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所示为内蒙古高原裕民文化(距今8600- 7000年)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据此可推知,该地
A.先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 B.原始农耕与畜牧生产并存
C.文明发展水平处于旧石器时代 D.食物生产的分工现象明显
2.三国时期,军户的儿子世袭为士兵,女儿也只能在军户内婚嫁。北朝时,拥有各种技能、技巧的杂户子弟要世袭父业便不得进学校接受教育。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维护贵族教育特权 B.加强户籍管控
C.提升军队作战能力 D.限制人口迁徙
3.《唐律疏议》中的“斗讼律”规定:“部曲殴良人,加凡人一等,奴婢又加一等”“诸主殴部曲至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一等”。这些规定反映了唐代法律
A.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 B.实用性强,体系严密
C.贯穿礼制精神,强调德主刑辅 D.突出皇权,法自君出
4.宋朝设置了乡里、耆管、都保等乡村体制,其中的管理者被称为乡役人,他们与村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其“熟人社会圈”考虑,他们经常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与官府周旋,融通于其间。由此可知,宋代的乡村治理
A.消除了官民间的矛盾 B.造成了地方的割据
C.依靠基层的行政机构 D.与宗族社会相适应
5.清朝政府针对蒙古地区颁行了《蒙古律例》,分官衔、户口、差徭、朝贡、会盟,行军,边境哨卡、盗贼等十二卷.共二百零九条。其中规定,禁止蒙汉两族之间自由往来,禁止蒙汉通婚,以及禁止内地汉人到蒙古从事农耕活动,蒙古王公不得延请内地书吏等。这
A.导致了民族矛盾加剧B.为废除土司制度创造了条件
C.阻断了民族交融过程D.意在维护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6. 1895年强学会成立后,参会的有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精英,有袁世凯、聂士成等新军将领,甚至翁同稣、张之洞等身任军机大臣或地方督抚要职的高层官僚也成为会员和赞助人,一些以保守著称的人士对其态度也开始出现新变化。这表明
A.维新派与封建官僚已达成妥协B.救亡图存已成为各界共识
C.社会各阶层共同推进制度革新D.推动变法的有利因素增加
7. 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每人保荐名额以二人为限。保荐人须将被保荐人的履历和证明文件等呈请大总统令交文官甄用委员会甄用。保荐官若有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这一政令表明
A.政府重视对保荐行为的监管B.选官制度的法制保障深化
C.民国文官保荐体制趋于完善D.官吏的任用过程公平公正
8. 1921年,中国政府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关税自主的要求。经反复商讨,列强勉强同意将中国关税由实征3.7%增至5%,另外允许增加2.5%的附加税,增加部分由九国代表组成的特别委员会控制。这反映了
A.中国海关制度逐渐走向近代化 B.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中国海关
C.战后列强对华侵略卷土重来 D.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艰难
9. 1939年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一规定旨在
A.建设无产阶级专政政权B. 推动民族解放战争
C.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D.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0.截至2016年,中国共帮肋非洲50多个国家实施近500个农业援助项目,包括成套项目,技术援助项目、物资项目 ,涉及农业种讯、粮食仓储、农业机械,农田灌溉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这说明我国
A.重点关注非洲饥饿问题 B.将非洲作为外交优先方向
C.助力非洲保障粮食安全 D.对外援助重心发生了变化
11.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民间集体创作的《一千零一夜》的核心部分是波斯故事集/(赫佐尔·艾夫萨乃》,其最初可能来源于印度,由梵文译为古波斯文再转译为阿拉伯文;第二部分内容源于伊拉克民间故事;第三部分内容源自埃及麦马立克王朝时期流传的故事。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国
A.控制领土远达印度和埃及B.呈现出多元文化文明的交汇特征
C.广泛翻译印度和希腊文献D.文化繁荣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2.中世纪早期,日耳曼各王国对部落时代的习惯法进行了编订,形成了日耳曼法,与罗马法并行使用。日耳曼法保留了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规定的契约种类较少,债权与债务关系较为简陋。这些规定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受到传统罗马法的影响 D.折射了当时的经济水平
13.维也纳会议中签订的《最后议定书》规定,对于必须或将要更换“主人”的各国,对其本国居民和外国人,应给予其6年期限,处理其所得财产,并给予其选择所属国家的权利。这一规定
A.避免了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B.实现了欧洲强国均势的格局
C.有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D.促进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14. 1700年,英国《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俸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均不得为议会下院议员”。稍后,又规定政府各部门的官员除少数高级官员外,不许参加党派的政治活动。这些规定
A.杜绝了官僚习气和化化现象 B.有利于国家治理的进一步优化
C.标志着英国确立了文官体制 D.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有效融合
15.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手段——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这体现了美国政治体制中的
A.人民主权原则 B.联邦制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 D.代议制原则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旗层治理方而更强调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1991年,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做法旨在
