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始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和日本,而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历史。这是当今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判断。这一判断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中国是一个史学意识自觉很早的国家,至少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有三千年历史自觉意识,而对文学史的认识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这是不合情理的。
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觉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
“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自觉”。关于中国文学的自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战国时屈原创作诗歌而“抒发忧愤”,西汉司马迁提出“发愤抒情”说,《七略》《汉志》“诗赋”独立为一略,说明战国以来,文人对诗赋的自觉是没有疑问的。即使一般的散文,恐怕西汉时也已自觉,不然我们就对东方朔创作《解嘲》、扬雄创作《答客难》、王褒创作《僮约》无法解释了。它们完全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发泄。
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史记》的“文学自觉”主要表现在对笔下人物倾注的同情心和历史故事的文学描写上。
《史记》的“文学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作家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作品创作线索的探讨。如《司马相如列传》,是一篇司马相如作品的编年。这篇传记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转录司马相如的作品,用叙事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每篇前面是此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后面叙写此篇产生的效果,就如同后世选集的解题说明。《列传》中既有对司马相如作品的总体评价,又有每篇作品的阅读效果描述。这种创作背景、创作主体、作品展示、受众情况的立体叙述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史的著作形态。
因此,至迟至汉代,文学的自觉、文学史的自觉已经完成,中国的文学史著述雏形已经产生。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主要呈现以下形式:
第一种是正史的《文苑传》。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但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已经体现了明显的文学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与贾谊合传,一方面肯定他们共同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彰显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而在这篇传记的写法上,传主自己的作品是推动和生成传记结构的主要方式。
第二种是“目录”形式的文学史。目指书名,录指叙录。西汉刘向领衔整理群籍,撰成《别录》二十卷,刘歆在此基础上精简为《七略》七卷。据现存内容,刘氏叙录中最核心内容是描述全书大意,包括著者事迹、时代背景、辨别真伪和评述全书大意等,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念,呈现学术史的流变历程。从《七略》“删其要”而成的《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就是中国第一部简明文学史。它的“诗赋略”从传播方式上区分“赋”和“诗”,从情志表达方式上给赋分类,然后探讨各类各体的流变。
说它是一部诗赋的简史,是符合实际的。“目录”形式的文学史之集大成者当为《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就是一部中国经学史,“史部”就是一部中国史学史,“子部”就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集部”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史。
第三种是“文选”形式的文学史,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选录或评点,以说明选者对文学发展的看法,其中即蕴含着文学史观。《诗经》的编排,按郑玄《诗谱》的研究结果,则是充分考虑了地域特征和时间变化,所以一部《诗经》,就是一部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史。到了后来,文学越来越自觉,《昭明文选》的文学史意义更为明显。
第四种是“诗文评”形式的文学史。《文心雕龙》是古代诗文评中空前绝后的著作,人们经常从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鉴赏论等方面认识其价值,而归根到底,是讨论文学史的问题。“史”的观念贯穿在《文心雕龙》的始终,尤其是从《明诗第五》到《书记第二十五》的文体部分,对不同文体的源流进行梳理,对历代代表性作者和作品揭示并评价,铺陈文理,总结文学变化规律,显示出文学史家的眼光。《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史著作,我们过去囿于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和形式,总把《文心雕龙》拆散成不同的部分进行研究,忽略了它的文学史特性和文学史价值。
中西方的文学史的著述形态相差很大,根本原因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中国文学史著述基本上不表示演绎推理的概念,感悟多而理论分析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著述形式传入我国,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极大改变,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伏俊琏《文学自觉与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形成》,《光明日报》2023.08.2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当今学术界认为中国文学史的著作最早是由外国人完成,至今只有120余年的历史。作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B. 战国以来,文人已有对诗赋的自觉,这是没有疑问的。对于一般散文的自觉,作者认为大概率在西汉就有了。
