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水溶液中离子反应与平衡 单元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草酸是二元弱酸。向溶液中加入溶液调节,加水控制溶液体积为。测得溶液中微粒的随变化如图所示,其中,x代表微粒或。常温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Ⅱ是的变化曲线
B.曲线I随增大,的电离程度减小
C.
D.时,
2.某温度下,将和体积均相同的和溶液分别加水稀释,其随加水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稀释前溶液的浓度:
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点点
C.从b点到d点,溶液中逐渐增大
D.曲线Ⅱ表示的是稀释的过程
3.电位滴定法是根据滴定过程中指示电极电位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在化学计量点附近,被测离子浓度发生突跃,指示电极电位()也产生了突跃,进而确定滴定终点的位置。苹果酸(,用表示)是应用广泛的植物酸味剂,已知:苹果酸,。现利用电位滴定法向苹果酸溶液滴加溶液以测定苹果酸溶液的浓度,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滴定过程一定要使用指示剂
B.a、b两点溶液均显碱性
C.b点
D.若a、b两点横坐标分别为2.90、5.80,则苹果酸的浓度约为
4.常温下,用浓度为的标准溶液滴定浓度均为的和的混合溶液,滴定过程中溶液的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约为
B.点a:
C.点b:
D.水的电离程度:
5.25℃时,向100mL的NaHA溶液中分别加入浓度均为的NaOH溶液和盐酸,混合溶液的pH随所加溶液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忽略过程中的体积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25℃时,的第二步电离平衡常数约为
B.水的电离程度:N>M>P
C.随着盐酸的不断滴入,最终溶液的pH不会小于2
D.M点时溶液中存在:
6.水是生命之源,水溶液中pH和pOH【pOH=-1gc(O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点溶液呈酸性
B.a→c可表示稀硫酸稀释时pH的变化
C.升高NaCl溶液的温度,可使溶液由b点移动到a点
D.温度为T2时,pH=2的盐酸中,由水电离产生的
7.25℃,用的一元碱MOH溶液滴定10.00mL的一元酸HR溶液,溶液pH及导电能力随着加入MOH溶液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R为弱酸,MOH为弱碱
B.a、b、c三点中b点对应的溶液的导电能力最强,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C.HR和MOH的电离常数相等
D.c点对应的溶液中:,
8.我国古代思想家发现了许多哲学思想,下列化学事实与对应的哲学观点不相符合的是
选项 化学事实 哲学观
A 水滴石穿 量变到质变
B 同主族元素所表现的性质 矛盾只有普遍性无特殊性
C NaHCO3溶液中既有 H++ 的转换关系又有+H2O H2CO3+OH 的转换关系 对立统一
D 苯硝化时生成硝基苯而甲苯硝化时生成三硝基甲苯 相互影响
A.A B.B C.C D.D
9.盐类的水解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热的纯碱溶液清洗厨房油污效果较好
B.明矾的水溶液中水解生成胶体,起到净水作用
C.将溶液和溶液混合产生泡沫用于灭火
D.将溶液和溶液分别加热、蒸干、灼烧,能得到成分相同的固体
10.常温下,部分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弱电解质
电离常数
A.少量通入溶液中:
B.结合的能力:
C.常温下,向甲酸溶液中加少量溶液,电离平衡不移动,电离常数不变
D.常温下,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约为
11.下列鉴别和的实验方案,操作、现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A 分别加热两种固体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B 分别将两种盐溶液滴加到等浓度盐酸中 立即产生气泡的是
C 分别向两种盐溶液中加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D 室温下,分别向饱和盐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颜色较浅的是
A.A B.B C.C D.D
12.已知属于难溶于水、可溶于酸的盐。常温下,用调节浊液的,测得在不同条件下,体系中(为或)与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代表与的变化曲线
B.的数量级为
C.a点的溶液中存在
D.点的溶液中存在
13.草酸(H2C2O4)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在常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碳酸及其钠盐的溶液中、、分别在三者中所占的物质的量分数(δ)随溶液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时溶液中水的电离受到促进
B.在为7~9的碳酸及其钠盐的溶液中:
C.人体血液的约为7.4,则在血液中主要以的形式存在
D.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发生反应:
