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业整体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业整体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4 21:0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作业设计框架
第一部分 作业体例
语文学科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作业
一、单元信息
基本 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
语文 九年级 第一学期 人教社统 编教材 活动 ·探究: 学会鉴赏
单元 组织 方式 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
课时 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
1 分享诗歌,感受诗歌魅力 任务一:学习鉴赏
2 走进伟人,领略博大胸怀 《沁园春 ·雪》
3 呼唤追寻,回忆总理一生 《周总理,你在哪里》
4 探究意象,找寻自由光明 《我爱这土地》
5 低吟浅诵,抒发浓浓乡愁 《乡愁》
6 发现美好,拥抱世间真情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7 漫步原野,体悟人生之思 《我看》
8 畅读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任务二:诗歌朗诵
9 徜徉唐宋,探求诗词真味 任务三:尝试创作
10 挥洒情感,摹写美文新篇
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
1.识字与写字: 写字姿势正确,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使用硬笔熟练 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 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第 2页,共 35 页
2.阅读与鉴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了解诗歌、散文、 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或得对自 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利用图书馆、 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3.表达与交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此基础上, 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探索个性化的阅 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感受经典 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 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 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 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 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 意。讨论问题能积极交流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 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的发表意见。
4.梳理与探究: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 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 果。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根据需要选用合适 的媒介呈现探究结果。 自主组织文学活动,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 展示学 习成果。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 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活动 ·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学习欣赏诗 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活动、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 的魅力,获得审美的熏陶。本单元的“活动任务单”共安排三个任务,分别 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本单元共六首诗,都以描写自然之景和 特定物象为主,借此抒发某种情怀。《沁园春 ·雪》通过描绘北国雪景,歌 咏祖国壮丽的河山,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并借此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周总 理,你在哪里》是在高山、大地、森林等不同场景中寻找周总理的足迹,展 示总理为人民事业日夜操劳的丰功伟绩。《我爱这土地》将自己拟想为一只
第 3页,共 35 页
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国难当头的祖国,表达出对祖国深沉的爱。《乡 愁》将无形的思乡愁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你是 人间的四月天》直接使用多个暗喻,歌咏“四月天”的种种美好,借此赞美 “你”带来的爱、温暖和希望。《我看》从“我”所看到的春日晚景写起, 由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生发出对人的生命的感悟,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和 思考。
(三)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两年的语文学习中,初步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但更多 的是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有所欠缺。在此基础之上,学 习现代诗歌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以及创 作诉求,体会蕴藏其中的创作情感,最终能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学生的 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当下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 验,要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在教学和作业中创设具体情 境,帮助他们丰富情感。对于知识的横向比较和纵向积累过程也稍显欠缺, 所以需要的作业设置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他们学会分 析比较、归纳判断。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政治历史知识,在教学 和作业设计中应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用已学的其他学科知识来促进 自己的语文学习。诗歌作为情感凝聚的载体,其优美自由的语言,对学生的 审美标准产生深远影响,并渗透到学生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单元学习及作业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并积累重要的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 本单元重点字词;学习朗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注意诗歌的停连、重 音、语调、语速;学习诗歌创作的方法,完成本单元诗歌创作的任务,在语 言实践中学习和积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鉴赏诗歌作品,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 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能够通过联想、想象、分析 比较、归纳判断中提升思维能力。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 展脉络,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培 养审美能力与诗歌创作能力。
第 4页,共 35 页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单元几首诗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 试小诗创作;能自主欣赏文学作品,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健康向上的 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的学习智慧,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获得积极的人生启 示。
【单元作业目标】
1. 能准确朗读诗歌,读准字音、重音和停顿,感知现代诗特点。
2. 掌握必要的文学文化常识。
3.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把握意象,体会思想感情。
4. 结合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基调,朗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5. 学习抒情方法,能够运用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方法简 单赏析诗歌,能用诗意语言尝试创作。
6. 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流畅表达。
7.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从诗歌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
8. 通过诗歌学习和创作,感知诗歌之美,热爱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
(