C. 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可视为中国文学史著述已经成熟的标志。
D. 中西方的文学史著述形态差异很大,我们的研究不可盲目照搬西方标准,应避免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
2.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形式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呈现为四种形式:正史的《文苑传》、“目录”、“文选”和“诗文评”。
B.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体现了司马迁文学史思想,作者将屈原和贾谊合传,彰显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承继关系。
C. 作者从传播方式、情志表达方式等角度肯定了《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赋略”,认为它就是一部简明文学史。
D. 《文心雕龙》以往总被拆解成不同的部分来研究,我们从不同的方面认识其价值,却忽略了其文学史价值。
3. 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寄寓了内心郁结不平之气,可视为文学自觉的证明。
B. 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后汉书》,因而在《汉书》中并没有文学家合传。
C. 《古文观止》作为有评点的历代散文选集,可归入“文选”形式的文学史著作。
D. 《汉书·艺文志》叙录的作家作品肯定能在《别录》中找到,但详略不一。
4.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说说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化时该如何坚持文化自信。(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5.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D.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7.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8.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乙】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秦小邑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 会:聚集、会合
B.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危:危险
C.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安置使有序
D.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
10.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好,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借使子婴[A]有[B]庸主之材[C]仅[D]得[E]中[F]佐[G]山东[H]虽[I]乱[J]三秦[L]之[M]地[N]可全[O]而有[P]宗庙之祀[Q]宜[R]未绝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B. 六合,指天地四方,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等。
C. 五霸,即春秋五霸,一说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D. 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篇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
B. 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 秦国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国险固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D. 下篇告诚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2)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日亡秦,其实利之也。
(3)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于湖怀古①
张孝祥
“。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
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
边书静,烽烟息。通辂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
渡江天马④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
【注】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主要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对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的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对王敦的嘲讽。
C.下阕“仰”字含“期待”之意,作者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
D.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建立南宋,延续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
15.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达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诗句是:“ , 。”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 , 。”
