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高二地理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4 13:57:03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知识梳理
知识点01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
(1)侧视图(如图A):自西向东。
(2)俯视图: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3.周期:
参照物 时间 自转角度 意义
恒星日 恒星 23小时56分4秒 360°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 太阳 24小时 360°59″ 昼夜交替的周期
4.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余各地相同,约为15°/h。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知识深化——线速度】
1.影响因素
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2.应用
(1)判断南北半球:看速度递变方向。
由北向南,线速度越来越大的为北半球,越来越小的为南半球。
(2)判断地势高低:
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凸向低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即地势较高;
地球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凸向高处,说明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小,即地势较低。
(3)判断纬度带:
0°——1670km/h30°——1447km/h
60°——837km/h90°——0km/h
(4)航天发射基地的选择
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且向东发射。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地理纬度低,借助地球自转线速度,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5)地球同步卫星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的关系:角速度一样,线速度更大。
知识点02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参照物 时间 意义
恒星年 恒星 365日6时9分10秒 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回归年 太阳 365日5时48分46秒 以春分点为参考点
4.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5.速度:
(1)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2)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
知识点03黄赤交角
1.形成: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2.数据: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黄赤交角=90°-极圈度数(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图中α′)
3.意义: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速度约为8°/月
4.变化带来的影响
(1)黄赤交角变大直射点回归
(2)黄赤交角变小直射点回归
【知识深化——太阳直射点的确定方法】
1、纬度的确定
(1)“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圈与纬线相切点的纬度(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2)通过节气来判断。
夏至,太阳直射23°26′N;冬至,太阳直射23°26′S;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
(3)根据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用公式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4)“赤道处晨昏线与经线的交角(锐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经度的确定
(1)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东90°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经度)向西90°,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
(2)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判断太阳直射的经线。
知识点0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产生昼夜交替
1.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即分为夜半球和昼半球。地球不停自转,昼夜不断交替。
【易错点提醒】昼夜现象≠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
主要是由地球的不透光性决定的。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主要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
(2)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运动无关。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周期为一年。
2.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
3.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昼夜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影响人类的起居作息。
【知识深化——晨昏线】
1.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2.特点:
(1)晨昏线(圈)是一个大圆,将地球平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
(2)晨昏线(圈)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
(3)昼半球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
(4)晨昏线(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5)晨昏线(圈)和极昼圈(极夜圈)的切点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之和等于90°(如图中α+θ=β+θ=90°)。晨昏线(圈)和极昼圈的切点(图中A)地方时为24时(0时);晨昏线(圈)和极夜圈的切点(图中B)地方时为12时。
(6)晨昏线(圈)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7)晨昏线以15°/小时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3.判断方法
自转法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时间法 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地方时为18时的是昏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4.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可判断晨昏线,反过来,也可根据晨(昏)线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进而确定半球。
