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食堂
岳书记喜欢吃辣,他这个公开的秘密,老柴更是知晓。岳书记一直在镜水镇工作,老柴也一直在镇政府机关开食堂。食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大家喜欢称食堂叫“大食堂”。
镜水镇离县城偏远,是林果之乡。岳书记专业学的是农林,他精通果树种植技术,在镜水镇从办事员干起,最后干到了“一把手”。
岳书记刚分到镜水镇,那时人们喊他“小岳”。小岳以镇为家,一天三餐吃大食堂。小岳吃大食堂经常自带辣椒粉,他嫌大食堂里的菜口味太淡。因为时任书记、镇长都不喜欢吃辣。
大家爱看小岳吃饭,他吃饭时经常被辣得脸上挂满汗珠。渐渐混得熟了,小岳开始叫唤,“柴师傅,您的菜里啥时候能多点辣味?”柴师傅笑笑,对小岳道,“大锅饭就是这样,众口难调!”但他却拿眼睛偷偷去瞟书记。背后常有人打趣,“小岳,你抓紧往上爬,等当上一把手,自然有辣的给你吃,再不用自带辣椒粉。”“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吧,大锅饭的确众口难调,还是以清淡为主科学!”
时间过得飞快,换了几茬书记,小岳凭着他的专业特长,也当上了农林办主任。小岳吃大食堂,当然也曾经不用自带辣椒粉,因为其中有一任书记就特别爱吃辣。那任书记调走后,小岳又开始自带辣椒粉。虽然知道大食堂里不公开的秘密,但小岳有时还是忍不住叫唤两声,“柴师傅,您的菜里啥时候能多点辣味!”柴师傅笑笑说,“大锅饭就是这样,众口难调!”他说完拿眼去瞟新来的书记。新来的书记无意中听到小岳叫唤,就对老柴说:“柴师傅,小岳喜欢重口味,你以后单独为他炒上一份。”因为新来的书记依然不喜欢吃辣,小岳听了书记的话,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书记,大锅饭就是这样,众口难调!我自带辣椒粉哩。”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十八大后,小岳当上了镜水镇“一把手”。在大食堂吃饭,他悄悄将老柴喊过去。老柴心里忐忑不安,“岳书记找我,是不是嫌菜的口味还不够辣?”新上任的岳书记喜欢吃辣,他这个公开的秘密,老柴心知肚明好多年。岳书记履新当天,老柴就特意加重了每份菜的辣味。岳书记听了老柴的话,笑道:“柴师傅,你可不要只念着我,这大锅饭嘛,众口难调。还是像从前那样,口味以清淡为好。”老柴唯唯诺诺,心里却提醒自己,岳书记这是刚上任,架子可能还不大放得开。
第二天,岳书记在食堂吃完饭,他又悄悄将老柴喊过去。老柴心里依旧忐忑不安,“岳书记,是不是辣味被我减大啦?”岳书记这次板着脸,说得很认真。“柴师傅,你不要只念着我嘛,这大锅饭,众口难调。还是像从前那样,口味以清淡为好。”老柴拿眼睛偷偷去瞟岳书记,在心里开始埋怨自己。“哦,都说现在领导注重保健,想来他当上了书记,突然想改掉过去吃辣的习惯。”
老柴还是像从前那样,大食堂每道菜口味清淡,保持着大众化。他也还像从前那样,爱站在一旁看着大伙吃饭。老柴看着看着猛地想起什么,他拿眼睛偷偷去瞟岳书记,忽然他眼前一亮。岳书记额头上又挂满汗珠,他的饭碗旁边,放着老柴熟悉的辣椒粉。
看着岳书记吃完饭笑眯眯地丢下饭碗,与大家像往常一样谈笑风生,老柴的心头热乎乎的,开办大食堂几十年,他感觉时代的变化真大!
(选自2020年12月24日“中国作家网”)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口难调”,老柴和岳书记都多次说过,老柴主要以此当作菜味清淡的借口,岳书记则认为这是客观的情况。
B.老柴做饭看书记的喜好和脸色,是一个唯上是从、见风使舵、曲意逢迎、用心险恶的“老油条”形象。
C.各任书记虽然没有出场或者出场很少,但是,借老柴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他们都有老柴所认为的“架子”。
D.同事们常拿吃辣的事情和小岳打趣,表明他们知道并接受食堂做饭的“不公开的秘密”,反映出机关单位的一些现实。
2、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大食堂”为特定的环境,以菜的口味为线索,以岳书记为核心人物,反映深层次的社会现实,展现了时代进步。
B.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富有特色,相同的话重复出现,但是并不显得语言单调,而是更能突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C.文章两次写小岳因菜口味淡而“叫唤”,一次句末用问号,一次句末用感叹号,表明小岳成了主任后语气也变得强硬了。
D.文章四次写了老柴“偷偷地瞟书记”,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了老柴的谨小慎微,而前两次“瞟”还流露了不满之意。
3、文章用较多笔墨描写了老柴的心理活动,有何作用?
