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下学期高一12月联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B项“古人并不看重传宗接代”错误,原文是“对于家庭和家族延续来说,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与良好
家风的传承才是真正意义的‘薪火相传’”,由此可知,古人说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传承,并不意味着不看重传
宗接代。)
2.B(B项“将家庭的伦理规范扩展于整个国家,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君臣有义‘民主自由’的图景”错误,原文
是“一个人如果能将基于家庭的伦理规范扩展于整个国家,也便实现了理想状态。正如孟子所说:‘父子有亲,君
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可知,这是一种假设,孟子所说的“君臣有义”“民主自由”也只是
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君臣有义”“民主自由”的图景。)
3,A(“家国同构”观念指的是:家与国有着同样的结构,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的衍生,家庭的伦理规范既适用于解
决家庭问题,也适用于治国平天下。即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相同的,即家是国的细胞和缩影,国
是家的放大和延伸,治家与治国是一回事。△A项“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意思是要视他国为自
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反映的本质是墨家的“兼爱”思想,与儒家“家国同构”无关。)
4,积极影响:①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密不可分。②传统中国的家国文化,为我们建设
良好的家风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孕育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消极影响:①家国同构观念催生了古代裙带关系、门阀盛行的社会现象。②用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思想治国理
政,让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畸变,商业组织、法律则发育不良。③家国同构观念遏制民主、科学、自由精神的发展。
(影响每点1分,消极影响任意答出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赋分)
5.①生育功能:在传统家文化的价值谱系中,繁衍生命不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②情感功
能:在传统及当今社会,家庭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地位重要,是承载爱情与亲情的船舶。③伦理功能:在传统
社会,家是孕育伦理规范的“温床”,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良好家风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诱
惑,让人平复浮躁、浮华的心态,能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政风。④政治功能:在传统社会,中国人将家庭中的伦
理规范作为基点,泛化到治理社会、管理国家,乃至一切社会思想和行为,形成了“修齐治平”政治思想。(每点2
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的情赋分)
6.D(D项“主要是出于对爷孙两人经济专家身份的崇拜”错误,从原文“从明天起,我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正式驻村,
和大家一起振兴黄泥崴子!”可以看出,村民们惊讶的原因是赵国栋“居然”不是赊刀人;从“你来这儿带着我们
干,肯定能领着我们脱贫致富”可以看出,村民们鼓掌欢呼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坚信赵国栋能够带领他们走上富裕
之路。)
7.A(A项中“赵国栋非常高兴是因为他那时已知道村主任的爷爷当时任村长”错误,第①处画横线的句子只是表
明赵国栋得知村主任爷爷在世而高兴,他是后来才知道村主任的爷爷当时还是黄泥崴子的村长。)
8.①一开始,村民们“面面相觑”,将信将疑,个别村民认为白占了便宜而沾沾自喜。②在老村长的带动下,村民打
理起自家的沙棘地并形成共识:沙棘果行情会非常好。③到了冬天,沙棘果喜获丰收,给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
益,村民们既吃惊又高兴。④卖完沙棘果,村民们心甘情愿地同赵国栋结算了赊欠的货款,希望他再来赊东西,
对未来有所期待。(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酌情赋分》
9.续写示例:孩子,你要知道,要想振兴乡村,首先得把广大农民的心先“扶”起来。
续写理由:①形象刻画方面,形象上与爷爷之前表现的形象相契合,借赵国栋的联想,从侧面表现了他的爷爷深
入群众、讲究实效的工作作风。②主旨提示方面,卒章显志,借赵国栋爷爷的话来结尾,凸显了农民脱贫及乡村
振兴的主题。③情节设置方面,结尾续写的内容呼应了小说的开头以及赵国栋的行为。(续写2分,要求契合人