(4)《将进酒》中“ , 。”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人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激愤。
(5)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和“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提到冷饮,人们常会想到“冰淇淋”。“冰淇淋”是个舶来词,源自英文“ice cream”。从语源上说, ① ,一半是音译:ice即冰,采用意译而指冷冻品,更为直观和形象;cream有乳剂、奶油、奶油色以及膏状物等意。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的冷饮,与乳制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② ,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在宫廷吃到了冰酪,然后将其制作技术带回了欧洲,这成为冰淇淋的“滥觞”。但这种说法值得怀疑。首先,马可·波罗是个做大生意的人,不见得会注意到冰淇淋做法这种“细枝末节”。他在《游记》里盛赞元廷的纸币是“大汗的点石成金术”,可是回到意大利之后也未在当地推广过纸币,更何况是冰淇凌呢?其次,若马可 波罗此举属实,为何关于意大利冰淇淋的可信记载却在几个世纪后才姗姗来迟呢?更不用说,英国出版的《牛津大辞典》中首次给冰淇淋定名“ice cream”,已经是 1769 年的事情了。或许,马可 波罗这位来自威尼斯的探险家在中国品尝过冰冻甜点,但他没有从中国带任何烹饪或冷冻技术到意大利,这是符合逻辑的推论。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九水汇为巨湖,水面①_______,悠缓漾颤如琴弦,看去平静。它将射阳湖迁变的往迹湮泯了。早先,这里是一片浅海湾,战国之后,长江淮河涌来,水挟泥沙,积留于入海口。堤堰在岸流与海浪相激之中隆起了,逼远了海。射阳湖向海而生。一千多年后,黄河涌来了,如②_______,一派狂肆。在它面前,淮河也要惧惮三分,匆忙让出河槽,容它流向大海。那泥沙更是冲叠得猛,淤积得厚,把射阳湖隔作一个潟湖。沙坝拦腰横阻,几乎断了湖和海的关联。
龙珠楼头,是眺览湖景的佳处。九水汤汤而来,③_______,丛生的芦苇更是从四围浮升起漫天的绿。无边之绿,水上的青纱帐!芦苇的歌唱,随第一缕风开始。天风吹荡,芦丛宛如巨大的排箫,形成雄壮的声浪。每一根芦苇都加入自然的合唱,这歌声那么清越、激扬、昂奋,又那么秀恙、真纯、质朴。我好像听到了童年的歌咏。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 下列句子中的“好像”,与文中加点词语“好像”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通常大家要吃些粗粮,好像玉米、小米。
B.我的心好像变成了一块石头使劲地向下坠着。
C.他们俩一见面就好像是多年的老朋友。
D.她的眼睛好像星星,那么闪亮、闪烁。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天风吹荡,芦丛发出雄壮的声音。每一根芦苇都加入自然的合唱,发出清越、激扬、昂奋、秀美、真纯、质朴的歌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3年8月30日,华为mate60、mate60pro手机发售引起世界轰动。面对美国不惜举全国之力并联合其他国家的打压,长达3年多的政治逼迫、技术封锁、芯片断供……华为依然绝不低头,越挫越勇,奋起直追。新款华为mate60、mate60pro手机一经问世,震惊全球——卫星电话、超可靠玄武架构、第二代昆仑玻璃、麒麟9000s国产芯片、鸿蒙4.0操作系统……中国技术走向科技高峰,无惧封锁,不断突破。
材料二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企业突破技术封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正是坚持独立自主的一种体现。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梅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答案解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始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和日本,而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历史。这是当今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判断。这一判断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中国是一个史学意识自觉很早的国家,至少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有三千年历史自觉意识,而对文学史的认识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这是不合情理的。
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觉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
“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自觉”。关于中国文学的自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战国时屈原创作诗歌而“抒发忧愤”,西汉司马迁提出“发愤抒情”说,《七略》《汉志》“诗赋”独立为一略,说明战国以来,文人对诗赋的自觉是没有疑问的。即使一般的散文,恐怕西汉时也已自觉,不然我们就对东方朔创作《解嘲》、扬雄创作《答客难》、王褒创作《僮约》无法解释了。它们完全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发泄。
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史记》的“文学自觉”主要表现在对笔下人物倾注的同情心和历史故事的文学描写上。
《史记》的“文学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作家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作品创作线索的探讨。如《司马相如列传》,是一篇司马相如作品的编年。这篇传记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转录司马相如的作品,用叙事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每篇前面是此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后面叙写此篇产生的效果,就如同后世选集的解题说明。《列传》中既有对司马相如作品的总体评价,又有每篇作品的阅读效果描述。这种创作背景、创作主体、作品展示、受众情况的立体叙述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史的著作形态。
