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9张PPT。梦回唐宋,泛舟诗词汇聚的文化瀚海——温庭筠笔下思妇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范仲淹的那座孤城,书写着边塞的荒凉;苏轼的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星;李清照笔下的双溪舴艋之舟,难载浓浓愁思;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那片刀光剑影。今天,我们将在《词五首》中去和古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领略词的艺术魅力。1.了解与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2.朗读品味,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3.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4.体会词作的写作特色。望 江 南词,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能与唐诗争奇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望江南》是一首闺词,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词人温庭筠的内心世界,体味他笔下那温婉女子的情感。3.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现在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其在晚唐诗坛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才思敏捷,是第一个大量运用词这种文学形式进行创作的文人。他的词词风浓艳香软,注重文采和声情,多用比兴,以景寓情,被尊为“花间派”鼻祖。4.文体链接
词:兴起于五代,鼎盛于宋代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词有题目和词牌。词的题目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词调的名称。
按流派分: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清丽含蓄,婉转缠绵。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
按字数分:
小令——58字以下
中调——59到90字
长调——91字以上(一)整体感知
1.理解词的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交流点拨】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2.名句欣赏: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交流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寓情于景。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和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二)深层探究
1.文本探究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交流点拨】“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交流点拨】“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否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交流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交流点拨】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5)你认为白蘋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交流点拨】白蘋洲有可能是她和爱人分开的地方。2.写作特色【交流点拨】一是用语精炼传神。开头两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八个字即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她早起梳妆完毕,便急切地倚楼凝望江面上驶过的帆船,一片深情地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过尽千帆”一句则借船只之多来表现其凝望之久与盼归之切,而“皆不是”的陡转,更反映出她的失望之深,在这里作者并未多费笔墨就让人领会到思妇的心情。“斜晖脉脉小悠悠”,夕阳余晖含情脉脉,东流的江水悠悠不断,思妇从早到晚一整天的企盼终以失望告终。而她的视线也从“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蘋洲”。白蘋洲是她当初与爱人分手的地方,如今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这首词不到30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愁肠寸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
二是白描、直叙的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含蓄、细腻的感情。“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觉得爱人今天必定归来,于是登楼凝望。作者以白描手法直叙她极目远眺所见之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对思妇的感情变化,作者刻画得细腻而绵密,但却并未明白道出,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感悟。三是用拟人手法写夕晖、流水,是借以暗示思妇因失望而凝愁含恨。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这“斜晖”“江水”正传达出这位女子爱与恨、相思与失望、期盼与哀怨情绪的复杂相织。这种以景物描写衬托心理的手法,可谓绝妙。3.小结
这首词,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把思妇的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把思妇的心情描写得细致入微。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楼栏、点点的帆船、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思,耐人玩味。整首词清新疏淡,不事雕饰,意境开阔,情致幽远,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堪称精品。你还能说出用“肠断”表现悲伤的诗句吗?【交流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渔家傲 秋思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范仲淹的《渔家傲》。2.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的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和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言讨伐,但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据史上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所感之作。(一)试用自己的话归纳词的大意。【交流点拨】《渔家傲》上阕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阙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二)深层探究
1.《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渔家傲》描写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总结:上阕写景(寒冷、荒凉、戒备森严的塞下景色),突出了“异”字。“风景异”表现在气候之异、边声之异、边城之异。下阕“抒情”,抒发了词人思乡报国之情。2.怎样理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画面?【交流点拨】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3.名句品味: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交流点拨】前句表达思乡之情,后句用典故表达报国之情。4.写作特色
《渔家傲 秋思》
写景抒情,含义深远。
这首词从写边塞的景物开始,既有所见之景——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又有所闻之声——边声、号角。这些所见所闻被词人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触目无比萧瑟荒凉。下片转为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时间也由薄暮转到深夜,词中人所见的是寒霜在地,所听的是羌笛盈耳,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最后终于逼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义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交流点拨】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城子 密州出猎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清照、温庭筠的婉约词,了解了宋代词坛婉约派的特点,是什么呢?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词坛另一朵奇葩——豪放词,看看豪放词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3.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卒谥“文忠”。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其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经南宋辛弃疾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词集有《东坡乐府》。4.写作背景
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又不断袭扰边境。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熙宁八年(1075)十月,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一)整体感知
1.朗诵,注意字音、节奏、气势。
2.学生四人一小组,翻译全词大意,一人一句。【交流点拨】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为回报全城的人们都出来观看太守狩猎,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二)深层探究
1.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内容?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交流点拨】上阕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下阕抒发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交流点拨】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词人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词人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交流点拨】开张——豪壮;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4.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用典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尾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用典使表达委婉含蓄。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交流点拨】豪气十足,誓死为国的英雄形象。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6.写作特色
