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东方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地理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东方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地理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4 14:08:23

文档简介

东方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考试
地理科目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地理模式图,完成1~3题。
1.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③④之间为( )
A.地壳 B.内核 C.外核 D.软流层
2.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④代表的行星分别是( )
A.土星 地球 B.火星 木星 C.土星 火星 D.地球 土星
3.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③④曲线之间表示的层次及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分别是( )
A.光球层耀斑 B.日冕层太阳风
C.光球层太阳黑子 D.日冕层日珥
2023年3月15日至16日,我国北方多地出现沙尘暴、扬沙或浮尘天气,影响面积达到46.6万平方千米,这也是近十年来影响我国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同时北京也观测到了极为罕见的“蓝太阳”现象。据此完成4~5题。
4.受沙尘天气影响北京出现“蓝太阳”的原因是( )
A.大气中沙尘颗粒散射作用增强 B.大气中水汽量含量增多
C.云层反射作用减弱 D.大气削弱作用减弱
5.与晴天相比,沙尘暴发生当日( )
A.最低气温降低 B.昼夜温差较小 C.逆温显著 D.狂风暴雨
风塔是一种具有通风降温的古老建筑物(左图a)。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清凉。右图为“风塔”结构示意图.完成6~8题。
6.室内大厅水池的作用主要是( )
A.美观居室 B.用作热源 C.作为冷源 D.用于集雨
7.该建筑的气流在( )
A.大厅内四散,风塔中上升 B.大厅内聚集、风塔中下沉
C.大厅内聚集、风塔中上升 D.大厅内四散、风塔中下沉
8.该建筑能通风降温,所利用的地理原理是( )
A.地震波 B.温室效应 C.水循环 D.热力环流
图为常年某月长江入海口附近海域表层盐度分布图,读图完成9~11题。
9.图示海域盐度变化趋势是( )
A.向外海增大 B.向外海减小 C.向北增大 D.向南增大
10.甲—乙海域等盐度线向东弯曲凸起明显,主要原因是( )
A.洋流性质 B.结冰融冰 C.陆地径流 D.海水深度
11.推测图示海域盐度分布最可能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下列左图为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右图为某河口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影响左图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盛行风向 D.陆地径流
13.左图甲地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 B.河流水注入 C.冷海水上泛 D.水温异常高
14.M、N两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大小比较及原因( )
A.M较大,大量陆地淡水注入 B.M较小,有寒流流经水温低
C.N较大,有暖流流经水温高 D.N较小,河流注入大量淡水
读下图“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5~17题。
15.B地和D地的相对高度有可能是( )
A.180米 B.260米 C.350米 D.420米
16.图中村庄位于( )
A.盆地 B.山地 C.丘陵 D.平原
17.A地所在地形部位是( )
A.山脊 B.鞍部 C.陡崖 D.山谷
读我国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18~20题。
18.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 )
A.海南岛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准噶尔盆地
19.关于该类地貌景观地区的气候特征描述最符合的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高温多雨
C.全年降水稀少 D.气温年较差小
20.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0分)
材料:渤海是我国四大海域中盐度最低的海,且每年冬季都会出现大面积冰封。渤海作为北半球纬度最低的大面积结冰海域,每年11月末到次年3月初,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
分析渤海成为我国四大海域中盐度最低的海域的原因。
22.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10分)
下图为海南岛简图,图中A为某季节西南季风影响下形成的局部洋流。
上图中万泉河在入海口处形成了三角洲,简述该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23.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以下问题。(10分)
与乙地相比,甲地的植被生长得更茂盛,分析其原因。
24.读非洲附近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③④两海域附近渔业资源丰富,试分析其不同成因。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地理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C A B C D D A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D C D C D C C
1.C 2.A 3.C
【解析】1.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又分外核和内核,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地壳,③④之间为外核,④以下为内核,软流层位于阴影部分的上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轨道由内到外分布着: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木星之间,图中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④代表的行星分别是土星和地球,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太阳大气由内到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日冕层。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③④曲线之间表示的层次及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分别是光球层和太阳黑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A 5.B
【解析】4.受沙尘天气影响,大气中的沙尘颗粒增多,这些沙尘颗粒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其中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故出现“蓝太阳”,A正确;沙尘天气反映了大气干燥的特征,不会出现水汽含量增多的现象,B错误;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增多,会导致云层反射作用加强,大气削弱作用加强,CD错误。故选A。
5.与晴天相比,沙尘暴发生当日,因大气中沙尘增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降低了白天最高气温,夜晚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升高了夜晚的最低气温,昼夜温差较小,A错误,B正确;沙尘暴发生当日,大气运动剧烈,不易出现逆温现象;大气比较干燥,不易出现暴雨,CD错误。故选B。