)。
(说明:1、3、4、5、7、8 为单元作业目标;2 为常规作业目标;6 为学期 作业目标。)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诗歌学习,字词是基础,在准确认读的基础上流利朗读。把握情感是诗 歌学习的又一个阶段,对于情感的感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如作者的生平 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一些重大事件等,这就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去 理解诗歌内容。所以设计了课前收集资料和朗读及课后体会情感朗读的作 业。同时,艺术创作手法的鉴赏也是提升学生语言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诗 歌中的修辞、表现手法都可以通过仿写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发挥 想象更是学习诗歌必不可少的,诗歌的语言相对简洁,但营造的意境却是无 穷的,这就需要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感悟诗歌中的画面和情感,所以设 计了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散文化改写的作业。《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 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
第 5页,共 35 页
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 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作业的设计更 为丰富和多元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兼顾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爱护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具体设计思路考虑如下:
编写原则:坚持以生为本、坚持分层设计、坚持拓展延伸、坚持开放创 新。 充分考虑学情,坚持书面与非书面,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坚持课堂与 课后、课本与校本相结合;坚持共性与个性、硬性与弹性相结合;坚持学科 与综合,短程与长程作业相结合。
题量考量:预习作业让学生初步感知新课内容,服务新课教学。课时作 业题型包括选择题、主观题 (包括基础题和选做题) 。单元检测作业针对重 难点和课时作业没有涉及到的作业目标,题型多样化,体现分层性;主观题 的设问间有思维进阶和角度多元(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等)的 考虑,体现作业的梯度、深度和温度。
五、课时作业
第一课时 分享诗歌,感受诗歌魅力
1.作业内容: (预习) 初读诗歌
(1) 推荐一首你读过的现代诗歌,说说理由。
(

歌推荐表

目: 《 》
作者:
创作时期:

由:
)
(2) 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人上台做班级内分享。 (要求:先朗读诗歌,
后分享理由。)
2.时间要求:
(1) 书写作业:5 分钟
(2) 口语作业:5—8 分钟
3.评价设计:学生组内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1) (教师) 书面作业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 水平
第 6页,共 35 页
(
人物简介
) (
毛泽

) (

人作品
) 优秀 良好 合格
内容填写完整、准确
书写工整、流畅
推荐理由符合诗歌内容,并具有自己的思考
(2) (教师、学生) 口语作业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诗歌朗读流利、准确,声音洪亮,富有感情
理由阐述逻辑清晰, 口语流利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 意在促使学生了解现代诗歌,考查学生对于现代诗歌鉴赏的水平以 及诗歌朗诵能力,明确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2) 旨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素养。
第二课时 走进伟人,领略博大胸怀
作业 1
1.作业内容: (预习) 回忆作品,了解人物生平
(1) 毛泽东不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也是一位文学家。请同学们搜集毛 主席的相关知识,完成图表。并写出从《沁园春 雪》这篇诗歌中,用一句
话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毛泽东?
字 ( ) ,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 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 ( ) ,伟大的无产阶级 ( ) 、 ( ) 、 ( )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 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 ( )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 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 ( ) 中央领导集体 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 貌的一代伟人。
(
诗歌代表作:

》《 》《 》等。
曾经学过的毛泽东作品:《 》

)
你心中的毛泽东:
作业 2
1.作业内容: (课后) 感受主席魅力
(1) 以下是毛主席以《沁园春 ·雪》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书 法作品是否展现出此词的感情基调。
(2) 阅读毛泽东另一首作品《沁园春 ·长沙》,结合资料,小组讨论分析 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解】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 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 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 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 美的内容。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 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 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小组作业卡
撰写人:
相同点:
不同点:
(
2
.作业时间:
(
1
) (口语作业) 5 分钟;
(
2) (书写作业) 5 分钟
3
.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方式
)第 9页,共 35 页
(1)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语言表述流畅、准确
表述内容紧扣作品
(2)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字迹工整、清晰,书写规范
文本情感把握准确
有自己的解读与思考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 将诗歌与书法结合,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直观感受中华优秀文化 的魅力,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感受语言文字的 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 评价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2) 九年级学生应逐步在对比阅读中学会阅读同类型作品,逐步训练诗 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比较、分 析、概括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 在小组讨论中,促进思想交流,开拓思路,互相学习。
作业 3
1.作业内容: (课后) 朗读“初舞台”
以本文为朗读文本,小组交流阅读技巧,推选出一名同学在班级展示, 可以配乐和视频,全班同学作为评委,选出此次“初舞台”最佳朗诵者。
2.作业时间: (朗读) 1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学生评价方式
评分标准
评价标准 成绩
朗诵姿态自然大方 (10 分)
声音洪亮,读音准确 (10 分)
朗读抑扬顿挫,有停连、重音、语调的变化 (20 分)
情感充沛,打动人心 (10 分)
总成绩 (50 分)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朗读诗歌的活动形式,在寓教于
第 10页,共 35 页
乐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在活动中进一 步感受诗歌情感,深入感受人物魅力。与此同时,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语 言和音韵之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朗读的语感和诵读的习惯。
第三课时 呼唤追寻,回忆总理一生
作业 1:
1. 作业内容: (预习) 找寻总理踪迹
(1) 完成总理资料卡。
(
周恩来资料