《江城子 密州出猎》
(1)语言质朴,风格豪放。
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满怀豪情生动地刻画出来。叙事上有点有面,既把纷繁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用语刚劲有力,简洁质朴,用典自然,意境浑厚,抒情议论畅快淋漓。(2)善用典故,内涵丰富。
“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孙权把双戟掷过去,虎倒退。表现了词人的豪情、勇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这样把典故用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的描写,也有侧面的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满怀豪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苏轼的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武 陵 春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们一定已经猜出这枝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2.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3.写作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这时她已50多岁,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于是写了《武陵春》这首词。(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理解全词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交流点拨】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二)深层探究
1.小组讨论: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交流点拨】“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首词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交流点拨】“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交流点拨】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2.品味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交流点拨】愁是什么?它是什么形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做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3.比较《望江南》与《武陵春》,说说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交流点拨】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4.写作特色
《武陵春》
(1)语言简练含蓄。
本词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显现出词人炼字造句的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既点明了季节——暮春时节,又写出了词人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韵味无穷。
(2)构思新奇,自然贴切。
以船来载愁,将“愁”物质化,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新鲜、奇特。回想前人总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交流点拨】①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把愁比成流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同学们还记得陈子昂吗?他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古的苍凉与寂寞。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一首以此为主题的悲壮诗篇。2.作者链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3.写作背景
辛弃疾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退居江西上饶。辛弃疾与陈同甫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当时寄给陈同甫的。(一)整体感知
1.诵读:注意把握好语速、语调、节奏。
2.文意理解。【交流点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梦里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在战场上骑着飞快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想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二)深层探究
1.文本探究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会在梦中回到连营?【交流点拨】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交流点拨】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沙场秋点兵”,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暗示了战斗即将开始。(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这两句词中的场景。【交流点拨】对仗。《破阵子》这两句要求对仗。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战斗场面的激烈。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交流点拨】不是。在作者看来,“君王天下事”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5)“可怜白发生!”诗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交流点拨】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情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前九句实际上是为了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衬托铺垫的。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6)“可怜白发生!”诗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交流点拨】第一,诗人毕生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第二,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第三,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第四,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可怜。
诗人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杀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2.写作特色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
第一句为实写,由“看剑”自然到后文的军旅生活,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感,采用的是虚写;结尾“可怜白发生”是实写,词也戛然而止,耐人回味。
(2)构思奇特,结构奇变。
本词打破一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回现实,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词人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比较阅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
1.词的惯例是上阕写景或叙事,下阕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阕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渔家傲》:塞下景色;特点: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特点: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特点: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2.下阕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交流点拨】《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望江南江城子 密州出猎武陵春破阵子课件27张PPT。第六单元 走进历史人物25.词五首 1.走近作者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现在山西祁县)人。由于恃才倨傲,好讥讽权贵,且生活浪漫,故为当政者所排斥,终生潦倒。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存世有《范文正公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南宋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著有《稼轩长短句》。《望江南》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表现她盼归不得而终究失望的痛苦心情。
《渔家傲 秋思》通过描写边塞萧条的秋景以及将军战士的戍守生活片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血性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北宋王朝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2.主题解说《江城子 密州出猎》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武陵春》写作者流离生活中的孀居之痛。通过暮春寡居的生活片段和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切而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之后无尽而沉重的哀愁。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追忆了词人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4.名句赏析
(1)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这两句话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画出了妇人对心上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一句话是互文,白发不单是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流泪的也不只是征夫,将军也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悲伤流泪。表现出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情怀。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自己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猛射过去。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一句创意出奇。词人在这里开了一个新思路,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比喻新颖而奇巧。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5.难点突破
(1)师:在《望江南》中女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武陵春》中女词人却是“日晚倦梳头”,你能从中体会到两者有什么不同的心态?
