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濮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4 09:0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濮阳市一高 2021 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第 I 卷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握传 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在中国戏曲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表现手段丰富到戏曲艺术中来。戏曲守正创新,关键是要 想清楚怎样守正,在哪里创新。
正在巡演的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的题材,适用于广阔宏大的史诗性叙事方式,具有“史 诗京剧”的艺术特质。我们把《国际歌》的旋律嫁接、融合到京剧唱腔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不仅对于中国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对世界也有着重大影响。《国际歌》的灵活运用,赋予整出 戏以精神气质,使戏的音乐格调崇高起来。戏的结尾,不在同一情境的李大钊和赵纫兰夫妻, 在舞台上同时出现,隔空对唱,以“二黄原板”为基础,在唱腔后半段巧妙运用了昆曲,这种 载歌载舞的形式和京剧“二黄”声腔形成强烈对比,充分展现出二人心心相印的深厚感情和伟 大信仰的精神力量。这些地方都是大胆创新,但都谨慎保持在剧种范式中。唱腔设计要分层次 和比重,要旧里有新,破立显章法。《国际歌》的旋律与传统唱腔,共同营造熟悉的陌生感, 很好地配合了观众的情绪变化。
剧种的发展,包含着唱腔的不断完善。现在的京剧,包含着汉调、徽调、梆子、昆曲等多 种声腔,经过长期融合才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艺术风格。对于戏剧作曲,声腔布局是第一前提,如同建筑的“四梁八柱”,音乐节奏则给整出戏勾画出情绪和感情外化的轮廓。1994 年,我在
创作京剧《夏王悲歌》时,就采用了一曲贯穿全剧的手法,借鉴分节歌,换词不换曲,曲调在剧中反复出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电视剧的主题歌为什么能够流传 原因之一就是反复。 比如《好汉歌》,因为电视剧《水浒传》流行起来,几十集的剧看完,歌也听了几十遍,旋律 自然就走进心里了。
戏曲音乐必须创新,简单套用旧有程式是行不通的。作曲者的修养和审美非常关键。于音乐创新可以引进多种音乐元素,作曲者必须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审美不仅包含着对艺术的认知,还包括对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判断。创新首先得分清楚哪些是先进的、哪些是落后的,哪些是观众喜欢的、哪些是观众反感的。
我国有 300 多个戏曲剧种,其区别首先在于唱腔。任何一个剧种,没有脍炙人口的唱腔, 本子再好、做工再好,也不可能吸引人。戏曲音乐来自民歌、说唱,因而直接搬用了“宫调” “套数”等,板腔体的出现,打破了曲牌联套框架,建立了新的戏剧性音乐体系,“以歌舞演 故事”,进一步戏剧化。今天的戏曲音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曲家正主动将更多作曲技 法移植运用到戏曲音乐之中。开场曲、幕间曲、结束曲的使用,使得剧目音乐富有层次;独唱、对唱、重唱、伴唱等传统戏曲中鲜见的演唱形式,为戏曲人物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多路径;主 题曲贯穿、一曲多用等音乐发展手法,让剧目音乐的整体性得到加强;尤其是乐队的组合使用,使戏曲音乐中的器乐部分具有了营造环境、推动剧情、烘托气氛等表现功能。但这些都还是初步的努力,还在继续发展和探索中。我们既要坚定地发展,又要审慎地克服盲目性;既要“一板一眼”,也要“南腔北调”。
(摘编自戏曲音乐家朱绍玉《赋予戏曲更丰富的音乐语言》,有删改)
材料二:
本次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以线上线下同时首演的全新模式进行,助推京剧艺术进入“双 线时代”,着力打磨优质内容投放市场。线上线下双重推进,不仅有效开拓新生线上市场,培 养年轻观众观演习惯,更是推广京剧艺术的关键桥梁,同时还保证了与剧场演出的共时性、现 场感。全剧描写了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护 送陈独秀离京赴沪并相约建党,继而策划了长辛店铁路工人大罢工,领导并组织了北京各界人 士的反帝斗争,直至被反动派杀害、英勇就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李大钊短暂而又壮阔的 一生,生动刻画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北京京剧院特别邀请了编剧蔡赴朝、总导演曹其敬、导演徐春兰、作曲朱绍玉组成主创阵 容,共同参与剧目创作。“我们要强调崇高理想的政治理论、政治思想的明确表达。从李大钊 的舞台行动中寻找到京剧《李大钊》的形象种子——播火者!”总导演曹其敬赋予《李大钊》 “史诗京剧”定位。《李大钊》不仅在叙事方式上有所创新,在唱腔、音乐、舞美设计上也打 破常规套路,融入昆曲声腔和舞蹈元素,用群舞这一外化的艺术呈现方式,渲染出一种动人心 弦的意境之美。
