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第8课
致女儿的信在人类历史上,爱情一直是传唱不衰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人生的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学习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
3.感受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1.课前激趣:同学们,能说说你们曾经看过哪些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吗?
示例:《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山楂树之恋》等等。2.导语:说起爱情,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这个父亲就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忐忑(tǎn) 萌发(méng)
繁衍(yǎn) 刹那(chà)
迷惑不解(huò) 一幢(zhuàng)
麦穗(suì) 怒不可遏(è)
伫立(zhù) 衰败(shuāi)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忐忑:心神不定。
宿愿:一向怀着的愿望。
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形容全部一下子都丧失或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抔:把;捧。3.作者简介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孩子们自己的。他把自己的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而且在国外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一)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①~④):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的问题,引起作者的深思与重视,引出下文的故事。
第二部分(⑤~):借奶奶给“我”讲述的故事,教导女儿爱情中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第三部分():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旨,诠释了爱情的含义。与开头相照应,深化了文章主题。2.文章主要是用怎样的一种形式来呈现的?
3.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的。【交流点拨】上帝三次来到人间视察。(二)深层探究
1.复述故事并思考: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哪三种东西?文中是用哪几个相同的字来表达?【交流点拨】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的追念,才称得上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为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2.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3.上帝由“勃然大怒”“怒不可遏”到“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交流点拨】爱情终于战胜了上帝。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呢?
5.父亲对于女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持什么态度?【交流点拨】作者巧妙避开敏感的问题,通过自己少年时代祖母所讲述童话,引导女儿去思考,动人的童话比抽象的解释和一番大道理更易于理解、接受。【交流点拨】高兴,欣慰,激动……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6.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7.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交流点拨】这正好说明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正的爱情是一辈子的忠诚,是即使一方死了另一方也会时时在心中追念。【交流点拨】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真正的爱情包含着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忠贞不渝。(三)语言品析
联系全文,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交流点拨】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交流点拨】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不同,意识到人能够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交流点拨】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四)自由交流
说说自己身边或报道中各种感人至深的爱情事迹。(学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共同点评交流。)【交流点拨】西安58岁保洁员盖秋娥用爱创造奇迹,唤醒植物人丈夫。一位同学以“忙碌中的快乐”为题,写了一篇作文,记叙了他自己小学和初中以及当环保志愿者时的种种忙碌之后的收获,又写到了自己获奖时的快乐,被信任的快乐和所拥有的幸福的感觉。请你为文章补一个结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交流点拨】回首走过的路,我发现,我在忙碌中增长了见识,赢得了信任,取得了成功,拥有了幸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忙碌中的快乐。本课视频入口课件24张PPT。第二单元 承传人文思想8.致女儿的信 1.走近作者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2.主题解读
本文作者通过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向女儿诠释了爱情的真切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信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同时热情赞颂了真正的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文章表达了对女儿理智而深情的父爱。4.重点聚焦
师:信中作者是如何回答女儿“什么是爱情”的?
生:信中作者没有直接向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而是通过向女儿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通俗易懂地告诉女儿爱情的内涵,即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真正的爱情,包含着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忠贞不渝。这样的解释,更易于女儿理解和接受。5.素材积累
爱情诗词名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王风·采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诗·小雅》
【译文】 妻子儿女感情深厚,好比是鼓瑟和弹琴。一家兄弟团结和睦,融洽无间快乐无比。
【感悟】 夫妻和谐,兄弟姐妹团结友爱,这是一个家庭温馨快乐的源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sù) (yǎn) (è)(bó) (忐) (伫) (抔) (伦) 跨越 欢快 萌发 传授 D ② 在句尾补上“的做法”(或“的措施”“的办法”等)④ 删掉“防止”5.品析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
(1)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这句话表现了坚定乐观的人本主义信念。在故事的最后,“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于是,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6.根据你的积累,填写下面横线上的诗句。
爱情是什么?是“在天愿作比翼鸟, ”的海誓山盟,还是秦观笔下的“两情若是久长时, ”?是简·爱与罗彻斯特追寻的灵魂的平等,还是Jack和Rose在“泰坦尼克号”上演绎的惊心动魄?是《我的父亲母亲》中体现的神秘与含蓄,还是张信哲真诚的“信仰”?
也曾有过“衣带渐宽终不悔, ”的无怨无悔;也曾有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的欣喜;也曾有过“曾经沧海难为水, ”的怅惘……其实,谁也无法真正用言语来诠释这份亘古以来便包含无数悲欢离合的感情。在地愿为连理枝又岂在朝朝暮暮为伊消得人憔悴灯火阑珊处除却巫山不是云尺 牍 信 札 【 活动二:做调查 说现状】 下面的调查图表反映了什么情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绝大多数中学生从不写信,只有极少数学生在学写应用文或寄贺卡时写过信。【活动三:提倡议 共参与】 针对调查结果,班委会发出欣赏名人书信、用书信交流彼此心境和生活的倡议。可你同桌对此不感兴趣,仍热衷于打电话、玩微信,你怎么劝说他呢?
