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4 15: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品哲人哲思,传文化渊薮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本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大学》、《孟子》、《老子》四章、《庄子》,以及《墨子.兼爱》篇。共安排成三课,分别体现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的洞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在先秦诸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论语》十二章集中阐释了君子、仁、礼等核心概念,论述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大学之道》主要内容是为人处世之道,基本可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立身行事的总纲领。学习本课,要把握其内容和逻辑关系,领会儒家立身修行的思想。
《人皆有不忍之心》选自《孟子》,表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孟子从“不忍人之心”推导出“四端"”,即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性。学习本课,要注意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老子》四章一章讨论了“有”与“无”、“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成”与“败”四对矛盾统一的概念,语言精简,逻辑严密,思辨性强,表达了老子对社会动荡和安定的辩证思考。学习本篇文章,要把握其道家思想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方式。
《五石之瓠》出自《庄子》,也体现了一种辩证思考,借用寓意深刻的故事,表现出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时要注意品味《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说理形式及效果,领悟庄子追求思想自由的精神境界。
《兼爱》选自《墨子校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的观点,而“兼爱”正是主张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爱。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出,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一方面又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们要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鉴赏他自成一家的表达风格。
三、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用法的知识
2..思维发展与品质:掌握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理解各派论证方法,领悟其精妙之处。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了解先秦诸子各家思想文化,探索其对立德树人的现实意义。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
四、教学过程
前3个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生平和经历。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情境任务
任务1:在“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几位先贤中,结合你之前对他们的了解和课文内容,任选一位先贤,给他写一段人物简介。
任务2:阅读第二单元的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小组合作制作文言文知识卡片,标识翻译有困难的词句,老师答疑解惑。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兼爱》
第四、五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梳理核心概念,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二)情境任务
任务1:阅读这个单元的课文,分类梳理每篇选文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任务2:再次阅读课文,结合以下问题,修改并完善上面的表格。
(1)《论语》十二章,这十二章之间有联系 请用一个祠来概括十二章的中心。
(2)《大学之道》中“三纲八目”间是什么关系?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不忍人之心和四端是什么关系?
(4)《老子》四章中有哪些内容体现了辩证的思想。
(5)《五石之瓠》中,庄子和惠子对待大瓠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6)《兼爱》中“治”、“乱”和“兼爱”之间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任务3:再次阅读课文,结合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观点,选择课文中你认为最能充当三家政治宣言的语句,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也可以结合课文,自主给三家设计一份政治宣言,说明设计的理由。
第六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诸子百家不同的论说风格。
(二)情境任务
任务1:现在正在进行《超级演说家》的海选,如果让你从孔子、庄子、孟子、老子、曾子、墨子中推荐一位参加海选,你会推荐谁?说明你推荐的理由?
任务2: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自成一格。”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请你选择单元中一篇课文,鉴赏他们各自的表达风格。
第七课时
(一)课时学习目标
了解儒家、道家、墨家思想的异同。
联系日常生活,认识这些经典的时代意义。
情境任务
任务1: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儒家,道家,墨家的异同之处。
相同点:
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墨、道、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
二、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及庄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
三、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同之处:
(1)儒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所提倡的社会规范思想是“礼”,其核心是“仁”;孟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实捍卫者,他提出了“性善论”,包括“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使之归于善;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人性论的发展
(2)墨家: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即墨子的社会整合方案是“兼爱”,社会控制方案分别为“天志”、“明鬼”、“尚同”,社会平等的思想是“尚贤”
(3)道家: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寡欲、无知、知足,并提出“愚民”和“无为”的思想,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提倡“以不治治天下”并且要“任其自然”,他沿着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进一步推进,提出了一个与禽兽杂居、不对自然进行任何改造、人类没有私心和欲望、没有任何社会规范“乌托邦”社会.
任务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上说,她上中学的女儿成绩—直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博文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
从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