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8.2.2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2-25 13:1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2.2 菱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四边形——18.2.2 菱形的性质。四边形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它的用途和作用举足轻重。而各种四边形因各种因素,在外形、本质上也各具特点,因此它是平面几何中研究较多的一类,教材把对菱形的研究也列为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菱形的概念及菱形的性质,这节课是在学行四边形概念及性质之后的学习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为以后的几何知识的学习作必要的知识储备,本节课渗透了“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制定了以下目标:
1.理解菱形的概念、菱形的性质,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菱形是轴对称图形。
2.经历菱形性质的探究过程,会用菱形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菱形的概念、菱形的性质和菱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菱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菱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拼一拼,创景引趣
同学们,用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你可以拼出哪些图形?(生:四边形)可以拼出几种?(生:3种)请拼好的同学展示在黑板上。(生完成,展示。)
师:一种是一般的四边形,七年级已经讲过,这两种都是平行四边形,我们已经学过,其中这种是前面讲过的,另一种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今天我们就走进菱形的世界,探究一下菱形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回顾旧知,为本节课学习新知奠定了知识基础,让学生初步感知菱形,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
活动二、实践探究,归纳新知
[探究1]菱形的定义
拼一拼:同学们观察刚才我们用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较之以往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邻边相等)
归纳总结: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教师强调:“一组邻边相等”+“平行四边形” 菱形,让学生记下,并由此强化菱形的概念。
感受生活: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菱形的例子,然后教师播放几张图片,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教师提问到: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菱形。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感受到亲切感,体会到数学中的和谐美,为探究新知做好了心理准备。
活动三:折一折,剪一剪
利用以下折纸、剪切的方法,既快又准确地剪出一个菱形。
1.请同学们利用手里的纸剪出一个菱形。
教师说:我们该怎样剪出一个菱形呢?请按提示完成。
最后教师:大家是不是这样剪的人比较多呀。(利用课件展示剪菱形的方法:将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便是一个菱形。)
设计意图:剪菱形有各种方法,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师巡视学生剪的过程,同时让几名学生分别拿着自己剪好的菱形,演示,让学生观察,且教师提问:它们的大小一样吗?学生答:不一样。教师问:但是它们都是什么形状?学生答:菱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调动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探究2]菱形的性质
1.菱形作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呢?
教师让学生观察刚折好的菱形的两条折痕,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手中剪好的菱形,然后回答以下问题:(教师让学生在剪好的菱形四个顶点上标上A、B、C、D,在角上标出1、2、3、4、5、6、7、8)
⑴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⑵菱形有几条对称轴?
⑶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⑷请找出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学生小组交流,并依次回答。教师利用课件展示。
在学生折纸过程中,教师询问、提示,学生总结说明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并总结菱形的性质,尝试证明菱形的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剪菱形,探索菱形的相等关系和对称性,不仅增加了学生兴趣,并为新课中归纳菱形性质作了铺垫。
2.归纳菱形的特殊性质:菱形的四条边相等。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图形的对折,即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发现菱形的特殊性质。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验证、归纳等合情推理能力。同时在学生参与的过程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对知识的理解。
3.练一练:
⑴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2cm,那么它的周长是_______。
⑵已知菱形的周长是12cm,那么它的边长是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菱形的边相等及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性质。学生分析并说明,培养了学生的直接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对性质的理解,突出重点,加深了学生对菱形性质的理解。
活动四: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1.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BD、AC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则菱形的周长是 ,面积是 。
学生板演,同桌之间互评、自评、教师规范答题步骤。
变式1:菱形对角线BD、AC长分别是10厘米和12厘米,则菱形的面积是 。
变式2:菱形对角线BD、AC长分别是m和n,则菱形的面积是 。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学生:菱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呢?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得出菱形的面积公式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教师又提问学生:菱形的面积公式还有哪些?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菱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
板书:菱形面积公式=底×高=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拓展提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吗?请同学们课下证明。
设计意图:经过学生自己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理解,突出重点。
例.如图,菱形花坛ABCD的周长为80m, ∠ABC=60°,沿着菱形的对角线修建了两条小路AC和BD,求两条小路的长和花坛的面积。
学生先思考分析,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注意的地方。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规范的答题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答题步骤,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五、巩固新知
2.如上题图,菱形ABCD中,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已知AB=10cm,AO=6cm,求两对角线AC、BD的长。
3.已知菱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且DE⊥AB,AE=2,求
①∠ABC的度数
②对角线AC、BD的长
③菱形ABCD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选题设计使学生加强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加深对菱形性质的理解,让学生掌握菱形性质的应用,会灵活运用菱形的面积公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达到“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
活动六:小结归纳,畅所欲言
教师问:对自己说我有哪些收获?
对同学有哪些温馨的提示?
对老师说我有哪些困惑?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积极发言,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请你写下你的收获: .
教师最后利用多媒体进行知识的再现。
设计意图:这样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反思梳理,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以后学习其他知识做好知识储备。
活动七、布置作业:
教材60页第5题,61页第11题
课后延伸:你敢挑战吗?回去想一想
1.如图,边长为a的菱形ABCD中,∠DAB=60度,E是异于A、D两点的动点,F是CD上的动点,满足AE+CF=a。 证明:不论E、F怎样移动,三角形BEF总是正三角形。
2.如图,菱形ABCD中,点M,N在AC上,ME⊥AD,NF⊥AB。若NF=NM=2,ME=3,则AN=( )
A.3 B.4 C.5 D.6
设计意图:1.考察学生对菱形概念及性质的理解,体会这些知识的应用。
2.进一步巩固菱形的性质,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已有平行四边形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论证的方向,怎么证明。那么这节课安排的内容还是较多的,时间安排紧凑,学生需要组内的合作较好,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有基础有延伸。但是在教学中还需要多调动学生总结,学生的表达还不是很到位,组内合作的参与性还要鼓励说明想法,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证明还要多强化规范性。
D
A
B
C
A
B
C
D
O
1
2
3
4
5
6
7
8
C
B
D
A
O
A
B
C
D
O
A
B
C
D
O
C
B
D
A
O
E
A
B
C
D
E
F
C
B
D
A
F
E
N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