14.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以下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的符号表征错误的是
A.次氯酸的电离平衡:
B.碳酸钙的溶解平衡:
C.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D.溶于中的水解平衡:
二、非选择题
15.I.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填标号,下同),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
①HI ②盐酸 ③BaSO4 ④H2O ⑤SO2 ⑥HF
Ⅱ.已知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 HNO2 HCN H3PO4
电离常数(25℃) 5.6×10-4 6.2×10-10 Ka1=6.9×10-3 Ka2=6.2×10-8 Ka3=4.8×10-13
(2)下列离子结合H+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
A.NO B.CN- C.H2PO D.HPO E.PO
(3)25℃时,向10mL0.1mol L-1的HNO2溶液中加入蒸馏水,将其稀释到1L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HNO2的电离程度增大 B.Ka(HNO2)增大
C.H+的数目增多 D.减小
(4)取c(H+)相同的盐酸和HNO2溶液各10mL,分别加水稀释到1000mL,稀释过程中c(H+)变化如图所示。表示盐酸c(H+)变化的曲线是 ,理由是 。
(5)①HCN能否与NaNO2溶液反应 ,原因是 。
②Na3PO4溶液与足量的HNO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16.某学生用0.1000mol·L-1的KOH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其操作分解为如下几步:
A.移取20mL待测盐酸注入洁净的锥形瓶,并加入2~3滴酚酞
B.调节液面至“0”或“0”以下某一刻度,记下读数
C.把盛有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滴定管尖嘴使之充满溶液
D.取标准K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1~2cm
E.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
F.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
就此实验完成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用序号字母填写)A→ →F。
(2)若无上述E步骤操作,则测定结果会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下同)。
(3)上述A步骤之前,若锥形瓶内有少量水,则对滴定结果的影响是 。
(4)判断到达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
(5)若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滴定前滴定管内液面读数为2.60ml,滴定后液面如图,则此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为 mL。
(6)乙学生做了三组平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选取下述合理数据,计算出待测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实验序号 待测HCl溶液的体积 0.1000mol·L-1的KOH溶液的体积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1 25.33
2 0.00 30.00
3 25.67
(7)KMnO4常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滴定时应将KMnO4加入 滴定管中(填“酸式”或“碱式”);在规格为25毫升的滴定管中,若KMnO4溶液起始读数是2毫升,此时滴定管中溶液的实际体积为 毫升。
A.2 B.23 C.大于23 D.小于23
17.电解质溶液中存在多种平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温度(t℃)下的溶液中:,,x与y的关系如图所示。在此温度下,水的离子积 ,则t 25(填“>”“<”或“=”)。
(2)已知25℃时,体积均为10mL、pH均为2的HF溶液与一元酸HX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1000mL,稀释过程中pH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则
①25℃时,HF的电离常数 HX的电离常数(填“>”“<”或“=”)。
②稀释100倍后,HF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HX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填“>”“<”或“=”)。
(3)实验室有一瓶未知浓度的溶液,通过下列实验测定其浓度。
第一步:取10.00mL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入指示剂2~3滴。
第二步:取一滴定管,依次查漏,洗涤,用的溶液润洗,然后注入该标准溶液,调整液面,记下读数。
