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4 15:4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高中语文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基本信息
(二)单元教学规划
主题名称: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
主题概述:
生活和学习中,逻辑无处不在。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懂一点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我们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作出论证,学习逻辑,可以使思维更缜密,论证更严谨,语言表达更准确;我们在工作学习中也往往会基于事实进行推理,作出判断,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
在本单元中,我们会接触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构建并完善论证。经过这样的“逻辑之旅”,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主题学情分析:
高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思维发展趋于成熟,这一阶段无疑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机。
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逻辑混乱的“重灾区”,网络生活的“碎片化”和网络表达的“情绪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甚至整个心智的发展,不少人看到破绽百出的谣言不仅相信而且还传播,遇到矛盾和分歧不知道用说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面对现实生活中纷纷扰扰,高中生应学会质疑批判,养成理性分析的习惯。
但是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没有接触过系统的逻辑知识,对专业逻辑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大,学习起来具有一定挑战性。同时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状态,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不善思考、不愿思考,思维长久固化,这种教学状况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单元学习目标:
1. 了解逻辑规律,研读语言材料,发现逻辑谬误;
2. 掌握推理规则,培养缜密思维,滋养理性精神;
3. 探究论证规律,学会严谨表达,进行迁移运用;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1:逻辑入门课——通过对网络“神逻辑”、流行语的解析,解决一些逻辑困惑,激发学生学逻辑的兴趣。
任务2:文本学习课——阅读文本,了解逻辑规律,结合具体的语言情境,研读具体的语言材料,分析逻辑谬误。
任务3:文本学习课——有效地使用逻辑推理形式,在语文学习与生活中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
任务4: 文本学习课——探究论证规律,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运用逻辑知识来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论证,进行迁移运用。
任务5: 阅读整理课——梳理教材中学过的经典议论性文章的论点和结构,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分析文章的逻辑顺序、逻辑思路。
任务6:写作指导课——掌握驳论文一般写作技巧,理清驳论文的写作思路,学会写驳论文。
任务7: 逻辑实战课——能有理有据的发表意见、阐发主张,提升语言运用水平。
(三)课时教学设计
本单元第1 课时
本节课学习,分析“神逻辑”的逻辑谬误,归纳其逻辑手段,理解并能运用逻辑四大基本规律,认识“神逻辑”的危害,最后能够理性去面对网络的言语和事件,做一个理性的网民;同时激起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神逻辑”语段的分析,认识逻辑的四条基本规律。
2.分析“神逻辑”对社会的危害,寻找破解“神逻辑”的方法。
3.在生活与阅读中,借助逻辑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逻辑思维,提升理性修养。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发展逻辑思维,提升理性修养。通过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语言运用具体实例,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巩固对逻辑规律的认识,具体分析谬误所在。
学情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对逻辑的相关概念虽未涉猎,但对此类逻辑谬误并不完全陌生,只是欠缺理论知识的明确指导。同时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常常要对生活中的现象发表观点,网络生活的“碎片化”和网络表达的“情绪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整个心智的发展。要从学生已有的逻辑出发,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能运用逻辑知识来构建和完善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利用网络上的用语,消除学生对逻辑的陌生感,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
环节一
一:认识“神逻辑”
1.“逻辑”是什么
举爱因斯坦的例子:
有一天,爱因斯坦对学生说:“有两位工人修理老旧的烟囱,当他们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位很干净,另一位却满身灰尘,请问,谁会去洗澡呢?”
一位学生说:“当然是那位满身灰尘的工人会去洗澡了。”
爱因斯坦说:“是吗?请注意,干净的工人看见另一位满身灰尘,他会觉得从烟囱里爬出来真是脏。而另一位看到对方很干净,就不这么想了。现在再问你们,谁会去洗澡?”
另一位学生兴奋地说:“那位干净的人。”
爱因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学生,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同意这个答案。
只见爱因斯坦慢条斯理地说:“错误,既然两个人同时从老旧的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是干净的,另一个是脏的呢?”
《现代汉语》释义为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2. “神逻辑”是什么?
举例:
(1)“天天批评资本家,有本事别用支付宝啊?”