物身份,切合小说情境,符合字数要求。紧扣续写陈述理由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10.A、D、E(原文标点处为: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每处1分)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湖南省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12月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家文化中,家庭和家族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的成就与价值,都要通过对家庭和家族的贡献来衡量和体现。在家文化的价值谱系中,繁衍生命不仅是个人的需要,更是对家庭和家族的责任。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是普通民众最大的追求和愿望。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主要有三个指标:权力、金钱、声望。而在中国,衡量一个人成就的指标除了权力、金钱和声望,还要包括子孙后代。如果一个人功成名就,但是后继无人,在中国文化中也算不得十分成功,所谓“家道兴,看后生”。对比中西方衡量个人成就的差异,我们看到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价值观巨大的影响力。
对于家庭和家族延续来说,传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才是真正意义的“薪火相传”。出于后世福泽和家族传承的考虑,传统社会的人们更注重对后代的道德教化。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从家庭和家族的长远发展和传承来看,古人重品德、轻财富的观念也就可以理解了。
家庭不仅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中地位重要,在中国人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理念中也举足轻重——家是中国人判断亲疏远近、采取不同措施的基点。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来比拟传统中国社会的结构。所谓差序格局指的是:社会中的每个人以自己为中心,根据血缘、亲缘、地缘等亲疏远近关系,结成社会网络。这就好比在水里面抛入一颗石子,以石子为中心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这颗石子代表着自己,而远近不同的波纹则代表着亲疏关系。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家,既是判断亲疏远近的基点,也是孕育伦理规范的“温床”。传统社会中有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关系统称为“五伦”。在“五伦”中,父子、夫妇、兄弟都属于家庭关系,而君臣和朋友可以分别看做是父子、兄弟关系的衍生。在儒家看来,家国是一体的,一个人如果能将基于家庭的伦理规范扩展于整个国家,也便实现了理想状态。正如孟子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国人的家文化将家庭中的伦理规范作为基点,泛化到治理社会、管理国家,乃至一切社会思想和行为。学者梁漱溟将家文化称之为伦理本位——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可以说,无论是差序格局还是伦理本位,都是中国人家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国人的家文化将社会乃至国家打上深刻的烙印,让伦理关系网络和情谊习俗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导。即使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人情、关系、面子依然发挥着支配作用。
在家文化主导的逻辑中,家与国有着同样的结构,家庭的伦理规范既适用于解决家庭问题,也适用于治国平天下,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这些古人看起来天经地义的道理,在今天看来则逻辑不通:在家庭中讲究亲疏远近、长幼尊卑并无不妥,但如果将这套逻辑运用于治理国家,则会让公平、公正的精神荡然无存。尤其是在权力高度集中的皇权社会中,如果掌权者根据亲疏与好恶行事,自然就会滋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
家国同构的弊端不止于裙带关系、门阀盛行。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用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思想治国理政,让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畸变:上层是强有力的皇权,下层是以亲缘、血缘组织起来的家庭、家族,而连接上层与下层的商业组织、法律则发育不良——因为在伦理本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用道德、伦理代替法律与契约去解决问题。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不以法律和契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纠纷,而单纯拿道德说事,许多人就会打着道德或情义的幌子去坑蒙拐骗,这就会让整个社会陷入阳奉阴违和道貌岸然的泥潭之中。
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密不可分,但其对民主、科学、自由精神的遏制也显而易见,鲁迅就将其称之为“吃人的礼教”。经过百余年的救亡图存与社会改造运动,中国的家文化日益回归到家庭本来的角色。今天,市场主导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法律法规调解着各种利益冲突,媒体与舆论坚守着社会伦理的底线,家庭已卸下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包袱,成为承载爱情与亲情的船舶。
虽然家庭已从伦理本位的“光环”之中走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家庭不需要承担伦理责任。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诱惑;良好的家风能够让人平复浮躁、浮华的心态,更能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政风。而传统中国的家文化,为我们建设良好的家风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