6.C 7.D 8.D
【解析】6.根据材料信息“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清凉”可知,室内大厅水池比热容较小,升温较慢,作为冷源为各个房间提供冷空气,C正确,B错误;不是为了美观,A错误;该地降水较少,室内水池不能用于收集雨水,D错误。所以选C。
7.根据材料“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可知,水的比热容较大,使周围气温降低,空气收缩下沉,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则“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主要是为了室外空气流入“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辐合下沉,在大厅内向四周辐散,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8.据上分析可知,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比热容较大,夏季水池的水比屋外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飘散到各个房间,利用的是热力环游的原理,D正确;没有利用地震波、温室效应和水循环的原理,ABC错误。所以选D。
9.A 10.C 11.B
【解析】9.图中相对最近岸的是28‰等值线,向外海数值不断增加,说明图示海域盐度变化趋势是向外海增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据图可知,长江入海口附近等盐度线向东弯曲凸起,说明入海口附近海水盐度较同纬度外海地区盐度低,是因为长江入海口,大量陆地径流的汇入会稀释海水盐度,C正确;该地位于亚热带,没有结冰融冰,B错误。该地等盐度线向东弯曲凸起与洋流和海水深度关系不大,AD错误。故选C。
11.图中海水盐度值等值线由甲处向乙处凸出,且凸向高值,根据等值线判断规律“凸高为低”判断甲乙沿线海域海水盐度低于相邻地区,这主要是因为大量陆地径流的汇入会稀释海水盐度,结合长江口海水盐度28‰,判断此时长江口海水盐度偏低,应是河流淡水注入量最大的季节,而长江丰水期在夏季,夏季长江入海径流量达一年中最大,故此推断为夏季,B正确;其他季节径流入海水量较少,海水盐度偏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降水量比蒸发量大的海区,盐度小,反之盐度大。此外,在有河流注入的海区,海水盐度一般较低。在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高,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低。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海区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12.B 13.C 14.D
【解析】12.据图可知,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该海域位于南半球,由南向北,纬度越来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多,所以影响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故B正确,和海陆位置、盛行风向、陆地径流关系不大,故ACD错,本题选B。
13.结合图中经纬度和陆地轮廓可判断,甲地洋流为秘鲁寒流,寒流为离岸流,导致深层冷海水上泛,把深层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繁生,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故C正确,该处没有寒暖流交汇,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少有河流注入,不是水温异常造成的,故ABD错,本题选C。
14.据图可知,N海域位于亚马孙河入海口,亚马孙河为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淡水注入量大,盐度低,加上受暖流影响,温度高,因而密度小,故D正确,C错;M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没有大量陆地淡水注入, 有寒流流经水温低,盐度高,密度大,故AB错,本题选D。
【点睛】秘鲁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经过,在常年盛行西风和东南风的吹拂下,发生表层海水偏离海岸、下层冷水上泛的现象。这不仅使水温显著下降,同时更重要的是带上大量的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加之沿海多云雾笼罩,日照不强烈,利于沿海的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
15.C 16.D 17.C
【解析】15.读图可知,B地海拔为400~500米,D地海拔为1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300~400米,350米介于300~400米之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读图可知,图中村庄位于海拔100米以下地区,地面平坦开阔,为平原,D正确;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丘陵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起伏和缓,ABC错误。故选D。
17.读图可知,A处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为陡崖,C正确;山脊是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是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是在两座山峰的低洼处,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世界五大地形指地球上的五种地貌,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18.D 19.C 20.C
【解析】18.读图可知,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蚀蘑菇,该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准准噶尔盆地风蚀地貌发育,D正确;海南岛、四川盆地、华北平原降水量较多,风蚀作用微弱,流水作用较强,ABC错误。故选D。
19.据上题可知,该类地貌景观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各个大洋水汽均很难到达,全年降水较少,C正确;受大陆影响显著,冬冷夏热,全年降水较少,气温年较差大,ABD错误。故选C。
20.该地貌是风蚀蘑菇, 分布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是风力侵蚀形成的,C正确,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沙丘,D错误;该地区降水较少,河流欠发育,流水侵蚀、堆积作用微弱,AC错误。故选C。
【点睛】风蚀地貌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等。
21.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有多条河流注入大量淡水,降低了海水盐度;渤海海区较封闭,与外部海域海水交换较少。(每点2分)
22.上游落差大,河流从上游携带大量泥沙到入海口处;由于地势平坦;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携带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每点2分)
23.甲地位于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分充沛;甲地等高线较乙地稀疏,坡度更缓;土层更厚(或土壤肥沃);甲地位于阳坡,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每点2分)
24.③海域盛行离岸风,形成上升流,底层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海面,使得浮游生物富集,饵料丰富,形成渔场。(5分)
④处有寒暖流交汇,海水搅动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鱼类在此聚集,形成渔场。(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