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单元同步训练卷
一、单选题
1.海洋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制碱”体现了化学科学在改造物质中的智慧。下图是某厂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工艺流程得到的产品有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物质
B.该流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循环使用
C.母液是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
D.氨气在制碱过程中作用是使溶液显碱性,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2.某同学总结的的化学性质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是盐类,但不一定是碳酸盐
B.反应②是中和反应
C.反应③属于复分解反应
D.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由紫色变为蓝色
3.下列示意图与对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足量的蒸馏水
B.向盛有氧化铜的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过量,生成氯化铜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
C.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D.向稀盐酸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pH的变化
4.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区别NaOH溶液和溶液 探究NaOH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热量 干燥气体
A.A B.B C.C D.D
5.铜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对应关系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碱
B.物质a的化学式为
C.Cu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D.溶液与氢氧化镁反应制取氢氧化铜
6.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取样,滴加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B 鉴别NaCl溶液和NaOH溶液 取样,滴加CuSO4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盐酸 加入过量的Ca(OH)2溶液
D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固体
A.A B.B C.C D.D
7.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下列有关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属于空气污染物,会导致酸雨
B.空气质量日报可以及时反映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指数越大则空气质量越好
C.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防止水体污染
D.化工厂可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以防污染
8.某同学对下列四组物质都设计了两种区分方案,其中两种方案都不合理的是
A B C D
实验要求 木炭和二氧化锰 氢氧化钠溶液和过氧化氢溶液 氧气和二氧化碳 氯酸钾和氯化钾
第一方案 分别取样,点燃 分别取样,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 分别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观察 分别取样溶于水
第二方案 观察颜色 观察颜色 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观察颜色
A.A B.B C.C D.D
9.“”是“侯氏制碱法”的重要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是纯碱
B.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中溶质只有
C.向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氨气的作用是使溶液呈碱性,促进二氧化碳的吸收
D.配制饱和食盐水时,可通过搅拌来提高食盐的溶解度
10.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分别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B 除去氧气中混有的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碱石灰(氧化钙和氢化钠固体的混合物)
C 除去氯化钠中混有的少量硝酸钾 溶解、过滤、蒸发
D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11.下列对部分化学知识点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复分解反应只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所以复分解反应一定没有化合价的改变;
②用pH试纸测得苹果汁的pH为3.2;
③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④稀盐酸、稀硫酸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所含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
⑤打开浓盐酸瓶盖有白雾出现;
⑥浓硫酸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⑦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A.①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⑦ D.①②③④
12.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厨房中的面粉和小苏打 观察颜色
B 鉴别软水和硬水 加入等量的肥皂,观察现象
C 鉴别二氧化锰和木炭粉 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现象
D 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 加入适量的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13.2023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进而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以下说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为了让衣服洗的干净,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 B.农药和化肥能促进粮食增产,应尽量多用
C.上下学建议多步行,少乘坐私家车 D.就地垃圾焚烧,不影响市容市貌
二、非选择题
14.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守住良田沃士,保障粮食安全。
①土壤酸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要改良酸化土壤,可选用的物质为 。
A.硝酸钾 B.熟石灰 C纯碱
②常见农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范围如下:
农作物 茶树 油菜 水稻 萝卜
5.0~5.5 5.8~6.7 6.0~7.0 7.0~7.5
某农田改良后为6.8,该农田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
③“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作物生长期间常需施加一些肥料。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B. C.