现代通信技术固然时尚便捷,可是,你写的书信总是独一无二的,有形有色,可感可触,使我们的交流更有深度和诚意。同时,写信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书写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活动四:写书信 表情意】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值得你感恩。请在下面的信纸上,给他写一封简短的信,表达出你的感激之情(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100 字以内)。
爸爸:您好!
在成长的每一天,您给我创造的都是自由宽松的环境,您从不给我压力,从不过分要求我,从不当面斥责我,全力支持我学习舞蹈,使我快乐成长,爸爸,作为您的女儿,我是幸运的!感谢您!
祝生活愉快!
XXX2014年6月21日
王大爷:您好!
我始终无法忘记您那“眯眼式”的微笑,那次我远足迷了路,找不到同伴,当黑夜来临时,恐惧占据了我的心,是您给了我帮助,您那“眯眼式”的微笑如阳光般温暖了我孤独的心!谢谢您!
祝生活愉快!
XXX
2014年6月21日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亲爱的女儿:
青少年时代是你们生命中的曙光,这一时期需要积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东西,其中包括为人类明智而勇敢的爱所创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灵上的爱情的力量,这种力量需要坚持终生。珍惜它、爱护和发扬它直到进入棺木之前,使之成为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错误和遭到失望。我把爱情称之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人类真正的爱。但是,如果一个年轻人缺乏意志,随波逐流,如果一个人易性冲动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热切地追求一时的快乐和追求强烈的快感——这就意味着,他正处在可怕的危险之中。一朵鲜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丽迷人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毒素。年轻小伙子要求姑娘满足他的欲望,好像他不是有意干坏事,他像是真的爱这个姑娘,这样他的罪过就更加严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德上,他对待爱情的理解还不成熟,按他的体质发育来讲,他已经可以做一个父亲了,但是其道德思想上的发展还仅是一个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并不是怀有恶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可怕,就在于:他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但还缺乏社会阅历,可是就做“父亲”了。我用引号把“父亲”二字括起来并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强调我使用这个词是附有条件的,因为通常这个词是含有另一种更崇高的思想的。
产生祸害的原因是由于他在社会和文化方面不成熟,没有培养出一种情操,他易动感情和无知,由于这一切而发生了下流行为,没有向着人类真正爱情迈开一步。我的女儿,你要想一想我的意见:那些追求性爱,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 她一千次地用众所周知的那句话为自己的无知作辩解:“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就是爱他,就是这样。”如果小伙子由于自己的无知而给别人带来了灾难,归根到底是给社会造成了灾难。如果他不明白,不懂得给他本人也带来了损害,那么你们——姑娘们的无知首先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你的本性可以使你成为聪明的、勇敢的、深思的、谨慎的、严格要求自己的、有判断能力的人。只有当你的本性在你身上表现出来的时候,那时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妇女。我常劝告姑娘们,要慎重、再慎重地选择配偶——不要害怕。可怕的是在对待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轻率思想。
我相信,如果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的话,那么姑娘的心灵上就会产生智慧和勇敢,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关系上将会全面地协调一致。8.整体感知全文,回答“真爱”是什么。
(1)“真爱”是需要坚持终生的。__(2)“真爱”是专一不二、忠贞不渝的。__(3)“真爱”是明智的、勇敢的力量。
9.文中画线的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画线句形象而又生动地表明:不懂什么是真爱的爱情,看上去好像很美,其实里面正暗藏着危险。
10.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姑娘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妇女”?
“真正的妇女”是姑娘成熟的表现,她在处理爱情上能做到聪明、勇敢、深思、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有着正确的判断能力。在选择配偶时能做到慎重,绝不轻率。11.本文与课文有哪些异同点?