在中国家文化的经典著作中含英咀华,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家文化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虽然用齐家的策略治国不合时宜,但将家庭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的家国情怀依然鼓舞着每位国人。家与国,共同承载了中国人的情感、荣誉和梦想。正如顾宪成的名联所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摘编自董向慧《中国人的家文化》)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衡量个人成就的指标主要是权力、金钱和声望,中国则多了子孙后代这一指标,这与家文化密切相关。
B.在家庭和家族延续方面,古人并不看重传宗接代,他们重品德,轻财富,更重视品德与良好家风的传承。
C.在传统中国的家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维系情感、判断亲疏远近、孕育伦理规范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D.无论是差序格局还是伦理本位,都是中国人家文化的一个缩影,这种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乃至国家都有所影响。
2.根据文中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梁漱溟的“伦理本位”重点关注“家庭亲子血缘关系”不同,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还会关注地缘等亲疏关系。
B.儒家认为家国是一体的,将家庭的伦理规范扩展于整个国家,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君臣有义”“民主自由”的图景。
C.作者认为,从今天来看,如果把在家庭中讲究的亲疏远近、长幼尊卑的逻辑运用于治理国家,则会让公平、公正的精神荡然无存。
D.良好的家风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诱惑,构建良好的家风有助于孕育风清气正的民风、政风。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文中“家国同构”观念的一项是(3分)
A.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B.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C.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
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4.“家国同构”观念对中国的社会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4分)
5.请综合本文和下列《乡土中国》对家庭的论述文字,分析家庭在家文化下的功能。(6分)
材料链接: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以生育社群来担负其他很多的功能,使这社群中各分子的关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对家庭成员来说,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团体来担负,不在家庭的分内。夫妇成为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两性感情的发展,使他们的家庭成了获取生活上安慰的中心。我在《美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曾用“生活堡垒”一词去形容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赊 刀 人[注]
顾敬堂
黄泥崴子是个贫困村,历年来,上级部门派了好几拨机关下沉人员驻村扶贫,但都收效甚微,天长日久,无论干部还是群众都没有信心了。
这天,村里忽然来了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拿着一个陈旧的账本来到村委会打听。村主任看着账本上的名字很是吃惊:“这是哪年的账目呀?好几个人都不在了……咦,还有我爷爷的名字呢!”
①得知村主任的爷爷还在世,这个自称赵国栋的人非常高兴,请村主任将名单上还在世的人召集过来,说说这四十年前的账单。
很快,村部里来了百十号人,有些是账单上欠了债的,更多的是来看热闹的村民。
赵国栋给大家问了好,然后切入正题:“这是很久之前的事了,我爷爷来过黄泥崴子,赊给大家一些生活物资……”
村主任的爷爷一听就惊呼道:“啊!你是赊刀人的孙子?我记得你爷爷,那时候我还是黄泥崴子的村长呢……”
那是四十年前的一个春天,一个货郎风尘仆仆地来到黄泥崴子,他拉着满满一架子车的货物,大多是镰刀、剪刀、菜刀之类的物件。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村里好多年都没见过走街串巷做生意的人了。村民们觉得新鲜.围
着货郎纷纷询问物件的价格。货郎笑眯眯地说:“我这车货物呀,只赊不卖!正常一把菜刀八毛钱,我两块钱赊给大家。”
村民们顿时炸锅了:“把我们当傻子呀,两块钱谁赊!”
“大家先听我说完。”货郎不急不忙地摆摆手,“等到家家都买上电视机,没人穿补丁衣服,顿顿能吃饱饭,桌上有细粮的时候,我再来收钱。”
“哈哈,我先赊把镰刀!”老村长立刻嚷道,“这不等于自给嘛,你说的这些事儿根本没可能!”
“我赊把犁头,要是你说的事儿实现不了,我可不给钱!”又有一个人接过话头。
其他村民听出了道道,立刻蜂拥而上,一车的货物十几分钟就被赊购一空。
赊刀人拿出账本,挨个记下赊账人的姓名,让大家按下手印,便推着空车子走了。
看着货郎远去的背影,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都觉得遇到了傻子,白捡了便宜。②老村长却充满向往地说道:“我倒是盼着他早点过来收钱呢!”
回忆到这里,老村长感慨地说道:“谁能想到,改革开放的风吹到黄泥崴子之后,只过了五六年时间,你爷爷说的话就都应验了!到现在都四十年啦,当年欠的账我还十倍!”
两三块钱的欠账,十倍也不过二三十元!村民们纷纷表示都按十倍来还。
赵国栋微笑着点头说道:“来的时候,爷爷让我拿这个账本试试黄泥崴子的民风。如果大家不认账,我转头就走;如果大家认账,我就继续和大家做生意,老规矩,只赊不卖!”