生:前者的“梳洗罢”可理解为“女为悦己者容”,女主人公一大早起来精心梳洗,是因为她相信爱人今天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充满信心。而后一词中的“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失去亲人(丈夫明诚)兼国家破败后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词人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一类似的典型细节来反映女主人公的精神面貌,于细微处可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壮”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生:从这首词的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处处体现了“壮”的特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译文】 国家的兴旺、衰败,每一个人都负有很大的责任。
【感悟】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天下的主人,要承担主人翁的责任,要对整个国家、全体人民负责,贡献我们的才智,我们的一切。(yān) (mèi) (qíng) (diāo)(qiú) (jì) (zé)(měng) (huī)(zhì) (gāng) (zhàng)(姑且、暂且) (一人一马称一骑) ( 定将 )( 打算 ) ( 奏 )3.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典故的是( )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4.选出诵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B.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A B5.根据提示默写词句。
(1)《望江南》中表现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的名句是:
(2)《渔家傲 秋思》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
(3)《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抒发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的句子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武陵春》中以新颖的比喻来形容自己愁之沉重的句子是: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之大业的远大理想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塞下秋来风景异。6.请分别写出下列词句中词人借“酒”来表达的思想感情。
(1)《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
(2)《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
胸宽胆壮
(3)《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里挑灯看剑”。
渴望从军杀敌思乡之情7.读下面的句子,仿照例句填空。
例句:徐志摩诗:“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愁有了
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
秦少游词:“无边雨丝细如愁。”——愁有了
李群玉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愁有了
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味道重量形状深度体积8.综合性学习。
某校“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于2015年4月拉开帷幕。你所在的班级积极响应,举办了一系列诵读活动。请你参与到此活动中来,完成以下任务。
(1)【诵读经典】 下面是你班几个同学诵读晏殊《破阵子》时的断句,其中停顿正确的是( )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B.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C.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D.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2)【鉴赏经典】 小思同学打算选择温庭筠的《望江南》作为诵读篇目,你认为以下哪一种乐曲更适合作为背景音乐?说说你的理由。
选项:A.欢快明丽的钢琴曲 B.婉约幽怨的古筝曲
C.豪放磅礴的交响曲 D.舒缓柔和的小夜曲B选B,婉约幽怨的古筝曲风格纯朴而古雅,旋律典雅深沉,用这样的乐曲做背景,与《望江南》没有粉饰,多用白描、直叙,却又含蓄、细腻的风格贴近,又能使人联想到诗人笔下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哀愁的情绪,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示例二:选D,舒缓柔和的小夜曲通常是黄昏或夜晚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曲子缠绵婉转;曲调亲切抒情、轻快活泼;而《望江南》这首词风格清新、明快,就描写时间而言,从清晨到黄昏;就抒发感情而言,与主人公思念丈夫的心情相呼应。(3)【传承经典】 在经典受冷落的今天,请你结合对以下材料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并就如何更好地传承经典提出你的建议。(两点即可)
材料一:目前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老师在讲台上领读,学生摇着头跟着老师高声诵读,一些学校还让学生穿上古人衣服,从形式上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
材料二:不少地方和学校将经典诵读纳入课程方案。有的编写了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有的编写了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诗文赏读》,每周一节课,以此促进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传承经典要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让学生从形式到实质落实传承经典的重任。示例二:传承经典不能急功近利地流于形式,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成效。__参考建议:①学校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②各班组织学生根据经典诗文进行写读书笔记、编写《精华诗文集》等活动;③学校创设浓厚的经典诵读氛围;④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⑤利用政府行为,大力推进经典的传承工作;⑥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电台等媒体加强经典文化的宣传。 (一)望 江 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9.这首不到30字的词,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是从 写到 ;就景物而言,先后写了__、__、 、 、白蘋洲等;就人物情感变化而言,由希望到 ,以至最后的 。楼帆江水斜晖清晨黄昏失望肠断10.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梳洗罢”三个字概括了思妇在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妆修饰的经过和切盼重逢的心情。
B.“过尽千帆”四字形容江上船只之多,“皆不是”陡然一转,句意亦变,前面船只之多足以反映失望之深,这里并未多费笔墨就使人领会思妇的心情。
C.“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描绘自然景物,与离愁别恨关系不大。
D.作者用拟人手法写斜晖、流水,借以暗示思妇因失望而凝愁含恨。C (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014,安顺)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1.从词中的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不忘报国?
醉里挑灯看剑__梦回吹角连营
12.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将士们欢欣鼓舞,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军营里摆出了将士们享用的牛肉,各种乐器奏响了悲壮粗犷的战歌,显现出军容的整齐、壮观,将士们的情绪高昂,欢欣鼓舞。)
1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身先老,空怀一腔报国之志的悲愤之情 (三)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江城子”是这首词的 ,
“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 。
15.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词牌名题目16.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1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密州出猎渴望报效国家 (四)武陵春(2014,乐山)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8.上阕实写,词人写了哪两个行为来表现她的愁苦?
倦梳头,泪先流。
19.下阕虚写,写出了愁苦的哪些特点?