写人


物介绍:

平成就:

治主张:

典语录:
)
(2) 查找关于总理的小故事,每组选派一个人在班级内分享。 2.作业时间: (1) (书面作业) 5-8 分钟 (2) (口语作业) 5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方式
(1)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字迹工整、清晰,书写规范
内容填写准确
(2)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声音洪亮,表达流利
文本内容准确、充实
有自己的解读与思考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 了解人物生平,积累文学文化常识,感受伟人的理想信念和爱国
情怀。
第 11页,共 35 页
(2) 搜集人物故事,感知人物魅力,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公共场 合讲话的勇气,锻炼口语能力。
作业 2:
1. 作业内容: (课后) 为总理写小传记
学习完本篇课文,相信大家对周总理有了自己的认识,请拿起笔为周总 理写一篇人物小传,要求内容准确,感情真挚,300 字左右。
示例:
永远的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革命年代,周总理做到了。“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 在建设时期,他做得更好。他像水,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最终化为无私奉献的露,滋 润了万里国疆。 数字往往能比文字更能记录下真切的历史岁月。据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总理每 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开会、批阅文件。总理的身体虽然每况愈下却仍每天 坚持工作十八个小时以上。周总理视金钱如浮云。儒雅君子贤惠妻,一生一世一双人。总 理夫妇的工资按正常支出计算,在其逝世时应存款十三万元。可事实上,最终他们只存下 了区区五千元,其余的钱都交了党费。他确实是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周总理一直在尽最大的努力保护老干部、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中国的外交事业“梅 开三度”,科技领域成就斐然。这背后都有周总理苦撑危局、默默奉献的身影。 巨大的政 治压力和复杂的政治环境曾一度使这位古稀老人心力交瘁,可他还是凭着坚强的意志和 “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信念坚持下来。他曾在弥留之际这样对妻子邓颖超说:“死,我不 怕。只是我生前没有把国家建设好,没有使人民生活多改善些,弄到今天这个样子,我心 里不安,总觉愧疚。 ”这是多么朴实而又使人心酸的话啊!后来,这位老人走了,带着遗 憾辞别了他所深爱的祖国。可他的继任者——邓小平、陈云却不负众望,带领中国走上了 新的充满希望的征程。 露水是滋养万物的,周总理像一颗晨露,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了新生的祖国。
2.作业时间: (书面作业) 20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方式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字迹工整、清晰,书写规范
能够围绕人物事迹展开评论
情感真挚,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以小练笔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素材进行创作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作文 素材的积累以及对于名人事迹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学会与自己的生活实 际相联系。弘扬自强不息、向上向善的中华传统美德。
作业 3:
1. 作业内容: (课后) 以诵读念总理
第 12页,共 35 页
完成课后智学网朗读作业,教师根据朗读情况,选出此次的最佳朗诵者。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真挚的情感。
2.作业时间: (朗读作业) 5—8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方式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朗读流利,字音准确
声音洪亮,读出情感
诗歌的停连、重音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语感,感受诗歌 情感,深入感受人物魅力。
第四课时 探究意象,追寻自由光明
作业 1
1.作业内容: (预习) 走进艾青
阅读课本 20-21 页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 ,完成艾青
诗歌创作资料卡、制作阅读计划书。
艾青人物卡 填写人: 人物简介:名 ,中国 (时期) 诗人。第一次使用“艾青”这一笔 名发表的作品是:《 》。 作品特征: 第一个创作高峰: 这一时期的主要意象 和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 》《 》等等。 这一时期主要抒发的情感: 。 第二个创作高峰: 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 。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 》《 》等等。
《艾青诗选》阅读计划书
预计总阅读时间:
每天阅读计划
第 13页,共 35 页
时间 阅读内容 诗歌意象与情感 阅读感受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第八天
第九天
第十天
2.作业时间: (书面作业) 5 分钟、长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方式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字迹工整、清晰,书写规范
内容填写准确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 了解人物基本资料,结合课本名著导读内容,完成名著内容的学 习,可以更为系统的掌握名著知识,理解更为准确和深入。
(2) 通过整本书阅读,体会、评析作者的爱国精神和人格魅力,根据 阅读进度完成阅读笔记,丰富、拓展名著阅读。
作业 2
1.作业内容: (课后) 探讨诗歌意象
(1)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 独有的气质,如“土地”“太阳”等,有的出现次数虽然不多,却也带给读 者深刻的印象,如“手推车”“鱼化石”等。阅读诗集,选择你最有感触的 一两个意象,仔细品味,体会他们蕴含的情感,领会其中丰富的思想文化内
涵。示例:
(