因此,至迟至汉代,文学的自觉、文学史的自觉已经完成,中国的文学史著述雏形已经产生。基于这种认识,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主要呈现以下形式:
第一种是正史的《文苑传》。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但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已经体现了明显的文学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与贾谊合传,一方面肯定他们共同的文学成就,同时也彰显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而在这篇传记的写法上,传主自己的作品是推动和生成传记结构的主要方式。
第二种是“目录”形式的文学史。目指书名,录指叙录。西汉刘向领衔整理群籍,撰成《别录》二十卷,刘歆在此基础上精简为《七略》七卷。据现存内容,刘氏叙录中最核心内容是描述全书大意,包括著者事迹、时代背景、辨别真伪和评述全书大意等,体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观念,呈现学术史的流变历程。从《七略》“删其要”而成的《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就是中国第一部简明文学史。它的“诗赋略”从传播方式上区分“赋”和“诗”,从情志表达方式上给赋分类,然后探讨各类各体的流变。
说它是一部诗赋的简史,是符合实际的。“目录”形式的文学史之集大成者当为《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经部”就是一部中国经学史,“史部”就是一部中国史学史,“子部”就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集部”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史。
第三种是“文选”形式的文学史,即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选录或评点,以说明选者对文学发展的看法,其中即蕴含着文学史观。《诗经》的编排,按郑玄《诗谱》的研究结果,则是充分考虑了地域特征和时间变化,所以一部《诗经》,就是一部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史。到了后来,文学越来越自觉,《昭明文选》的文学史意义更为明显。
第四种是“诗文评”形式的文学史。《文心雕龙》是古代诗文评中空前绝后的著作,人们经常从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鉴赏论等方面认识其价值,而归根到底,是讨论文学史的问题。“史”的观念贯穿在《文心雕龙》的始终,尤其是从《明诗第五》到《书记第二十五》的文体部分,对不同文体的源流进行梳理,对历代代表性作者和作品揭示并评价,铺陈文理,总结文学变化规律,显示出文学史家的眼光。《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史著作,我们过去囿于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和形式,总把《文心雕龙》拆散成不同的部分进行研究,忽略了它的文学史特性和文学史价值。
中西方的文学史的著述形态相差很大,根本原因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传统中国文学史著述基本上不表示演绎推理的概念,感悟多而理论分析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著述形式传入我国,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极大改变,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伏俊琏《文学自觉与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形成》,《光明日报》2023.08.2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当今学术界认为中国文学史的著作最早是由外国人完成,至今只有120余年的历史。作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B. 战国以来,文人已有对诗赋的自觉,这是没有疑问的。对于一般散文的自觉,作者认为大概率在西汉就有了。
C. 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可视为中国文学史著述已经成熟的标志。
D. 中西方的文学史著述形态差异很大,我们的研究不可盲目照搬西方标准,应避免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
2.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形式的认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呈现为四种形式:正史的《文苑传》、“目录”、“文选”和“诗文评”。
B.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体现了司马迁文学史思想,作者将屈原和贾谊合传,彰显了他们文学创作的承继关系。
C. 作者从传播方式、情志表达方式等角度肯定了《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赋略”,认为它就是一部简明文学史。
D. 《文心雕龙》以往总被拆解成不同的部分来研究,我们从不同的方面认识其价值,却忽略了其文学史价值。
3. 根据材料,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寄寓了内心郁结不平之气,可视为文学自觉的证明。
B. 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后汉书》,因而在《汉书》中并没有文学家合传。
C. 《古文观止》作为有评点的历代散文选集,可归入“文选”形式的文学史著作。
D. 《汉书·艺文志》叙录的作家作品肯定能在《别录》中找到,但详略不一。
4.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结合材料,说说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化时该如何坚持文化自信。(4分)
【答案】1. B 2. A 3. B
4. ①撇除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影响,采用中国视角;②梳理内在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③要借鉴西方研究的思维方式及著述形式,以丰富历史文化研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中国文学史的著作最早是由外国人完成,至今只有120余年的历史”错,原文是说“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历史”,可见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中国文学史》至今有120年的历史。