如图1,若为昏线,为晨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为北半球。
反之,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为南半球。
(2)确定地方时
利用晨昏线上的四个特殊点可判断地方时,如下表:
特殊点 图2 地方时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晨线中点) D 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昏线中点) G 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
晨线与昏线的交点 晨昏线与极昼范围的切点 E 所在经线平分夜半球,地方时为24:00或0:00
晨昏线与极夜范围的切点 F 所在经线平分昼半球,地方时为12:00
(3)确定太阳直射点
纬度的确定①直射点的纬度与切点(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的纬度互余
②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
经度的确定①12:00所在经线的经度
②昼半球的中央经线
(4)确定日期与季节
①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点,与某一经线圈重合,可判定这一天为春分日或秋分日。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夏至日。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可判定这一天是冬至日。
(5)确定昼夜长短
昼(夜)长=昼(夜)弧/15°
(6)确定日出日落时间
某地的日出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间,
日落时间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间。
(7)确定极昼、极夜范围
晨昏线与哪个纬线圈相切,该纬线圈与极点之间的纬度范围内就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半球的极昼、极夜现象正好相反。
二、产生时差
1.地方时
(1)定义: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而不同经度产生不同的地方时。
①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②不同经线,东早西晚:东早(大)西晚(小)
③15°/小时 1°/4分钟 15′/秒
④地方时以当地一日中太阳最高(即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为正午12时
(2)计算: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
注意:①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侧,用“+”;反之用“-”;
②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
若求出的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
(3)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线,也就有无数个地方时,这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为避免时间上的紊乱,决定按同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记时的方法。
2.区时(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1)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①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
②时区数=已知经度数÷15(小数点后一位,四舍五入)
③中央经线=时区数×15°
④时区范围:
(2)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3)特殊情况: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世界时:中时区的区时、0°经线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间
夏令时:比正常时间快一小时(适宜中高纬昼夜变化大的地区,有利于节能)
(4)与行程有关的时间计算方法
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时间。
计算公式如下:
降落时B地时间=起飞时A地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注意:正负选取原则,东加西减。
3.日界线
(1)类型
自然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
经线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180°经线
日期分割
特点 自东向西移动,是新一天的起点 位置不变,是新一天的终点
(2)日期变更特点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则要减一天,如下图所示:
经线展开图
(3)应用
①确定两条日界线0时:平分黑夜(夜半球);与12时正相对
180°:经度
②确定日期范围
新的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
旧的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③确定日期比值
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
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
新旧两天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
三、产生地转偏向力
(1)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2)特点:①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
②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
③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3)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4)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拇指指向为偏转方向。
(5)表现: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
(6)原理应用:
①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地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
②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
③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
④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转 向右偏
气旋 逆时针方向流动
反气旋 顺时针方向流动
三圈环流风向 ①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东北信风;②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西南风; ③由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极地东北风。