在剧本中,李大钊、陈独秀“相约建党”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景是在一辆小骡车 上。为充分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李大钊》创造性地加入了一段由四位真人演员表现的骡 车形象,打造了“车舞”表演段落,集戏曲程式技巧展示、人物情感表达、骡车疾驰奔腾之态、 伟大历史时刻的恢弘体现,达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形成了强大的舞台感染力。
在罢工一场戏中,为了增强地域特色,融入京韵大鼓、北京曲艺等元素,并借鉴西方歌剧 中“卡农”的形式,加入工人群众的重唱、轮唱,使得这场戏具有轰轰烈烈的氛围。为将《李 大钊》打造为史诗级精品力作,北京京剧院、北京交响乐团联合配乐。导演徐春兰介绍,“交 响乐恢宏,传播革命的诗情,舞台大胆将视频与实景结合,渲染气势”。
(摘编自《人民日报》相关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就要准确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B.作曲者的修养和审美是戏曲音乐能创新的关键,套用旧有程式的创作方法是一种倒退。
C.现代京剧《 李大钊》 以线上线下同时首演的全新模式进行, 促进了京剧传播模式的创新。
D.《 李大钊》 融入昆曲声腔和舞蹈元素, 采用群舞的艺术呈现方式营造出打动观众的意境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戏曲至今能保持旺盛生命力,与戏曲音乐能够不断守正创新、适应时代息息相关。
B.京剧《夏王悲歌》采用一曲贯全剧的手法,换词不换曲,是受到了《好汉歌》的启发。
C.作曲家将开场曲、幕间曲、结束曲移植运用到戏曲音乐之中,拓展了音乐的发展空间。
D.《李大钊》在演出中融入曲艺元素,借鉴西方歌剧的形式,更加贴合了剧情发展需要。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新 编现代京剧《李大钊 》“史诗京剧 ”定位的表现的一项是( )(3 分)
A.宏大的革命题材 B.播火者的英雄形象
C.以歌舞演故事 D.崇高的音乐格调
4.朱绍玉在给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作曲时,把《国际歌》的旋律嫁接、融合到了京剧唱腔中, 被称为“神来之笔”。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作曲的好处。(4分)
5.《李大钊》的创作者们为推动京剧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做了很多努力,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现代戏曲创新的启发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6~9 题。
文本一:
蓝 眼
冯骥才
古玩行中有对天敌,就是造假画的和看假画的。造假画的,费尽心机,用尽绝招,为的是骗过看假画的那双又尖又刁的眼;看假画的,却凭这双眼识破天机,看破诡计,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打一堆画里把它抻出来,晾在光天化日底下。
这看假画的名叫蓝眼。在天津卫锅店街裕成公古玩铺做事,专看画。蓝眼是他的外号,来源于他的近视镜,镜片厚得赛瓶底,颜色发蓝,看上去真赛一双蓝眼。而这蓝眼的关键还是在他的眼上。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
这天,有个念书打扮的人来到铺子里,手拿一轴画,外边的题签上写着“大涤子湖天春色 图”。蓝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这便是蓝眼出名的“半尺活”,他看画无论大小,只看半尺。是真是假,全拿这半尺画说话。蓝眼面对半尺画,眼镜片刷地闪过一道蓝光,他抬起头问来者:
“你打算卖多少钱 ” 来者没急着要价,而是说:
“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 黄三爷是津门造假画的第一高手。古玩铺里的人全怕他。没想到蓝眼听赛没听,又说一遍:“我眼里从来没有什么黄三爷。你说你这画打算卖多少钱吧。” “两条。”来者说。这两条是二十两黄金。 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两边稍稍地你抬我压,十八两便成交了。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尤其难得,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 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大约事过三个月,开始有人说裕成公那幅大涤子靠不住。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 寡水,没了精神。真假画的分别是,真画经得住看,假画受不住瞧。这话传开之后,就有新闻 冒出来——有人说这画是西头黄三爷一手造的赝品!