太阳】
出现的作品:《 》《 》《 》等等。
多出现
在艾青
创作时期。

实背景:
象征意:
蕴含的情感:

)
(2) 阅读《艾青诗选》,推荐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从意象分析的角 度说说推荐理由,完成推荐表。
第 14页,共 35 页
诗歌推荐表 (撰写人:)
诗题 重要意象 推荐理由
2.作业时间:5 天内
3.评价设计:
(1)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意象选取正确
结合背景,准确理解象征意
情感理解符合社会背景
(2)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意象选取正确,结合背景,准确理解象征意
书写整齐、规范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 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 读方法。
(2) 能够运用意象分析法来鉴赏诗歌,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 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 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第五课时 低吟浅诵,抒发浓浓乡愁
作业 1
1.作业内容: (预习) 意象建构诗意
(1) 诗歌意象的选择,是作者情感表达的有力载体。结合创作背景, 自主分析本篇诗歌每个意象蕴含的具体情感,这些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
背景资料:
意象 情感 共同点
邮票
船票
坟墓
第 15页,共 35 页
海峡
(2) 古往今来,“乡愁”一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回顾自己所学
的古代诗文,古人都用哪些意象来表达浓浓的“乡愁”?
(

目《 》
意象

情感:
)
2. 作业时间: (1) (书写作业) 10 分钟 (2) (书写作业) 5 分钟 3.评价设计:
(1)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书写整齐、规范
结合背景,准确理解象征意和蕴含的情感
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2)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书写整齐、规范
意象选取准确
情感理解符合文章内容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 在上节课对于意象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独立分析意象,针对 存在的问题,上课有针对性的讲解,深入探讨意象含义。
(2)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整合,调动学生学习思维,可以更好的理解“乡 愁”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深重意义。
(3) 紧扣“实用性”特点,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学会倾听、阅读、观 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
作业 2 (选做)
1.作业内容:微视频征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正值清明时节,学校准备开展 以“乡愁”为主题的微视频征集活动,以一首或几首表现乡愁的诗歌为脚本, 配上图片,时长 3 分钟左右。
2.作业时间:5 天内完成,视学请而定。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内容紧扣主题有创意
结构完整,图文匹配度高
诗歌朗读时的停连、重音
时长适中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 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媒介形式,让学生制作微视频, 引导学生关 注诗歌情感的多种表现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多方面能力,激发 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2)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3)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 文学习能力。
第六课时 发现美好,拥抱世间真情
作业 1
1.作业内容: (预习) 畅读诗歌,了解作者
(1) 准确认读字词,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节奏。
(2) 查阅资料,收集作者信息及创作背景,根据作者不同身份,感知作 者在不同领域的卓越成就,完成作者介绍图。
(3) 关于创作背景的思考:爱情 or 亲情?
请同学们根据收集的资料及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思考,你更赞同哪
种?为什么?在书中“预习提示”部分做批注。
2.作业时间: (书写作业) 8 分钟 (朗读作业) 3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方式
(1)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朗读流利,字音准确
声音洪亮,读出情感
诗歌的停连、重音
(2)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字迹工整、清晰,书写规范
资料收集准确详实
有自己的解读与思考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对于林徽因这样一位奇女子,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角度地去认识作者,感 知作者在各个领域内的成就与贡献,而对于这首情感细腻的诗歌,只有知人 论世才能更深入体会作者的心境,关于创作背景的把握,要尊重学生个性的 思考,授课中适时加以引导,这样多角度、全方位地课前预习可以在课堂中 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 2
1.作业内容: (课后)
(1) 体会诗歌情感,把握诗歌结构,紧扣让你温暖、坚持、奋斗等情
感,尝试仿写诗中的任一小节。示例如下:
作业 3
1. 作业内容: (课后)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受新月派“三美”诗歌理论的影响,注重诗歌的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徐志摩作为林徽因的好友,他的诗歌也
具备新月派的“三美”特点。请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小组合作,从
第 20页,共 35 页
