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
十年文革
两年徘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程标准】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一、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巩固政权--军事、经济、外交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根据P159-160并结合所学,梳理中共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一、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
②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③通过《共同纲领》等,它是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④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军事前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②理论准备:1949.6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国家学说,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③组织准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根据P159,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广泛性、 民主性
根据P160及视频,概括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历史意义
时间: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历史意义
①革命: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反帝反封建)
②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③世界: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④标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现代史的开端。
一、建立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根据P160-161,概括新中国成立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
二、巩固政权——军事、经济、外交
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困难 应对措施
国内 军事
经济
国际 军事
外交
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农村:占全国人口2/3的新解放区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城市: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物价飞涨
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
抗美援朝
西方列强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根据P161,概括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实质、意义
时间:1950年6月-1952年底
意义: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
彻底解放出来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
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根据P161,概括稳定物价的措施、结果、目的、实质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结果:①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措施:①“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从根本上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
目的:稳定物价,掌握市场的领导权
实质: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
二、巩固政权——军事、经济、外交
根据P162,概括抗美援朝的原因、过程、结果、意义
原因:①美国不仅武装干涉朝鲜,还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② 美国试图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③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决定入朝作战
结果:1953年7月27日,美国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汇聚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巩固了新政权;
③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④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里程碑;
⑤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1950.6.25
美武装干涉,侵犯台湾海峡和东北
朝鲜内战爆发
1950.6底
南朝鲜军队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
1950.10初
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0.10
朝鲜战争
1950.10-1953.7
二、巩固政权——军事、经济、外交
根据P163,归纳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成就、意义
方针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
成就 意义 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外交关系,要在新中国基础上另建外交关系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二、巩固政权——军事、经济、外交
先后与苏、朝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国建交
原因:①由当时的国际局势决定;②由新中国面临的险恶形势决定;
③由中共的性质和革命性质决定
时间
议题
特点
结果
意义
印度支那:
主要包括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中国称为“中南半岛”这次会议上主要想解决越南、老挝、柬埔寨与法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实现停战。
二、巩固政权——军事、经济、外交
1954年4月
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朝鲜问题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支那问题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根据P163,概括日内瓦会议的时间、议题、特点、结果、意义
二、巩固政权——军事、经济、外交
过程:
①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
②正式倡议:1954.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意义:
①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国内: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根据P164,概括和平共和五项原则提出过程、内容、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原因:中国外交以意识形态为标准的革命型外交向以国家利益
为主导的国家型外交转变,是中国外交成熟的体现
二、巩固政权——军事、经济、外交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时间
特点
成果
意义
根据P164,概括万隆会议的时间、特点、成果、意义
1955年4月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1954.9月~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根据所学及P164,说说一五计划的背景、指导方针、时间、内容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背景:①经济·1952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②军事·1953.7抗美援朝的胜利为国内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③外援·获得苏联在经济建设上给予的极大帮助。
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时间:1953年-1956年底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三大改造
根据P165,指出三大改造的时间、实质、意义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时间:1953年-1956年
方法: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革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义工商业
方法 合作社 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
根据一五计划的成就及P165,指出一五计划工业化的特点、意义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①重工业基础薄弱;
②巩固国防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选择东北的原因:
①易于接受苏联技术援助;
②有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
③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根据P165,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内容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③确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
④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
指导思想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
基本组织 政治协商会议
特点 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推
动
①提出过渡总路线
②实施一五计划
③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
①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确立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完成的意义: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②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③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历程 时期 著作 内容
萌芽
初步形成
成熟
发展 和新发展
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7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革命领导权、革命主力、革命同盟军、革命对象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革命道路
全面抗战时期
1937-1945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七届二中全会
《论人民民主专政》
工作重心转移、新中国国家学说(政权建设)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1956后
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三、建设政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建立新政权
巩固
新政权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生产力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五项原则 两次会议
国内
国外
建设
新政权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经济: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思想:毛泽东思想
政治:全国一大
五四宪法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经济
军事
外交
领导:中国共产党
课堂小结
1.(2021.6·浙江高考·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C
巩固训练
3.(2020·海南高考·12)表2 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情况
表2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
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
4.(2021·河北高考·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把“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转变为“边打、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项目 1949 1950 1951 1952 指数 指数 指数 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100.0 87.4 127.6 111.4 162.6 127.9 186.7
人均净货币收入(亿元) 14.9 100.0 18.7 125.5 23.6 158.4 26.8 179.8
C
A
巩固训练
5.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C.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6.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7.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B
B
A
巩固训练
8.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9.“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10.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
A.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建立了新中国的法律体系C.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D.为“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
B
C
C
巩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