蓝眼有根,理也不理。愈是不理,传得愈玄。后来就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了。说是有人在针 市街一个人家里,看到了这轴画的真品。于是,又是接二连三,不间断有人去裕成公古玩铺看 画,但这回是想瞧瞧黃三爷用嘛能耐把蓝眼的眼蒙住的。向来看能人栽跟头都最来神儿!
裕成公的老板佟五爷心里有点发毛,便对蓝眼说:“咱是不是找个人打听打听那画在哪儿。 要真有张一模一样的画,就想法把它亮出来,分清楚真假,更显得咱高。”蓝眼听出来老板没 底,可是流言闲语谁也没辙,除非就照老板的话办,真假一齐亮出来。人家在暗处闹,自己在 明处贏。
佟老板派尤小五去打听,转天有了消息。原来还真的另有一幅大涤子,也叫《湖天春色图》, 而且真的就在针市街一个姓崔的人家!佟老板便叫尤小五引着蓝眼去看。蓝眼待到了那家一看, 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
真画原来是这幅。铺子里那幅是假造的!这两幅画的大小、成色、画面,全都一样,连图章 也是仿刻的。可就是神气不同——瞧,这幅真的是神气!
他当初怎么打的眼,已经全然不知。此时面对这画,真恨不得钻进地里去。他二十年没错 看过一幅。他蓝眼简直成了古玩行里的神。他说真必真,说假准假,没人不信。可这回一走眼, 传了出去,那可毁了。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 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 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佟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三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佟老板舒口大气,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蓝光。人竟赛根棍子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
事!
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肚脐眼? 蓝眼差点一口气闭过去。转过三天,他把前前后后的事情捋了一遍,这才明白,原来这一切都是黄三爷在暗处做的圈套,一步步叫你钻进来。人家真画卖得不吃亏,假画卖得比天高。 他忽然想起,最早来卖画的那个人,不是对他说过“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吗?人家有话在 先,早就说明白这幅画有真有假。再看打了眼怨谁?看来,这位黄三爷不单冲着钱来的,干脆 说是冲着自己来的。人家叫你手里攒着真画,再去买他造的假画。多绝!等到他明白了这一层, 才算明白到家,认栽到底!打这儿起,蓝眼卷起被袱卷儿离开了裕成公。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减)
文本二: 冯骥才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
“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选自蒋肖斌《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在开头大加渲染蓝眼的看画本领, 为后文蓝眼一步步走进 黄三爷设下的圈套埋下伏笔。
B.卖画人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是故布疑云,他想用黄 三爷的名头来刺激蓝眼 ,为 后文假画的出现作铺垫。
C.蓝眼第一次买画之后,关于人们接二连三地去看画的情节有两处,前一处人们是好奇,后一处人们则是想看笑话。
D.小说善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如作者在塑造佟五爷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7.关于文本一中蓝眼的眼镜片闪过蓝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蓝眼只拉开了半尺画, 眼镜片就闪过一道蓝光, 说明蓝眼名不虚传, 他的“半尺活” 确实厉害。
B.蓝眼在崔家看到另一幅《 湖天春色图》 时, 眼镜片闪过两道蓝光, 此时他的心里既吃 惊又羞愧。
C.对蓝眼的眼镜片三次闪过蓝光的描写, 不仅照应了小说的标题, 也暗示了蓝眼的心理 变化过程。
D.两轴画对照看时, 蓝眼的眼镜片闪过三道蓝光, 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 形成对比。
8.文本一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4 分)
9.文本二中冯骥才认为“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 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骊姬谮世子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
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 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 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 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注:骊姬之乱——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死后,晋献公宠幸骊姬,在骊姬谗言之下想废掉申 生立骊姬之子奚齐为继承人。狐突(字伯氏)发现隐忧,极力劝说申生为了晋国大局外出逃亡, 但申生坚持“守情说父”以尽孝。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 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 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
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
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 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
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 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 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 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 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 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0.文中画波浪线处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3
