大喜功,却不管军人死活。
③谴责当政者不抚恤塞上遗孤,冷酷无情。
译文:
苍苍茫茫的丁零族要塞,从古至今道路荒僻遥远。
岗楼哨所多么颓败孤立,将士们暴尸荒野没有完整躯干。
漫天黄沙起于大漠之南,灿烂的太阳隐没在西边。
汉王朝曾派遣了三十万士卒,来到此地与匈奴族战斗。
只见他们纷纷战死沙场,有谁来怜悯边疆孤独无依的老人和孩子?
【点评】古代诗歌鉴赏要注意六大“抓手”:
1.抓题目,找准理解的切入点。诗歌标题作用有三:①概括重要内容;②奠定感情基调;③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2.抓作者,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遭遇、境况以及所处朝代的国势;把握诗人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诗人的常见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
3.抓注释,了解相关背景。
4.抓意象,体悟意境。
5.抓关键词句,把握情感。
6.抓尾句,明确情感态度。
8.(2023春 麒麟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下列对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诗一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视觉与听觉结合,突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为后两句作铺垫。
B.诗一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使全诗意境色调和谐,显得更加从容恬静。
C.诗二题为“山雨”,开篇紧扣题下笔,描写雨前情景,与后两句构成因果,构思巧妙。
D.诗二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诗人心理,“忽见”表现作者由惊奇到惊喜,耐人寻味。
(2)翁卷的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鉴赏诗词技巧.
【答案】(1)C
(2)第一首诗中写雨的句子为“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其中“白满川”侧面烘托出雨水多。“雨如烟”是运用比喻手法,把雨比喻成烟,突出细雨蒙蒙之状,属于实写。
第二首诗中写雨的诗句是“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忽见溪流急”是通过眼前溪水突然流得急了,来侧面烘托雨下得突然,下得大,也属于侧面烘托。“知是他山落雨来”,是由眼前的溪水突然变得急了,联想到别处下了大雨,是虚写。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 (1)C.“开篇紧扣题下笔,描写雨前情景”错,开篇却紧扣一个“睛”字下笔。
故选C。
(2)第一首诗中写雨的句子为“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白,白色,指水。川,河流。“白满川”侧面烘托出雨水多。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雨如烟”是运用比喻手法,把雨比喻成烟,突出细雨蒙蒙之状,属于实写。
第二首诗中写雨的诗句是“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天明时,见到溪中流水湍急,因此知道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忽见溪流急”写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山落雨来”,原来是他山之阵雨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此句是通过眼前溪水突然流得急了,来侧面烘托雨下得突然,下得大,也属于侧面烘托。“知是他山落雨来”,“知”字表明是由眼前景象,联想到别处下了大雨,是虚写。
答案:
(1)C
(2)第一首诗中写雨的句子为“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其中“白满川”侧面烘托出雨水多。“雨如烟”是运用比喻手法,把雨比喻成烟,突出细雨蒙蒙之状,属于实写。
第二首诗中写雨的诗句是“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忽见溪流急”是通过眼前溪水突然流得急了,来侧面烘托雨下得突然,下得大,也属于侧面烘托。“知是他山落雨来”,是由眼前的溪水突然变得急了,联想到别处下了大雨,是虚写。
译文:
(一)
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
乡村的四月正是最忙的时候,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二)
整个晚上,林子里都洒满了星月的辉光;天上没有一丝云,也没听见有雷震响。天亮时出门,忽然见到溪水流得分外地湍急;因此上,我知道别的山曾经下过大雨,水宛转流到这个地方。
赏析:
(一)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山原,山间原野。白,白色,指水。川,河流。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意思说:初夏季节,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这两句写自然风光。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语言明快,格调轻松,形象鲜明,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它把自然之美和劳动之美和谐地统一在画面里,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使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劳动的乐趣。
(二)
永嘉四灵都喜欢描写山水形胜,又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两件小事,用轻动灵快的笔墨描写出来,惹人喜爱。这首小诗,写夏天山中夜雨,全用虚写,道人所未道,正是四灵诗中的妙作,在趣味上颇类杨万里的绝句。
前两句写山间的夜晚,星月皎洁,无云无雷,紧扣一个“晴”字下笔。这是写雨前之景。后两句,以“平明”二字与上文的“夜”字相照应,以“忽见溪流急”与上文的“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相照应,而“溪流急”又与“他山落雨来”互为因果,前者为果,后者为因。这是写雨后之景。显然,此诗在结构安排上是别出心裁的,写雨,不写雨中之景、雨本身,而由雨前之景一下子切换至雨后之景,跳跃性大,采用的颇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令人眼目为之一新。
诗的前两句写雨前之景,后两句摹雨后之景,而下雨的过程也即雨本身则略而不写,看似与写雨无关,实却无不关涉一个“雨”字。诗人写雨前之景,强调昨夜天气晴朗,实言此山无雨。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忽见溪流急”,并以之推知“他山落雨来”,原来是他山之阵雨注入溪中,形成了“溪流急”的景象。清代刘熙载云:“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翁诗写山雨,正是采用了“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之法,且达到了“睹影知竿”之效,堪称咏雨妙作。
诗题是“山雨”,偏不从雨入手,反过来,从题外擒入,极力写天晴。诗说整整一夜,月光照着林间,星星在天上闪烁。诗把晴写得很足,还加以“一夜”字,强调整个晚上都是如此,可诗人还嫌不足,进一步说,这一夜不但星月灿烂,连一丝云都没有,也没听见雷声。这第二句,补足第一句,分别从视觉及听觉上写,把晚晴说得很死,不容转圜。三、四句却突然一变,说天明时,见到溪中流水湍急,因此知道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这两句也写得很肯定,与上两句组成一对矛盾,出人意表,诗人惊喜的心情,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诗写雨,不通过正面写,没一句说雨如何,已奇;前两句非但不写雨,反而写晴,更奇。妙在诗描述的不单单是普通的雨,完全是山中的雨,更使人感到奇。如果是在平地上,诗人晚上便会见到远处的乌云、闪电;因为是山中,只能见到自己头顶上一块天,见不到山外的山,所以诗得以放笔写晴,得以在第二天清晨的溪水上做文章,把极其矛盾的两组景象统一在一首小诗中。永嘉四灵的诗巧就巧在这种出人意表的构思上,同时在景物中贯注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翁卷的《山雨》,不仅描写了此山星白月朗,他山一霎雨过的奇异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惊异的感情。而这情又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之中含蓄地抒写了出来。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