A.减轻政府的公共财政负担 B.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C.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D.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王朝的建立者大多来自楚地,对楚文化情有独钟。楚人深恋故土,屈原《九章·哀郢》有“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刘邦还归故乡,亦感叹“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在汉初统治者的推崇与支持下,汉文化继承了颇多楚文化的精神。虽然随着尊崇儒术、汉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楚文化的独立形态在西汉中期以后已逐渐消失,但楚文化的个性并未磨灭,而是部分转化为区域文化之上的汉文化的共性。
——摘编自张梦晗<南阳汉画像石楚文化特征突出的原因》
材料二
对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性、汉文化都是其统治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入主中原后,这些政权的统治对象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汉族占被统治人口的大多数,远远超过统治者本族人口。汉化符合其政权的根本利益,有助于赢得汉人的支持和认同,也有助于其政权的发展壮大和长治久安。大力推行汉化政策者如北魏、辽、金、清等政权,国祚均在百年以上,清朝更是长达268年,其间还出现了著名的“康乾盛世”。
——摘编自彭丰文《“胡族汉化亡国论”不能成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汉楚文化特征突出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推行汉化政策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面临看来自美苏两个方面的外交压力。中国要减轻外交压力,拓展更广阔的外交活动空间,就必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1964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理论,指出美苏之外的国家都属中间地带,中间地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与美苏之间有矛盾,而且随着自身力量的发展,这种矛盾将日益加深。中间地带发展的趋势将是独立于美苏之外,并能与关苏抗衡的一支强大的国际政治力量。
一一摘编自徐如军《论新中国外交思想三个层面的转变》
材料二
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时提出,“只要目标相同,我们也不损害你们,你们也不损害我们”,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希望你们跟欧洲、跟日本合作”,“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
这就是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一条线”战略。毛泽东亲自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而美国尼克松政府也将对华政策从“遏制”调整为“接触”。1978年12月16日,中关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建交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极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新中国迎来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
一摘编自欧阳向英《大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两个中间地带”理论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二,相较于20世纪60年代,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变
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1819年,英国通过《恢复兑换条例》,规定恢复货币兑换金块、金条,并取消对金币、金条的出口限制。这样,英国完成了从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向法律上的金本位制的过渡。19世纪60-70年代,法国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过渡;1871年,德国宣布实行金本位制;1879年左右,俄国和日本也开始实行黄金兑换;19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本位法》。到19世纪末,世界经济中的主要国家以及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国家都普遍实行这一货币制度,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起来,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到来。
——摘编自张新颖《英国霸权下的国际金本位制——从霸权稳定论看1870-1914年的国际货币体系》
材料二
二战使得英、法、德、日等国实力遭到严重削弱,而美国却不断取得政治、军事以及经济上的优势。一些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资和资金极度缺乏的国家为稳定货币,恢复生产,都渴求美元。它们仰赖“美援”,渴望从美国那获得资金,物资支援;美国正是利用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美元荒”的紧迫局面,以“援助”,贷款为武器,操纵着1941年召开的“联合国货币基金会议”,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美国意图成立起来,并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壁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作用,其基本内客可概括为: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参加基金组织各国(或地区)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摘编自赵从显《从全本位制到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金本位制形成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国际金本位体系的异同,
(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航路开辟以后,新旧大陆之间的接触与联系使得新的生物物种相互流传,特别是起源于美洲的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不仅改变了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生活方式,
而且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加。旧大陆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新大陆,
