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牛和鹅的特点和习性。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牛和鹅的观察和描述。学习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对牛和鹅的感受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牛和鹅的喜爱之情,培养爱护动物、热爱自然的意识。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
重点:了解牛和鹅的特点和习性,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观察和描写动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难点:体会作者对牛和鹅的感受和情感,理解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观察导入,亲身感受:在课前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牛和鹅,记录其特点、习性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引导他们思考牛和鹅的习性特点等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生字学习
谓 (wèi)
组词:所谓、可谓、不谓。
造句:所谓的朋友,是指在困难时刻给予帮助的人。
拳拳 (quán)
组词:拳拳在念、拳拳在心。
造句:他始终牢记着母亲的教诲,时刻保持着一颗拳拳在念的心。
捶 (chuí)
组词:捶打、捶背、捶胸顿足。
造句:他捶打着自己的胸口,表达着内心的痛苦和懊悔。
顽 (wán)
组词:顽强、顽固、顽皮。
造句:他性格顽强,从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
吁 (yū/yù/xū)
组词:长吁短叹、气喘吁吁、呼吁。
造句:他长吁短叹,感叹着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襟 (jīn)
组词:衣襟、胸襟、襟怀。
造句:他的胸襟开阔,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人和事。
膊 (bó)
组词:胳膊、赤膊上阵、搭膊。
造句:他赤膊上阵,毫不畏惧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瓶 (píng)
组词:瓶子、花瓶、水瓶。
造句:他拿起那个花瓶,仔细地欣赏着它的美丽和精致。
怖 (bù)
组词:恐怖、可怖、惊怖。
造句:她被那个恐怖的场景吓得浑身发抖,心跳加速。
凭 (píng)
组词:凭栏、凭吊、凭信。
造句:他凭栏远望,感叹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欺 (qī)
组词:欺负、欺压、欺凌。
造句:他不应该欺负那些弱小的人,应该学会尊重他人。
三、书写指导
1. “摸”:左中右结构,注意各部分的占位和高低宽窄的变化,“莫”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2. “甚”:上下结构,“其”的长横要托住上面,“甚”的最后一笔竖折要写得饱满有力。
3. “跪”:左右结构,“危”的长横要托住上面,“跪”的最后一笔竖折要写得饱满有力。
4. “捶”: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垂”的最后一笔横要写得长而平。
5. “绕”: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尧”的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6. “顽”: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元”的撇和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7. “脖”: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月”的撇要写成竖撇。
8. “脱”: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兑”的第二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9. “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既”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10. “惹”:上下结构,“若”的长横要托住上面,“惹”的最后一笔竖要写得直而有力。
11. “昏”:上下结构,“氏”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日”要写得窄长。
12. “握”: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尸”的撇要写成竖撇。
13. “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率”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14. “凭”:上下结构,“任”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15. “掐”: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掐”的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
四、作者简介
任大霖(1929-1995),浙江萧山人。一生创作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数十本儿童文学作品。蟋蟀获第二届中国少年儿童文学艺术奖一等奖;儿童小说创作论获中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和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奖。曾任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先后出版儿童散文集《红泥岭的故事》、中篇儿童小说《我们的田野》、短篇小说集《秧田发绿的时候》、儿童剧《桃子熟了》等。
五、课文详细
【第1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中,通过对比牛和鹅的眼睛看人的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心理反应,揭示了动物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首先,描述了牛的眼睛看人时,觉得人比牛大,因此牛是怕人的。这里用具体的视觉感知来解释牛对人的恐惧心理。当牛看到人时,它可能将人的体型与自身进行比较,因为人在一般情况下比牛大,所以牛可能由此产生恐惧感。