4、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分析岳书记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一杯羹
项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数月,楚军食少。项王患之,乃为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5、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 方:正当,正在
B.项王患之,乃为俎 患:担心,忧虑
C.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 益:增加
D.项王从之 从:跟从
6、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
B.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
C.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D.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
7、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
B.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
C.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
D.汉王曰/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注】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远近结合,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
B.“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殷勤”两字中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赏景的郁闷心境,体现作者有志难伸、壮志难酬的愁苦心情。
10、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四、默写题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
(3)《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姥山上仙人的世界,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仙人的衣着以及骑乘,“____________”直接点明山上的仙人非常多。
(6)《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远望所见,作者用传神之笔描写了凄冷的江色和长江的气势。
(7)《琵琶行》以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能否将珍贵的文物置于掌中观赏品味?能否步入千年墓穴一探究竟?能否与未曾展出的国宝亲密接触?……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①_______________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这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②_______________的事情都已成为现实。“博物馆+高科技”让那些沉睡千年的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为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不一样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可以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看那些本来“看不到的事物”。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展演艺术,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观众们沿着张择端的笔触走进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穿梭于楼台之间,泛舟于汴河之上,观两岸人来人往,看水鸟掠过船篷。沉浸其中,确有一种③______________的情趣。在2016年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墓葬④_______________。此外还有一些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全貌。观众只需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就可近距离、全角度观赏文物,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全方位观察岁月留下的每一处细痕。
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4、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古物“活”在了今人面前
B.去那些原本“去不了”的地方
C.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
D.将静置于展柜中、封存进仓库里、消散在过往中的历史“托在手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浪潮激荡,中国科技准备得怎么样?①_______我国已经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嫦娥四号、北斗三号、载人航天等重大创新成果举世瞩目;高铁网络、移动支付、数字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1),既向科技创新提出了②_______的巨大需求,也为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庞大市场。
成绩令人欣喜,但现实让人警醒:我们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依然存在不足,(2)。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③_______”。一个互联网企业不管规模多大,核心元器件如果严重依赖外国,就可能不堪一击,甚至经不起风雨。
被人“卡脖子”,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倒逼我们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创新从来都不是④_______的,需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出台允许试错的措施,让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轻装上阵。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就一定能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15、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6、下列在文中两个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别人卡我们的脖子很容易