季风环流 ①东亚冬季,由蒙古高压吹向西太平洋低压,形成西北季风;②南亚冬季,由蒙古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形成东北季风; ③东亚夏季,由西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季风; ④南亚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洋流 ①东北信风形成北赤道暖流;②中纬西南风形成北太平洋暖流或北大西洋暖流; ③北印度洋冬季吹东北季风,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吹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知识点0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判断
(1)看昼弧和夜弧的长度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
如果昼弧和夜弧等长,则昼夜等长。
(2)看太阳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除极昼地区)。
(3)看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将变长,夜将变短。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空间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除极昼地区);另一半球反之;
赤道永远昼夜等长。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将变长,夜将变短;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3)极昼(极夜)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 极昼(夜)分布、变化规律
直射点位于哪一半球,则此半球极圈内有极昼,另一半球极圈内有极夜
北半球 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 极昼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方向扩大,极夜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方向扩大
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 极昼由北极圈向北极点方向缩小,极夜由南极圈向南极点方向缩小
南半球 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 极昼由南极点向南极圈方向扩大,极夜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方向扩大
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极昼由南极圈向南极点方向缩小,极夜由北极圈向北极点方向缩小
注:①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这两天无极昼、极夜现象;
②纬度越高,极昼(夜)持续的时间越长;
③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3.昼夜长短的计算
(1)利用昼夜弧的弧度数计算
昼(夜)长=昼(夜)弧/15°
(2)利用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①白天:日出、日落时间关于正午12时对称。
②夜间:日出、日落时间关于0时对称。
③上午时长=下午时长。
④前半夜时长=后半夜时长。
计算方法:
①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4-夜长
②日出时间=12-昼长/2
(3)利用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计算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状况、日出和日落时间相同。
②在同一天中,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条纬线昼夜时长互等,
即:南半球某地的昼(夜)长=北半球同纬度数某地的夜(昼)长。
如右图:θ°N的昼=θ°S的夜θ°N的夜=θ°S的昼
(4)利用日期的对称性计算
同一地点:
①关于二至日对称的两个时间,太阳直射点纬度一样,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正午太阳高度一样。
②关于二分日对称的两个时间,太阳直射点位于不同半球,但纬度数相同。B日昼长=C日夜长。
4.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出) 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 正东(6时日出) 正西(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出) 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5.昼夜长短的应用
(1)根据昼夜长短,判断直射点位置:
昼夜等长,太阳直射赤道;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
(2)根据昼夜长短差值,判断纬度高低:
昼夜长短差值越大,纬度越高;赤道地区,昼夜长短差值等于0。
(3)根据昼夜长短,判断日出、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12-1/2昼长;日落时间=12+1/2昼长。
下图为三地连续两个月夜长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三地位置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纬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丙、甲、乙 B.由北向南顺序依次为:甲、乙、丙
C.甲、乙两地纬度差大于乙、丙两地 D.甲、乙、丙处于同一半球
2.图示纵坐标的n值最可能是( )
A.11 B.9 C.7 D.4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
(1)定义: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2)分布规律:
①空间分布规律:由直射点向四周呈同心圆递减
如:直射点90°、晨昏线0°、昼半球>0°、夜半球<0°
②时间分布规律:
2.正午的含义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着纬度和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δ)
“两点”指观测点、太阳直射点。
若两点同在北(南)半球,两点纬度差为大数减去小数;
若两点分属于南北不同半球,两点纬度差为两点的纬度之和。
如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时,
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δ=90°-(40°-10°)=60°;
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H=90°-δ=90°-(10°+23°26′)=56°34′。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总体上:由太阳直射点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分解:
(1)空间分布:近大远小
即: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距离越远,则越小。
(2)时间分布:来增去减
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纬度差变小),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3)同一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一样
(4)对称规律:关于直射点对称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一样。
(5)正午太阳高度相差多大,纬度就相差多大(前提:两地位于直射点同一侧时)
5.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
(1)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
(2)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
(3)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