“音乐美”“绘画美” 鉴赏作业。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建筑美”赏析诗歌,品读其中深情,完成一份诗歌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 21页,共 35 页
2. 作业时间:15 分钟 (小组合作)
3. 评价设计:采用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从“三美”角度分析
意象分析
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有自己独特感受,能借助已学方法欣赏诗歌
4. 设计意图:
同类型诗歌比较阅读,加深对“新月派”诗歌特点的理解,学会从不同 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培养学生协同合作能 力。同时拓展学生阅读量,感受诗歌魅力与名家风采。
第七课时 漫步原野,体悟人生之思
作业 1
1. 作业内容: (预习)
自主扫清文字障碍,认识作者,尝试欣赏诗歌。搜集作者资料,查阅创
造背景,完成资料卡。
《我看》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我的初读感受
2.作业时间:8 分钟
3.评价设计:采用教师评价方式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资料收集准确
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有自己独特感受,能借助已学方法欣赏诗歌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感受是独特的,我们需要借助时间的转换去
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理及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也要尊 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 以课前先让学生根据本单元已学的诗歌欣赏方法和角度自主阅读,也许会有 不一样的思想火花。
第八课时 畅读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作业 1
1.作业内容:
举办诗歌朗读比赛,从诗歌中发现美、提升审美情趣。在小组内初选, 每个小组寻找优美的诗歌,然后派一名代表参加班级朗诵,并和大家分享诗
歌意境以及文笔之美。
2.时间要求
交流分享作业:3 分钟
3.设计评价:采用教师评价方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语言流畅,发音吐字清楚
所选择诗歌美感、意境充足
能配合感情表达要求抑扬顿挫的诵读
在诵读过程中能感悟其中之美,感情表露
综合评价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 意在让学生能够从众多诗歌的遴选中发现不同诗歌蕴含的情绪和 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考察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和使用素材的能力。
(2) 通过诵读诗歌,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语感,并练习情感 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自然和生活之美,为下一步自己的摹写以及诗词创 作进行铺垫。
作业 2
1.作业内容:
兴趣拓展: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诗人,了解诗人生平,纵向比较,探究 诗人的精神世界,制作出思维导图,选出优秀作品,在年级优秀作业展区展览。 (如:苏轼、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等。)
2.时间要求:书面作业:10 分钟.
3.设计评价:采用教师评价方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人物生平描述准确
了解人物时代背景
思维导图格式明晰、语言精练、表达流畅
对人物的精神世界分析合理
综合评价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 意在锻炼学生素材的搜集、整理和理解能力。
(2) 通过思维导图的模式,锻炼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
(3) 引导学生自主了解诗词名家,引导学生对诗歌作品的兴趣,感受诗歌 的独特之美,对中华文化由坚定信心。
第九课时 徜徉唐宋,探求诗词真味
作业 1
1.作业内容:
搜集唐宋著名诗词进行阅读、品鉴,了解各种绝句、律诗、词牌的行文
规律,并按照词牌要求进行仿写。示例如下:
词牌名 简介 代表作 仿写范例
西江月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 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蘋 香”“步虚词”“江月令” 等。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 异部间协,宋以后词则上 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 韵,例须同部。以柳永词 《西江月 ·凤额绣帘高卷》 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 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 韵。另有五十字前后段各 四句两平韵两叶韵,五十 一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 两仄韵,五十六字前后段 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 《西江月 ·夜行黄 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 日行校园小 道中》 烈日书声惊雀,凉风正 午鸣铃。课间操下谈生 活,听取欢声一片。 七八个好友聚,两三次 互寒暄。旧时走廊课室 边,路转竹林忽见。
2.时间要求
书面作业:5 分钟
3.设计评价:采用教师评价方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语句通顺、语言达意
行文符合词牌等格式要求
蕴含丰满的情绪
遣词造句有美感
综合评价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 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分析能力,了解词牌的含义和区别,丰富 学生的文化常识。
(2) 通过诗词的品鉴,引导学生通过文字进行情感传达,提升写作水 平。
(3) 在严格的格式要求摹写,锻炼学生精准的遣词造句能力,提升学 生文句掌握的宽度和广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诗歌、创作诗歌,用诗歌 诠释生活、记录生活。
作业 2
1.作业内容:对比阅读
小组讨论,结合作业。从内容与形式上对比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异同, 完成“对比阅读资料卡” ,并说一说你更喜欢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阐明
理由。
(
对比阅读资料