然后,描述了鹅的眼睛看人时,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同样的,这里也是通过具体的视觉感知来解释鹅对人的态度。当鹅看到人时,它可能将人的体型与自身进行比较,因为人在一般情况下比鹅小,所以鹅可能不把人当作威胁,因此不怕人。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动物看人的视角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应,生动地揭示了动物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这种视角和心理反应可能影响动物对人的态度和行为。
【第2自然段讲解】
“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是一句简单但富有深意的表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共享的信仰或信念:这句话暗示了一个群体(即“我们”)共享着某种信念或观点。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共同的经验、教育、文化背景或其他因素。这种共享的信仰或信念能够加强群体的凝聚力,让成员们感到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对权威的认同:当说“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时,也表达了对说出这句话的人或来源的认可和信任。这句话可能被视为某种智慧或真理的体现,因此值得被信赖和遵循。
缺乏批判性思维:然而,这句话也可能暗示了一种缺乏批判性思维的态度。如果“我们”都不假思索地接受某句话为真,这可能意味着这个群体在思考问题时缺乏独立性和多样性,这可能会限制他们的视野和创新能力。
社会化的影响:这句话还可能反映出社会化对个体思维的影响。人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和遵循社会规范、文化传统和群体压力,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某些观点的接受程度。
总的来说,“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群体性的信念和态度,它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凝聚力和共同认知,也可能暗示了某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第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孩子们与牛的互动,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对牛的态度和行为,以及牛的反应。
首先,作者指出孩子们在看到牛时并不害怕,甚至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用树枝触它的屁股。这种互动表现出孩子们对牛的亲近和信任,也可能是因为在孩子们眼中,牛是一种相对温和和无害的动物。
接着,作者提到有些孩子更进一步,敢扳牛角,叫它跪下来,然后骑到牛背上去。这种互动展现了孩子们对牛的掌控力,他们似乎把牛当作了一种可以驾驭的对象。
而牛的反应则是“无所谓似的”,只是眨眨眼,甩甩尾巴。这种反应可能表明牛对孩子们的行为并不感到威胁或不安,也可能是因为牛的忍耐力较强,不太在意孩子们的触碰和玩闹。
作者在描述中提到了自己虽然不敢像其他孩子那样骑在牛背上,但仍然敢用拳头捶捶牛背。这既表明了作者对牛有一定的亲近感,也展示了一种相对谨慎的态度,毕竟他并没有过于冒险或激进地与牛互动。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孩子们与牛的互动,展现了孩子们天真无畏的态度和对动物的亲近感。同时,也描绘了牛的温和与忍耐,使得整个场景显得和谐而生动。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通过对比孩子们与牛和鹅的互动,进一步突出了鹅的特性。
首先,作者提到看到鹅时的情况与看到牛时截然不同。孩子们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看鹅,表现出对鹅的敬畏和小心。这种反应可能源于鹅作为一种体型较大、力量较强的鸟类,在人们心中产生的威胁感。
接着,作者描述了在路上碰到鹅的情况。遇到鹅时,孩子们需要绕个大圈子才能走过去,这进一步说明了孩子们对鹅的畏惧和避让。这种行为模式显示了孩子们认识到与鹅保持距离是一种更安全、更明智的做法。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孩子们与牛和鹅的不同互动方式,突出了鹅作为一种可能具有威胁性的动物的特性。孩子们的反应也表明了对不同动物应有不同态度和行为的认识。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一次孩子们放学回家时与大白鹅相遇的情景。
首先,孩子们看到大白鹅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他们立刻变得安静,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这种行为表明孩子们对大白鹅的敬畏和谨慎,他们不想引起大白鹅的注意,以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然而,有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发出声音,试图引诱大白鹅。这个行为显然激怒了大白鹅,它们迅速爬到岸上,朝孩子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扑打着大翅膀,似乎完全没有把孩子们放在眼里。
这个场景的描绘充满了紧张和惊险感,突出了大白鹅的威猛和不可小觑。通过孩子们的反应和行为,也展现了他们对大白鹅的畏惧和谨慎。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孩子们与大白鹅的相遇,进一步突出了大白鹅的特性和孩子们对它的敬畏感。同时,也展示了孩子们对待不同动物的谨慎态度和自我保护意识。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孩子们被大白鹅追赶的惊险情景,以及“我”的恐慌和无助。
首先,孩子们看到大白鹅朝他们追来时,他们惊慌失措,急急逃跑。这种恐慌和无助是孩子们面对强大和未知事物时的自然反应。