③村民们一听,腰杆子都不由得硬了起来。
不一会儿,村外便开来两台货车,上面堆满了米面粮油和生活必需品。大家都看向赵国栋,等他说出赊账的条件。
赵国栋指着东面的一片地说道:“等到沙棘果五十块钱一斤时,我再来收钱,并且货物的价格也是正常价,不多加一分钱。”村民们顺着他的手指看过去,④那片沙棘树是前年大家在扶贫干部的指导下栽的,去年零星结了些果子,谁也没太当回事。
没想到赵国栋居然对沙棘果感兴趣。村民们面面相觑一阵,便上前围着两台车挑选起货物来。赵国栋拿出一个新账本,将赊货人的名字记了上去。
很快,两车货物被村民们搬空了,赵国栋笑眯眯地摆摆手,坐上车离开了。有个村民看着自己堆得跟小山似的货物,得意地说道:“沙棘果怎么可能卖到五十块钱一斤?你们太傻了,有便宜不占傻子啊,为啥不多赊点?”
老村长白了他一眼道:“大城市的物价可贵着呢!人家要是没把握挣钱,会跟你扯这个?他爷爷当年的预言可都成真了!”村主任接过爷爷的话:“他们这个行当是从‘赊刀人’转化过来的,古时候叫‘卜卖’,据说是鬼谷子的传人,估计是根据市场规律做出判断,预测的准确性非常高呢!”
大家又闲聊了一会儿,这才带着赊来的货物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村主任八十多岁的爷爷就出现在他家的沙棘林里,给地锄草、松土、浇水。有人看到后,也跟着到自家沙棘地里忙活起来。很快,全村人达成了一个共识:沙棘果的行情肯定会非常好,否则新一代的“赊刀人”怎么会平白把东西赊给咱们呢!
到了冬天,红灿灿的沙棘果挂满了枝头,村主任通知大家,今天有人来收购沙棘果,五十块钱一斤!村民们吃惊又高兴,吃惊的是,赊刀人的预言竟然成真了;高兴的是,之前都不看好的沙棘果居然真的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卖完沙棘果,赵国栋果然来了,村民们心甘情愿地给他结算了赊欠的货款。这还不够,大家都期待地问他:“啥时候你再来赊东西?”
赵国栋笑呵呵地说:“从明天起,我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正式驻村,和大家一起振兴黄泥崴子!”
村民们惊讶不已:“啊?你不是赊刀人?”
赵国栋摆摆手道:“我爷爷是研究市场经济的专家,我现在搞的也是这个专业。当年所谓的赊刀,不过是他老人家到农村考察时,变相扶贫而已。”
“太好了,你来这儿带着我们干.肯定能领着我们脱贫致富!”村民们纷纷鼓起掌来。赵国栋笑了,脑海中又想起他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正式驻村临行时爷爷说的话:“ 。”
(有删改)
【注】民间传说中一种神秘的会预言的人群。赊刀人赊的不是武器,而是菜刀、镰刀等生活必需品。他们身上的刀只赊不卖,并且他们在临走的时候,会留下一句高深奠测的谶语。等到他们的预言实现之后,他们就会来收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赊刀人”为题,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将小说前后四十年间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绾结起来。
B.小说开头交代黄泥崴子当下还是个贫困村,扶贫干部和群众缺乏脱贫的信心,设置了背景,为后文张本。
C.小说中村主任向村民们介绍“卜卖”行当的缘起和特色,意在坚定村民们种好沙棘果的信心,也为小说增添了传奇色彩。
D.小说中村民们得知赵国栋不是赊刀人后先是惊讶不已,继而鼓掌欢呼,主要是出于对爷孙两人经济专家身份的崇拜。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处:赵国栋非常高兴是因为他那时已知道村主任的爷爷当时任村长,既是当年赊购的当事人,也是见证人。
B.第②处:“充满向往”“盼着”极具表现力,说明赵国栋爷爷的赊购条件激起了老村长尽早摆脱贫穷的渴望。
C.第③处:通过村民们腰杆子都不由得“硬”了起来的细节描写,说明赵国栋的话语触动了村民们的内心。
D.第④处:介绍了沙棘树的由来,突出沙棘树生长的情状,暗示了黄泥崴子村扶贫工作成效不显著。
8.小说中从“没想到赵国栋居然对沙棘果感兴趣……”到“……大家都期待地问他:‘啥时候你再来赊东西?’’’,赵国栋有条件地将米面粮油和生活必需品赊账给村民后,村民们(不含老村长和村主任)的身心感受经历了多重变化,请结合文本有关内容简要梳理概括。(4分)
9.请你发挥想象模拟赵国栋爷爷的口吻,将结尾续写完整(不超过40个字),并说明续写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仲尼之门人,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①。是何也?”日:“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次②,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③,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曰:“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仇,遂立以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节选自《荀子·仲尼篇第七》)
材料二: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④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五伯:伯,通“霸”,春秋五霸。②般乐奢汏:过度玩乐、挥霍浪费。③邾、莒:均为周代诸侯国名。④四维:古代指礼、义、廉、耻四种道德准则。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奉,供养,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中的“奉”含义不同。
B.君子,文中指代孔子,“君子日”(《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荀子》,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相传多为萄子所著,善于取譬,说理透辟。
D.其,他,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中的两个“其”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认为,孔子门下看不起五霸毫不足怪,因为五霸个个都像齐桓公那样不讲亲情,生活奢靡,对外欺诈、征战。