C.“中国文学史著述已经成熟的标志”错,原文“至迟至汉代,文学的自觉、文学史的自觉已经完成,中国的文学史著述雏形已经产生”是说“雏形”而非“成熟”。
D.“应避免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原文是说“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著述形式传入我国,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极大改变,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所以“避免”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呈现为四种形式”错,原文是说“中国传统的文学史论著主要呈现以下形式”,选项缺“主要”。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B.“因而”强加因果,原文说“二十四史的《文苑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但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已经体现了明显的文学史思想。比如,太史公把屈原与贾谊合传……”,可见前句无法推出后句。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由“我们过去囿于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和形式,总把《文心雕龙》拆散成不同的部分进行研究,忽略了它的文学史特性和文学史价值”“中西方的文学史的著述形态相差很大,根本原因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可知,撇除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影响,采用中国视角;
②由“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觉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可知,梳理内在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③由“西方文学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著述形式传入我国,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极大改变,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可知,要借鉴西方研究的思维方式及著述形式,以丰富历史文化研究。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绣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年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象的相勾连,生物灵性与各色人性的相贯通,使得她的小说,地气与元气相得益彰,灵气与生气融为一体,从而使小角度的故事总是蕴含着深邃与丰沛;小人物的悲欢总是携带着希冀与温暖。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地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5.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D.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7.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8.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6分)
【答案】5. C 6. A
7.(1)环境描写体现诗意美:故事始终有月光笼罩,艾香萦绕;人物出场时的环境开阔、宁静、素雅;“我”喜欢的声音里呈现出的温馨、祥和。
(2)人物形象体现诗意美:“我”是砍芦苇喂猪奶孩子的村妇,却对英雄有自己深刻的看法,能让战争的参与者放下武器,人物内外对比体现诗意美;周瑜开始时身穿铠甲,后来穿白粗布的长袍,人物先后对比体现诗意美。
(3)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整个故事都发生在梦境之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
(4)主题体现诗意美:小说通过“我”对于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
(5)语言体现诗意美:小说用语简洁、凝练、隽永,善用短句,使用多种修辞,“艾草”和“鼓角声”两个意象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
8.(1)人物身份对比:周瑜是带兵征战的高级将领;“我”是过着平凡生活的村妇。不同的身份,决定了看待战争与英雄的不同立场。
(2)人物所处时代对比:周瑜是三国时代的英雄,“我”实际上是梦中化身农妇的现代人。不同时代的对比,便于读者以平常心态、现代意识,更加清醒客观地理解历史和英雄。
(3)人物对英雄(或战争)理解的对比:周瑜认为英雄的价值存在于战争中,“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披铠甲。这种对比揭示了珍爱和平的主题。
5.C【解析】
“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不对。从“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到后来“不再身披铠甲”,换上“白粗布长袍”,说明他对“我”的话有所触动和认同。
6.A【解析】
“紧张激烈”不对。虽然有“鼓角声”,但原文“帐逢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逢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中并没有“紧张激烈”的气氛。
7.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和风格的能力。
结合“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可知,文章选取的场景宁静而优美,温馨而祥和,展现出环境的诗意美。
结合“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可知,“我”虽身份普通,但人物形象有一种对英雄的独特理解,身上有一种独特的诗意美;“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周瑜前后的变化揭示了形象的改变,对和平的渴望,人物身上闪烁着诗意美。
结合“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说”“周瑜笑了起来”“我们相对着”可知,整个故事就是一个梦境的展现,在梦中现实人物和历史人物相遇,穿越时空进行交流,情节设置体现诗意美。