分)
闻夫仕者身 A 归 B 于君 C 而 D 禄 E 归 F 于亲 G 今 H 既去 I 父 J 事 K 君 L 得 M 无 N 死其难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相同。 B.“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的“图”意思不同。 C.“王欲相汝”中“相”的用法与《孔雀东南飞》中“儿已薄禄相”的“相”字用法相同。 D.“居三年”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居则曰”的“居”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骊姬的诽谤之下,晋献公想杀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又很少,国家正值多事,如伯氏愿意出山,申生甘愿自杀。 C.申鸣想在家里侍养父亲,于是拒绝了楚王的授任,但父亲却认为申鸣应该入朝为官。
D.面对白公胜的诡计,申鸣陷入忠孝两难的境地,但最终申鸣选择了忠,他的父亲也因此被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
(2)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14.“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但自古以来, 人们对“孝”的理解各不相同,请结合文 本说说申生和申鸣心中对“孝”的理解。(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5~16 小题。
听别韦少府
李白
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
欲寻商山皓①,犹恋汉皇恩。 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
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 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 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 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
①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苍龙”“ 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 B.“向溪月” 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 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 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 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 16.“ 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 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 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 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古代文人墨客特别喜欢通过“酒”这个意象表情达意,有时在作品中直接出现“酒”字, 有时则暗含着“酒”字。比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表达谪居浔阳城,即使有好 光景也无人共赏,只能孤独饮酒的意思时这样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李白在《将进酒》中通过(2)“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似乎是宣扬及时行 乐的思想,其实饱含 着失望与愤激;苏在《赤壁赋》中用(3)“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述自己与友人泛舟江上的悠闲生活状态,其中也含有“酒”意。
第Ⅱ卷 (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 ① 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 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 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 ② 。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进了一
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 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湾清溪。 ③ ,闭目细听,一股山 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 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儿被浓荫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 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 美玉。那是谁家女儿悬挂于颈间的玉璞?押着唐韵,携着汉风,一点点地走近,走近,将心清 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这真是“人间仙境”,是在尘世苦苦寻求而不得的心灵的栖息地。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人间仙境”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给工人做饭吃。
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20.第 3 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描写了宁静的清溪,请结合材料简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调查显示,睡前玩手机 8 分钟,会让大脑持续兴奋 1 小时。此外,睡前使用 1 个小时的手 机、平板、电子产品,会减少生成褪黑激素总数约 22%左右。因此,长期在睡前玩手机,不仅会 引发睡眠拖延,大大减少人们的睡眠时间,还会降低睡眠质量,让人始终处于浅睡眠状态。