“我”因为害怕而脚软,跑不快,被老公鹅赶上并咬住了衣襟。这里,“我”的恐慌和无助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展现出大白鹅的威猛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在慌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脱了,这种狼狈的状态进一步增强了紧张和惊险感。同时,“我”认为鹅一定会把自己咬死,这种极度的恐慌和无助让“我”又哭又叫,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叫些什么。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孩子们被大白鹅追赶的情景,展现了孩子们的恐慌和无助,以及大白鹅的威猛和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描绘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孩子们的惊恐和绝望,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进一步描述了“我”被老公鹅攻击的情景,突出了“我”的恐慌和无助。
首先,作者提到“我”的哭叫可能激怒了老公鹅,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啄“我”,扇动翅膀来扑打“我”。这些动作生动地描绘出老公鹅的凶猛和攻击性,同时也突出了“我”在力量上的弱势和无助。
接着,作者提到自己几乎被老公鹅拖倒,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跟老公鹅一样高。这个描述突出了“我”的弱小和无力,强调了“我”在面对强大敌人时的无助感。
最后,作者提到其他几只鹅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这个细节进一步渲染了紧张和惊险的氛围,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恐慌和绝望。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绘“我”被老公鹅攻击的情景,突出了“我”的恐慌和无助,以及大白鹅的威猛和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描绘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孩子们的惊恐和绝望,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第8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金奎叔出现并解救“我”于鹅的攻击之中的情景。
首先,池塘里划来了一只小船,捉鱼的金奎叔从船里跳上岸,飞快地走了过来。这个描述突出了金奎叔的突然出现和行动力,让读者感到一种紧张的氛围开始得到缓解。
接着,作者描绘了金奎叔的形象,他是一个结实的汉子,胳膊比“我”的腿还粗。这种描绘展示了金奎叔的力量和威严,与前面描述的“我”的弱小和无助形成鲜明对比。
金奎叔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无论鹅如何挣扎和攻击,他都能轻易应对。最终,他像摔一个酒瓶似的把老公鹅摔到了半空中,让其余三只鹅也感到害怕并纷纷跳进池塘里游走了。这个场景生动地展示了金奎叔的力量和威严,以及他对鹅的轻松应对。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状态也有了明显变化。从开始时的恐慌和无助,到后来看到金奎叔的威武和力量,感到一种安心和解放。这种变化不仅展示了“我”的成长和进步,也突出了金奎叔在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绘金奎叔的形象和他对付鹅的过程,突出了他的力量和威严,以及他在故事中的关键角色。同时,“我”的变化和成长也得到了展示,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9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我”在金奎叔解救后的感受和变化。
首先,作者提到金奎叔摔鹅的过程让远处的孩子们全笑了起来,“我”也挂着泪笑了。这种情感的变化显示了“我”从恐惧和无助中逐渐恢复过来,开始能够以一种相对轻松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刚刚发生的事情。
接着,作者描述了所有的恐怖都消失了。这是因为金奎叔的手里,鹅显得那么弱小和可笑,甚至跟一个酒瓶子没什么两样。这种对比突出了金奎叔的威猛和强大,也让“我”感到自己之前对鹅的恐惧是不必要的。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我”的情感变化和理性思考,突出了金奎叔的力量和威严,以及他对“我”的解救和影响。同时,“我”对鹅的恐惧和无助也得到了释放和克服,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10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金奎叔对“我”的关心和安慰。
首先,金奎叔帮助“我”穿上了鞋,拾起了书包,并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这些动作都充满了温暖和关心,让“我”感到被关注和照顾。
接着,金奎叔告诉“我”鹅并不可怕,这种话语是对“我”的安慰和鼓励。通过金奎叔的话,“我”意识到自己对鹅的恐惧是不必要的,从而逐渐克服了这种恐惧感。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金奎叔对“我”的关心和安慰,突出了他的温暖和善良,以及他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这种描绘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互助,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11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是“我”对金奎叔安慰和鼓励的回应。
“我”解释了自己之前对鹅的恐惧是因为觉得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这个解释揭示了“我”之前对鹅的误解和恐惧的根源,也表明了“我”开始理性地思考和看待问题。
这个回应也展示了“我”的成长和进步,从之前对鹅的盲目恐惧,到现在能够理性地分析和理解问题。这种变化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第12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是金奎叔对“我”的进一步安慰和鼓励。
金奎叔告诉“我”,即使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我们也不应该感到害怕或恐惧。这种观点的传递是对“我”心理的一次重要的调整和启示,帮助“我”从对鹅的恐惧中解脱出来。
