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课题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型 新授 编号 2
编写 高一历史组 审核 高一历史组 时间 课时 1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重难点 重点:1、华夏认同与民族融合,民族融合的方式及历史意义2、孔子的思想及提出背景3、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学派代表主张难点: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关系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史料分析与总结
〖时空坐标〗
〖基础知识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① 广泛使用, 得到推广;
② 、 、 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③井田制被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手工业: 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 ;
3、商业:繁荣, 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 ; 不少私营 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一)列国纷争
1、“春秋五霸”
①目的: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
②“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先后建立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战国七雄”
①卿大夫掌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②“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影响:①宗法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②周王室日益衰微: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华夏认同:
概念:课本P10历史纵横
2、原因:中原各国 ;戎狄蛮夷与中原 。
3、表现:内迁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4、影响:使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三)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角度 主要内容 作用和意义
经济改革 ⑴ 、 激发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⑴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 奠定了基础
⑵强制大家庭拆散为 推动了 的发展
军事改革 (按功受爵) 剥夺和限制了 ,也极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政治改革 ⑴在民间实行 ,互相纠察告发 强化了 的管理与统治
⑵行政管理上普遍行 ,县的主要官员由 任免 加强了中央集权
〖课堂探究一〗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背景和目的,并指出其效果。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背景:百家争鸣是 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经济上 ①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进步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小农经济兴起;
阶级关系上 旧的 开始瓦解,新兴的 崛起;
文化教育上 战国时期, 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 普及;
政治上 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战乱不断;②各国统治者出于 ;③士人 。
(二)诸子学派代表及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及贡献 评价(影响)
儒家 孔子 政治伦理: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 ”,主张统治者“ ”,通过以身作则的 来治理国家,②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 ;③孔子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以“ ”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 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 的发展著述:①晚年整理“ ”,对夏、商、西周的 作出了重要贡献;②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载于弟子整理的 一书 ⑴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学派的创始人;代表没落的 的利益。⑵他开创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柯(孟子) ,提倡 他们的学说从不同角度发挥并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 提供了理论基础
荀况(荀子) ,主张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①老子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 ”,追求 ; ②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思想:主张顺其自然, ,甚至退回到 的时代;著述:老子的思想和观点见于《 》一书 老子是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崇尚 他的思想比老子更加消极、保守
法家 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 ,控制臣民,体现了 的政治思想 法家思想适应了 的社会趋势,反映了 的政治思想
墨家 墨翟(墨子) 、 、 、 墨家代表 利益
阴阳家 邹衍 试图说明 规律
兵家 孙武 撰有《孙子兵法》一书,探讨军事理论 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课堂探究二〗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他的思想又有哪些局限性?
〖课堂探究三〗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三)文学:《诗经》和“楚辞”
1、《诗经》:时间 到 ;地位:是我国 诗歌总集;
特点:以 为主; 和 传统影响深远。
《楚辞》:继承《诗经》的优秀传统,采用楚国 ,创造出的新诗歌体裁。
特点:体现浪漫主义, 精神;
代表作品:《 》《 》
〖巩固练习〗
1.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这主要反映了( A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分封制度逐渐崩溃
C.华夷秩序最终确立 D.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解析:材料“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会盟,羌戎氏、秦、吴、越也多次与盟”体现出春秋时期,许多“蛮夷”的诸侯国也参与会盟,这说明会盟制度不断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密切,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交流,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排除;C项说法错误,错在“最终”;秦朝统一六国,使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项错误。
2.《史记·商君列传》:“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上文体现的思想是( B )
A.严刑峻法治国 B.肯定社会变革
C.激进功利主义 D.主张君主集权
解析:“不法其故”“不循其礼”是主张变法的思想,B正确;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D )
A.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诸侯重视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
解析: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
4.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出( B )
A.礼乐制度分崩离析
B.学术适应现实政治需要
C.士人阶层日益崛起
D.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B项正确。战国时期礼乐制度分崩离析,但与材料强调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不符,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日益崛起,但与材料强调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战国时期学术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异彩纷呈”,排除D项。
5.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 D )
记载 出处
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十月一日庚子,孔子生 《春秋·公羊传》,成书于西汉景帝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成书于西汉武帝
字中(仲)尼,姓孔,子氏……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据此推算孔子生年为鲁襄公七年(前566年)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葬文物穿衣镜上的记载,2015年出土
A.《公羊传》成书最早,故说法最可信
B.《史记》记载最详细,故说法最可信
C.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故说法最可信
D.“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羊传》是史学记载,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能以成书时间最早,故推断出其说法最可信,A项说法错误,排除。《史记》属于史学记载,但不能以记载内容最详细来作为推理的论据,说法可信与否,关键是看史料是否真实,排除B项。海昏侯墓葬文物仍属于后世记载,带有主观性,不能认为最可信,排除C项。关于孔子诞辰的记载,既要考究《公羊传》《史记》等史学记载,同时要关注历史文物,要多重史料互证,D项正确。
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 A )
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具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说明诸子学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