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前热身】
字词梳理:
1.正音?
舞榭歌台( ) 寻常巷陌( ) 封狼居胥( )?
2.辨音?
寻常巷陌( ) 巷道( )?
3.辨形?
亭( )(xiè) 凋( )(xiè)
输( )(yínɡ) ( )弱(léi) ( )政(yínɡ)?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风流:流风余韵。?
金戈铁马:比喻战争和戎马生涯。也形容军队的雄壮威武。?
封:古代帝王筑坛祭天。?
赢得:落得。
? 北顾:向北回望。顾,回头看。
? 烽火:本指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这里喻指战火。
? 路:宋代的行政域名。?
可堪:不堪。?
2.词义辨析?
衰退 衰萎?
衰退:指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出现衰落。?
衰萎:衰败和萎缩,程度较重。?
自咎 自疚?
自咎:自己责备自己。?
自疚:对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不安。?
捉摸 琢磨?
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句)。?
琢磨:思考,考虑。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一个官僚家庭,北方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爱国精神给他以深刻的教育。从年轻时候起他就积极参加抗金活动,而且组建了“义军”,立志恢复中原,坚决主张抗金。南渡后他曾经向南宋王朝进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提出自己的抗金建议,陈述收复大计,但都没有被采纳,而且他还多次被贬官。42岁后落职闲居长达20多年。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最后在大喊“杀贼”声中与世长辞。辛弃疾的词现存600多首,题材广泛,意境深远,手法多样,善于用典。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拓展出了一类虎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辛词内容多与战争和军事相关,相应的使词的意象群也出现了一个大转折:刀、枪、剑、弓、钩、箭、铁马、将军、骑兵等屡屡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使词中女性的柔婉美让位于血性男儿的力度美和崇高美。他把爱国抱负和满腔忧愤倾注到词作中,形成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因而被后人称为“金戈铁马的词豪”。?
2.探寻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时所作。当时韩侂胄把持朝廷权力,企图用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是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先任命其为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镇江古名京口,素来是军事重镇,处于抗金前线。韩侂胄抗金的主张符合辛弃疾雪耻复国的一贯志愿。但是,他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任时,他制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壮丁并进行训练,为伐金准备条件。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糜淫乐。辛弃疾对于这种政治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杰作。?
3.辛弃疾词名句集录?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2)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
(4)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5)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9)壮岁旌旗拥万夫,锦〖XC字6.TIF;%130%130,JZ〗突骑渡江初。(《鹧鸪天》)?
(10)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11)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
(12)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踏莎行》)?
(1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
(14)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乡子》)
【学习探究】
1.诵读全词,结合注释,梳理词中所写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有哪些?找出具体词句加以概括。
析典故悟情感:
(一)忆英雄
2.作者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为何略写孙权事,详写刘裕事?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忧时局
3.词中所写人物如孙权、刘裕、廉颇等多为英雄形象,引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何在?
4.词人犹记“烽火扬州路”,又着力描绘“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景象,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三)悲命运
5.词人最后用廉颇的典故,用意何在?
链接: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66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1204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是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实质上不过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而已。到任后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他又深感政治斗争险恶,自身处境孤危,难有所作为。
他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倍感忧心,认为应充分准备,绝不可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而使北伐再遭到失败。但此意见未能引起南宋当权者重视。1206年,招来金兵大举入侵,又造成一次“仓皇北顾”,宋宁宗只得杀掉韩侂胄以满足金人的要求。
拓展延伸:
思考: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缺点,你怎么看待稼轩词中的用典?
【参考答案】
【课前热身】
1.答案:榭xiè,陌mò,胥xū。?
2.答案:xiànɡ,hànɡ。?
3.答案:榭,谢;赢,羸,嬴。
【学习探究】
1.明确:
孙权——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
孙权始置京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刘裕——刘裕起兵北伐,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义隆——仓促发兵北伐而惨遭失败
——“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拓跋焘——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建立行宫:颂武功庆升平,以炫耀于南朝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被免职后,避难魏国。赵王想起此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终不为用,报国无门。
2.明确:
(1)孙权:他曾在京口建立吴都,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刘裕: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建立政权。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2)孙权虽然也是英雄,但出身于皇室,上有父兄,事业有父兄打下的基础。而刘裕则不一样,详写刘裕是想突出刘裕出身贫贱——“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3)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形成鲜明对照!
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同时也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3.明确:
借此事咏叹近事。 借鉴历史,影射当时的张浚北伐失败;委婉劝韩侂胄不要仓促出兵,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链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惨败。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草率出兵,冒险北伐,本想赢得像汉朝霍去病那样大败匈奴、封土筑坛的大功。结果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
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国势一蹶而不振了。
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
4.明确:
(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被金兵劫掠,战火纷飞,惨不忍睹,如历历在目!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已处于谁的统治之下?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百姓安于现状,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
作者心情沉痛,表达了自己的隐忧:时代冲洗掉了民族耻辱的意义,令词人尤为悲痛,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若不迅速谋求恢复,恐再过几十年,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南宋小朝廷亦将消亡!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百姓的健忘 麻木——朝廷偏安江南,早已无志向收复北宋故土
诗人的忧心 远虑——此地今日之景,明日国家命运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佛狸”乃拓跋焘的小名)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当年尝敬神赛会,以颂武功庆升平,以炫耀于南朝。即后来的“佛狸祠”。这一战争故事,常常引发历代文人发思古之叹,但老百姓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以为是一座福佑人民的神庙,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
5.明确: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婉转流露出词人不受重用的愤懑,更体现出作者不顾年迈力衰,鞠躬尽瘁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