B.正在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容易被别人“卡脖子”
C.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容易“卡脖子”
D.正在大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别人容易卡我们的脖子
17、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升级,北京开始全面推进“无界公园”建设。②目前,已有近百个公园拆除了围墙、护栏,实现开放管理。③围栏拆除后,园内风光同城市街道景观融为一体。④无界公园让城市在高楼林立的同时,拥有了更多自然的光影,让节奏匆促的城市拥有了更多休闲的空间。⑤通过充分沟通与合理设计,无界公园的治理模式由公园单方管理变为志愿者、热心市民等多方维护,无界公园可望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样本。⑥当然,公园开放还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公园开放要慎重,历史名园以及需要保护文物的公园还应保留围墙等设置。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句首“城市”之前可以添加“随着”。
B.③句中画框线的两处互换位置,衔接更恰当。
C.⑤句中的“可望”可以换为“有望”。
D.⑥句中的成语“因地制宜”使用恰当。
19、不改变原意,对④句画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④句的后半部分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下面。
20、将⑤句画框线部分改为一个长单句。
六、材料作文
21、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山可以读懂山的静穆与厚重;读水可以读懂水的柔情与刚毅;读童年,可以读懂纯真与清澈不再的珍贵;读母爱,可以读懂唠叨和琐屑背后的深情……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哪些人、哪些事,哪些道理是你慢慢读懂的?请以“我读懂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半命题作文要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严禁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是一个唯上是从、见风使舵、曲意逢迎、用心险恶的‘老油条’形象”错误,表述过度,老柴按领导喜好做饭,确实老于世故,但是“用心险恶的‘老油条’”过度解读。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表明小岳成了主任后语气也变得强硬了”错误,原文是“渐渐混得熟了,小岳开始叫唤”,带有玩笑性质,写他明知道大锅饭不可能满足自己的愿望,依然想问问;“虽然知道大食堂里不公开的秘密,但小岳有时还是忍不住叫唤两声,‘柴师傅,您的菜里啥时候能多点辣味!’”写出他特别想吃辣,所以“忍不住”问。故选C。
3、答案:①暗示出镜水镇几十年来几任书记摆官架子、搞特殊化的现象。②揭示出老柴长期形成的按领导喜好做饭菜老于世故的性格,丰富了人物形象。③借老柴认知的改变,突出岳书记和前任书记的不同,表现干部作风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深化了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老柴心里忐忑不安,‘岳书记找我,是不是嫌菜的口味还不够辣?’”“老柴唯唯诺诺,心里却提醒自己,岳书记这是刚上任,架子可能还不大放得开”“老柴心里依旧忐忑不安,‘岳书记,是不是辣味被我减大啦’”“老柴拿眼睛偷偷去瞟岳书记,在心里开始埋怨自己。‘哦,都说现在领导注重保健,想来他当上了书记,突然想改掉过去吃辣的习惯。’”等句子描写老柴在“小岳”当了书记后的心理,因为不够辣而忐忑,因为辣味减大了而忐忑,揭示出老柴长期形成的按领导喜好做饭菜老于世故的性格,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老柴在前几任书记时也是这样揣测领导心理,按照领导喜好做饭,因此暗示了镜水镇几十年来几任书记摆官架子、搞特殊化的现象。“看着岳书记吃完饭笑眯眯地丢下饭碗,与大家像往常一样谈笑风生,老柴的心头热乎乎的,开办大食堂几十年,他感觉时代的变化真大”写出老柴感到时代变化大,书记由以前的搞特殊化,变成了今天的真正吃“大锅饭”,突出岳书记和前任书记的不同,表现干部作风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深化了主题。
4、答案:①业务能力强。精通果树种植技术。②脚踏实地,扎根基层。在镜水镇从办事员干起。③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当书记后与大家像往常一样谈笑风生。④不搞特殊化。当书记后不因个人喜好而改变大食堂的口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岳书记专业学的是农林,他精通果树种植技术”可知,他精通业务;由“在镜水镇从办事员干起,最后干到了‘一把手’”“岳书记刚分到镜水镇,那时人们喊他‘小岳’。小岳以镇为家,一天三餐吃大食堂”可知,他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由“他也还像从前那样,爱站在一旁看着大伙吃饭”可知,他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由“柴师傅,你不要只念着我嘛,这大锅饭,众口难调。还是像从前那样,口味以清淡为好”可知,他不搞特殊化。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从”,听从,依从。句意:项羽依从了他的话。故选D。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东”,东面。无活用。句意:汉军正在荥阳东面围攻钟离昧。B.“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句意:项羽也在广武驻扎下来,与汉军对峙。C.“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意为“投降”。句意:今日你如不赶快投降。D.“益”,副词活用为动词,增加。句意:即使杀了太公也没什么好处,不过徒增祸患罢了!故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汉王道:“我曾与你一起面向北作为臣子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盟誓结为兄弟,因此我的父亲就犹如你的父亲。倘若你一定要煮杀你的父亲,那么望你也分给我一杯肉羹!”“受命怀王”是“受命于怀王”的省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翁”即父亲,“若翁”“而翁”都是指你的父亲,“而翁”作“烹”的宾语,故在“而翁”后断开,排除B。故选C。