④碳酸氢铵是一种常用的氮肥,其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 气体(写物质名称),会降低肥效,所以需密封保存于阴凉处。
(2)科技创新,开辟产粮新路径。
我国科学家利用合成葡萄糖,该方案先通过电催化结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将高效还原成醋酸,再利用微生物发酵获得葡萄糖,为人工和半人工合成“粮食”提供了新技术。
①醋酸溶液中能电离出的阳离子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
②通电条件下,装置1中分解成和常见气体单质X,X的化学式为 。理论上合成葡萄糖所需与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单整数比)。
15.化学在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请完成下列问题:
(1)铁制品易生锈,生活中防止铁质栅栏生锈的一种方法是 ,防止铁生锈的原理是 。
(2)我国的高铁建设世界闻名。高铁轨道的主要材料是一种含铁、碳、锰的合金钢——高锰钢。选择高锰钢而不用纯铁作轨道,其主要原因应该是 。
A.耐磨、抗冲击性更强 B.比纯铁更耐腐蚀 C.硬度大于纯铁
(3)可用洗洁精洗去餐后盘子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洁精的 作用。
(4)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小而 。
(5)区别厨房里的淀粉和小苏打,可以选用的一种调味品是 。
(6)皮肤经蚁虫叮咬后容易出现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为减少不适感可以涂抹 。
A.食醋 B.小苏打水 C.氢氧化钠溶液 D.肥皂水
16.构建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的二维图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如下图是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①B点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火焰呈 ;E点表示的物质可以是钠盐,则中和反应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如图为纯碱和其他五位物质伙伴“跳起”的“锅庄舞”,该图反映了纯碱的性质、制取和转化,其中C物质常用作食品干燥剂(“——”表示物质之间可以反应,“→”表示物质之间可以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回答问题:
①C物质的俗称为 ;
②A物质属于 (填物质的类别)。
③D→E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端午节到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带上粽子、皮蛋,植物油、水果、牛奶去乡下看望独居老人刘奶奶。
(1)同学们争着帮刘奶奶做家务,小明洗碗时用了洗洁精,碗洗得很干净。这是利用了洗洁精对油污的 作用。
(2)一位同学在收拾餐具时发现刘奶奶的刀有生锈的现象,同学们想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除去铁锈,除锈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小红刘奶奶洗衣服,用的是井水。发现使用肥皂时出现较多的浮渣,泡沫很少,这说明并水是 (选填“硬水”或“软水”)。
(4)同学们去菜地除草时,小华用带来的pH试纸测了土壤的pH约为5,同学们以为可以加 进行改良。
(5)在玉米地里,发现玉米苗出现了叶片发黄和倒伏现象,同学们认为是缺乏氮素元素所致,可以通过只施用一种化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化肥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CO(NH2)2 B.KNO3 C.KCl D.Ca3(PO4)2
18.2023年第63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
(1)2022年9月,气候干旱导致赣江水位处于历史极低位,大面积河滩裸露。向盛有赣江水的试管中滴加肥皂水,若振荡后试管中产生较少泡沫有浮渣,则赣江水为 (填“软水”或“硬水”)。
(2)将赣江水净化为自来水时,需经过“沉降→过滤→吸附→消毒”,其中沉降中常用到的净水剂是 。
(3)保护赣江水,从我做起!一节废电池所污染的水量够一家三口一年的饮用水。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锌锰干电池由锌皮和炭包构成,其中炭包的主要成分为炭粉、、、(含少量Cu、Ag、Fe)。用废旧电池炭包制备纯的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稀硝酸能与Cu、Ag、Fe反应,不与、炭粉反应。
①操作“焙炒”的目的是除去炭包中炭粉,“焙炒”过程中需要将滤渣不断搅动翻炒,目的是 。
②加入溶液发生反应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D
6.B
7.C
8.D
9.C
10.B
11.A
12.C
13.C
14.(1) B 水稻 C 氨气
(2) H+ O2 22:9
15.(1) 刷漆 隔绝氧气和水
(2)ABC
(3)乳化
(4)减小
(5)醋
(6)BD
16.(1) 明亮的蓝紫色
分子构成不同
(2) 生石灰 酸
17.(1)乳化
(2)/
(3)硬水
(4)熟石灰
(5)B
18.(1)硬水
(2)明矾(或十二水硫酸铝钾)
(3) 使炭粉与氧气充分接触,使反应更充分,保证将炭粉除尽 复分解反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