结合“这鼓角声令我心烦”“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可知,小说主要借助梦境展现“我”对战争和英雄的理解,表达对和平的期待,对平凡、朴素、美好的世俗生活的喜欢和向往。主题体现诗意美。
结合“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可知,本文语言简洁凝练,描写生动,抒情味浓厚,“艾草”和“鼓角声”的渲染,使文章意象具有独特的象征意味。语言体现诗意美。
8.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人物身份看,结合“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我是一个村妇”“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可知,周瑜是带兵征战的高级将领,“我”是过着平凡生活的村妇。不同的身份,决定了看待战争与英雄的不同立场。
从人物所处时代看,结合“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可知,周瑜是三国时代的英雄,“我”实际上是梦中化身农妇的现代人。把不同时代进行对比,突显不同时代下对英雄理解的不同,便于读者以平常心态、现代意识,更加清醒客观地理解历史和英雄。
从人物对英雄(或战争)的理解看,结合“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可知,周瑜认为英雄的价值存在于战争中,“我”认为真正的英雄不披铠甲。这种对英雄(或战争)不同理解的对比,揭示了现代人珍爱和平的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
【乙】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秦小邑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 会:聚集、会合
B.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危:危险
C.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安置使有序
D.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
10.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好,每写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借使子婴[A]有[B]庸主之材[C]仅[D]得[E]中[F]佐[G]山东[H]虽[I]乱[J]三秦[L]之[M]地[N]可全[O]而有[P]宗庙之祀[Q]宜[R]未绝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B. 六合,指天地四方,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等。
C. 五霸,即春秋五霸,一说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D. 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上篇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
B. 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 秦国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国险固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D. 下篇告诚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2)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日亡秦,其实利之也。
(3)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
【答案】9. B 10. G J P
11. D 12. B
13(1) 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同日而语了。
(2)他们结交但不亲近,他们的百姓并不依附,名义上说是消灭秦朝,实际上是对自己有利。
(3)考察盛衰的道理,审度权势的便宜,取舍符合客观规律,根据时宜进行变化。
9.B【解析】处在危险境地
11. D【解析】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12. B【解析】“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又选取了中等以下的辅佐之臣”错误。原文“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是作者假设的情况。
13. (1)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较权势,衡量实力,则不可同日而语了。试使”,假使;“度长絜大”,量量长短,比比大小;“比权量力”,比比权势,衡量实力。
(2)他们结交但不亲近,他们的百姓并不依附,名义上说是消灭秦朝,实际上是对自己有利。交:结交。名:名义。利:有利于,对……有利。
(3)明晓兴盛衰亡的道理,详察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察”,明晓;“审”,审视,详察;“宜”,适宜。
【译文】
《过秦论·下篇》
子婴即位,终究不醒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只得到中等人才辅佐,函谷关以东即使叛乱,秦国的土地也可以保全并拥有,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秦将小邑合并成大城,得到险固的关塞来防守。(秦末)诸侯从匹夫起家,以利益相聚集,没有远古明君的德行。他们结交但不亲近,他们的百姓并不依附,名义上说是消灭秦朝,实际上是对自己有利。他们看见秦朝的险阻难以进攻,必然要退兵。(秦国如果能)安定本土,让百姓休养生息,等待诸侯的军队疲敝,收取弱小的,扶助穷困的,来向大国的君主发号施令,不必担心在天下不能称心如意了。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自己却被人活捉的原因,是挽救败局的方法错误。
秦始皇自满而不问别人的意见,坚持错误的做法而不改变。秦二世继位,因袭不改,残暴酷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没有亲近的人,处于危险的境地、势力微弱又无人辅佐。三位君主迷惑而终身不醒悟,亡国,不是理所当然吗?这个时候,世上并不是没有深谋远虑懂得时世变化的人,然而不敢尽忠心纠正(君主的)过错,是因为秦朝有很多忌讳的禁忌,忠言还没有说完自己就被杀掉了。因而使得天下的士人侧着耳朵听话,叠起双脚站立,闭起嘴巴不说话。因此三位君主都丧失道义,忠臣不敢直言进谏,智士不敢出谋划策,天下已经大乱,奸恶的情况不敢向君主报告,岂不是很可悲吗!古代君王知道政治阻塞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从而天下大治。(国家)强大的时候,讨伐暴乱而天下服从;(国家)弱小的时候,五霸主持征讨而诸侯依从;(国势)衰微的时候,内有守备,外有依靠,国家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兴盛的时候,法令繁多用刑严酷使天下震惊;等到它衰败的时候,百姓怨恨而天下反叛。所以周王朝“五序”政纲合于正道,以致一千多年没有断绝;秦朝大小措施都错,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与危的治国纲领相差太远了。