第三步:将锥形瓶置于滴定管下进行滴定,发生的反应为: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滴定过程中加入的指示剂是 ;滴定时,眼睛注视 直至滴定终点;达到滴定终点的判断依据是 。
②已知消耗标准液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始读数(mL) 末读数(mL)
1 0.10 19.20
2 1.85 20.75
3 0.00 24.06
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③下列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的是 (填字母)。
A.滴定管在装标准溶液前未用标准溶液润洗
B.滴定过程中,锥形瓶振荡得太剧烈,锥形瓶内有液滴溅出
C.装标准溶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在滴定前没有气泡,滴定终点时发现气泡
D.达到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
18.以下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①冰醋酸②Na2CO3③NaOH④盐酸⑤H2C2O4 ⑥熔融NaHSO4 ⑦石墨 ⑧酒精 ⑨NH3 ⑩BaCO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能导电的有 ,属于强电解质的有 (用序号填空)。
(2)等体积、等pH的醋酸和盐酸。
①与足量大理石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醋酸 盐酸(填“>”“<”或“=”);
②加水稀释醋酸的过程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的是 (填字母)。
A. B. C. D. c(OH )
(3)常温下,pH=2的NaHSO4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为 mol/L;常温下,将V1 mL、pH=2的NaHSO4溶液与V2 mL、pH=13的NaOH溶液充分混合后pH=11,则V1:V2= 。
(4)常温下,向H2C2O4溶液中逐滴滴加NaOH溶液,溶液中的H2C2O4 、HC2O、C2O的物质的量分数(δ)与pH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示例:C2O)。
①图中a点溶液转化为b点溶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已知Ka(CH3COOH)=1.8×10-5.向等体积、等浓度的CH3COOH和H2C2O4溶液中分别加水稀释至相同pH,加入水的体积:CH3COOH H2C2O4(填“>”“<”或“=”);
③pH=4的溶液中= 。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分析】是二元弱酸,存在:、,增大pH,c(H+)减小,两个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浓度持续减小,浓度持续增大,浓度先增大后减小,故Ⅰ是H2C2O4的变化曲线,曲线Ⅱ是的变化曲线,曲线Ⅲ是C2O的变化曲线;利用两个交点可求得=10-1.3,=10-4.3。
【详解】A.由分析可知Ⅰ是H2C2O4的变化曲线,曲线Ⅱ是的变化曲线,曲线Ⅲ是C2O的变化曲线,A错误;
B.因为加入KOH溶液,c(H2C2O4)减小,酸性减弱,H2O的电离程度增大,B错误;
C.随着碱性增强,溶液中含C微粒的物质的量不变,但由于溶液体积不断变化,所以c(H2C2O4)+c()+c()不一定为0.40 mol·L-1,C错误;
D.,D正确;
故选D。
2.C
【详解】A.a点pH相同,醋酸是弱酸水溶液中不完全电离,盐酸是强酸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因此,故A正确;
B.b点比c点pH小,氢离子浓度大对水电离的抑制程度大,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点点,故B正确;
C.温度没改变,不变,故C错误;
D.据解析A可知醋酸浓度大,稀释时pH减小相对缓慢,曲线Ⅱ表示的是稀释的过程,故D正确;
故选C。
3.D
【分析】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根据曲线所知,随着滴定的过程,电极电压逐渐增大,说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逐渐增大,H2A为二元弱酸,以此分析;
【详解】A.在化学计量数附近,被测离子浓度发生了突跃,电极电位也产生了突跃,进而可以确定终点的位置,无需加入指示剂,A错误;
B.a点发生反应:,溶质为NaHA,HA-的电离常数为Ka2=1.7×10-5,水解常数HA-电离大于水解,溶液呈酸性;b点为第二个终点,溶质为Na2A,为强碱弱酸盐,A2-离子水解,溶液显碱性,B错误;
C.b点溶质为Na2A,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综合可得,,C错误;
D.根据a、b的反应方程式,关系式5.60×10 3L×cH2A=0.18mol/L×2.90×10 3L,则苹果酸的浓度,D正确;
故答案为:D。
4.C
【分析】NaOH 溶液和 HCl、CH3COOH 混酸反应时,先与强酸反应,然后再与弱酸反应,由滴定曲线可知,a 点时 NaOH 溶液和 HCl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NaCl 和水,CH3COOH 未发生反应,溶质成分为 NaCl 和 CH3COOH;b 点时 NaOH 溶液反应掉一半的 CH3COOH,溶质成分为 NaCl、CH3COOH 和 CH3COONa;c 点时 NaOH 溶液与 CH3COOH 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成分为 NaCl、CH3COONa;d 点时 NaOH 过量,溶质成分为 NaCl、CH3COONa 和 NaOH,据此解答。
