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2. 理解工匠精神,深化对劳动的认识,激发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评论的写法
【教学难点】
深化对劳动的认识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研讨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那么,在以速度为发展主旋律、以科技和人才为发展的动力源泉、以突破创新为主要发展引擎的新时代下如何优质、高效地传承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是当前一个非常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二、初步解读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春秋时代有“四书五经六艺”之说,后又有“独具匠心”等成语,可见中华民族历来推崇技艺。新时代的工匠是在近、现代工业文明和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培养起来的专业人才,他们拥有高操的技能、精湛的技艺和过硬的技术,他们是用孜孜不倦和精益求精书写历史记录的人,称之为工匠。曾经,中国企业的无数工匠们用精湛的技艺为国人生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底色和标签,这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内涵就在于精益求精、严谨、专注、坚持、专业。需要培养大批有实力有担当的企业和人才。
就企业而言,要精、专于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并且要经得起时间与时代的考验。同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企业要坚持不断追求突破科技创新的勇气和精神,要时刻用新时代工匠精神笃行自己的行为和执行力。
就个人而言,就要时刻考虑如何弘扬工匠精神,确保企业在新时期新时代的变迁中,勇于挑战、屹立不倒?这需要企业全体职工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日常工作、赚钱养家的层面上,而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做到忠诚于企业、奉献于企业、负责于企业,力求极致,尽善尽美,提高职业品味和境界,不断精益求精,进而为推进企业新发展新征程添砖加瓦。
三、知识拓展
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 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国务院常务会新闻通稿中首次使用“品质革命 ”这一提法。
2016年12月14日,入选《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
四、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特点:
1.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五、文本解读
(问题展示,学生自学、质疑,探讨。)
1.根据文章前两段内容回答,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参考答案: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工匠精神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现。
2.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参考答案: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指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不同,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3.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句话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第三段讲工匠们对工匠精神的追求,第四段从假设的反面角度来讲工匠精神的内涵,进一步提出我们都应该践行工匠精神,使文章论述更为深刻。
4.如何理解“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话
参考答案: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
5.本文虽是一篇新闻评论,但是不乏文采,试以第四段为例赏析。
参考答案;本段主要运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引用“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又如“若怎能没有怎能……;没有……,怎能……”运用了排比,有力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工匠精神不只包含炉火纯青的技术,还包括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等,其中更深藏着生命哲学、人生信念等。
六、写法指导
如何运用引证法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恰当引用了企业家的话,明确了工匠精神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引用《说文》里的记载,使读者对工匠精神的起源有所了解;引用诗句“躲进小楼成一统”,不仅形象地描写了蜗居一隅、潜心研究的工匠,还使文章富有文学气息。
引证法,全称为引用论证法,是通过引用经典语录、约定俗成的市井言论、生活常识等作为论证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通过引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
运用引证法,应注意以下情况: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
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迷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持之以恒、一曝十寒,要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2.引用语要适当,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
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引证结合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可以称之为“引”;二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许多学生对于“引”是煞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根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说,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
七、主旨归纳
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廓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
八、全文小结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对待工作认真执着、一丝不苟,对待任务与要求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的精神品质,它是从业者职业素养的道德标杆,是华夏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体现。鲁班造车、庖丁解牛、李春修桥等都是著名的工匠精神历史成果展示,在中国上下五千年悠悠岁月中,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有着不同的体现方式,但是拥有相同的精神内核。面对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工匠精神更是激励我们要坚定信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拥有娴熟的工作技能和高效的工作方法,开拓创新,助力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带来优良的工作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