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洋泾中学 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地理合格考期中考试试卷
本卷卷面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为 60分钟。
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规划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全域。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城市群内部有活跃的人员流、货物流、金融流、信息流等,联系十分紧密。下图来自一位地理学
者的研究。下面为长三角城市最大联系方向(甲)及城市间联系强度 TOP30(乙)图。
材料二:苏州是上海大都市圈骨干城市。根据规划将建设与上海联动共生的功能性枢纽城市。全市四大产
业创新集群包括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先进材料产业创新集群。2022 年末常住人口
1291.1 万人,比上年末增长 0.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82.12%。
1.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是上海,副中心是____和____。(2分)
2.不少人在双休日会坐高铁或自驾到附近城市游玩。从图中城市间的联系推断,上海市民出游人数特别多的是
( )
A.苏州、嘉兴、无锡、杭州 B.扬州、无锡、舟山、绍兴
C.苏州、常州、南通、镇江 D.扬州、宁波、无锡、南京
3.图中,苏州的“最大联系方向”为上海,而非本省的省会,最合理的解释是苏州与上海( )
A.语言习俗相近 B.地形环境相同 C.空间位置邻近 D.经济水平相当
4.目前上海实行“头脑在上海,两手在外地”的产业发展战略,上海重点向外转移的产业主要是( )
A.高档时装业 B.电子装配业 C.高端制造业 D.现代服务业
5.上海属于我国四大经济区中的____地区,经济发达,带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
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迁往安徽的方案主要看中当地的____条件。(4分)
6.分析苏州市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7.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 )
A.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 B.促进各城市级别提高
C.提升长三角国际地位 D.促进产业分布均衡化
8.城镇化建设是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城镇化过程中将带来的利益主要是____;可能带来
的问题主要如:____。(4分)
9.南京城市等级高,提供职能种类____(多或少),门槛人口____(多或少)。(2分)
10.城镇化促进人口向____转移,为城市发展提供_______。(4分)
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全局的重大发展战略。目前,长江上、中、下游已形成上游成渝
经济区、中游城市群和下游长三角地区三大核心区,其发展各具特色。
材料二: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光谷)1991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区,到 2025 年,武汉光
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力争突破 6000 亿元。武汉正从传统的“钢城”向“光城”转型升级。
材料三:图 1 为长江经济带略图,图 2为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简图。
材料四:《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以长江为依托,发挥上海、
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以沿江主要城镇为节点,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协
调发展。
11.与京津冀地区相比,长江经济带最突出的优势是( )
A.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B.能源充足,矿产丰富
C.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 D.政策支持,优先发展
12.为提升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辐射作用,武汉应该( )
A.将所有工业转移至周边城市 B.进一步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C.加强与周边城市间的交通联系 D.在周边新建多个卫星城市
13.长江中游城市群( )
A.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B.跨鄂、湘、皖三省
C.长江干流贯通东西 D.京沪铁路连接南北
14.甲、乙两处沙洲的成因不同。甲沙洲处河道变宽,流速减缓,____而成;乙沙洲是丰水期或洪水期,主流
____形成新河道,原来的凸岸滩地变成江心洲。(4分)
15.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增长很快,与以往相比,从人口流动方式来看,由个体劳动力流动向举家迁移转变,
这体现了__________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贵州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影响迁出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__________。(4分)
16.长江内河航运价值高,被誉为“黄金水道”,具有运量____、成本____、能耗小等优势。
A.小低 B.大高 C.大低 D.小高
17.长江经济带充分发挥上海、武汉、____三大航运中心的核心作用,推进长江经济带腹地开发。
A.南京 B.重庆 C.成都 D.苏州
18.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____经济带,是我国____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