写人:
形式上:
内容上:
喜欢的理由:
小组意见:

师评价:
)
2.作业时间:10 分钟
3.评价设计: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填写字迹工整、整洁
内容填写有自己的看法
小组意见客观公正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 对比阅读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种诗歌风格各自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 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识别文本隐含的情感、 观点、立场,体会作者运用的思维方法,开展研讨活动。
作业 3
1. 作业内容:
为积极响应蚌埠市“大阅读”活动,我校九年级组准备筹备年级刊物。 其中,拟设置“诗苑采撷”栏目,以介绍古今中外名家诗篇,希望全年级同 学积极推荐,来稿需附推荐语 (少于 50 字) 以及诗文赏析 (300 字左右) 。 你准备推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从意象分析的角度进行诗歌赏析。 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2. 作业时间:15 分钟
3. 评价方式: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符合题目要求
意象分析准确
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有自己独特感受,能借助已学方法欣赏诗歌
4. 设计意图
能够结合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基调,运用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 判断的方法简单赏析诗歌,感受诗歌魅力,基本具有诗歌鉴赏的一般能力。
第十课时 挥洒情感,摹写美文新篇
1.作业内容:
阅读近现代诗词优秀作品,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自行选定主题, 进行现代诗的创作,优秀作品进行班级评奖。
2.时间要求
书面作业:40 分钟
3.设计评价:采用教师评价方式进行
评价指标 水平
优秀 良好 合格
语句表达清晰、准确
主题立意明确
情感蕴含丰富合理
语句层次分明、立体丰满
综合评价
4.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
(1) 提升学生诗词阅读深度,了解近现代诗的发展状况和优秀作品, 培养学生诗词阅读的情趣。
(2) 通过和上一课时的对比,了解古诗词和近现代诗词的异同,以及 情感表达、格式韵律、遣词造句上的差异。
(3)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进行情感的抒发,能准确的把感情通过文字或 者象征事物表达出来。
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 九年级 (上册) 第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B.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C.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D.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高度凝 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有无限的眷恋,有无法排解的家国愁绪, 有渴望,有无奈……
B.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 泛指文章辞藻。
C.词,又叫作长短句,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一般分为上下两阕 (片) 。《沁园春 ·雪》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D.我国现代诗歌流派众多,《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林徽因是“九
叶诗派”诗人,《我看》的作者穆旦是“新月派”诗人。
3.默写
(1) 《沁园春 ·雪》中描写作者想象景色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__ ”。“江山如此多娇”一句是对上片写北国风光的总 评;“________________ ”一句引起下片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 负。赞叹今天的无产阶级才称得上真正英雄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2) 艾青在《我在这土地》中 直接表达自己对祖 国深沉的爱。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宽阔的海面不再平静,深青色的海水沸腾着,汹涌着,似要吞没天际。 (sī) 哑的秋风和着滔滔潮水,演绎出震天撼地的《生命交响曲》。随着时 间推移,不知不觉中,四下重归寂静。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世间的一切腐 烂荡涤殆尽,你我的心全部清空。
夜幕深沉,天风漫游。娉婷秀木似乎还在流盼那颗明星,黎明前的黑暗 已经背起他的行囊,去了远方。朝阳的光芒,为树林戴上金色的冠冕,林子 里无忧无虑的小草依然沉 (zuì) 在微微的柔风中,轻轻摇 (yè) ……
(1) 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5 分)
①sī____哑 ②沉 zuì____ ③摇 yè____
④涌 ( ) ⑤冠 ( )
(2) 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滔滔:波涛滚滚的样子。
B.演绎:推理的一种方法。
C.漫游:这里指风漫无目的地吹拂。
D.流盼:转动目光看。
5.名著阅读。
每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这些意象凝聚着诗人独 特的思想与情感。在《艾青诗选》中,土地与太阳是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请从这两个意象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一意象给你带来的阅读 感受。
二、现代文阅读
( 一) 现代诗歌阅读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