6.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纬度:
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
(3)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注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房屋内接受的光照面积越小;反之则越大。
(4)确定日影长短及方向
①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长为0),反之,日影越长。
②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
(5)确定楼间距
H取当地最小值——北半球冬至日
南半球夏至日
(6)确定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①原理:集热板朝向太阳
集热板与阳光垂直
②安装角度=纬度差
③调整角度=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
中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3'E)每年有58天的极夜期。为保护南极环境,中山站采用固定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图),所发电力直接并入站区电网。该光伏阵列的倾角(光伏板与水平地面的夹角)根据当地光照条件欠佳的3月确定。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光伏阵列的倾角最接近( )
A.24° B.44° C.64° D.84°
4.极夜期过后,光伏组件开始工作。图示光伏阵列为站区供电大致始于每年( )
A.5月25日 B.6月25日 C.7月25日 D.8月25日
5.图示建筑物位于光伏阵列的( )
A.东北方 B.西北方 C.西南方 D.东南方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1.成因
2.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
(1)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
春秋:冬夏的过渡。
(2)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3.五带的划分
(1)有太阳直射,且终年炎热的温度带是热带。
(2)无太阳直射,且四季变化明显的温度带是北温带和南温带。
(3)无太阳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且终年严寒的温度带是北寒带和南寒带。
四、太阳视运动
1.太阳视运动:是指一天中肉眼所见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运行状况。
2.日出日落
(1)全球(除极昼地区)
太阳直射点位置 日出 正午 日落
北半球 东北 正南/正北(看当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位置关系) 西北
赤道 正东 正西
南半球 东南 西南
(2)极昼地区
日出 正午 日落
北极附近 正北 正南 正北
南极附近 正南 正北 正南
3.日影长短与朝向
(1)直射点纬度正午日影缩短为零。
(2)一天中,正午日影最短,日出日落时(即晨昏线上)日影最长。
4.太阳视运动在地面的投影轨迹图
“三点定迹”
注意:
①中午距原点最近
②三点为日出,日落,正午太阳三点的位置。
据此判断一天中该地任一地方时太阳的大致方位及物体影子朝向。
对日影和太阳高度变化的观测可以判断地理位置、地方时等要素。左图为甲地某日日出至日落期间标杆的日影变化示意图,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右图为乙地同一日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示意图。图中时间均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观测当日( )
A.甲地昼长夜短 B.乙地昼短夜长
C.甲地昼长大于乙地 D.甲乙两地昼夜等长
7.甲地位于乙地(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五、二十四节气
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2.记忆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推算日期
二十四节气中,从立春开始,一个月两个节气,一节气约15天,以二分二至日为基础,就近推算。
4.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1)反映季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农历)四季。
(2)反映太阳高度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用来反映太阳高度变化。
(3)反映气候特征: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状况;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水汽凝结、凝华现象。
(4)反映物候现象: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生长状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预示万物惊醒复苏,清明表示空气清新,草木返青,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1.根据不同地区夜长变化线与夜长12小时的差别可知,甲地两个月内夜长变化幅度最小,因而纬度最低,丙地夜长变化幅度最大,因而纬度最高,A项错误;由于南北半球无法确定,甲、乙、丙位置可能是由北向南,也可能是由南向北,B项错误;同一日,乙、丙两地夜长差异较小,因而乙、丙两地纬度差小于甲、乙两地,C项正确;图示三地中,甲地连续两个月份中夜长少于12小时,乙、丙两地连续两个月份中夜长超过12小时,说明乙、丙两地处于同一半球,甲地处于另一半球,D项错误,故选C。
2.n值为11时,连续两月为11、12月,这期间太阳直射点均位于南半球,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离赤道最远,此日后三地夜长变化应该出现转折,但图示信息并未呈现,A项错误;n值为9时,连续两月为9、10月,这期间太阳直射点经历从一个半球到另一个半球,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全球各地昼夜等分,各地夜长均为12小时,图中三地夜长与此不符,B项错误;n值为7时,连续两月为7、8月,这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离赤道越来越近,三地夜长应越来越接近12小时,与图示不符,C项错误;n值为4时,连续两月为4、5月,这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离赤道越来越远,三地夜长与12小时的差值应越来越大,与图示相符,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反之越小。同一地点,在时间上越接近二分日,昼夜长短差别越小,越接近二至日,昼夜长短差别越大。
3.C 4.C 5.B
【解析】3.根据题干可知,该光伏阵列的倾角根据当地光照条件欠佳的3月确定,3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中国南极中山站的纬度为69°22′S,3月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大致为90°-69°22′=20°38′,则光伏阵列的倾角=90°-20°38′=69°22′;所以光伏阵列的倾角最接近的是64°,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据材料,中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3′E)每年有58天的极夜期,其极夜大致开始于6月22日之前的5月23日,结束于6月22日之后的7月21日,故极夜期过后,光伏组件开始工作。图示光伏阵列为站区供电大致始于每年7月25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因为南极地区的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由此判断图中光伏太阳能面板朝向正北方向。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图示光伏阵列位于建筑物的西北方向。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6.D 7.A