【详解】A.由分析可知,a 点时溶质成分为 NaCl 和 CH3COOH,c(CH3COOH)=0.0100 mol/L,c(H+)=10 3.38 mol/L,Ka(CH3COOH)= =10 4.76,故A正确;
B.a 点溶液为等浓度的 NaCl 和 CH3COOH 混合溶液,存在物料守恒关系 ,故B正确;
C.点 b 溶液中含有 NaCl 及等浓度的 CH3COOH 和 CH3COONa,由于 pH<7,溶液显酸性,说明 CH3COOH 的电离程度大于 CH3COO 的水解程度,则 c(CH3COOH)D.NaOH溶液和 HCl、CH3COOH 混酸反应时,生成CH3COO ,CH3COO 水解促进水的电离,刚好完全反应时,水的电离程度最大,当NaOH溶液过量时,会抑制水的电离,则水的电离程度:,故D正确;
答案选C。
5.A
【分析】NaHA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pH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逐步增大,M曲线代表加入NaOH溶液;NaHA溶液中加入盐酸,发生,pH随着盐酸的加入逐步减小,P曲线代表加入盐酸。
【详解】A.起点时,0.01mol/LNaHA溶液的pH=4,溶液显酸性,电离方程式为,,,因此第二步电离平衡常数约为,A项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加入NaOH溶液体积,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当加入100mLNaOH时,此时溶液溶质为,水的电离程度达到最大,加入盐酸溶液,抑制水的电离,因此水的电离程度为N>M>P,B项正确;
C.随着盐酸不断加入,溶液酸性不断增强,HCl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pH=2的酸性溶,若完全电离,则随着盐酸的加入,当加入体积V=100mL时,溶液中,但并不完全解离,因此溶液中,最终溶液pH不会小于2,C项正确;
D.根据电荷守恒有,M点溶液的pH=7,,即有,D项正确;
故选A。
6.C
【详解】A.根据pH=-lgc(H+)和pOH=-lgc(OH-),a点pH=pOH,即c(H+)= c(OH-),溶液呈中性,故A错误;
B.a→c过程中pH增大则c(H+)减小,pOH则c(OH-)不变,稀硫酸稀释时c(H+)减小但c(OH-)增大,则不能表示pH的变化,故B错误;
C.NaCl是中性溶液,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c(H+)、c(OH-)均增大,则pH和pOH均减小,可使溶液由b点移动到a点,故C正确;
D.温度为T2时,由a点可知c(H+)=c(OH-)=10-6mol/L,则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w= c(H+) c(OH-)=10-12,pH=2的盐酸中c(H+)=10-2mol/L,由水电离产生的,故D错误;
故选C。
7.D
【详解】A.由图可知,的一元酸HR溶液的pH=5,所以HR为弱酸,当滴加10mL0.10mol L 1的一元碱MOH溶液时,HR与MOH完全反应,生成MR,此时pH=7,说明MR为弱酸弱碱盐,则MOH为弱碱,A项正确;
B.a点未完全中和,酸过量,b点完全中和,为MR的溶液,c点完全中和后继续滴加MOH溶液,碱过量,MR水解促进水的电离,而酸或碱均会抑制水的电离,所以b点对应的溶液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由图可知b点对应的溶液的导电能力最强,B项正确;
C.由于MR溶液为中性,说明和的水解程度相同,所以HR和MOH的电离常数相等,C项正确;
D.由于c点溶液为碱性溶液,所以,根据电荷守恒,c点溶液有,所以,D项错误;
故选D。
8.B
【详解】A.“水滴石穿”是指石头在水滴或雨滴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发生了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溶解,从而使石头穿孔,选项A符合;
B.同主族元素所表现的性质体现了矛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例如同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相同,但是氧和氟没有正价,选项B不符合;
C.NaHCO3溶液中既发生电离: H++,也发生水解:+H2O H2CO3+OH ,能体现对立统一,选项C符合;
D. 苯硝化时生成硝基苯而甲苯硝化时生成三硝基甲苯,这体现了甲基对苯环的影响,甲基的邻对位活泼,选项D符合;
答案选B。
9.D
【详解】A.纯碱溶液由于碳酸根离子水解呈碱性,促进油脂的水解,加热促进盐类水解,故热的纯碱溶液碱性更强,清洗厨房油污效果较好,A正确;
B.明矾的水溶液中水解生成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性,吸附水中杂质,起到净水作用,B正确;
C.和在溶液中相互促进水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铝沉淀,产生泡沫用于灭火,C正确;
D.AlCl3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盐酸,盐酸易挥发,加热、蒸干、灼烧,可得到氧化铝,而加热硫酸铝溶液,因硫酸难挥发,最终仍得到硫酸铝,D错误;
答案选D。
10.D
【详解】A.HCN的K值大于H2CO3的Ka2,小于H2CO3的Ka1,依据强酸能制备弱酸,则少量通入溶液中:,A错误;
B.K值越小,酸性越弱,对应的酸根结合氢离子的能力越强,则结合的能力:,B错误;