又多又重。 虞美人 听雨(2014,滨州)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0.这首词按照 顺序,截取了词人一生中三幅富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作者不同时期在环境、生活、 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1.“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幅在水天辽阔、乌云低垂的江面上,一只在风雨中失群孤飞的大雁,在凛冽的西风中悲鸣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孤独凄凉的愁苦之情。心情时间25 词五首
梦回唐宋,泛舟诗词汇聚的文化瀚海——温庭筠笔下思妇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范仲淹的那座孤城,书写着边塞的荒凉;苏轼的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星;李清照笔下的双溪舴艋之舟,难载浓浓愁思;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那片刀光剑影。今天,我们将在《词五首》中去和古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领略词的艺术魅力。
1.了解与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2.朗读品味,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3.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4.体会词作的写作特色。
望江南
词,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能与唐诗争奇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望江南》是一首闺词,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词人温庭筠的内心世界,体味他笔下那温婉女子的情感。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斜晖脉脉(mò) 白洲(pín)
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1)斜晖脉脉水悠悠(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
(2)白(一种水中浮草)
3.作者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现在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其在晚唐诗坛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才思敏捷,是第一个大量运用词这种文学形式进行创作的文人。他的词词风浓艳香软,注重文采和声情,多用比兴,以景寓情,被尊为“花间派”鼻祖。
4.文体链接
词:兴起于五代,鼎盛于宋代的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词有题目和词牌。词的题目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词调的名称。
按流派分: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清丽含蓄,婉转缠绵。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
按字数分:
小令——58字以下
中调——59到90字
长调——91字以上
(一)整体感知
1.理解词的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交流点拨】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2.名句欣赏: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交流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寓情于景。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都不是思念的人和归舟。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她从清晨到黄昏已等待了一整天,结果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思念的人终究没有回来,江水悠悠,预示着她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也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
(二)深层探究
1.文本探究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交流点拨】“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交流点拨】“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否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交流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交流点拨】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5)你认为白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交流点拨】白洲有可能是她和爱人分开的地方。
2.写作特色
【交流点拨】一是用语精炼传神。开头两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八个字即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她早起梳妆完毕,便急切地倚楼凝望江面上驶过的帆船,一片深情地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过尽千帆”一句则借船只之多来表现其凝望之久与盼归之切,而“皆不是”的陡转,更反映出她的失望之深,在这里作者并未多费笔墨就让人领会到思妇的心情。“斜晖脉脉小悠悠”,夕阳余晖含情脉脉,东流的江水悠悠不断,思妇从早到晚一整天的企盼终以失望告终。而她的视线也从“斜晖”和“江水”那里收拢回来,集中在“白洲”。白洲是她当初与爱人分手的地方,如今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这首词不到30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愁肠寸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
二是白描、直叙的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含蓄、细腻的感情。“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觉得爱人今天必定归来,于是登楼凝望。作者以白描手法直叙她极目远眺所见之景,千帆过尽,不见归舟。这时的女子,感情是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绪是变化的。初登楼时的兴奋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还有对往日的深沉追怀……对思妇的感情变化,作者刻画得细腻而绵密,但却并未明白道出,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感悟。
三是用拟人手法写夕晖、流水,是借以暗示思妇因失望而凝愁含恨。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这“斜晖”“江水”正传达出这位女子爱与恨、相思与失望、期盼与哀怨情绪的复杂相织。这种以景物描写衬托心理的手法,可谓绝妙。
3.小结
这首词,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把思妇的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把思妇的心情描写得细致入微。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楼栏、点点的帆船、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思,耐人玩味。整首词清新疏淡,不事雕饰,意境开阔,情致幽远,情真意切,清丽自然,堪称精品。
你还能说出用“肠断”表现悲伤的诗句吗?
【交流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渔家傲 秋思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范仲淹的《渔家傲》。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人不寐(mèi)
边声:边塞所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崇山峻岭。
2.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的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和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言讨伐,但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据史上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所感之作。
(一)试用自己的话归纳词的大意。
【交流点拨】《渔家傲》上阕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阙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二)深层探究
1.《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渔家傲》描写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总结:上阕写景(寒冷、荒凉、戒备森严的塞下景色),突出了“异”字。“风景异”表现在气候之异、边声之异、边城之异。下阕“抒情”,抒发了词人思乡报国之情。
2.怎样理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画面?