① ?浅睡眠和深睡眠又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浅睡眠和深睡眠都是睡眠周期的一部分,国际睡眠医学将睡眠阶段分为五期: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期。人的夜间睡眠,一般分 5 到 6 个周而复始的周期。 研究表明, ② ,而只有进入深睡眠状态的深睡期及快速眼动睡眠期,才对解除疲劳有较大作用。因为 ③ ,大脑皮层细胞处于充分休息状态,这对于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免疫抗病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深度睡眠,只占整个睡眠时间的 25%。简单来说就是 浅睡眠的睡眠质量差,深睡眠的质量高,更容易缓解疲劳。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5 个字。(6 分)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 原意。(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常言道,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材料二:近年来,网络上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 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濮阳市一高2021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B 项“套用旧有程式的创作方法是一种倒退”说法错误。原文为“戏曲音乐必须创新,简单套用旧有程式是行不通的”。故选B。)
2.B (B 项“是受到了《好汉歌》的启发”说法错误,强加因果。原文“电视剧的主题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原因之一就是反复。比如《好汉歌》,因为电视剧《水浒传》流行起来,几十集的剧看完,歌也听了几十遍,旋律自然就走进心里了”。故选B。 )
3.C (C 项“以歌舞演故事 ”不属于“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史诗京剧’定位的表现”,由“载歌载舞的形式和京剧“二黄”声腔形成强烈对比”“《李大钊》……在唱腔、音乐、舞美设计上也打破常规套路,融入昆曲声腔和舞蹈元素”可知。 故选C。)
4.① 可以彰显京剧《李大钊》题材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国内国际的重大影响,使《李大钊》的音乐格调崇高,符合它的音乐格调定位;②能与传统唱腔共同 营造熟悉的陌生感,配合观众的情绪变化。 (每点 2 分)
5.①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也可以表达为“既要大胆创新,又要谨慎保持在剧种范式中”,还可以表达为“创新要破立之中显章法”); ②创新要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戏曲、音乐甚至其他艺术形式都可融入到戏曲中(例如《国际歌》的嫁接使用);③戏曲还可在演播方式上创新,开发更多的演播渠道。④创新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
6.A(A.“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错误,应为欲抑先扬。故选A。)
7.D(D. “此处的三道光与最初买画时的一道光形成对比”错误,并没有对比,从一道蓝光、两道蓝光到三道蓝光,是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故选D。)
8.①明线是蓝眼的一系列活动:买真画、被流言闲语困扰、买假画、发现上当、离开裕成公。暗线是黄三爷精心策划使蓝眼上当:卖真画、散布谣言、卖假画。②明暗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也使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了蓝眼和黄三爷不同的形象特征,能引起读者对人物的思考。(明暗线各1分,作用2分。)
9.①使用方言词汇,符合小说故事背景。如“听赛没听”“嘛能耐”“转天”“打眼”等天津方言的运用,符合小说故事发生于天津卫的背景。②运用修辞,富有表现力。如“捏着这造假的家伙没藏好的尾巴尖儿”“人竟赛根棍子立在那里”等,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③活泼幽默,富有感染力。“可是蓝眼长的一双是嘛眼 肚脐眼 ”、“初看挺唬人,可看上几遍就稀汤寡水,没了精神”“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等。④多用口语、短句,节奏感强,近似于相声艺术的特色。如“眼镜片刷刷闪过两道蓝光,傻了!”“蓝眼看似没看,刷地一拉,疾如闪电,露出半尺画心”“据说他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 C G L(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
11. C (C.“王欲相汝”中“相”的用法是名词作动词,使……担任丞相;“儿已薄禄相”的“相”是名词,相貌。二者用法不同。故选C。)
12. B (B.“子少”意思是孩子年幼,而不是儿子少。故选B。)
13. (1)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你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
趁机与他谈判。(判断句 1 分;状语后置句 1 分;因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2)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第
一个食译为“吃饭”;死,为动用法;毕,为动用法,每词1分,句子大意 1 分)
(1)申生的孝:一切尊重父亲,为父亲考虑胜过自己,对父亲绝对服从。 (2)申鸣的孝:尊重父亲,愿意以死尽孝;但是申鸣的孝不是对父亲观点的绝对认同和接受,在国家大局和孝的两难上,他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顾全大局。(申生 1 分,申鸣 2 分, 要答出申鸣的孝和与申生不同的点)
15.B(B.“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错,“洗心”谓清除尘念,“清耳”洁其心耳。此处表达向往归隐之意。故选B。)