俗话说:“以前的经验教训牢记不忘,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所以君子治国,观察上古的事迹,在当代加以验证,参考人事的因素,考察盛衰的道理,审度权势的便宜,取舍符合客观规律,根据时宜进行变化,所以能历时长久,国家安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于湖怀古①
张孝祥
“。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
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
边书静,烽烟息。通辂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
渡江天马④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
【注】①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投降派主张宋金和议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指晋明帝所乘的骏马。③老奸:指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渡江天马:指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主要借景抒情,抒发作者对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的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巴滇绿骏”五句写晋明帝击垮王敦的史实,在对比中表明对晋明帝的赞扬和对王敦的嘲讽。
C.下阕“仰”字含“期待”之意,作者期望当今天子能谋划长久之策,以实现朝廷中兴。
D.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建立南宋,延续国祚;东南一带佳气葱郁,大有基业传承千载的气象。
15.本词中的“销锋镝”与《过秦论》中“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中的“销锋镝”有不同的表达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A
15.①《过秦论》中“销锋镝”意为销毁天下的兵器,以削弱百姓力量,意在批评秦始皇暴政;
②本词中“销锋镝”意为朝廷放弃抵抗,选择议和以换取安宁;
③词人借“销锋镝”一词,表达对投降派苟且偷安、偏安一隅的讽刺。
14. 【解析】A. “抒发作者对于湖周围的历史陈迹已经消失的悲叹”错,“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是说千百年来,国家兴亡都让人倍感凄凉,只是因为人们为历史陈迹已经消失而感到悲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衬衫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诗句是:“ , 。”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 , 。”
(4)《将进酒》中“ , 。”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人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激愤。
(5)贾谊在《过秦论》中,描述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后,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他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和“ ”。
【答案】
(1)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2)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5)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提到冷饮,人们常会想到“冰淇淋”。“冰淇淋”是个舶来词,源自英文“ice cream”。从语源上说, ① ,一半是音译:ice即冰,采用意译而指冷冻品,更为直观和形象;cream有乳剂、奶油、奶油色以及膏状物等意。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的冷饮,与乳制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② ,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在宫廷吃到了冰酪,然后将其制作技术带回了欧洲,这成为冰淇淋的“滥觞”。但这种说法值得怀疑。首先,马可·波罗是个做大生意的人,不见得会注意到冰淇淋做法这种“细枝末节”。他在《游记》里盛赞元廷的纸币是“大汗的点石成金术”,可是回到意大利之后也未在当地推广过纸币,更何况是冰淇凌呢?其次,若马可 波罗此举属实,为何关于意大利冰淇淋的可信记载却在几个世纪后才姗姗来迟呢?更不用说,英国出版的《牛津大辞典》中首次给冰淇淋定名“ice cream”,已经是 1769 年的事情了。或许,马可 波罗这位来自威尼斯的探险家在中国品尝过冰冻甜点,但他没有从中国带任何烹饪或冷冻技术到意大利,这是符合逻辑的推论。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17.①这个词一半是意译 ②关于冰淇淋的来历
18.符合逻辑的推论是马可·波罗这位来自威尼斯的探险家在中国品尝过冰冻甜点却没有从中国带任何烹饪或冷冻技术到意大利。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语境在说舶来词的两种语源,对应“一半是音译”“采用意译……”,说明另一半就是意译,应填:这个词一半是意译。
②“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下文是说冰淇淋的来历,应填:关于冰淇淋的来历。
18.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短句变长句,首先确定一个基准句,作为主干句,如以“这是符合逻辑的推论”为基准句,化为主干句“符合逻辑的推论是……”;
然后把其它分句化为主干句的修饰语,此处用“马可·波罗这位来自威尼斯的探险家在中国品尝过冰冻甜点却没有从中国带任何烹饪或冷冻技术到意大利”替代“这”。
