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单元同步训练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单元同步训练卷(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4 19:0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单元同步训练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将CO2通入氢氧化钾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非金属氧化物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B 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水不燃烧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 用小木条蘸浓硫酸 小木条表面碳化变黑 木条应含有C、H、O三种元素
D 将等体积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滴加硝酸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硫酸过量
A.A B.B C.C D.D
2.每年 6 月 5 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为保护水资源,农业上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B.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共交通工具
C.在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D.推广使用脱硫煤,减少气体污染物的排放
3.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除去氯化钡中的氢氧化钡,加适量稀硫酸
B.分离CaO和Ca(OH)2,加入适量的水过滤,蒸发
C.加热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D.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的CuCl2,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4.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的水溶液遇酚酞变红,所以遇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B.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C.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反应一定是化学反应
D.复分解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发生变化,则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
5.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将铜丝伸入硝酸银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析出银白色固体,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玻璃管中红棕色固体变成黑色
C.碘加入汽油中:碘很快溶解,形成棕色溶液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蓝色溶液变成无色
6.如图为模拟烟气处理,并得到轻质CaCO3的主要流程。己知SO2是酸性氧化物,化学性质与CO2相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沉淀时应先通入NH3,再通CO2
B.净化时用石灰乳而不用石灰水,是为了充分吸收SO2
C.S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D.净化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中国宇航员在太空授课时利用酸碱指示剂变出漂亮的“奥运五环”。把甲基橙加入乙酸溶液中变出红色环,加入碳酸钠溶液中变出黄色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基橙颜色改变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B.乙酸与碳酸钠可以发生中和反应
C.把甲基橙加入石灰水中呈黄色 D.能使甲基橙变红色的溶液都是酸的溶液
8.下列除杂质所用的药品、所用的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所加药品 操作
A CuO粉末 C 足量稀盐酸 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B Zn CuCl2固体 适量水 加水搅拌,过滤
C Ba(NO3)2溶液 BaCl2 加入适量硫酸钠溶液 过滤
D CaCl2溶液 Ca(OH)2 适量CO2 通入气体后过滤
A.A B.B C.C D.D
9.区分下列各组物质,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待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稀盐酸和稀硫酸 伸入木条观察现象 打开瓶塞观察白雾
B 黄金和黄铜 加入稀盐酸 加入硝酸银溶液
C 呼出气体和空气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伸入带火星木条
D 软水和硬水 加肥皂水,振荡 蒸干
A.A B.B C.C D.D
10.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说法不符合讲话精神的是
A.减少实验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B.推广风力发电
C.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粮食产量 D.垃圾分类,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
1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是:甲+乙→丙+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一定是酸和碱
B.若将10g甲和15g乙混合,充分反应后,则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为25g
C.若甲、乙、丙、丁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若甲为碳水化合物,乙为氧气,则该反应一定为氧化反应
12.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括号内为杂质)
选项 物质 目的 实验方案
A O2和CO2 区分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B 硬水和软水 鉴别 取样,分别滴入等量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
C NaCl(细沙) 分离 取样,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N2(O2) 除杂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
A.A B.B C.C D.D
13.2023年中国环境保护日主题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个化”,主题将会关注绿色发展。下列措施或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B.农业上任意使用农药和化肥
C.生活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和排放 D.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江河
1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下列有关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会导致酸雨
B.空气质量日报可以及时反映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指数越大则空气质量越好
C.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防止水体污染
D.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以防污染
二、非选择题
