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计量时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的第2课。这节课,学生要观察流水的运动,探究影响其运动速度的因素。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古人是怎么设计以水计时的工具?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观察瓶中流出的水流速度是否保持均匀;二是观察并测量同一装置中,200毫升水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推测接流出第2、3个50ml分别需要多少时间;三是学生在推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测量,实验的三步形成逐渐递进的结构。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燃香能够被用作计时工具,是因为在一定情况下燃香的长度变化是比较均匀的。可以通过找寻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物体或事件来帮助记录时间推移的轨迹。本课需要学生在探究流水速度时进行有依据的推测以及实测并严谨记录。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理和合作实验,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
1. 知道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水流的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二)探究实践: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三)科学思维:
1.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四)态度责任:
1.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对古人的智慧创作产生敬佩之情。
2.了解计时工具在不断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难点:学生能从多组数据中提取到正确的信息;能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装置计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一)创设情境:出示钟表博物馆主题图。
1.了解日晷、圭表、燃香钟等计时工具。
提问:刮风下雨或者晚上能使用吗?怎么办?
2.出示水钟、自然界流水图片。
提问:水真的能计时吗?怎样用它制作计时工具呢?让我们循着古人的智慧一起来了解 “用水计量时间”
二、探索:
(一)观察水流速度是否均匀:
1.提问:我带来了一瓶大自然中采来的水,怎么用它来计时?
仔细观察:水流的速度均匀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不均匀(先成线状后成滴状)
2.设计并实验探究水流速度是如何不均匀的。(即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提出方案:测试水流速度
预设:看相同量的水量流出需要的时间是否相同,比较时间。
所用材料:铁架台、注射器、量杯、秒表、计算器
3.实验一:探究200ml中流出50ml水所需时间:
(1)分工安排:
1号:观察水位,喊“到”(平视) 2号:堵住洞口
3号:倒水增减水量 4号:秒表计时(松手的同时开始计时)
5号:计算器算平均时间、擦掉水渍 6号:填记录单
观看小组实验示范视频
(2)分析数据:
预设1:不同组数据存在差异.(误差)
预设2:同组数据差别不大,说明同一装置,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的时间是基本相同的。(水是可以用来计时的。)
4.实验二、三:探究从150ml及100ml中流出50ml(第2、3个50ml)所用时间:
(1)小组讨论:结合之前的观察与实验预测时间。
预设1:时间相同(流出的水量相同)
预设2:时间更长、更短(原因)
(2)分组实验:
1-4组做第2个50毫升流出实验,5-8组做第3个50毫升流出实验;
每次实验进行3次,算出平均用时。
5.汇报并分析数据:
(1)提问: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流出的水量相同 ,所用时间不同(时间越来越多)。水流的速度不均匀,先快后慢。
(2)提问:什么导致了水流速度变化(找到三次实验的区别)
预设:三次实验的水位高度不同,水的流速跟水位高低有关。水位高则流速快,水位低则流速慢。
(3)提问:水流不匀速,如何用它制作计时工具?
预设:保持水位高度不变。(一直加水等)
三、研讨:
1.出示古代水钟模型,说一说计时原理。
古代水钟怎样保持水位高度保持不变?
预设:盛水漏斗边上的泄水孔用来保持水位高低。
2.古代水钟如何使钟表转动?
3.古代的水钟用水滴有什么好处?
预设:减少水位变化,耗水量少
4.古人是如何控制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滴?
预设:盛水漏斗中的锥体用来控制流水孔的大小
5.反思及展望:
水钟也有不足,人们不断研究,追求更方便、精准的计时工具。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教学反思
用水计量时间这节课主要是带学生解决两个核心问题:1.水能计量时间吗?2.怎样用它制作计时装置呢?这两个问题之下又产生了很多问题分支:水流速度均匀吗?水流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原因导致水流速度发生改变?怎样让水流速度保持不变?要解决这些联系紧密的问题,需要在以下两点帮助学生扫清障碍:1.调整材料及分工得到较精确数据。2.逻辑搭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首先,这个实验要求数据准确度很高,对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而材料不合适、学生分工不明确导致配合不默契等都影响了实验数据。所以我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错与调整,第一是材料,之前给学生准备的滴瓶是矿泉水瓶,由于我将实验从受水型调整为泄水型,所以要在滴瓶上标注刻度线,经过多次实验与尝试,最后发现大的注射器非常适合,它不仅是硬质的,而且上面有细细的刻度线方便孩子们读数。而滴漏孔的改造是通过烧热铁丝钻孔,保证每一个装置的孔径基本相同。材料解决了,学生之间的实验配合度也要想办法,于是采取了分工合作的安排。提高实验效率,这样子做出的实验才能达到趋近准确。
第二,逻辑搭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实验数据准确度解决了,怎样带领学生透过数据,穿过迷雾森林得到真相呢?我选择将教材实验的滴100毫升与150毫升转换成滴第2个和3个50ml,也就是将时间是否成倍增加转换成用时是否相同,这一改变降低了部分理解能力薄弱学生的思维难度。
本堂课通过带领学生经历水速“均匀-不均匀-再均匀(保持水位高度不变)”的探究过程,让他们的思维一步步突破再联结,亲历了古人发明创造水钟的过程,同时也欣赏了古人的伟大智慧,带着这些,顺利开启了后续钟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