带。
A.横向生态 B.内河社会 C.横向社会 D.内河生态
19.结合材料 1、2、3,简述哪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促使武汉从“钢城”向“芯城”转变。(4分)
三、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船型屋(左图)是居住在海南中南部的黎族老百姓的传统民居,其顶部呈拱形,用红、白藤扎架,
屋顶上覆盖厚厚的芭草或葵叶。
材料二:西沙群岛(右图)远离大陆、岛礁面积狭小,主要由珊瑚礁发育而成,环境自我修复能力弱。2009
年省政府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开发西沙群岛。20l3 年 4 月 28 日,西沙邮轮旅游正式开通。游客仅食宿在船
上,抵达岛屿附近后方可换乘小艇登上原生态岛屿,圆梦西沙。
材料三:2020 年越南非法捕鱼渔船数量增多、活动范围更广,导致与多个沿岸国发生海上冲突,成为南
海海上安全最严峻的挑战。为了维护我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我国渔政部门在南海进行日常巡航,保护我国渔
民的合法捕捞权利。
20.船型屋屋顶的圆拱造型有利于抗( )
A.寒潮 B.台风 C.冻土融化 D.虫害
21.船型屋的两个门对开有利于( )
A.防雨 B.通风 C.保暖 D.泄洪
22.黎族人聚居在一起,体现其文化( )
A.凝内御外 B.奔放热情 C.独立自主 D.崇尚自由
23.西沙群岛典型的旅游资源有( )
①热带岛礁 ②热带雨林 ③海洋生物 ④民族风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4.A海域是我国的________海(水)。(2分)
25.试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分析海南省提出稳妥地开发西沙群岛的政策原因。(4分)
26.越南的渔船未经我国许可到西沙群岛海域捕鱼,被中国海警释放水炮进行强制驱离,根据材料,运用海洋
权益的知识,分析我国海警这一措施的合理性?(4分)
四、某校中学生到东北地区进行研学旅行。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0分)
任务一:交通发展情况调研
材料一:2023 年初以来,中俄贸易往来持续升温,经远东口岸陆路贸易通道甚至陷入拥堵,为此,俄方
适时延长口岸开放时间,以缓解物流压力。2023 年 5 月,为了进一步拓展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
海关总署决定同意在原有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俄罗斯海参崴港(远东地区最大的
港口之一)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大量“北货”由吉林省绥芬河、珲春经海参崴港中转,“南运”至
浙江省舟山等口岸。
27.左图所示区域( )
A.南北走向铁路主要沿河谷修建 B.自然植被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
C.三国交界,位置优越,开发强度大 D.东部沿岸暖流流经,气候增温增湿
28.说明海参崴港口的开放对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
任务二:抚远特色产业调研
蔓越莓生长需要特殊的环境及气候条件,主要生长在北半球凉爽湿润地带的酸性泥炭土壤中,一般在春季
开花,秋季收获(果实需要在低温环境下才能着色),冬季休眠,不耐霜冻。近年来深受消费者喜爱,但我国
目前销售的蔓越莓几乎依靠进口。
黑龙江抚远市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生态环境优良,是世界
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带之一,也是我国唯一规模化种植蔓越莓的基地,被称之为“东方的蔓越莓之都”。
29.东北平原典型的土壤为____,其颜色主要由____层决定。(4分)
30.据材料,评价抚远市种植蔓越莓的气候区位的优劣条件。(4分)
31.春耕时节,新型无人插秧机按照既定路线由机库驶出,在东北三江平原田间精准作业,插出笔直的秧苗。
无人插秧机按照既定路线由机库驶出、进行精准作业主要使用到的两项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B.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C.数字地球遥感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任务三:东北边境城市人口数据调研
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化起步的重镇,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然而 90 年代以来,东北的经济
增速放缓,下岗失业问题严重,并且随着住房、就业、福利、保险等制度改革,原有的体制优势也不复存在。
在研学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东北这些边境城市的人口都不是很密集,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当地的老年人在大
街上下棋打牌,青年人多是游客。通过查阅数据发现,东北三省人口 2020 年比 2010 年净减少数量合计达到
1100 万人,其中县域成为人口流失的主要区域,从“闯关东”到“飞海南”,东北人口从集聚到流失,严重影
响经济发展。东北三省县城发展和振兴,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刻不容缓。
32.胡焕庸线两端的城市名称分别是( )
A.黑河、腾冲 B.漠河、腾冲 C.黑河西双版纳 D.漠河西双版纳
33.推测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减少最明显的年龄段多分布( )
A.0~15岁 B.20~35岁 C.45~60岁 D.65~80岁
34.(1)作图:202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 64.7%,比上年末提高 0.83个百分
点。在下列坐标图中用直线绘出这两条均值线。(2分)
34.(2)作图:2021年末黑龙江城镇化率为 65.7%,2021年城镇化率增速为 0.1%。在下列坐标图中用一个黑
点标出黑龙江这两项数值。(2分)
35.分析东北青壮年人口较少的原因。(4分)
36.任写一条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带来的影响____。(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