B.虽然齐桓公所作所为阴险污秽却能够称霸天下,苟子认为这并非侥幸,而是因为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大原则。
C.管仲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民富,懂得给予就是获得的道理乃治国之宝;他死后齐国仍遵循其治国之策。
D.司马迁认为,孔子轻视管仲的原因可能就是在于其不能勉励齐桓公实行王道,却助其称霸天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4分)
(2)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4分)
14.请根据材料有关内容,简要分析管仲能够在齐国政坛大显身手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 -16题。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①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②四壁。横槊题诗③,登楼作赋④,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⑤,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注】①此词作于南宋祥兴二年( 1279)八月。时文天祥再次被囚,与同乡好友邓剡同被押北上。邓剡因病滞留金陵就医,作词赠别。②寒虫:深秋的蟋蟀。③横槊题诗:用曹操典故。④登楼作赋:用王粲典故。⑤龙沙:指北方沙漠。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题目“和友驿中言别”可知,本词是作者为和好友邓剡临别赠词《驿中言别>而作的和词。
B.开头两句选取辽阔的天地作为意象,将自己和友人喻为蓄势待发的蛟龙,豪气勃发,起势不凡。
C.上片后五句情感脉络分明:悲风流人物之易逝,惊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叹英雄虽继起但复国无望。
D.综观全词,作者之“愁”缘于抗元事业失败,身遭冈禁;朱颜易变,壮志难酬;此生归国无望。
16.请简要分析本词最后两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两句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不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l)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 ”,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
“ ”,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 , ”一致。
(3)在古代诗词中,很多诗(词)人喜欢用“浊酒”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如“ ”和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近几年,为了提高综合竞争力,光伏产业开始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① 。广袤的盐田是绝佳的光伏板架设地。
盐的最初形态是卤水,卤水池通常是一块块大小不一的方形水池,池内盛着从地下抽取或是海上引来的卤水。 ② ,卤度不断提升,直至达到标准后便可进入结晶池,盐也正是从这一步开始逐渐“现出原形”。
能够蒸发卤水的地方,①往往也是日照十分满足的地区,②因此近年来光伏发电成为卤水晒场新的发展方向。③我国多地引入了这样的“盐光互补”项目。④盐田上方架设的光伏板能够实现正反两面发电.⑤这种光伏扳会采用双面双玻组件,⑥当然并不是所有光伏板都适合采用这种组件,⑦需要影响光线考虑反射的因素。⑧卤水池水浅且水面平静则光照反射能力强,⑨架设双面光伏板,⑩发电量至少可以提升大约3%。“盐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将盐田和光伏发电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土地性质不变、盐田收益不降、生态环境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 5个字。(d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从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
① 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
② ,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村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 ③ 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
方生下根,他们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B.鲁迅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呜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
22.文本最后一段中和下面材料链接中加点的词语“一般”,使用情况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材料链接: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闻一多《红烛》)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材料二:纸鸢风骨假稜嶒(稜嶒:指才气、品格等卓越超群,此处形容风筝骨架突兀、重叠),蹑惯青云自觉能。一旦风停落泥滓,低飞还不及苍蝇。——袁枚《纸鸢》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