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
课文导入 素养任务
杜牧才华横溢,二十三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古讽今,以秦始皇豪奢导致亡国,作为敬宗大起宫室的借鉴。此赋一出,震惊朝野,长安学子文人争读《阿房宫赋》,一时洛阳纸贵。今天,我们手捧《阿房宫赋》,还可以感受到“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般的盛景。 1.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多用对偶、比喻、夸张、排比等手法的语言风格。
【自主预习】
任务驱动一 阅览资料·认识作者
一、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官至中书舍人。曾做过黄州、池州等地刺史。杜牧年轻时即有抱负,但因性情耿直,仕途颇不得意,晚年逐渐变得保守消极。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杜樊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工诗、赋、辞,诗歌创作成就最高。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多针砭时事;诗歌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主要作品:诗歌《江南春绝句》《山行》《泊秦淮》《清明》《过华清宫绝句》及文集《樊川文集》,后人编有《樊川诗集注》和《杜牧诗选》。
二、思想情怀
杜牧名句集锦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2.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寄远》)
3.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4.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
5.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送友人》)
6.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7.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任务驱动二 深思精析·走进时代
[资讯概览]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作者曾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便作此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致亡国;实则是借秦之古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情境活动]
请以“穿过历史的尘烟,我看到了阿房宫里……我想到了……我又想到了……”为格式,写一段优美的100字以上的话,请尽量模仿“赋”的语言特点。
任务驱动三 常识博览·拓宽视野
一、文学常识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铺采摛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赋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缘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体文;中间是赋的本身;后面有“乱”或“讯”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赋,叫“短赋”;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赋为“辞赋”;魏晋以后,赋文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作“骈赋”;唐代,赋文又由骈体转入律体,称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就的赋称为“文赋”。
二、文化常识
妃嫔媵嫱
妃:位次于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
嫔:指皇宫里的女官,亦指皇帝的侍妾。
媵:指古代贵族女子出嫁时,其陪嫁的侄娣或臣仆。也泛指随嫁之人。
嫱:古代宫廷里地位次于妃的女官。
妃、嫱的地位高于嫔、媵。
任务驱动四 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文白对译]
[文言积累]
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缦回( ) 2.不霁何虹( )
3.囷囷( ) 4.妃嫔( )
5.媵嫱( )( ) 6.辇来( )
7.涨腻( )( ) 8.鼎铛( )
9.珠砾( ) 10.逦迤( )( )
11.锱铢( )( ) 12.横槛( )
二、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
今义: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
今义: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3.燕赵之收藏
古义:
今义:指收集保藏
4.韩魏之经营
古义:
今义:指筹划、组织并管理
5.齐、楚之精英
古义:
今义:指出类拔萃的人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今义:指值得怜悯
三、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
西:
(2)辇来于秦
(3)朝歌夜弦 朝:
夜:
2.名词作动词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朝歌夜弦 歌:
弦: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
玉:
金:
珠: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6)族秦者秦也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二)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1)歌台暖响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
经营:
2.动词的为动用法
而后人哀之
(三)数词活用
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四、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
(1)六王毕,四海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
(4)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2.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3.使
(1)使负栋之柱
(2)使六国各爱其人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5)梁使三反(《冯谖客孟尝君》)
4.怜
(1)可怜焦土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3)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
5.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6.族
(1)谁得而族灭也
(2)虽然,每至于族(《庖丁解牛》)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4)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7.焉
(1)盘盘焉,囷囷焉
(2)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3)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8.之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2)杳不知其所之也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9.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
(2)不敢言而敢怒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判断句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也”表判断)
译文: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者……也”与否定词“非”分别表两个句子的判断)
译文: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者……也”与否定词“非”分别表两个句子的判断)
译文:
2.省略句
(1)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高低”前省略主语“长桥、复道”)