(2)“你行你上啊,不行就不要说。”
(3)“你都那么有钱了,给别人多捐点算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网络用语,含讽刺的意味,意思是荒谬不堪的逻辑和思维方式。
通过爱因斯坦讲这个故事,就是想启发同学们一个道理,你们之所以判断错误,就是因为忽略这两位工人都是同时从烟囱中爬出来的前提条件,被爱因斯坦的“提问”带偏了节奏,违背了思维判断的基本逻辑。
进一步明确逻辑的定义。通过3个网络用语,给“神逻辑”下定义,从而使学生对逻辑的的认知、理解由朦胧到理性。
联想与结构:
学生都有上网浏览的习惯,也获得了一些网上用语的经验,把他们的经验和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结合。
活动与体验: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需要创设让学生“活动”的环节,让学生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发展过程的机会。
环节二
二:认识“神逻辑”的手段
“神逻辑”总有“逻辑”的手段,而且手段多有雷同,形成了套路。要应对“神逻辑”,首先要明确这些手段和套路。
步骤1.分析下面的例子,归纳“神逻辑”的手段。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并按照示例进行解说 。
1.A:“《红楼梦》我倒背如流!” “我不信。”
B:“梦楼红,咋样?没骗你吧。”
2.不转不是中国人。
3.你既然不讨厌我,那就是喜欢我喽。
4.网上都这么说,肯定是真的。
5.“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
6.“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得去搬砖”
7.别说喜欢小动物了,跟自己不吃肉似的。
8.肯定不止曝出来的那个,他们学校没好人。
9. A:大师,我的愿望为什么没有实现?
B:“心诚则灵”
A:怎么判断我心诚不诚?
B:愿望如果实现,那么就证明心诚了。
10.别信,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话。
【示例】偷换概念例如第1个语境中,A所说的“《红楼梦》”是整本书,而B所说的“红楼梦”是3个字,二者的概念不同.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总结的手段和套路,在逻辑学中,属于违背了四大基本规律。
步骤2.进一步学习“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充足理由律”
练习巩固,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步骤3.欣赏逻辑谬误带来的艺术效果
小组合作讨论并按照示例进行解说,学生讨论发言。
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知道逻辑术语远不如能分析逻辑现象更重要,所以本环节先让学生自己归纳与理解,然后再了解逻辑学中的术语。即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运用所学逻辑规律,强化理解。
在掌握逻辑的基本规律基础上,让学生欣赏逻辑谬误带来的艺术效果。懂得艺术和逻辑的区别。
活动与体验: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就需要创设“活动”环节,让学生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形成、发展过程的机会。
环节三
三:了解“神逻辑”的危害
步骤1.100年前和100年后对比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若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听完之后什么感觉?
可100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在互联网上,依然可以看到大量几乎一样的言论:
我是爱国的,所以我去砸日本车;既然我是爱国的,而你阻止我砸,所以你是卖国的;卖国是不对的,而你是卖国的,所以你的观点是不对的;你的观点是不对的,而我的观点和你不同,所以更加证明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听完什么感觉?
任务2:联系热点
从拌嘴到轰动全国,高铁掌掴事件背后的问题,发现逻辑错误。
任务3:讨论“神逻辑”带来的危害
大家都这么说,肯定就是真的。”以讹传讹”“三人成虎”。
“长达7个半小时,是和稀泥”“你迟到了,你是个不守时的人。”扣帽子、贴标签、带节奏、标题党。
“断章取义”、“夸大事实”、“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目的是哗众取宠,发泄私愤,却不知引发严重后果。
“不会吧,不会吧;他急了,他急了;你品,你细品。”这些网络流行语,就是极具代表性的语言prompts。
通过100年前和100年后对比,让同学们知道,不讲逻辑的人人人几乎都拥有一套神逻辑。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混乱的一塌糊涂。
利用热点让学生明白歪曲事实,扭曲真理:伤害心态、产生阴影:流言蜚语、舆论批判,让人感到恐惧。都会给他人带来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本质与变式:
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回答的是如何处理学习内容才能够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实现迁移的问题,强调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外化。
环节四
四:破解“神逻辑”的方法
步骤1.如何听与怎样答——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应答策略中发现逻辑的力量。
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中方质疑病毒是从美国实验室泄漏是否也是为了反制美国指责?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再次暗示,美方正在考虑全面禁止中国学生学者来美留学和从事研究,因为要防止中国对美国的渗透和获取美国重要知识产权成果。
美国白宫发言人表示,中国在台海及周边的活动是改变现状努力的重大升级,是挑衅、不负责之举。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步骤2.在真理面前,一千个权威抵不上一个谦恭的逻辑推理。
独立思考,理性分析
开放心态,梳理因果
分清观念和现实;分析整体和个体
例子: 路边李苦
步骤3.如何做一个理性网民
网络是虚拟社会,因为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判断是非对错,发表言论前,不如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发现在记者问中存在许多陷阱,那么外交部发言人如何让应答,从中学一点经验。面对现实生活中纷纷扰扰,我们应学会质疑批判,养成理性分析的习惯 ,不再陷入旋涡。
价值与评价:
“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对所学知识及其过程进行评判,其终极目的在于养成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
迁移与运用:
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有意识地、精心地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和“应用”。
课堂小结
逻辑是正确思维的准则,它给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更广更准确的发现。它能提升思维品质,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逐渐成为独立思考不盲从的理性公民!
当然,逻辑学的相关知识还有很多,逻辑的世界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解开,希望这次课,我们共同学习的经历能让大家对于逻辑问题产生兴趣,并将相关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