其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能提供的牧养量,地表植被逐渐遭到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
失日趋严重。殖民者大量种植于美洲的经济作物如烟草、可可、棉花等,导致原本茂密的原
始森林破坏。巴西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在葡萄牙殖民者到达之前,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
今天,巴西北里奥格兰德州已经没有原始森林的痕迹了。
一摘编自自小红《从生态环境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的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
辑清晰,表述完整。)
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1.A【解析】材料中的动物中只有狗是驯养的,而后来成为重要粮食作物的粟、小麦、黍均为野生,可见当时先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故选A项;材料中的植物残留物是野生的,驯养狗也是为了辅助狩猎,不能说明该地原始农耕与畜牧生产并存,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食物生产的分T流程,故排除D项。
2.B【解析】三国时期对军户子女的规定、北朝时对杂户子弟的规定,均是政府为了加强对这些阶层的户籍控制和管理,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保护贵族的教育特权,故排除A项;北朝时对杂户子弟的规定与军队无关,故排除C项;限制人口迁徙是材料中这些规定的影响,不是其直接目的,故排除D项。
3.A【解析】据材料可知,部曲、奴婢、良人的法律地位并不平等,同罪异罚是十分明显的,故选A项;仅凭《唐律疏议》中的个别条款,无法判断其整体体系是否严密,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儒家礼制的作用以及道德与刑法的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皇权,故排除D项。
4.D【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乡役人为其所在的乡村“熟人社会圈”考虑,可知当时乡村洽理方式与宗族社会相适应,故选D项;在封建社会体制下,官民矛盾不可能完全被消除,故排除A项;设置乡里、耆管、都保等乡村体制不一定会造成地方割据,故排除B项;在古代,县为最基层地方行政单位,故排除C项。
5.D【解析】清朝政府针对蒙古地区颁行《蒙古律例》,其目的是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控,维护蒙古地区的社会稳定,故选D项;A项表述与材料中的“禁止蒙汉两族之间自由往来”等规定不符,故排除A项;清朝主要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排除B项;C项中的“阻断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
6.D【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加强学会的有康、梁等知识精英,有袁、聂等新军将领,另有翁、张等封建高级官僚参与筹备和赞助,这表明强学会的成立使维新思想的传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会壮大维新派的力量,有利于推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故选D项;材料只体现翁、张等封建高级官僚成为会员和赞助人,他们并不代表整个封建官僚队伍,且材料并未涉及维新派和封建官僚在政治层面上的妥协,故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维新派、开明地主官僚、新军将领、保守人士等,并没有涉及民众等其他社会层面,无法得出“已成为各界共识”的结论,故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且此时“百日维新”还没有开始,不涉及“制度革新”,排除C项。
7.A【解析】据材料“二人为限……徇情滥保或与事实不符的,发觉后须受处分”可知,文官保荐制度中,对徇情滥保有处分要求,体现出政府注重对保荐行为的监管,故选A项;《文官任职令》的规定不能体现选官制度的法制保障深化,故排除B项;据材料“1915年,依据《文官任职令》”可知,材料只反映了北洋军阀时期文职官员保荐过程中的某个文件规定,并不能反映文官保荐体制的完善,故排除C项;材料信息体现了对官员选拔的法律保障,官吏的任用过程公平公正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8.D【解析】材料表明,欧美列强维护其侵华权益,使得中国政府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的关税自主的要求没有得到完全实现,这反映了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艰难,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海关制度近代化进程,故排除A项;B项表述与材料信息“经反复商讨,列强勉强同意将中国关税由实征3. 7%增至5%”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与列强就中国关税自主问题的谈判,不能就此得出列强对华侵略卷土重来这一结论,故排除C项。
9.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这一规定体现了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团结社会各界人士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这一规定旨在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故选B项;A、D两项表述均不是材料规定的主要目的,故排除A、D两项;当时国共合作共同领导抗日战争,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故排除C项。
10.C【解析】中国对非洲50多个国家进行了农业援助,涉及多个项目和领域,这提升了非洲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非洲饥饿问题的信息,故排除A项;非洲的确是我国外交的优先发展方向,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仅凭我国对非洲的农业援助,不能说明我国对外援助重心发生了变化,故排除D项。
11.B【解析】据材料可知,《-千零一夜》受到东西方文化影响,这一部集体创作的故事体现了不同地区多元文化文明的交汇特征,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阿拉伯帝国所控制的领土范围远达印度和埃及以及广泛翻译印度和希腊文献,故排除A、C两项;材料未体现阿拉伯帝国文化与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故排除D项。