译文: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前省略主语“阿房宫”)
译文:
(3)谁得而族灭也?(“灭”后省略宾语“之”)
译文:
3.状语后置句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在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于南亩之农夫多”)
译文:
4.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不带被动词的被动句)
译文:
5.宾语前置句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在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
译文:
六、典型名句(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中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的语句是“ , ”。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 , ”。
4.杜牧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的状态,其中将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作对比的句子是“ , ”。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 ”。
【阅读鉴赏】
[NO.1文本初读]
阅读课文,填写框图空缺处,整体感知文章。(可用原文语句填空)
[NO.2文本精读]
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覆压三百余里 覆压:
(2)骊山北构而西折 构:
(3)直走咸阳 走:
(4)廊腰缦回 缦:
(5)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矗:
(6)辇来于秦 于:
(7)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
(8)尽态极妍 妍:
2.下列对第1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开篇连用四个三字句写出阿房宫建造的历史条件。“六王毕,四海一”,点出阿房宫建造于秦王统一天下之后。“蜀山兀,阿房出”,写出耗费民力之大。
B.文章先写阿房宫的全景,再层层展开,细写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转而改变角度,让读者跳出楼台建筑群,从远处欣赏,或者凌空俯视。
C.本段的结尾,由殿阁之外转向宫室之内,写殿内的歌舞。用“春光融融”和“风雨凄凄”两种相反的感觉,既写出繁华的一面,又写出繁华过后的苍凉。
D.本段作者由近及远,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就与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
3.下列对第2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先用几句交代了“妃嫔媵嫱”的到来,与下文文意照应,文气相通。
B.作者用排比、夸张、拟人等手法,间接写秦宫美女之多、宫女命运之惨,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骄奢淫逸。
C.作者一连用了“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等几组排比句式,写宫人梳妆打扮,以及“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凄惨生活。
D.宫女们听到宫车由远及近,而又渐渐离去,作者用极为简练的文字描绘出宫女们对皇上的盼望由兴奋的顶峰跌至失望的谷底的心理过程。
4.杜牧写这篇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开头却要从六国覆灭下笔?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秦爱纷奢 爱:
(2)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
(3)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
(4)函谷举 举:
(5)使六国各爱其人 爱:
(6)则足以拒秦 足以:
(7)秦人不暇自哀 暇:
(8)而后人哀之 而:
6.下列对第3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3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本段最后一句话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7.下列对第4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本段连续慨叹,情不自禁,阐明了兴亡自取的道理。
B.作者在“嗟乎”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证,指出仁政与国家长治久安息息相关的道理。
C.作者用“后人”的委婉称谓,提醒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意味深长。
D.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都是不爱其民,并指出:历史教训不难总结,但是人们往往停留在“哀”字上,而不是引以为鉴。
8.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在写阿房宫被焚时,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任务驱动二 综合理解和分析
9.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应戒奢侈、行仁政,其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的主要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10.秦始皇修建了雄伟瑰丽的阿房宫,但是尚未完成就被项羽一把火烧掉了。对于项羽该不该烧掉阿房宫,众说纷纭,请谈谈你的观点。
11.结合赋的特点,探究《阿房宫赋》的写作特色。
[NO.3思维拓展]
作者把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统治者自身,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实践探究】
[类文赏读]
杜牧以犀利的笔调对社会进行批判,期冀可以改良社会弊病。而杜牧在那样一个消极的时代里高歌理想、指责时弊,自然是很辛苦的,但正因如此,他才显得更有价值。他的行为证明了,这个社会从来都不缺乏那些敢于逆流而上的人。
一、古诗文精读
过勤政楼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译文] 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
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勤政楼”此时之衰,实际上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这首诗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刚直有节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初,牧梦人告曰:“尔应名毕。”复梦书“皎皎白驹”字,或曰“过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为墓志,悉取所为文章焚之。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选自《新唐书·杜牧传》,有删节)
[译文] 杜牧性格刚直,有奇特的气节,不做谨小慎微的事,敢议论国家大计方针,剖析利害关系特别切中要害。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杜牧因为正直坦率,当时没有谁帮助他。堂兄杜悰历任将相,但杜牧官场受挫不能振作自己,心里很郁郁不平,逝世时年仅五十岁。当初杜牧梦中有人告诉他说:“你名字应该叫毕。”又梦中写道“皎皎白驹”四字,又写道“过隙也”。不久,蒸饭时饭甑破裂,杜牧说:“不吉祥。”因此自己写了墓志,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了。杜牧在诗歌方面的特点是情致豪迈,当时人们称他为“小杜”,来与杜甫区分开。
[赏析] 杜牧身处文化传统深厚的家族之中,自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经邦济世的抱负,正如他在《郡斋独酌》中所云:“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然而处于晚唐多事之秋,面对国势衰微、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的时局,杜牧本想扶危济世、有所作为,却无奈仕途坎坷、政治困顿。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样的身世遭遇却使得杜牧的文学创作大放异彩,诗、赋、古文样样精通。
二、思辨阅读
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江南,是杜牧的。