同时,金奎叔也告诉“我”,如果鹅真的欺负人,那么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它,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摔到池塘里去。这种表述充满了力量和决心,是对“我”的勇气和自信心的激发。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金奎叔的话语,进一步强调了勇敢面对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对鹅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应对。这种描绘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金奎叔的智慧和力量,以及他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的成长和进步也得到了更深入的展示,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13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我”在听了金奎叔的话后的转变,即不再害怕鹅。
首先,“我”记住了金奎叔的话,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鹅。这种转变不仅是认知上的,也体现在行为上。
“我”不再害怕鹅,认识到尽管鹅可能把我们看得比它小,但实际上我们比它更强。这种对比突出了人的自信和力量,强调了不应该被外表或体型所吓倒。
在实际遭遇鹅时,“我”发现鹅并不敢咬“我”,只是在遇到时吭吭叫几声,扇几下翅膀,然后摇摇摆摆走开。这种描述生动地展现了鹅在“我”面前的无力和弱势,进一步增强了“我”的自信和勇气。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我”的转变和成长,突出了勇敢面对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应对。这种描绘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的自信和勇气,以及金奎叔的智慧和力量的影响。同时,“我”的成长和进步也得到了更深入的展示,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1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我”对待牛的态度转变。
在金奎叔的启示和影响下,“我”开始理性地思考问题,对待动物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看到牛,“我”不再无缘无故地欺负它,而是认识到尽管牛可能把我们看得比它大,但我们没有理由平白地去欺负它。这种转变表明了“我”的成长和进步,开始懂得尊重和善待动物。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描述“我”对待牛的态度的转变,进一步强调了理性思考和善待动物的重要性。这种描绘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我”的成长和进步,以及金奎叔的智慧和力量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如何对待动物的思考和反思。
【第1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强调了“我”至今仍然记得金奎叔的话,这表明金奎叔的话语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奎叔的话不仅帮助“我”克服了对鹅的恐惧,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理性思考和对待问题。这种影响是持久的,让“我”在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强调“我”至今仍然记得金奎叔的话,突出了金奎叔话语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这种描绘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金奎叔的智慧和力量,以及他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的成长和进步也得到了更深入的展示,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六、总结:
《牛和鹅》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任大霖。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我”和牛、鹅之间发生的故事,展现了两种动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性,并借此传达了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课文描述了“我”对牛和鹅的不同态度和行为。在作者的童年时代,牛和鹅都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但是“我”却对它们持有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牛是“善良、忠厚并听从主人任意摆布”的动物,而鹅则是“架子十足,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动物。这种描述反映了作者对动物的观察和感受,也体现了人类对不同动物的认知和态度。
接着,课文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件,展示了“我”和牛、鹅之间的关系。例如,“我”常常骑在牛背上玩耍,而鹅却经常摆出一副高傲的样子,让“我”感到畏惧。这些细节描写生动有趣,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体验。
最后,课文通过故事的结局传达了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一次被鹅攻击的意外事件中,“我”改变了对鹅的看法,认识到“我们不应该欺负弱小”,并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动物的认知和态度。这个结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引导孩子们尊重动物、珍视生命,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中的一些道理。
综上所述,《牛和鹅》这篇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从中领悟到尊重生命、珍视和谐的重要性。同时,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能够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