8、答案:(汉军)听说项羽的大军到了,就全部撤往险要的地方,项羽也在广武驻扎下来,与汉军对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走”,撤退;“军”驻扎;“相守”,对峙。
参考译文:
项羽攻下了梁地十多个城邑后,听说成皋又被攻破,就率军返回。这时汉军正在荥阳东面围攻钟离昧,听说项羽大军到了,就全部撤往险要的地方。项羽也在广武驻扎下来,与汉军对峙。这样过了几个月,楚军粮食短缺。项羽很是担忧,便架设肉案,把刘邦的父亲放到上面,通告汉王说:“今日你如不赶快投降,我就煮杀了太公!”汉王道:“我曾与你一起面向北作为臣子接受楚怀王的命令,盟誓结为兄弟,因此我的父亲就犹如你的父亲。倘若你一定要煮杀你的父亲,那么望你也分给我一杯肉羹!”项羽怒不可遏,想要杀掉太公。项伯说:“天下的事情不可预料。况且有志争夺天下的人是不顾及自己家人的,即使杀了太公也没什么好处,不过徒增祸患罢了!”项羽依从了他的话。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郁闷心境,体现作者有志难伸、壮志难酬的愁苦心情”分析错误。该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故选B。
10、答案: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使画面更加引人入胜。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层次分明。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色彩鲜明,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同时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艺术技巧分析的能力。“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意思是:在广阔的天空,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从写景顺序看,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所见;水中红蕖,则是俯视之景。“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诗人的描写,俯仰、远近层次分明。从调动感官的角度看,“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是写视觉,“细细香”是写嗅觉。视觉和嗅觉相结合,使画面更加引人入胜。从动静角度看,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清新淡雅的优美画面。从色彩的搭配看,有白色的鸟和红色的荷花,这里红白相间,色彩鲜明,在这夏末之际,作者遭贬之时,如此景色却十分宜人,让人忘掉一切烦恼,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时时”“细细”使用了叠词,不仅写出了百鸟之多、翻飞之急速的壮丽画面,而且增添了诗句的韵律美;同时“细细”又使用了通感的修辞,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宜人。
11、答案:(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8)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9)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携”“稠”“事”“霓”“瑟”“沦”“尊”“酹”“戈”。
12、答案:①翻天覆地;②不可企及;③一览无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由“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的变化”“有了科技的助力,………都已成为现实”可知,此处是说博物馆发生的巨大变化,修饰“变化”,且要体现“变化巨大”,由此可以想到“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第二处,结合“些往日因时空限制而……的事情”可知,此处是说因时空限制而远到无法触及,由此可以想到“不可企及”:“不可企及”,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第三处,结合“首都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带领观众‘回到’妇好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上下6层、深达7.5米的妇好慕葬……”可知,此处是说借助虚拟技术让妇好幕葬全部收入眼底,由此可以想到“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形容视野开阔或事物简单明了,一下就能全都看到。
13、答案: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那场名为《清明上河图3.0》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是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举办……展演艺术”搭配不当,“举办”的不是“艺术”,而是“展滴”,改为“举办……艺术展演”:第二处,“用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古代绘画艺术”不合逻辑且语序不当,改为“是现代超高清数字技术与古代绘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表特殊含义。B.表突出强调。C.表特殊含义。D.表特殊含义。
15、答案:①毋庸置疑;②前所未有;③亦步亦趋;④一帆风顺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强调中国取得的成就不用怀疑,故可用“毋庸置疑”。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第二处,语境中强调以前没有过,没有“稀罕”的意思,故可用“前所未有”。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第三处,此处语境只强调效仿别人,故可用“亦步亦趋”。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第四处,根据后文“出台允许试错的措施”可知,语境强调的是有波折、不顺利,故可用“一帆风顺”。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第一空,从括号前后内容来看,此处应填“提出了……巨大需求”和“提供了……庞大市场”的主语,分析选项中的两种形式,A、C两项主语为“中国”,B、D两项主语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后者作主语时前后句衔接更好,所以排除A、C两项。第二空,括号前说“我们在核心技术创新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主语是“我们”,后接“容易被别人卡脖子”表达更顺畅,衔接更紧密。D项另起了一个主语,主语转换多、不利于句子的流畅衔接。排除D项。故选B。