最后按照逻辑顺理句子顺序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九水汇为巨湖,水面①_______,悠缓漾颤如琴弦,看去平静。它将射阳湖迁变的往迹湮泯了。早先,这里是一片浅海湾,战国之后,长江淮河涌来,水挟泥沙,积留于入海口。堤堰在岸流与海浪相激之中隆起了,逼远了海。射阳湖向海而生。一千多年后,黄河涌来了,如②_______,一派狂肆。在它面前,淮河也要惧惮三分,匆忙让出河槽,容它流向大海。那泥沙更是冲叠得猛,淤积得厚,把射阳湖隔作一个潟湖。沙坝拦腰横阻,几乎断了湖和海的关联。
龙珠楼头,是眺览湖景的佳处。九水汤汤而来,③_______,丛生的芦苇更是从四围浮升起漫天的绿。无边之绿,水上的青纱帐!芦苇的歌唱,随第一缕风开始。天风吹荡,芦丛宛如巨大的排箫,形成雄壮的声浪。每一根芦苇都加入自然的合唱,这歌声那么清越、激扬、昂奋,又那么秀恙、真纯、质朴。我好像听到了童年的歌咏。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 下列句子中的“好像”,与文中加点词语“好像”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通常大家要吃些粗粮,好像玉米、小米。
B.我的心好像变成了一块石头使劲地向下坠着。
C.他们俩一见面就好像是多年的老朋友。
D.她的眼睛好像星星,那么闪亮、闪烁。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天风吹荡,芦丛发出雄壮的声音。每一根芦苇都加入自然的合唱,发出清越、激扬、昂奋、秀美、真纯、质朴的歌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
19 ①波光粼粼 ②万马奔腾 ③气象万千
20. C
21. ①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芦丛比作排箫,将风吹芦丛形成的巨大声音比作波浪,更形象地突出了其声音的洪亮、雄壮;②原句将“清越、激扬、昂奋”和“秀美、真纯、质朴”两类形容词分列在两句中;改句则放在一句中,不能突出其中的区别。
【解答】(1)①由“悠缓漾颤如琴弦,看去平静”可知水面平静,微波荡漾,可填“波光粼粼”。波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指水波被阳光照射到的样子。
②语境是指黄河涌来的气势,由“一派狂肆”可知气势澎湃,可填“万马奔腾”。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
③语境是眺望湖景看到的景色,由“丛生的芦苇更是从四围浮升起漫天的绿。无边之绿,水上的青纱帐”可知景色优美,可填“气象万千”。气象万千: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
(2)文中加点词语的“好像”表示推测、联想。
A.表示举例。
B.表示比喻。
C.表示推测、联想。
D.表示比喻。
故选:C。
(3)原句运用比喻句,本体是“芦丛”,喻体是“排箫”,本体是“风吹芦丛形成的巨大声音”,喻体是“波浪”,两组比喻更形象地突出了其声音的洪亮、雄壮。
原句把“清越、激扬、昂奋”和“秀美、真纯、质朴”用“那么……,那么……”的句式分成两组,突出了芦苇声音的激昂和朴实,把几个词语放在一起,不能突出芦丛发出声音的差别。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3年8月30日,华为mate60、mate60pro手机发售引起世界轰动。面对美国不惜举全国之力并联合其他国家的打压,长达3年多的政治逼迫、技术封锁、芯片断供……华为依然绝不低头,越挫越勇,奋起直追。新款华为mate60、mate60pro手机一经问世,震惊全球——卫星电话、超可靠玄武架构、第二代昆仑玻璃、麒麟9000s国产芯片、鸿蒙4.0操作系统……中国技术走向科技高峰,无惧封锁,不断突破。
材料二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企业突破技术封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正是坚持独立自主的一种体现。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无惧被封锁,愈挫弥坚求突破。
2.自立自强,不可阻挡。
3.科技自主,突破封锁。
4.打铁还需自身硬。
5.自主创新,自立自强。
【例文】
愈挫弥坚显精神
华为从至暗时刻中冲出层层封锁,不断突破一次次围堵,成为中国科技行业一颗璀璨的明星。能够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低头,越挫越勇,奋起直追,源于骨髓里涌动的自立自强,不屈服于黑暗的血液。正是“直面惨淡的人生”,才会韬光养晦,独立自主谋发展以实现企业梦想,展示中国科技企业的精神。“华为传奇”为每个人带来很好的启示:要成就不一样的人生,彰显不一样的精神,唯有直面挫折和苦难,不失自我,砥砺前行。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既然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能永远都是阳光坦途,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好迎接挑战、直面困难的准备。困难与挫折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言,它是一把双刃剑,懦弱者遇到时,会怨天尤人、缴械投降;勇敢者经历时,内在的斗志和潜能会被激发出来,迎难而上、奋力抗争,以求突围。不一样的态度,不一样的命途。苏武卧雪牧羊十几载,几度性命不保,但是凭借强大的意志力,与困难作斗争、与挫折相抗衡,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的真意。如果不是自立自强、不失自我,苏武就不可能青史留名。
个人如此,国家发展也不例外。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从一穷二白中起步谋发展、搞建设,西方列强围堵打压,想得到他们的援助痴心妄想。如何从积贫积弱中突围?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面临的严峻考验。一场场血雨腥风的突围、一次次战争的洗礼淬炼出中国人不屈服困难与挫折的精神与意志。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唯有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路。正是凭借着韧劲与毅力,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攻坚克难,才有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
没有永远的五风十雨,也没有永远的一马平川,每一个行走者用双脚丈量大地以感受大地厚重的时候,泥泞与坎坷不可避免,跌倒了,不是退缩不前,而要正视脚下的路,调整心态,积极应对。只有经过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的反复锤炼,才能像华为一样扬眉吐气于世界。
新时代的年轻人,生活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唯有自立自强,矢志前行,才能探索出一条自己的人生路,才能欣赏到别样的风景,成就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