两文都谈了一个相同的话题——青少年时代如何对待爱情。不同点在于:①课文采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并且容易接受。本文重在讲道理,讲述人在青少年时期并不懂得真正的爱情,姑娘应该学会谨慎地对待爱情,谨防错误的冲动给自己带来伤害。②课文把记叙、议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本文主要采用议论,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用经验和智慧启迪女儿的心智。(点拨:比较文章的异同主要从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入手。)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
半命题作文的技巧,首先表现在将题目补充完整,使之成为适宜自己写作的命题作文。那么,如何补题呢?请看下列补题技巧。
一、点示范围式补题
这种形式的补题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命题,既不能表现题材,也不能表现主题。它只是一个标准的宽泛的点示写作取材范围的文题。如文题“在________的影响下”,可补写为“在同桌的影响下”“在姐姐的影响下”。补写后的文题是一个宽题,为什么有“影响”,“影响”下的“我”怎么样,需要自选题材,进行恰当的表现。二、突现材料式补题
这种形式的补题突出了作者最为熟悉的题材,它表示作者取材的困难,全篇文章将用作者选定的材料来表现一定的主题。如文题“我这个________迷”,填充后的文题可为“我这个象棋迷”“我这个足球迷”等,作者必须通过写“象棋”“足球”来表现自己的“迷”,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三、立意角度式补题
这种形式的补题将文章的立意方向作了确定,作者必须选出一定的材料来表现这种立意。如文题:“我生活在________”,完成题目后可写为“我生活在关爱之中”“我生活在向往之中”“我生活在幸福里”等。这“关爱”“向往”“幸福”就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四、综合因素式补题
这种形式的补题最为自由,因为它既为作者确定题材,又能为作者突现立意方向。如文题“________真________”可拟为“欢乐的‘五一’真令人难忘”,作者可选用“五一”假期中的生活表现那种令人难忘的愉快。
五、反弹琵琶唱新词式补题
反弹琵琶是一种典型的求异思维,俗称“唱反调”,它突破常规思维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创立一种跟原意相反但又合情合理、新颖的立意。如文题“我渴望________”,大多数同学希望得到或体验的都是美好的内容,如“成功”“幸福”“父爱”等。有一位同学就拟题为“我渴望苦难”,这违反人们正常思维模式的补题,十分吸引人。在想象中遭受苦难,作者就有了展示自我、体验苦难的广大空间。六、去俗取新或独辟蹊径式补题
作文贵在出新,关键是题材出新,考场作文,最主要的还是突出一个“新”字。只有避俗取新,独辟蹊径,才能夺魁。如文题“________,谢谢你”,大多数同学写的无非是爸爸、妈妈、班主任、同桌、警察、叔叔之类,都是写熟、写烂了的题材,而有一位同学,却大胆求异出新,出人意料地写了“孔子,谢谢你”,真心感谢了数千年前的孔圣人。8*致女儿的信
在人类历史上,爱情一直是传唱不衰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人生的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学习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
3.感受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课前激趣:同学们,能说说你们曾经看过哪些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吗?
示例:《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山楂树之恋》等等。
2.导语:说起爱情,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这个父亲就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忐忑(tǎn) 萌发(méng)
繁衍(yǎn) 刹那(chà)
迷惑不解(huò) 一幢(zhuàng)
麦穗(suì) 怒不可遏(è)
伫立(zhù) 衰败(shuāi)
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忐忑:心神不定。
宿愿:一向怀着的愿望。
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化为乌有:变得什么都没有了。形容全部一下子都丧失或落空。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抔:把;捧。
3.作者简介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孩子们自己的。他把自己的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而且在国外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一)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一部分(①~④):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的问题,引起作者的深思与重视,引出下文的故事。
第二部分(⑤~):借奶奶给“我”讲述的故事,教导女儿爱情中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第三部分():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旨,诠释了爱情的含义。与开头相照应,深化了文章主题。
2.文章主要是用怎样的一种形式来呈现的?
【交流点拨】本文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的。
3.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
【交流点拨】上帝三次来到人间视察。
(二)深层探究
1.复述故事并思考: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哪三种东西?文中是用哪几个相同的字来表达?
【交流点拨】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的追念,才称得上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为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2.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交流点拨】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3.上帝由“勃然大怒”“怒不可遏”到“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爱情终于战胜了上帝。
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而是给女儿讲了一个故事呢?
【交流点拨】作者巧妙避开敏感的问题,通过自己少年时代祖母所讲述童话,引导女儿去思考,动人的童话比抽象的解释和一番大道理更易于理解、接受。
5.父亲对于女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持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高兴,欣慰,激动……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6.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交流点拨】这正好说明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正的爱情是一辈子的忠诚,是即使一方死了另一方也会时时在心中追念。
7.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交流点拨】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真正的爱情包含着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忠贞不渝。
(三)语言品析
联系全文,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交流点拨】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交流点拨】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不同,意识到人能够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交流点拨】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四)自由交流
说说自己身边或报道中各种感人至深的爱情事迹。(学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进行交流讨论,师生共同点评交流。)
【交流点拨】西安58岁保洁员盖秋娥用爱创造奇迹,唤醒植物人丈夫。
“什么是爱情”
一位同学以“忙碌中的快乐”为题,写了一篇作文,记叙了他自己小学和初中以及当环保志愿者时的种种忙碌之后的收获,又写到了自己获奖时的快乐,被信任的快乐和所拥有的幸福的感觉。请你为文章补一个结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交流点拨】回首走过的路,我发现,我在忙碌中增长了见识,赢得了信任,取得了成功,拥有了幸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忙碌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