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
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
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
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
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
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
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
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
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
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
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
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
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
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江南,安慰着诗人。
诗人,沉醉于江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请结合自己读文的感受加以探究。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
[情境活动]
参考示例:穿过历史的尘烟,我看到了阿房宫里流水潺湲,楼阁连绵,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烟雾缭绕,歌舞升平。六国之后,皆朝于秦,珍器珠宝,叠积如山,百姓生活却困苦不堪。我想到了宏伟瑰丽的建筑是用多少人的汗水与泪水凝结而成的,有多少人的生命筑就了它的华丽?多少人的幸福成就了它的辉煌?我又想到了不是所有的楼阁都可以不朽,不是所有的权势都可以长存,只因为它们都没有建立在人民幸福之上,长存于人民心田之中。
[文言积累]
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1.缦回(màn) 2.不霁何虹(jì)
3.囷囷(qūn) 4.妃嫔(pín)
5.媵嫱(yìng)(qiáng) 6.辇来(niǎn)
7.涨腻(zhǎng)(nì) 8.鼎铛(chēng)
9.珠砾(lì) 10.逦迤(lǐ)(yǐ)
11.锱铢(zī)(zhū) 12.横槛(jiàn)
二、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今义: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天气
今义: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3.燕赵之收藏
古义: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今义:指收集保藏
4.韩魏之经营
古义: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珍宝
今义:指筹划、组织并管理
5.齐、楚之精英
古义:本指事物的精华部分,文中喻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指出类拔萃的人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指值得怜悯
三、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从北
西:向西
(2)辇来于秦 乘辇车
(3)朝歌夜弦 朝:在早晨
夜:在晚上
2.名词作动词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出现龙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出现彩虹
(3)朝歌夜弦 歌:唱歌
弦:弹琴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把宝鼎看作
玉:把美玉看作
金:把黄金看作
珠:把珍珠看作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化为焦土
(6)族秦者秦也 灭族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为鉴
(二)动词活用
1.动词作名词
(1)歌台暖响 声音,歌声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经营:苦心经营积累的金玉珍宝
2.动词的为动用法
而后人哀之 为……哀叹
(三)数词活用
数词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四、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
(1)六王毕,四海一 动词,统一
(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一把
(3)黄鹤一去不复返(《黄鹤楼》) 副词,一旦
(4)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副词,全、都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形容词,专一
(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名词,一体
2.爱
(1)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动词,喜欢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动词,爱护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动词,吝惜
3.使
(1)使负栋之柱 动词,让、使得
(2)使六国各爱其人 连词,假使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动词,派遣
(4)宫使驱将惜不得(《卖炭翁》) 名词,差役
(5)梁使三反(《冯谖客孟尝君》) 名词,使者
4.怜
(1)可怜焦土 动词,叹惜
(2)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动词,疼爱
(3)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 动词,同情
5.取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动词,搜刮
(2)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助词,相当于“着”
6.族
(1)谁得而族灭也 动词,灭族
(2)虽然,每至于族(《庖丁解牛》) 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师说》) 名词,类
(4)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名词,家族
7.焉
(1)盘盘焉,囷囷焉 形容词词尾,表示事物的状态,……的样子
(2)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3)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疑问代词,怎么、何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兼词,相当于“于此”
8.之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结构助词,的
(2)杳不知其所之也 动词,到……去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代词,指秦亡这件事
9.而
(1)骊山北构而西折 连词,表承接
(2)不敢言而敢怒 连词,表转折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连词,表转折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
1.判断句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也”表判断)
译文:(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者……也”与否定词“非”分别表两个句子的判断)
译文:使秦国灭族的是秦国,不是天下的人民。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者……也”与否定词“非”分别表两个句子的判断)
译文: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2.省略句
(1)高低冥迷,不知西东。(“高低”前省略主语“长桥、复道”)
译文:(长桥、复道)高高低低令人分辨不清,不知是西还是东。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步”前省略主语“阿房宫”)
译文:(阿房宫)五步有一座高楼,十步有一座台阁。
(3)谁得而族灭也?(“灭”后省略宾语“之”)
译文:谁能够灭亡(他们)呢?