17、答案:一个互联网企业不管规模多大,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就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不堪一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核心元器件”作后两句的主语,主语相同,“如果”应放在“核心元器件”的前面;二是不合逻辑,“不堪一击”比“经不起风雨”程度更深,所以应是“就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不堪一击”。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及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A.正确。添加“随着”,让“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升级”作句首状语。B.错误,前面“围栏拆除后”说的是“公园”,因此先说“园内风光”衔接更紧密;互换位置后与前面句子话题不一致,不能互换位置。C.正确,“可望”意思是可盼望;有希望。“有望”意思是有指望;有希望。两个词语意思接近,可以将“可望”换成“有望”。D.正确,“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结合后文“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公园开放要慎重,历史名园以及需要保护文物的公园还应保留围墙等设置”可知这里说的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成语使用正确。故选B。
19、答案:让高楼林立的城市拥有了更多自然的光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④句的后半部分“让节奏匆促的城市拥有了更多休闲的空间”,结构为“让+四字短语+的城市拥有了更多的+偏正短语”;再看前部分,可以抽取出“高楼林立”作“城市”的定语,修改为:让高楼林立的城市拥有了更多自然的光影。
20、答案:无界公园的由公园单方管理变为志愿者、热心市民等多方维护的治理模式使无界公园有望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样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此题要求将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这就要确定一个主语,画波浪线部分由两个分句构成,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治理模式”,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无界公园”。接着分析二者的关系,句子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无界公园的这种治理模式使无界公园可望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样本,因此只要将“由公园单方管理变为志愿者、热心市民等多方维护”变成定语修饰“治理模式”就可以将句子变为长单句,即:无界公园的由公园单方管理变为志愿者、热心市民等多方维护的治理模式使无界公园有望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样本。
21、答案:例文:
我读懂了他
黄叶的飘飞扰乱了我的思绪,朦胧之中,那弱不禁风的躯体的轮廓又晃晃悠悠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XXX——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又一次带着美好的回忆闯入我的脑海中。
第一次认识他是在这样一个黄叶飞扬的暮秋中。一天下午,轮到我值日,我不知怎么就忘了,第二天早上,来到学校,慌忙之中才察觉我没有值日。那一刻的忐忑不安搅得我心神不宁。糟糕!就剩几分钟了!想着老师严厉的目光,我就害怕。这时,其貌不扬的他走了过来。怯生生地说:“我昨天下午帮你值过日了。”我连忙说谢谢。从那时起,我才知道班上有一名不爱说话的男生。
认识他后,我才发现。他是那样的平凡。平凡到做同学几年后我才知道他的名字。
随后的几年,我并不太在意他,只是一些小却让人心动的事让我感到了他的存在。
那天下午放学,同学们都准备回家。但望望窗外的瓢泼大雨,都吐吐舌头等着雨停。过了很长时间,雨都没有停,家长们纷纷来接了,有几个离家近的跑了回去。空荡荡的教室只留下他和我们几个女生。
这时,有两个女同学送来了伞,于是他和这几个女同学送我们一一回家。他把我送到家门口后,我还未来得及说声谢谢,他就又匆匆的穿梭于雨中,向学校跑去。我一直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换做我也会这么做。
但当我帮助老师填同学情况表的那一刻,我才发现他热心的代价。那一刻我读懂了他。原来他家在桑庄——个离学校很远的村庄。难以想象他是怎样推着车,在泥泞不堪的土路上艰难地到家的;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在这天黑得快的秋天独自上路的;难以想象他弱小的身躯是如何抵御凛冽的风雨……
那一刻我读懂了他。之后的日子里里,我总能看到他帮同学倒垃圾;经常借给我忘带的物品;热情地帮同学解答问题……也许他就是人们所提到的那种平凡中透露着伟大的人。
可惜,我的这份“懂”来得太迟。当我读懂他时,已经是要毕业了。那个烂漫如花的夏天,是我记忆中与他最后一次相见的夏天了。轻轻地挥手说再见,没想到是“再也不见”了。知了奏出的那曲离别的乐章伴着他那朴实的气息围绕于我身边。自此,我再也未见到他,他带走很多围绕在我身旁那熟悉的热心,但他不知道,他带不走的是我对他一幕幕的永恒的回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的作文题目。
材料先指出“读”到“懂”是一个过程,然后列举了读山、读水、读童年和读母爱会读出什么,以此引出后面的作文题目。
有些人、有些事和有些道理确实是慢慢读懂的,因此在写作的时候,一是要注意“读懂”,二要注意“慢慢”。所谓“读懂”指的是弄明白了,比如母爱,尤其是妈妈的一些唠叨或者责备,在最初的时候我们是不能理解的,甚至刚开始是误解,与妈妈产生矛盾。但是随着时光流逝,我们才可能明白妈妈的爱。而“慢慢”则是指“读懂”是需要过程的,不可能一下子或短时间内理解妈妈的爱。
“读懂”的内容可以有很多,可以是一个人,比如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等,甚至是一些古人,比如你对某一位古人有一些偏见,然后慢慢的对这位古人有了新的认识,直到最终真正读懂了这位古人。当然“读懂”的也可以是一个道理,或者一句名言等。总之,只要能够体现一个“懂”的“过程”就可以了。
写作的时候,可以先把标题补充完整,然后根据标题进行写作。但要注意记叙文文体的特征。比如写“我读懂了老师”,文章首段可以引出这位老师,前面主要写老师对学生的“爱”很特别,就是惩罚,因此“我”与老师之间矛盾很深。尤其是在高一、高二,到了高三换了老师,自己才逐渐体会到以前老师也是“爱”,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那是他对同学负责的另一种表现。叙事可以注意波折,描写要突出人物的特征等。
立意:
1.写慢慢懂了有些名言、诗句和哲理等包含的道理。(有些道理总是后来才明白)
2.写逐渐读懂有些人对自己的爱。(有些人的爱需要慢慢懂)
3.写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明白一些道理。(只有经历之后才会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