【交流点拨】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
3.名句品味: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交流点拨】前句表达思乡之情,后句用典故表达报国之情。
4.写作特色
《渔家傲 秋思》
写景抒情,含义深远。
这首词从写边塞的景物开始,既有所见之景——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又有所闻之声——边声、号角。这些所见所闻被词人连缀在一起,组成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触目无比萧瑟荒凉。下片转为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时间也由薄暮转到深夜,词中人所见的是寒霜在地,所听的是羌笛盈耳,谁还能入睡呢?再深入下去,最后终于逼出“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含义深远、扣人心弦的句子。
渔家傲 秋思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交流点拨】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清照、温庭筠的婉约词,了解了宋代词坛婉约派的特点,是什么呢?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词坛另一朵奇葩——豪放词,看看豪放词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右擎苍(qíng) 锦帽貂裘(qiú)
鬓微霜(bìn)
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1)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
(2)千骑卷平冈(一人一马称一骑)
(3)会挽雕弓如满月(定将)
3.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卒谥“文忠”。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书、画等成就都很高。其许多词作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经南宋辛弃疾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词集有《东坡乐府》。
4.写作背景
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又不断袭扰边境。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熙宁八年(1075)十月,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一)整体感知
1.朗诵,注意字音、节奏、气势。
2.学生四人一小组,翻译全词大意,一人一句。
【交流点拨】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为回报全城的人们都出来观看太守狩猎,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二)深层探究
1.上阕描绘了怎样的内容?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上阕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下阕抒发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
2.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词人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作了铺垫。
3.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词人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交流点拨】开张——豪壮;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用典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尾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用典使表达委婉含蓄。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豪气十足,誓死为国的英雄形象。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
6.写作特色
《江城子 密州出猎》
(1)语言质朴,风格豪放。
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满怀豪情生动地刻画出来。叙事上有点有面,既把纷繁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用语刚劲有力,简洁质朴,用典自然,意境浑厚,抒情议论畅快淋漓。
(2)善用典故,内涵丰富。
“亲射虎,看孙郎”,是以孙权自比。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孙权把双戟掷过去,虎倒退。表现了词人的豪情、勇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去建功立业。这样把典故用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的描写,也有侧面的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满怀豪情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苏轼的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武陵春
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份见面礼,这份见面礼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下联是:“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聪明的同学们一定已经猜出这枝女儿花的芳名是——李清照(学生回答)。
对,正是这位宋代婉约派女词人,以她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舴艋舟(zé méng):一种形似蚱蜢的小船。
也拟:打算。
2.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3.写作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这时她已50多岁,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于是写了《武陵春》这首词。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老师一人的朗读似乎有些落寞,请同学们轻声地跟着老师,模仿老师的节奏语气语调,试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理解全词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交流点拨】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二)深层探究
1.小组讨论: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交流点拨】“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首词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交流点拨】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2.品味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交流点拨】愁是什么?它是什么形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是无形无影无声无息的。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做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
3.比较《望江南》与《武陵春》,说说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
【交流点拨】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4.写作特色
《武陵春》
(1)语言简练含蓄。
本词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富,显现出词人炼字造句的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既点明了季节——暮春时节,又写出了词人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韵味无穷。
(2)构思新奇,自然贴切。
以船来载愁,将“愁”物质化,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新鲜、奇特。
武陵春悲苦
回想前人总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能说出一两句么?
【交流点拨】①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把愁比成流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②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同学们还记得陈子昂吗?他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古的苍凉与寂寞。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一首以此为主题的悲壮诗篇。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麾下炙(huī)
八百里分麾下炙:军旗下面,指军营里
五十弦翻塞外声:奏
马作的卢飞快:像……一样
2.作者链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
辛弃疾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退居江西上饶。辛弃疾与陈同甫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当时寄给陈同甫的。
(一)整体感知
1.诵读:注意把握好语速、语调、节奏。
2.文意理解。
【交流点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梦里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在战场上骑着飞快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想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二)深层探究
1.文本探究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会在梦中回到连营?
【交流点拨】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沙场秋点兵”,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暗示了战斗即将开始。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这两句词中的场景。
【交流点拨】对仗。《破阵子》这两句要求对仗。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战斗场面的激烈。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交流点拨】不是。在作者看来,“君王天下事”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
(5)“可怜白发生!”诗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情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前九句实际上是为了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衬托铺垫的。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
(6)“可怜白发生!”诗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
【交流点拨】第一,诗人毕生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第二,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第三,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第四,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可怜。
诗人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杀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
2.写作特色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
第一句为实写,由“看剑”自然到后文的军旅生活,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感,采用的是虚写;结尾“可怜白发生”是实写,词也戛然而止,耐人回味。
(2)构思奇特,结构奇变。
本词打破一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尾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回现实,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词人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比较阅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
1.词的惯例是上阕写景或叙事,下阕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阕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渔家傲》:塞下景色;特点: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特点: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特点: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下阕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