C.常温下,向甲酸溶液中加少量溶液,相当于稀释甲酸溶液,甲酸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C错误;
D.常温下,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约为,D正确;
故选D。
11.B
【详解】A.固体受热分解产生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固体加热时不分解,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达到鉴别的目的,选项A正确;
B.分别将两种盐溶液滴加到等浓度盐酸中,因与的量均较少,稀盐酸过量,故均能立即有气泡产生,不能达到鉴别目的,选项B错误;
C.只有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则能产生白色沉淀的为Na2CO3,选项C正确;
D.室温下,分别向饱和盐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的水解程度较小,溶液碱性较弱,颜色较浅的是,选项D正确;
答案选B。
12.C
【分析】根据题意,浊液存在溶解平衡:,用HCl调节溶液存在平衡:,随着的增大,则逆向移动,浓度增大,溶解平衡逆向移动,、分别代表、与的变化曲线。
【详解】A.由分析可知,代表与的变化曲线,A项正确;
B.,取值为1,代入图示数据,,数量级为,B项正确;
C.a点的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项错误;
D.根据原子守恒,由溶解平衡可知,由平衡可知,溶解得到的等于溶液中存在的与生成的c(HF)之和,故溶液中均存在,由图可知c点处,所以c点的溶液中存在,D项正确;
故选C。
13.D
【详解】A.时,溶液中溶质为,其中水解会促进水的电离,故A正确;
B.由图中曲线可知,时,,;时,,,在为7~9的碳酸及其钠盐的溶液中:,故B正确;
C.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当溶液的pH为7.4时,CO2主要以的形式存在,故C正确;
D.由于,因此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溶液,发生反应为,故D错误;
故选D。
14.D
【详解】A.次氯酸是弱酸,只有小部分电离,其电离平衡为:,A正确;
B.碳酸钙难溶于水,部分溶解,碳酸钙的溶解平衡为:,B正确;
C.碳酸氢钠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部分电离出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其电离平衡为:,C正确;
D.溶于中,铵根离子水解生成氢氧根离子,其水解平衡为:,D错误;
故选D。
15.(1) ①③ ④⑥
(2)PO>CN->HPO>NO>H2PO
(3)AC
(4) b HNO2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HNO2H++NO,加水稀释,促进其电离,而盐酸是强酸,HCl完全电离,二者H+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HNO2)>c(HCl),加水稀释,HNO2中c(H+)减小的缓慢,稀释至1000mL时,HNO2中c(H+)比盐酸中c(H+)大
(5) 不能 Ka(HNO2)>Ka(HCN),酸性:HNO2>HCN PO + 2HNO2 = H2PO + 2NO
【详解】(1)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属于强电解质,所以①HI、③BaSO4属于强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属于弱电解质,所以④H2O、⑥HF为弱电解质;
(2)弱酸的电离常数越大,弱酸电离出的酸根离子结合氢离子能力越弱,所以结合氢离子能力:PO>CN->HPO>NO>H2PO;
(3)A.加水稀释,促进的电离,HNO2的电离程度增大,正确;
B.温度不变,电离平衡常数不变,错误;
C.加水稀释,平衡正移,H+的数目增多,正确;
D.,加水稀释,氢离子浓度减小,所以比值增大,正确;
故选ACD;
(4)HNO2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加水稀释,促进其电离,而盐酸是强酸,HCl完全电离;c(H+)相同的盐酸和HNO2溶液各10mL,HNO2浓度远大于盐酸,加水稀释至1000mL时,HNO2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比盐酸中大;故表示盐酸c(H+)变化的曲线是b;
(5)①Ka(HNO2)>Ka(HCN),酸性:HNO2>HCN ,故HCN不能与NaNO2溶液反应生成HNO2;
②Ka1(H3PO4)>Ka(HNO2)> Ka2(H3PO4),则Na3PO4溶液与足量的HNO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PO+2HNO2 =H2PO+2NO。
16.(1)EDCB
(2)偏高
(3)无影响
(4)当最后半滴标准液滴入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5)24.80mL
(6)0.1000mol/L
(7) 酸式 C
【详解】(1)根据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要求,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E→D→C→B→F。
(2)若无上述E步骤操作,滴定管内残留的水会稀释标准液,使标准液浓度减小,滴定时所需标准液体积偏大,造成滴定结果偏高。
(3)步骤A中加入锥形瓶内的待测盐酸的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受瓶内水的影响,因此锥形瓶内有少量水对滴定结果没有影响。