【解析】6.读图可知,甲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昼夜平分;甲地正午日影朝北,说明太阳直射点没有直射甲地。据此可知,该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甲乙两地昼夜等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根据上题可知,此日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甲地北京时间5:40日影朝正西,正值日出,因此可推知甲地位于125°E;乙地日影朝正北方向时为正午12:00,对应北京时间12:20,可知乙地位于115°E,因此甲地位于乙地偏东方。甲乙两地该日正午日影均朝北,说明两地位于北半球。甲地当日影朝正北方向时,标杆长度与其日影长度相等,说明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5°,而乙地正午太阳高度为30°,小于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因此甲地纬度更低,位于乙地偏南方。综上所述,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南方。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一章·地球运动(单元测试)
【基础类】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于1522年9月6日返回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麦哲伦船队在途经太平洋的时候,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 )
A.等于1个恒星日 B.等于1个太阳日 C.大于1个太阳日 D.小于1个太阳日
2.麦哲伦船队返回西班牙时,海员发现船队按昼夜交替记录的日期与西班牙当地日期不同,推测船队记录的日期可能是1522年几月几日 ( )
A.9月7日 B.9月5日 C.9月9日 D.9月3日
一天内电力网络的供电量应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下图为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一周每日不同时刻,平均发电量按来源划分的统计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完成下面小题。

3.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原子能发电量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C.拓宽电能进口渠道 D.调节燃气火力发电
4.当太阳能发电量在7日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约为( )
A.7日1-2时左右 B.7日7-8时左右 C.8日3-4时左右 D.8日8-9时左右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22,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空间站。该空间站距地400千米,航天员在出舱执行任务时需穿上特制航天服。9月17日13:30,神十二返回舱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安全降落。据此完成问题。
5.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着陆时,新一天的范围大致是( )
A.零时区—180° B.西六区向东到180°
C.西五区向东到日界线 D.西三区向西到日界线
6.此次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期间( )
A.酒泉昼长逐渐变短 B.太原正午日影渐短
C.我国各地昼长夜短 D.地球公转速度渐慢
7.为航天员特制的航天服采用了多种新型材料,这些材料主要能( )
①耐严寒②防辐射③防雨淋④防大风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塔式光热发电是利用成千上万个独立跟踪太阳的定日镜,将阳光聚集到镜场中心的集热塔,通过能量转换来发电。下图1为青海某地塔式光热发电场景观图,图2为定日镜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与浙江省相比,当地布局光热发电场的优势区位因素有( )
①土地②太阳辐射③劳动力④电网分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定日镜工作期间,镜面朝向(图2所示)的水平和垂直转动方向分别是( )
A.顺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B.顺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C.逆时针、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D.逆时针、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提升类】
下左图为我国某地一住宅小区示意图,右图中四个方向的阴影分别为小区内某栋住宅楼二至日8:00和16:00的日影。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0.该小区最可能位于( )
A.北京 B.银川 C.杭州 D.海口
11.小区内各住宅楼高一致,休闲广场被楼影遮挡面积最大的时段是( )
A.夏至日8:00~12:00 B.夏至日12:00~16:00
C.冬至日8:00~12:00 D.冬至日12:00~16:00
风云三号E星是全球第一颗在晨昏轨道运行的太阳同步气象卫星,与在轨的风云三号C星、D星形成“晨昏、上午、下午”三星组网格局,可实现全球观测资料的100%覆盖。E星装载最先进的微光成像仪,可大幅提高弱光条件下的监测精度。图示意晨昏轨道、上午轨道和下午轨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与上午轨道卫星和下午轨道卫星相比,晨昏轨道卫星( )
A.两侧温度差异小 B.对地观测时,当地的太阳高度角小
C.太阳能补充不足 D.对地观测时,成像仪太阳光入射少
13.E星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地轴( )
A.年变化幅度为23°26' B.日变化幅度为180°
C.年变化幅度为46°52' D.日变化幅度为360°
14.2021年7月某日,当E星观测到巴西圣保罗(23°S,47°W)的万家灯火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墨西哥圣地亚哥(23°N,110°W)此时地表温度最低
B.冰岛雷克雅未克(64°N,22°W)附近海域晨雾弥漫
C.夏威夷火奴鲁鲁(21°N,158°W)烈日当空
D.中国北极黄河站(79°N,12°E)极光绚烂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固定地点连续看到两次日出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约4分钟),人们向西运动,相当于追(顺)着太阳运动,昼夜更替速度会变慢,昼夜变化周期会变长,麦哲伦船队在途经太平洋时是向西航行,则连续两次看到日出的时间间隔应大于1个太阳日,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前题分析可知,麦哲伦船队向西作环球航行,船员感受到的一天要比太阳日(24小时)长,向西环球航行一周,则感受到的日期数比固定位置的人们少一天,材料信息表明,麦哲伦船队于1522年9月6日返回西班牙,因此船队记录的日期可能是1522年9月5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大致东升西落,向东航行或飞行,相当于迎着太阳运动,昼夜更替速度会加快,因此感受到的昼夜更替周期变短,向西航行或飞行,相当于追(顺)着太阳运动,昼夜更替速度会变慢,因此感受到的昼夜更替周期变长。
3.D 4.C