16.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又眷恋“汉皇”垂顾来成就功业,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②“安”句抒发了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每点3分)
17.(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一句1分,多写、少写、错写均不得分。)
18.①熙熙攘攘②豁然开朗③屏气凝神(凝神敛息)(3分,每空1分。)
(①处,“川流不息”不能用,因为它的修饰对象是“行人”或“车马”等而不是“人群”。)
19.A (A“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文中“人间仙境”也是表强调。B特殊含义,C反语,D直接引用。故选A。)
20.①运用比喻和比拟(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溪之水比作多羞的少女,“琵琶半遮面”和“躲”字运用拟人,写出清溪之水藏在细叶下时隐时现的情态,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表达了作者对溪流和自然的喜爱。②运用排比和视听结合的方式。连用四句描绘清溪之“羞”,溪水的捉摸不着,最后将溪水比作美玉,极写溪水之平静无波,将人的心境也感染得宁静下来。(每点2分,也可以把比喻、拟人、排比合并为善用多种修辞。)
21.①那什么是浅睡眠呢②浅睡期对解除疲劳作用甚微③只有在深睡眠状态下(6分,每点2分。)
22.【答案】睡前使用1个小时的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会减少生成褪黑激素总数约22%(或22%左右)。(修改一处得2分,共4分)
并列不当:“手机、平板、电子产品”并列不当。
语意重复:“约22%左右”。“约”“左右”都表示约数、概数,二者不能同时出现,不合逻辑。
23. 【审题立意】
本题为二元思辨话题作文。话题的关键词为:慎言与敢言(嘴替)。一个是谨慎说话,言多必失,一个是敢于发声,针砭时弊。二者相反,代表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但又在一起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
材料一:由两则名言构成。第一则:运用比兴手法,由“水深则流缓”引出“人贵则语迟”,其核心是讲究“慎言”。第二则: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告诚世人言语不可不慎,否则容易说错话,做错事,他这是强调“慎言”。
材料二:关健词是“嘴替”。此材料举例对“嘴替”加以说明。杜甫,白居易皆为现实主义诗人,他们关心民生疾苦,为天下贫苦百姓和士人发声,他们的“敢说”是敢替别人说,是不顾个人得失为民请命,是为社会谋利益,为时代发展发声,而不是胡言乱语,妄加论述。这启示我们要明辨是非,敢于发声,针砭时弊,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结合两则材料可知,“慎言”是少说,但不是不说,是深思熟虑后发声,不盲目,不跟风,不妄言,体现了个人的修养智慧。“嘴替”是“敢说”,是在明辨是非、深思熟虑后大声疾呼,为民请命,是在明晰“慎言”道理之后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了个人的担当精神、责任意识。于个人,我们当以慎言立身处世;于天下,我们应以发声刺破黑暗。
立意行文时,要厘清“慎言”与“敢言”(“嘴替”)之间的关联,然后对两者的内涵与联系进行论述。
典型立意:1.慎言可修身,敢言方立命2.“慎言”修己身,“敢言”为他人;3..三思而后言,敢发时代先声;4..“慎言”不忘“敢言”,为社会正义而言;5.慎言修自身,敢言怀天下6.立身处世当慎言,心怀天下敢发声7.少言以自律,发言为当下。
8.言多虽必失,必要应多言。9.为生民言,为社会不公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诽谤谗害公子申生,晋献公将要杀了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
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的话呢?”太子说:“不可,父亲有骊姬才得安乐,这样做会伤他
的心。”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君父会说我想
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
“我有罪,没有考虑您的忠告,以至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如此,但我的国
君年纪大了,爱子年纪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
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两次跪拜行稽首礼,接着身亡。因
此,人们送他谥号称“恭世子”。
材料二:
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在家奉养父亲,他的孝顺在楚国闻名。楚王想封他做国相,申鸣推辞不肯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为何不接受啊 ”申鸣回答道:“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 ”他父亲说:“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奉行大义,你快乐我就没有忧愁啊。我希望你做相。”申鸣说:“好。”于是入朝,楚王于是任命他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制止他说:“丢下父亲自己去死,难道可以吗 ”申鸣说:“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 ”于是辞别前往,趁机派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巴围我,我该怎么办呢 ”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白公胜说:“好。”于是就去捉拿了他的父亲,用武力控制,告诉申鸣说,“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亲的孝子了,而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 ”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君王的饭,躲避君王的祸难,不是忠臣。安定您的国家,杀死我的父亲,不是孝子。名声不能够同时树立,品行不能够同时保全,像这样活着,有什么颜面在天下立足呢 ”于是自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