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4 06:3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品意象究词情
--《望海潮》《扬州慢》群文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意象,探究词情
2.了解两首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意象,探究词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的载体。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从意象角度探究《望海潮》、《扬州慢》两首宋词。
二、品读意象,研究词情
课堂活动一:细读《望海潮》、《扬州慢》两首词,找出词中的意象并赏析何为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明确:
《望海潮》: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青山(叠巘)、桂花、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箫鼓、烟霞
《扬州慢》:春风十里、荠麦、废池乔木、清角、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赏析《望海潮》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钱塘,即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浓郁的柳枝披拂着画着图案的小桥,风儿吹动着珠翠串成的门帘,放眼望去,高低错落,有十万住户之多.“烟柳画桥”,烟柳,烟柳应是清明时节,柳叶稍微长出尚还嫩黄未绿之时,成片望去所呈现的状态,仿佛轻烟笼罩树冠,故而成名。柳树的迷离朦胧之态。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风光旖旎,用笔妍蒨。“参差十万人家”一句,以力挽千钧之势,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人家的蕃庶。“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云树”三句,又推开一层,由市内说到郊外。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丽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早在唐代,李白就在《横江词》中写过:“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写杭州,钱塘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补充提问: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霜雪”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字显得比较平板,力度和气势都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为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州声色之盛。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反映了市民(这里主要指富室)穷奢极侈的生活。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
“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
“叠巘”,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泛夜”“弄晴”,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可以看作对上文的补充,也就是说吹羌笛者是钓叟——渔翁,唱菱歌者为莲娃——采莲姑娘。“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情,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小结:《望海潮》这首词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尤其是具有杭州典型特色的意象,如钱塘湖,西湖的桂子、荷花为我们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图景。
手法指导: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点”,就是正明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旨意,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侧面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对其有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从上阙来看,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出钱塘优越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自古繁华”的地位。接着就从这三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三吴都会”是“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染”,描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和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东南形胜”是“点”,“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染”,由市内说到郊外,写出了钱塘江岸的柔美和钱塘江潮的壮美。“钱塘自古繁华”是“点”,“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染”,写出了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竞豪奢”,则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从词的下阙来看,“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和人文风貌之佳三方面来铺绘,展现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此词流播金主亮闻之,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铺叙:铺叙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即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它是克服叙事概念化、简单化的诀窍之一。从不同角度如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扬州慢》
尽荠麦青青。“尽”字能看出来野生的荠菜与麦子长满了扬州城,,遍地都是,“青青”一般形容泛着绿意、繁茂的样子,可是这里用来形容野麦长得越来越茂盛,荠菜和麦子越茂盛就越能反衬出扬州此时的荒凉。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指的是被毁坏的城池,“乔木”是说高大的树木,
“犹”仍旧,“厌”即憎恶、讨厌。“言兵”指谈论兵事。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是指凄清的戍角。“吹寒”指在寒冷的天气中吹奏着。如果是以前繁华的扬州会不会有号角的声音呢?当然不会,有的也该是十里长街对的人声鼎沸,有的也是二十四桥的管弦歌吹。这里“寒”字用的极好。不仅指出了天气的寒冷,吹奏的清角的声音让人觉得冰冷,也能让人感到内心涌起的阵阵寒意。可以说一个“寒”字领起了三层悲意,天寒、声寒、心寒,关乎自然、关乎耳目、关乎人心,层层推进。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荡"在这里的意思是摇曳.水中桥影与月影无声地摇曳,渲染出一种死一般的寂静与萧条,突出"空城"扬州,传达出词人极其沉痛的情怀:过去二十四桥明月夜,笑语盈盈,箫声悠悠,如今却已荡然无存了.冷月"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化为触觉,"无声"是拟人,将月人格化。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
[来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提到杜牧,同时还提到了他的诗句,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杜牧在遍游扬州时,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繁华和富丽,走到哪里看到眼前的美景都能赋诗一首,而如果杜牧此时故地重游看到的又是什么呢?看到的是萧条和破败的扬州。是啊,杜牧纵然有满腹才情,妙笔生花,恐怕也再难赋往日的深情了。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每当春天来临便竞相开放,游人驻足观赏,然而现在早已人去城空,芍药花仍旧一年年的开放,但是早已无人欣赏。花开反而给这座空寂的扬州城增添了几分感伤。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抒发了伤感之情。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因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杜甫游览成都武侯祠也有过类似的叹息,比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它们都体现出一种"寂寞开无主"的味道.花开灿烂,但却无人欣赏,这是怎样的一种凄凉的景况!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手法指导:虚实结合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小结:《扬州慢》写作者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课堂活动二:找出两首词中相同或相似的意象进行对比,思考两者寄寓的情感是否一致?
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桥:烟柳画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树:云树绕堤沙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街景: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三、延伸拓展
扬州自带春意,杭州夏有清风。自古以来,这两座城市便是文人吟咏的对象,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他关于这两座城市的诗句。
杭州
谢驿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长相思
林升
和风熏,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忆扬州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四、课下作业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