(4)判断达到滴定终点的现象是:当最后半滴标准液滴入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5)如图所示,滴定后读数为27.40mL,则此时消耗标准液的体积为24.80mL。
(6)第2组实验数据误差太大,舍去不用,根据第1、3两组数据求得消耗标准液的体积的平均值为25.00mL,设盐酸浓度为,则:
因此待测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7)酸性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腐蚀橡胶,滴定时应将其加入酸式滴定管中。根据酸式滴定管的结构,25毫升的滴定管中,若KMnO4溶液起始读数是2毫升,可用于滴定的KMnO4溶液为23毫升,但滴定管中溶液的实际体积大于23毫升,故选C。
17.(1) 10-12 >
(2) < <
(3) 淀粉溶液 锥形瓶内颜色变化 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溶液从无色变成蓝色,且半分钟之内不变色 0.0380mol/L AD
【详解】(1)函数图像可知x+y=12,Kw=c(H+)·c(OH )=10 x×10 y=10-(x+y)=10-12,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变大,则t>25℃;
故答案为:10-12;>。
(2)①pH相同的一元酸稀释相同的倍数,pH值变化较大的酸酸性较强,其电离平衡常数较大,根据图知,稀释过程中pH变化较大的是HX,因此Ka(HF)<Ka(HX);
②稀释100倍后,pH: HF<HX ,则酸中c(H+): HF>HX,酸抑制水电离,酸中c(H+)越大其抑制水电离程度越大,所以稀释100倍后,HF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故答案为:<;<。
(3)①用淀粉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Na2S2O3的溶液,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滴定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颜色变化直至滴定终点;达到滴定终点的判断依据是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溶液从无色变成蓝色,且半分钟之内不变色;
②第三组数据为异常值,因舍弃,因此V(标准溶液)==19.00mL,根据计量系数关系
c(Na2S2O3)=0.0380mol/L;
③依据进行如下分析:
A.滴定管未用标准溶液润洗会导致 c(标准)偏小,则 V(标准)偏大,故导致测定结果偏高,A 正确;
B.滴定过程中,锥形瓶振荡得太剧烈,锥形瓶内有液滴溅出,导致待测溶液的溶质质量减小,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小,导致测定结果偏低,B 错误;
C.滴定前滴定管尖嘴中没有气泡,滴定终点时发现气泡,由于气泡占有空间,则会导致 V(标准)偏小,使测定结果偏低,C错误;
D.达到滴定终点时,仰视读数,导致 V(标准)偏大,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D正确;
综上所述AD符合;
故答案为:淀粉溶液;锥形瓶内颜色变化;当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锥形瓶中溶液从无色变成蓝色,且半分钟之内不变色;0.0380mol/L;AD。
18.(1) ④⑥⑦ ②③⑥⑩
(2) > BD
(3) 1×10-12 9:1
(4) HC2O+ OH- = C2O+H2O < 102.58
【详解】(1)上述物质中能导电的有④盐酸、⑥熔融NaHSO4、⑦石墨。属于强电解质的有②Na2CO3、③NaOH、⑥熔融NaHSO4、⑩BaCO3;
(2)①等体积、等pH的醋酸和盐酸,醋酸的浓度要远大于盐酸,与足量大理石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的量醋酸>盐酸;
②A.=,温度不变K值不变,加水稀释c(CH3COO-)减小,则减小,A错误;
B.,温度不变K值不变,加水稀释c(H+)减小,增大,B正确;
C.醋酸电离生成醋酸根离子和氢离子,两者的浓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稀释醋酸,醋酸电离生成的醋酸根离子的量等于氢离子的量,但是水也能电离出部分氢离子,且稀释醋酸水的电离程度增大,醋酸根离子物质的量增加量小于氢离子物质的量增加量,因此 减小,C错误;
D.加水稀释醋酸,c(H+)减小,水的离子积常数不变,c(OH-)增大,D正确;
故答案选BD;
(3)NaHSO4能完全电离出氢离子,pH=2的NaHSO4溶液中c(H+)=10-2mol/L,则c(OH-)=10-12mol/L,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等于c(OH-)=10-12mol/L。V1mLpH=2的NaHSO4溶液与V2mLpH=13的NaOH溶液混合后pH=11,说明反应后氢氧根离子剩余,浓度为10-3mol/L。则有,解得V1:V2=9:1;
(4)①a点时溶液中以为主,b点时溶液中以为主,a点到b点的过程中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和水,离子方程式为HC2O+ OH- = C2O+H2O;
②图中pH=1.23的点,c(H2C2O4)=c(),此时Ka1(H2C2O4)=c(H+)=10-1.23>Ka(CH3COOH),等体积、等浓度的醋酸和H2C2O4溶液,草酸溶液的pH更小,分别加水稀释至相同pH,需要加入的水的体积CH3COOH③从图中可知,pH=4.19时,c()=c(),此时Ka2(H2C2O4)=10-4.19,=1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