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智慧人物。公元207年,刘备为“兴复汉室”积极搜罗人才。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才见到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面对刘备求贤下士的真诚,诸葛亮在全面中肯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后,为刘备提出了一个进取荆益、联孙抗曹、革新政治、逐步统一中国的政治军事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等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中,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2.积累文言词汇。
(1)积累文言词汇。
①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②已 然志犹未已(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③信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④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
⑤用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用武之国(运用)3.作者链接
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4.背景链接
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的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5.文体链接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1.翻译课文
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得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交流点拨】(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2.读罢课文,文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交流点拨】刘备:重视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诸葛亮:才华横溢,料事如神,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3.理清文章结构【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5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1.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交流点拨】(1)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①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注解:两表:《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
②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解: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东和:东和孙权。北拒:北拒曹操。排八阵:摆设八卦阵。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取西蜀:攻取西蜀。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用火攻:指赤壁之战。】(2)赞扬诸葛亮的诗歌: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相关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诸葛亮传》。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将具体了解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再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1.字词疏导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1)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用箪,名词作状语;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2)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3)句式
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省略句:君与俱来。
③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4)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请学生练习翻译。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法。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尊去拜访他。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就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④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⑤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他挟持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样的话我们实在不能和他针锋相对。⑥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应让学生掌握判断句翻译形式)
⑦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数也数不完。(掌握“者”的固定用法)
⑧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掌握倒装句翻译形式:信义“于四海”著)
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2.文本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其语言表明了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交流点拨】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交流点拨】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交流点拨】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交流点拨】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用反问句方式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交流点拨】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怎么办?【交流点拨】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等待时机,兵分两路。钳形攻势,直取中原。3.人物赏析
(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交流点拨】诸葛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交流点拨】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于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帝室的后代,即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人的军队与曹操几万人的军队作战,大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手下。(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交流点拨】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4)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塑造方法,同桌之间交流。【交流点拨】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①开头一段写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从正面描写他的非凡抱负;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卧龙”才干。
②刘备和诸葛亮的问答,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从正面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③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徐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5)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严谨,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古今对话: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交流点拨】生甲:诸葛亮先生,您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吗?
生乙: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生丙: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本课视频入口23 隆中对
“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智慧人物。公元207年,刘备为“兴复汉室”积极搜罗人才。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才见到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面对刘备求贤下士的真诚,诸葛亮在全面中肯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后,为刘备提出了一个进取荆益、联孙抗曹、革新政治、逐步统一中国的政治军事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等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中,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好为《梁父吟》(hào) 因屏人(bǐng)
猖蹶(jué) 屯新野(tún)
先主遂诣亮(yì) 倾颓(tuí)
亮躬耕陇亩(lǒng) 不可胜数(shèng)
乐毅(yuè) 欲信大义(shēn)
北据汉、沔(miǎn) 帝室之胄(zhòu)
2.积累文言词汇。
(1)积累文言词汇。
①谓 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②已 然志犹未已(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 已历三世(已经)
③信 谓为信然(确实)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 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④然 谓为信然(这样) 然志犹未已(但是)
⑤用 遂用猖蹶(因此) 贤能为之用(利用) 用武之国(运用)
(2)古今异义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古:拜访 今:照顾)
②凡三往(古:总共 今:平凡)
③孤不度德量力(古: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孤立)
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大概 今:危险)
⑤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 今:太阳)
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可以把 今:能够,许可)
⑦利尽南海(古:泛指南方近海地方 今:指中国南海)
⑧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用来 今: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3.作者链接
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在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4.背景链接
时代背景:“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的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群雄割据,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汉室后裔刘备想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但苦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于是,刘备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壮大力量。公元207年,徐庶把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市西)的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先后三顾茅庐,征询诸葛亮对兴复大业的意见。本文写的就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5.文体链接
“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三国志》是历史散文,分为《魏书》《蜀书》《吴书》,属纪传体的分国史。它善于叙事,总是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情节,进行简洁描述和重点刻画,从而突出中心,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文学价值很高。《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四史”(前四史)。
1.翻译课文
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得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交流点拨】(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
2.读罢课文,文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交流点拨】刘备:重视人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诸葛亮:才华横溢,料事如神,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3.理清文章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5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1.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
【交流点拨】(1)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①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注解:两表:《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一对:隆中对。】
②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解:六出:六出祁山。七擒:七擒孟获。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东和:东和孙权。北拒:北拒曹操。排八阵:摆设八卦阵。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取西蜀:攻取西蜀。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2)赞扬诸葛亮的诗歌: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相关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诸葛亮传》。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将具体了解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再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字词疏导
(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
(1)词类活用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用箪,名词作状语;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2)通假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②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3)句式
①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省略句:君与俱来。
③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4)把握下列重点句子意思,请学生练习翻译。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谁都没有承认他这种比法。
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尊去拜访他。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就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④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⑤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他挟持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这样的话我们实在不能和他针锋相对。
⑥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应让学生掌握判断句翻译形式)
⑦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数也数不完。(掌握“者”的固定用法)
⑧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广布于天下。(掌握倒装句翻译形式:信义“于四海”著)
⑨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
2.文本探究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其语言表明了什么样的态度和心情?
【交流点拨】其语言表明平生抱负,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出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点拨】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不可与争锋的结论。
(3)接着从哪几方面分析孙权?结论是什么?
