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酸和碱 单元同步训练卷
一、单选题
1.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硫酸,该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P点时的溶液呈碱性 B.N点时的溶液呈红色
C.N→P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D.M→P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
2.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被蚊虫叮咬后涂抹炉具清洁剂减轻痛痒 B.西瓜汁比苹果汁酸性强
C.鸡蛋清和牛奶都显碱性 D.胃酸过多的人应该少饮苹果汁
3.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序号 实验 现象
A 将NaOH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 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D 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FeCl3溶液 产生黄色沉淀
A.A B.B C.C D.D
4.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合理的是
A.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溶液的酸碱性时,要将试液的胶头滴管伸入待测溶液中
B.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沿容器壁注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
C.蒸发食盐水时,将食盐水全部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D.闻浓盐酸的气味时,将鼻子尽量凑近试剂瓶口去闻
5.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的溶液中含有相同的氢离子
B.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则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C.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则氢氧化铜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6.一些食物近似pH如下表
食物 葡萄 牛奶 面汤 苹果汁
pH 4.0~4.4 6.3~6.6 7.6~8.0 2.9~3.3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食葡萄 B.面汤属于酸性食品
C.葡萄和牛奶均为酸性食品 D.苹果汁酸性比牛奶强
7.物质的检验和除杂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为了达到目的,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硬水和软水 取样,观察颜色
B 区分和两种固体 取样,分别加水溶解,触摸烧杯外壁
C 除去溶液中少量的 加过量的镁粉,过滤
D 除去中的水蒸气 将气体通过足量生石灰
A.A B.B C.C D.D
8.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他在滤纸条上每隔一定距离滴一滴酚酞试液,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
①该实验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②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和棉花上的浓氨水都变红
③若试管放在冰块上,滤纸条上的酚酞试液也会变红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9.如图是某矿泉水标签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水质主要成分 ( mg/L)
偏硅酸(H2SiO3) 25.0-35.0 钾K+ 0.8-3.0 钠Na+ 1.7-5.8 钙Ca2+ 3.1-7.9 镁Mg2+ 1.6-7.1 溶解性总固体 50.0-120.0
pH值:(25℃) 7.1-7.6
A.该矿泉水是混合物 B.可用肥皂水区分该矿泉水的硬度
C.该矿泉水呈酸性 D.H2SiO3中Si的化合价为+4价
10.小红同学在家中用pH试纸测得了食盐水、石灰水、汽水、食醋四种物质的pH。如果把小红测得的结果用如图表示出来(a、b、c、d各表示一种物质的pH),则pH为d的物质是
A.食盐水 B.石灰水 C.汽水 D.食醋
11.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氯化钠放入水中,很快就“消失”了 氯化钠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
B 溶液间的反应比固体间的反应快 参加反应的粒子在溶液中接触机会比在固体中多
C 稀盐酸、稀硫酸均显酸性 溶液中都含有氢元素
D 蔗糖溶液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A.A B.B C.C D.D
12.一些物质的近似pH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鸡蛋清和肥皂水均为碱性 B.苹果汁的酸性比葡萄汁强
C.胃酸过多的人应该多吃苹果 D.葡萄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13.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分子、原子均不显电性,则不显电性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14.同学们在实验室中利用无色溶液a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无色溶液a中的溶质一定属于碱
B.步骤中胶头滴管每次使用后应洗净
C.步骤所得的无色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D.步骤中析出的固体一定是氯化钠
15.天宫课堂中,宇航员通过实验呈现了“奥运五环”,实验中使用了指示剂——溴百里酚蓝,溴百里酚蓝溶液在不同环境中的显色情况如下:
溶液 中性溶液 碱性溶液 酸性溶液
颜色 绿色 蓝色 黄色
下列溶液能使溴百里酚蓝溶液变为黄色的是
A.氯化钠溶液 B.盐酸溶液
C.氢氧化钾溶液 D.碳酸钠溶液
二、非选择题
16.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冰箱中放活性炭除去异味,这利用活性炭的 性。的稀盐酸中溶质是 (填化学式);
(2)蚕丝中含有桑色素(化学式:),氧元素的存在形态是 (选填“游离态”或“化合态”),桑色素的摩尔质量为 ,桑色素中约含有 个氢原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3)用生石灰做干燥剂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4)利用太阳光人工合成燃料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7.U形管在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一:探究分子的性质 实验二:验证氧化钙的性质 实验三: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实验四: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
(1)实验一: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
(2)实验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三:能证明金属活动性Fe>Cu>Ag的现象是 。
(4)实验四:验证钢铁生锈需要 。
18.分类、类比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
(1)化学反应中有些反应没有明显现象,需要设计实验证明化学反应是否发生。请从反应物或生成物变化的角度,将下列实验中的A与 (填“B”或“C”)归为一类,依据是 。
A B C
(2)上述实验B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这样的反应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例如:
根据示例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是 ,又已知规律: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推测出Cl2、I2的氧化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
19.请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当我们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 有关;热天我们喝了冰镇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由此可知,要增大氧气在水中溶解度的方法是 、 。
(2)现有白纸,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A、10%的NaOH溶液;B、5%的硫酸溶液;C、5%的紫色石蕊试液。试设计出《“雨”落叶出红花开》的趣味实验:先在白纸上用玻璃棒蘸取 (填编号,下同)画上花,再蘸 画上叶,将白纸挂上墙,用 向纸上喷洒即可,实验的化学原理是 。
(3)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后变浑浊的原因是 。
(4)工厂常用稀盐酸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化学方程式为 ,观察到的现象为 。
(5)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铝、铁、铜、锌的金属活动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用量也相同).
通过观察,小明同学很快判断出锌、铁、铝活动性强弱,据你分析,小明同学做出判断依据是 。
20.请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硫()是引起 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由 种元素组成。
(2)通常情况下,铜长期暴露在潮湿空气中会生成铜绿[化学式为],这是铜与氧气、二氧化碳和 反应的产物。
(3)氢气是一种新能源,如图是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 (填微粒的名称)。
(4)如图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
①实验一中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②实验二中测定溶液pH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 ,读出pH。
③实验三中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A
6.B
7.B
8.B
9.C
10.B
11.B
12.C
13.A
14.C
15.B
16.(1) 吸附 HCl
(2) 化合态 302 6.02×1024
(3) 化合
(4)
17.(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CaO+H2O=Ca(OH)2
(3)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左侧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银丝表面无明显现象
(4)氧气/O2
18.(1) B 它们均是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验证化学反应发生
(2) 氯气/Cl2 Cl2>I2
19.(1) 压强 温度 增大压强 降低温度
(2) B A C 硫酸显酸性,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3)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氢氧化钙结晶析出
(4)
铁锈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5)铝片、锌片、铁片表面均产生气泡,且产生气泡的速率:铝片>锌片>铁皮
20.(1) 酸雨
2/两/二
(2)水蒸气
(3)
氢原子和氧原子
(4) 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将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电极上(或试管内)产生气泡,a试管内气体体积与b试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