3.状语后置句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在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于南亩之农夫多”)
译文:那撑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民还多。
4.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不带被动词的被动句)
译文:戍边的士卒呐喊起来,函谷关被攻破。
5.宾语前置句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在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
译文:秦朝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只好让后人为他们哀叹。
六、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4.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阅读鉴赏】
[NO.1文本初读]
①阿房宫的美人、珍宝 ②内部壮观 ③应戒奢爱民
[NO.2文本精读]
1. (1)覆盖 (2)建造 (3)通达 (4)萦绕 (5)高耸,矗立着 (6)介词,到 (7)远 (8)美丽
2.D【解析】“由近及远”表述不当,应为“由远及近”。
3.B【解析】第2段没有运用拟人修辞手法。
4.①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王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②六国因不爱民而“毕”;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致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③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
5. (1)喜好 (2)怎么,为什么 (3)介词,比 (4)拔,攻占 (5)爱护 (6)足够用来 (7)空闲 (8)连词,表顺承关系
6.C【解析】“可怜焦土”,道出了作者的无限惋惜,作者叹息宏伟壮丽的阿房宫毁于一旦和秦王朝的迅速覆灭,并没有寄予同情。
7.B【解析】作者用“嗟乎”后的假设来说明爱民与长治久安息息相关,“仁政”的范围较宽。
8.①“可怜”在这里应解释为“可惜”。作者用“可怜”二字,将无穷感慨充溢于字里行间。②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于作者胸中,作者目睹现实,感慨万端。③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料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担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9.A【解析】A项,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并非李贺。
10. (观点一)应该烧。秦始皇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修建了供自己享乐的阿房宫,把全国的美女、财宝集中在那里供自己享用,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项羽灭秦朝,烧毁了阿房宫,是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观点二)不应该烧。阿房宫虽然是秦朝统治者享乐的巢穴,但它浸透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是他们勤劳智慧的结晶。项羽烧掉阿房宫是对人类文化的摧残,秦朝统治者纵然有罪,可建筑物并没有罪,项羽这样做实在是不应该。
11.①想象、比喻、夸张的运用。杜牧根据有关资料“再造”了阿房宫,通篇运用想象、比喻、夸张手法,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②骈句散行,错落有致。如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个三字短句,节奏急促,接着用几个长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写占地面积和走势。文章语言骈散错落,讲求韵律,读起来既和谐上口,又跌宕起伏。③描写、议论与铺排结合。文章前两段以描写铺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写法。
[NO.3思维拓展]
(观点一)同意。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统治者不爱惜他们的百姓。而秦走了六国的老路,统治者也不爱惜百姓。在享受穷奢极欲的生活的同时,却不断地加重着百姓的负担。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观点二)不同意。一个国家存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纯地抓住一点而忽略了其余。六国和秦灭亡固然有统治者自身的原因,但亦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如六国时各国的交流频繁,百姓亦有统一的心理需求。古人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有一定道理的。
【实践探究】
二、①杜牧让长久沉寂的江南重新显现灵秀和浪漫(或:江南会因为缺少了杜牧而减少了神韵)。②杜牧读懂了多少人无法懂得的江南的美,并用自己的诗句定格再现了江南的婉约、繁华、神妙,让美丽的江南在岁月中留存。③长久失落的杜牧在江南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杜牧的生命情感和江南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