【解析】3.由图可知,该区域主要以天然气、核电及火电为主要电力来源,核电较稳定,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风能不稳定,且一日之内电力需求也不同,所以该国为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用燃气火力发电来平衡日内供电量与需求量,图中也可以看出天然气发电量有明显的变化,D正确;由图可知核能发电量比较稳定,也就是原子能发电量最稳定,A错误;材料图表信息是能源消费结构,不能显示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图示信息没有涉及电能进口,BC错误。故答案选D。
4.由图可知,②③能源一天24小时都有,应该不是太阳能发电量,①发电量时间段较短应该代表太阳能发电,7日当太阳能发电量达到最大值时,对应的时间大约为14点,结合材料也就是西五区为14点,北京时间为东8区时间,比西五区早13个小时,即8日3点左右,结合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区时:计算公式: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 各时区同一使用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叫区时.时刻为东早西晚.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5.C 6.C 7.A
【解析】5.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着陆时间为北京时间9月17日13:30,此时0点所在经线为82.5°W,82.5°W向东至180°经线(国际日界线)为新的一天,即西五区向东至日界线,故选C。
6.6月17日-9月17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先北移,后南移,且期间太阳始终直射北半球。酒泉昼长先变长,后变短,A错。太原正午日影先变短,后变长,B错。我国各地昼长夜短,C正确。地球先靠近远日点,后远离远日点,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先渐慢,后渐快,D错。故选C。
7.该空间站距地400千米,属于高层大气,气温低,太阳辐射强,所以新型材料需要耐严寒和防辐射等功能,①②正确。该大气层不存在雨雪、大风等天气现象,③④错。故选A。
【点睛】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有自然日界线(0点所在的经线)和人为日界线(大致与180° 重合),地球上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区域为“新的一天”,其余地区为“旧的一天”,当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8.A 9.B
【解析】8.与浙江相比,青海地广人稀,多荒漠戈壁,可用作为光热发电的土地广,①正确;与浙江相比,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多晴天,太阳辐射强,②正确;与浙江相比,青海劳动力少,③错误;青海电网分布稀疏,不利于电力输出,③④错误。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9.定日镜随太阳方位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太阳在一天之中方位的变化是顺时针的,所以定日镜面的水平转动方向也为顺时针的,CD错误;定日镜为了准确反射太阳光到集热塔,当太阳高度角变大时,镜面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应该变大,以保持一定的太阳光入射角度(如图示)。太阳高度角减小时,镜面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应该变小。故镜面在垂直方向上与地面的夹角先增大,后减小,所以在垂直于地面的剖面图上看,镜面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应为:先为顺时针,后为逆时针,B正确,A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由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移动的,阳光的照射角度也时刻都在变化,定日镜则通过反射镜的旋转对太阳进行跟踪,使阳光经过反射后能以一定的方向出射,这样就能实现太阳能的大量聚集,改变太阳辐射能流密度低的缺点。
10.D 11.C
【解析】10.题意表明,右图表示8:00和16:00(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的我国某地一住宅楼日影,08:00和16:00是关于北京时间正午对称的两个时刻,如果该地位于120°E经线上,则两个时刻的太阳高度相同,日影长度相同,图中日影并没有对称相等,表明当地不在120°E经线上,图中显示,朝偏东方向日影短于朝偏西方向日影,即北京时间8:00的太阳高度低于16:00的太阳高度,表明当地时刻晚于北京时间,即该地应位于120°E西侧,杭州的经度大致为120°E,因此排除C。北京时间16:00时,当地地方时应16:00之前。图中朝偏东方向的两个日影中,朝东北方向的日影较长,应是当地冬至日地方时16:00以前的日影,朝东南方向的日影较短,应是当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以前的日影,即当地夏至日时在正午过后不久太阳位于西北方位。北京、银川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且离北回归线较远,太阳位于西北方向应仅在日落前一段时间,太阳不太可能在地方时16:00以前位于西北方位,排除AB;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纬线(北回归线)位于海口(20°N)以北,海口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位,整个下午太阳均在西北方位,因此该小区最可能位于海口,D符合题意。故选D。
11.该小区位于我国,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更小,楼影更长,休闲广场被遮挡的面积更大,排除AB;冬至日08:00~12:00,太阳位于当地东南侧天空,图中休闲广场东南侧住宅楼更为密集,休闲广场被楼影遮挡面积较大,C正确;冬至日12:00~16:00,太阳位于当地西南侧天空,图中休闲广场西南侧楼房间距相对较大,且错落分布,休闲广场被楼影遮挡面积相对较小,D错。故选C。
【点睛】太阳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12.B 13.A 14.C
【解析】12.晨昏轨道卫星一侧为白昼,一侧为黑夜,两侧温度差异较大,A项错误;对地观测时,地面为凌晨或傍晚,太阳高度角小于上午和下午的太阳高度角,B项正确;大部分卫星运行的动力来自太阳能,三颗轨道卫星均可接触阳光,太阳能补充均充足,C项错误;对地观测时,与上午轨道卫星和下午轨道卫星相比,成像仪太阳光入射角度小,但太阳光入射并不少,D项错误。故选B。
13.材料信息表明,E星为晨昏轨道太阳同步卫星,即沿晨昏圈环绕地球运行,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与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直射点一年之中移动的最大纬度数为23°26',E星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地轴年变化幅度为23°26',A正确,C错误;一天之中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很小,不可能达到180°和360°,BD错误。故选A。
14.由材料可知,巴西圣保罗位于47°W,可推其知其位于西三区,万家灯火即入夜后,假设此时为20:00,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火奴鲁鲁为西十一区,区时为12:00,可能出现烈日当空现象,C项正确;圣地亚哥当地时间约为16时,而地表温度日出前后最低,A错误;雷克雅未克当地时间约为22时,不是日出,B错误;此时北极黄河站正值极昼,不易看到极光,D错误。故选C。
【点睛】地方时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时差
说明:(1)±号,如果所求地在已知地东侧则取加号,如果所求地在已知地西侧取减,即东加西减。(2)时差:地方时时差=经度差/15°(经度差采用”同减异加”原则--两地同为东经或两地同为西经,经度差为两地经度相减,一地为东经另一地为西经则经度差为两地经度之和)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