),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 年 1 月 25 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6.如何理解本诗第二节出现的意象“黎明”和“灯光”? 7.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第一节的艺术特色。
(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5 分)
材料一:
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却 很严峻,统编教材中必读名著《艾青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该书由于体裁 和时代特殊,对学生而言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现代诗” 有别于古体诗,它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而 艾青究竟何许人也?他的诗作有什么特点呢?
艾青是现实主义诗人,时代的歌者。他出生于地主家庭,吮吸着农妇大 堰河的乳汁长大,从巴黎留学归来,以一个画家的灵感描摹光与色的变幻; 他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监狱中发愤而作,以一个青年的激情奏响抗争之曲; 他在不断沦陷的国土上辗转流离,以一个爱国者的赤诚,深沉呼唤自由。
材料二:
学生为何读不懂现代诗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 编码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 在大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又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声音、图 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 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小说 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编码,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诗歌主要使 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自然难以读懂。
材料三:
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
“还原”策略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 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朗 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让自己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酝酿 情感、表达情感。
“还原”策略二:历史研究,还原大时代。
把握时代脉搏,还原大时代,是读懂诗歌的基础。融入历史元素,还原 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点是要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 码,直观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形象表征大时代的策略有很多, 除了图片、历史画面、视频等视觉编码形式,还有画外音、音乐等听觉编码 形式,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情景等感觉编码形式。
“还原”策略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
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 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比如,读诗时,读者可以通过资料查阅、想 象等方式,还原诗人当时的创作过程:何时?何地?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 面?此诗为了表达什么? ……
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 进行双重编码,感性与理性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材料四:
8.下列说法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 )
A.“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用白话文创 作的、有固定格律的诗歌类型。
B.抽象编码指以词、概念、画面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 大脑中。
C.还原诗人所生活时代的重点是以学生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 抽象编码,直观简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D.意象主要提供的是事物的轮廓、状态、细节、色彩等视觉能观察把 握到的东西。
9.“材料四”是某初三学生阅读《艾青诗选》后绘制的思维导图,应放 在哪种“还原”策略中作为佐证材料?请结合相关材料分析。
10..以下是某位老师关于《艾青诗选》的教学片段,阅读材料,具体分 析这位老师授课时用了哪些“还原”策略,又与哪些学科进行了融合。 (6 分)
教学篇目《我爱这土地》
(一) 教学准备
(1) 配乐:曲调悲凉、深沉、催人泪下。
(2) 配图:抗日战争中,中国大地饱受推残的具实照片,被日军推毁的 房屋.被杀戮的人民
(3) 诗人足迹:1938 年 10 月,式汉失守, 日本侵略者的铁路疯狂地残 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式汉,汇集于桂林,他满 怀对租国的挚爱和对侵咯者的仇根,写下了这首他含深情的诗作。
(二) 教师诵读指导
(1) 还原内心视像:学生根据朗诵通内容,想象相关画面。
(2) 情在声前:根据配图,伴奏音乐,感受诗人的情感,先酝酿自己的情緒,再来发声。
(3) 现场穿越,说出感受:朗诵者说体会。
三、写作。 (20 分)
11.请送给一年后的自己一首小诗,可以围绕“梦想”“拼搏”“少年” 等主题来写,鼓励自己勇于追梦,不言放弃。
要求:1.不能抄袭。
2.至少完成两小节内容。
参考答案
1.B【解析】正确的节奏应为“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 这头 大陆/在那头”
2.D【解析】林徽因是“新月派”诗人,穆旦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 人。
3. (1)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引无数英雄竞折
腰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2) 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4. (1) ①嘶 ②醉 ③曳④B ⑤A (2) B
【解析】 (1) “嘶”不要写作“撕” ,“醉”不要写作“最” ,“曳” 不要写作“弋”。 (2) ①根据平时积累可知,“汹涌”的“涌”读作“yǒng”。 ②“冠”为“帽子”的意思时读“guān” ,故“冠冕”中的“冠”读作“gu ān”。 (3) B 项有误,根据语境可知,“演绎”应是“铺陈;发挥”的意思。