15.经过“碱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归纳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能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同学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恰好完全反应时的pH= 。而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用其他试剂也可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如向反应后的溶液滴加CuSO4溶液或BaCl2溶液,你认为可行的是加 溶液,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
(2)为了验证反应③能够发生,应选用下列的哪一种试剂 。
A.KNO3 B.NaCl C.CuSO4 D.Na2CO3
(3)NaOH溶液露置于空气中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请你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
16.水是一切生命体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水龙头漏水不及时更换 B.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C.洗菜水冲厕所 D.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2)小新同学从汀江取回水样,用肥皂水检验该水样为软水,其现象 。
(3)NH4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H4Cl 37.2 41.4 45.8 50.4 55.2
KNO3 31.6 45.8 63.9 85.5 110
①40℃时,NH4Cl的溶解度是 g。60℃时,向100g水中加入120gKNO3固体,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②将等质量的NH4Cl、KNO3饱和溶液分别由50℃降温至20℃,所得NH4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或“>”)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③KNO3 属于 (选填“氮肥”、“磷肥”、“钾肥”或“复合肥”)。
17.线上运营智慧管控·东北三省首座重卡充换电站在哈尔滨新区投用。
(1)重卡车的主体材料为特种钢,钢属于 (填物质类别)。
(2)重卡车的车体硬且坚固,利用特种钢 的优良性能(填字母)。
A.硬度大、强度高 B.密度小、抗腐蚀性差
(3)某特种钢中含有铬,铬的化合物应用广泛。例如:重铬酸钾(K2Cr2O7)可用于测试酒驾,重铬酸钾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 。Cr2(SO4)3是有毒的重金属盐,可用KOH溶液通过复分解反应将其转化为沉淀而除去,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充换电站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外部的电能以 能的形式储存在锂离子电池中。
18.白磷红磷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燃烧。如图实验1、3是利用它们的可燃性进行的两个实验,请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待集气瓶中的红磷熄灭,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的现象是 ,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该实验可用铜粉代替红磷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 (填“物理”或“化学”)方法,从混合物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
(2)实验2装置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为 ,为了使氧气反应更充分,实验中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填字母)。
A.铜粉平铺在玻璃管中
B.反复推拉注射器的活塞
C.减少加热时间节省燃料
下面为该实验记录的一组数据,请计算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结果保留到1%):
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中空气的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中气体体积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5mL 15mL 7mL
(3)通过实验3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完全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 。
(4)将实验3中药品换成实验4中的碳酸钙和稀盐酸时,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 。最终天平指针 (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9.以化合价为纵坐标、物质类别为横坐标所绘制的图像叫价类图.某同学构建了题图所示的碳的价类图(氢化物是指氢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b点对应物质有多种,我国晋代炼丹家葛洪在他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中对其中一种物质有这样的描述“……生水底石上,如钟乳状,体似紫石英,可以刻玉,人没水取之,虽铁椎击之亦不能伤”,文中描述的物质是 (填名称)。
(2)b点对应的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其原因是 。
(3)为实现“碳中和”,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将d点对应物质与某单质反应转化为a点对应物质(还生成了其他物质),该单质是 (填化学式)。
(4)c、d点对应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下:c点对应物质d点对应物质.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5)加热e和紫色石蕊的混合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
(6)f对应的物质有多种,其中 (填化学式)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20.“对比实验”是科学学习中重要的思维方法。某科学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对比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A发现火柴头燃烧了,火柴梗没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实验B中能得出铁生锈需要氧气实验是 (填序号)。
(3)①实验C中锌粉表面产生气泡的速率明显大于铁粉,说明活动性比 。
②实验结束后,发现U形管两边的金属粉末均无剩金,则硫酸可能是 (填序号)。
A.左、右两边均有剩余
B.左边有剩余,右边无剩余
C.左、右两边均无剩余
(4)实验D中,锥形瓶B内是碳酸饮料,将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注射器加入到充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A内,可以观察到B中气泡明显增多。
①B中气泡明显增多的原因是瓶内二氧化碳被吸收, 。
②要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补做的实验中只需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 。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2.A
3.D
4.A
5.D
6.D
7.C
8.D
9.B
10.C
11.D
12.D
13.C
14.C
15.(1)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7 CuSO4/硫酸铜
(2)C
(3)
16.(1)BCD
(2)泡沫多、浮渣少
(3) 45.8 210 > 复合肥
17.(1)混合物
(2)A
(3) +6/+6价
(4)化学
18.(1) 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至1刻度 化学
(2) 红色固体逐渐变黑 AB/BA 20%
(3)气球先胀大后缩小
(4) 胀大 向右 不能
19.(1)金刚石
(2)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H2
(4) 化合反应
(5)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6)NaHCO3
20.(1)温度达到着火点
(2)①②
(3) 弱 AB
(4) 气压减小,导致B中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部分二氧化碳逸出 氯化钙溶液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