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4 13:31: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白色恐怖,形容专制社会执政者迫害政治异见人士而导致的社会不安氛围。
自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以“清党”为由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败退台湾为止。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巩固自身地位,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其他主张民主的人士进行政治迫害。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郁达夫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我之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神聚”特点表现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作为高中散文的第一篇,《故都的秋》的教学过程中要贯穿欣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对后面的散文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的语句。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文 眼
请找出文章中哪一句话能集中表明作者对古都的秋的总印象?
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题 解
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深厚的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与“秋”所组合,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秋果
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
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
秋色
秋光
驯鸽的飞声
破屋 破壁腰
秋声
疏疏落落、尖细的秋草
秋形
静观
细数
静对


悲凉
一、清晨静观的

清  静  悲凉
动作心态
二、“落蕊轻扫” 清 静 悲凉
槐树落蕊满地
梧桐一叶知秋
脚踏落蕊
灰上扫纹
感:
无   声
微细柔软
(听觉)
(嗅觉)
(触觉)
细 腻
悲凉
(视觉)
冷清寂静清闲
看:
想:
无   味
三、“秋蝉残鸣” 
秋蝉
残鸣:
处处啼唱
清静悲凉
反衬:以动衬静 以有声衬无声
衰弱嘶叫


悲凉
  
悠闲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闲人微叹
凉意
忽来忽去
息列索落
秋雨话凉
(都市闲人)
秋雨
都市人清静悠闲的生活叫作者甚是喜爱
四“秋雨话凉”中的意境
雨奇
调美
秋雨
秋树秋枣图
到处生长
形状奇特
颜色变化
(淡绿微黄)
详赞秋枣
略写果树 到秋来是奇景

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秋果奇景图
漏下的日光 玉泉的夜月,钓鱼台的柳影
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
驯鸽的飞声,潭柘寺的钟声
秋槐落蕊,秋雨
秋形:
秋声:
秋色:
秋光:
破屋,破壁,秋草
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蓝朵
陶然亭的芦花, 淡绿微黄的枣子


悲凉
全文从几个方面写秋 都有什么特点

作者喜欢的色彩
作者喜欢的景物
作者喜欢的环境
作者喜欢的生活
作品流露的情调
冷色
萧索
清静
悠闲
悲凉
清、静既是客观景物的特点,又是内心感受,而悲凉则更多是内心感受。
郁达夫为什么不写明艳之色,繁闹之景呢?
香山红叶
颐和园
天坛祈年殿
与作者的际遇有关
与作者的心境有关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背景:
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知人论世,深挖秋思
一个人的喜好,必然与他的性格、经历、审美取向有关,要进一步解读这个问题,我们就必然要了解作者郁达夫。
问题一:文章中哪些地方能让你看出郁达夫的个人性格?
(补充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以及《故都的秋》的创作背景)
问题二:文章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郁达夫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
(12段在文中的作用:孤独之秋的文化渊源,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旨趣。)
1934年的郁达夫
郁达夫与孙荃(原配)
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
以情驭景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六、说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秋槐图
秋院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枣图
清、静、悲凉(情景交融)
本课小结
(1)品味了郁达夫眼中和心中的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感悟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与眷恋,以及作者流露出的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2)了解了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与对比的修辞手法。
(3)体会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4)学习了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①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把握情与景的关系,尤其注意品味景物所含的主观色彩。②结合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气质,体验作者情感。
拓展延伸
创 造 社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赴日留学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协商,并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的郁达夫寓所中,利用上海泰东图书局的一些条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团体--创造社。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