1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法是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庄园经济主要是为满足自身需要,很少对外交换,日耳曼法规定的契约种类较少,债权与债务关系较为简单,这主要是由当时封建庄园经济所决定的,故选D项;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日耳曼法保留了公社土地所有制”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规定,故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判断日耳曼法的这些规定是否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故排除C项。
13.C【解析】材料中的规定使得国境发生变动地区的国民可以自由选择国籍,边境居民可往周边同一民族居多的国家迁移,这有助于国家主体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避免了”“实现了”说法均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B两项;这一规定与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14.B【解析】据材料“均不得……议员”“不许……活动”可知,英国《吏治澄清法》要求文官不得参与竞选下院议员,这推动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和持续,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故选B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19世纪初,英国政府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的探索,于1870年最终确立文官制度,故排除C项;这些规定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而非融合,故排除D项。
15.C【解析】材料“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手段”体现了美国的分权制衡原则,故选C项;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由民众掌握,故排除A项;联邦制原则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排除B项;代议制原则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故排除D项。
16.A【解析】据材料“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以及地方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社区、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
成本更低,故选A项;“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不符合史实,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实行
新自由主义政策,故排除B项;“中央与地方政府”不合逻辑,应为“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故排除C项;“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不合题意,故排除D项。
17.(1)原因:春秋战国以来华夏认同观念增强;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的加强;楚文化灿烂又有特色,汉朝的建立者多来白楚地,继承了楚文化的精神;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所接受。(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赢得中原汉人的支持和认同;有助于其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背景: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美苏冷战的加剧;第三世界的崛起;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主要变化:由反美反苏到联美抗苏。(2分)
影响: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了中国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
关系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对苏联起到了战略威慑作用;
促进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
全球战略的平衡。(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条件: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英国世界经济金融霸权的建立。(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异: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通过国际会议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国际金本位体系主要
通过国内立法的方式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过程相对较短,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过程
相对较长;布雷顿森林系中美国和美元占有特殊地位,国际金本位体系中英国和英镑占有特
殊地位。(4分,答出两点即可)
同:黄金占有重要地位;由资本主义霸权国家主导;都对世界货币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4
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示例
论题: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交流,并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多重影响。(2分)
阐述: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范围不断扩大。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等作物逐渐从美洲外传到世界各地,其中一些作物被大量种植后,成为人们重要的粮食食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其中一些作物具有高产特征,能够有效保证粮食的供
应,使得人们能够种植大量经济作物,这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
展。此外,在物种交流的过程当中,各种病原体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
了威胁。由于新物种的引进及过度垦荒,一些地区的土地承载能力急剧恶化,从而对生态环
境造成了不利影响。(8分)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以后的物种交流呈现出利弊共存的特征,并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多重影
响。(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