【交流点拨】从政权、地利、人和这几方面分析,结论是孙权可结为外援,不可图也。
(4)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交流点拨】地形有利,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用反问句方式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5)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交流点拨】有利条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
(6)建立根据地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怎么办?
【交流点拨】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的行动方向。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后顾之忧。
外交: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革新政治。等待时机,兵分两路。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人物赏析
(1)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交流点拨】诸葛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交流点拨】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于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帝室的后代,即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子)的后代,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人的军队与曹操几万人的军队作战,大败。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
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手下。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交流点拨】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塑造方法,同桌之间交流。
【交流点拨】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①开头一段写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从正面描写他的非凡抱负;第二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卧龙”才干。
②刘备和诸葛亮的问答,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从正面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③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徐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5)课堂小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严谨,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古今对话: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交流点拨】生甲:诸葛亮先生,您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吗?
生乙: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生丙: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
课件25张PPT。第六单元 走进历史人物 23.隆中对 1.走近作者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四史”。《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信】
谓为信然(确实。)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然】
谓为信然(代词,这样。)
然志犹未已(连词,但是。) 3.主题解说
本文主要记叙了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的一番晤对,既纵论天下错综复杂形势,又分论各派势力的未来发展,既着眼于刘备的实际,又制定出了建国立业的策略,从而表现了诸葛亮治国安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5.难点突破
师:诸葛亮为达到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生: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6.学法点津
文言句子四字翻译法:“留”“删”“补”“调”。
①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②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如:句首的发语词,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③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④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7.出自本文的成语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度,估量。德,德行。
民殷国富:人民充实,国家富足。
思贤如渴:比喻希望得到有才能的人就像口渴需要水一样急切。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文】 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感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榜样,学习他们的精神并身体力行,也可以把自己造就为杰出的人才。(lǒng) (yǐng) (xié) (yí) (bǐng) (tuí) (wǎng) (miǎn) (kuài) (zhāng) (xù) (dān) (shēn) (zhòu) (chāng)(jué) (duó)“信”通“伸”,伸张 “已”通“以”失败 放肆凶猛 而且 压抑、抑制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名词作状语,箪,用箪盛壶,用壶装形容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名词作状语,亲自 D 7.翻译下列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们不承认这件事。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个人(指诸葛亮)只可以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3)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我并不考虑自己的德行与力量如何,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
(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和诸葛亮的情谊就一天比一天深厚。8.填空。
(1)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 ”,最终的策略目标是 ,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
外交方面的方针是“ ”,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
一路是“ ”,
另一路是“ ”。
(2)“时人莫小池中水,何妨浅处有卧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被称作“卧龙”,而刘禹锡的《陋室铭》
也有“ ”的诗句。跨有荆、益“成霸业”“兴汉室”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水不在深,有龙则灵9.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是驰名于世的三国鏖兵之地,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积淀。下面以“说不尽的三国风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1)吟三国华章。阅读下面语段,填写诗文。
昔魏武挥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其志宏阔如宇;武侯临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 ”,其情沛然如注;孙权劝学,蒙曰:“ ,即更刮目相待”,其事流芳千古。太守出猎,狂书“,亲射虎,看孙郎”,托古以言志;英雄梦回,忽作“马作的卢飞快, ”,用典以抒怀;书生论史,偏说“ ,铜雀春深锁二乔”,借题以讽今;诗仙饯别,且吟“ ,中间小谢又清发”,激赏建安文风;稼轩登临,笑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总论三国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多少事,都在诗文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奉命于危难之间士别三日弓如霹雳弦惊东风不与周郎便蓬莱文章建安骨生子当如孙仲谋(2)说三国俗语。三国人物和故事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众多的口头俗语,如“说曹操,曹操到”“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能再说出两个吗?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3)品三国人物。在荆州这个群雄角逐的大舞台上,各路豪杰俊秀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文韬武略、胆识才智和思想品格,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现在荆州举办“三国文化节”,要选择一位三国人物作为“形象大使”,你认为选谁最合适?说出你的理由。
能够抓住刘备之信、关羽之忠、张飞之猛、诸葛之智等三国人物的主要性格,以及他们与荆州的密切关系来阐述,言而有据,言而有序,言之成理即可。AD12.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
将军(指刘备)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他。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③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意对即可)13.下列有关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对策蓝图中,可见诸葛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天才的预见能力。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C.选段层次清晰、结构谨严,围绕“隆中对”的“对”前、“对”中、“对”后依次写来,且详略十分得当。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点拨:先论述“必要性”,再论述“可能性”)B14.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根据文意,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能用原文中的词)。
①孙权:____
②益州:
15.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担当“成霸业,兴汉室”重任的自身条件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16.刘备的一个“善”字意味深长,请写出“善”的内涵。
“善”是对诸葛亮对策的高度评价;对诸葛亮的由衷敬佩;请诸葛亮出山的坚定决心;对兴汉事业的必胜信念。联(合)夺(取,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节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众寡:人数少。④建:提出。⑤吴会:吴国。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
B.乃建奇策/策之不以其道
C.身使孙权/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D.江南悉平/悉如外人
(点拨:A.拜访/看见 B.计谋/鞭打 C.出使/派遣 D.都)
1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 大破其军 乘胜克捷。D//1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
(2)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
益州平定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20.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
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
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