5. (示例 1) “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 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担忧。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把这种感情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 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句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 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示例 2)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 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在诗人眼中,“太阳”是光明前途、必胜信念 的象征,它蕴含着诗人对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比如《向太 阳》和《黎明的通知》。《向太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战争给民 族带来的新生,揭示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寄托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热 切追求。《黎明的通知》则是以一个更加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着新时代的 来临。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艾 青诗选》 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土地”和“太阳”这两个关键词,结合具体 诗歌来理解。例如,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通过对土地的歌颂,表达对 大地母亲、对祖国的爱。写“太阳”这一意象的诗歌有《向太阳》和《黎明 的通知》等。《向太阳》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 生,揭示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寄托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的热切追求。《黎 明的通知》则是以一个更加乐观、明朗的调子宣告着新时代的来临。围绕这 些内容分析即可。
6. (1) 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大胸怀的力量;而“颤 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的灯光,象征着一种旧的、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 论如何也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
(2) 【示例】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和比喻等修辞,传达出作者对黎明 到来的兴奋喜悦和对新生事物的赞美。
【解析】 (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诗人以灯光来衬托黎明, 进一步刻画出诗人对新生力量的赞美。这里的黎明象征新事物、新力量,灯 光象征旧事物、旧力量。 (2)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开头是 静态描写,描写的是林子、山坡、草原。“草原上流着……的烟”是动态描 写。这样动静结合使画面既富有美感又具有动感,富有活力。“新鲜的乳液 似的烟”采用比喻的修辞,把烟的清新、流动的质感以及烟之美描绘了出来。 结合第二节所知,这首诗是写黎明时田野的景色,第一节蕴含了作者对黎明 即将到来的兴奋喜悦和对新生事物的赞美。
7.D
8.应放在“还原”策略三: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思维导图中明确显 示有作者在不同时期、地点所作的诗歌,符合策略三提及的“了解诗人并研 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读者可以通过资料查阅……何境及见到了什么画 面? ”;思维导图中出现“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抗战爆发”等元素, 符合策略三提及的“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 与诗人‘小时代 进行整合, 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
9.①运用了“还原”策略一: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想象相关 画面。运用了“还原”策略二:教师给学生提供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使学 生对历史有直观的了解。运用了“还原”策略三:教师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经 历及情感。②教师在教学中将语文与音乐学科相融合,由配伴奏音乐可见;将语文与历史学科相融合,由提供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照片可见。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A 项,“有固定格律的诗歌 类型”表述错误,这样的内容既没有在文中出现,也与现代诗的特点不符合。 B 项,“画面”不是抽象的方式。C 项,“通过抽象编码”错误,应该为“通 过形象编码”。
8.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经对照可知,材料中“知人论世,还 原小时代,就是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思维导图中列出的 诗人所处“前期——狱中”“抗战爆发——逃难途中”“到达延安”等时代 背景相符。材料中“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 与诗人‘小时代 进行整合, 以图配文”与思维导图中将“抗战”“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等大时代与 个人经历相结合的内容相符合。
10.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配图:抗日战争中,中国大地饱 受摧残的真实照片……”符合策略二中“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 大时代” 。“诗人足迹: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 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疯狂 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众多文艺界人士一同撤出武汉”符合策略三中 “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 与诗人‘小时代 进行整合”; “他满怀对祖 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符合策略三中“甚 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 。“学生根据朗诵内容,想象相关画面”符 合策略一中的“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学科融合方面,“配乐: 曲 调悲凉、深沉、催人泪下”是将语文与音乐相融合; “配图:抗日战争中, 中国大地饱受摧残的真实照片”是将语文与历史相融合。
11.作文
评价内容 评价细则
选材 (写什么) 选材积极向上,符合生活实际。 能写出人物特征。
组材 (怎么写) 材料组织合理,行文流畅自然,有可 见的写作顺序
创意 (有新鲜感) 角度新颖,能使用优美且具有新鲜感 的词语。
意象与情感 意象选取合适,与表达情感关系密切
其他 错别字 能做到正确书写
标点 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书写 字体工整,卷面整洁
(二) 单元质量件检测作业属性表
序号 类型 对应单 元作业 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 时间
了解 理解 应用
1 选择 1 √ 简单 选编 60 分钟
2 选择 2 √ 中等 选编
3 填空 3、4 √ 中等 改编
4 填空+ 选择 1 √ 简单 改编
5 简答 3 √ 中等 选编
6 简答 3、4 √ 较难 选编
7 简答 5、6 √ 较难 选编
8 选择 √ 中等 选编
9 简答 √ 中等 选编
10 简答 √ 中等 选编
11 写作 5 √ 较难 原创
第 35页,共 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