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选修)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江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选修)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4 23:38:43

文档简介

江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
历史(选修)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2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C B D C C A A C D C B B D D C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B C D A C B D C B C A C D B C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3题,共36分。其中,第33、35题11分,第34题14分。
33.(11分)
(1)特点:(3分)
①结构上以汉族文化为主导,双向发展;
②方式上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流,兼有移民、战争等交往;
意义:(5分)
①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②促进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为元朝进行彻底的统一做铺垫;
③加快一些民族与地区的封建化进程;
④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与进步;
⑤为元明清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主要内容:(3分)
①充分认识国家“大一统”是民族“大一统”的重要前提(或答两者关系均可);
②民族“大一统”方式多样,以相互交流学习为主;
③强调德政是维护和巩固民族“大一统”的重要保障。
34.(14分)
【示例】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国家富强成为全民族共识的“新时代”内涵,其内涵的变化体现各阶层对“新时代”的价值诉求和政治主张。(2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新时代”的内涵为君主立宪;(2分)《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新时代”的内涵为民主共和;(2分)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开始转入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代”;(2分)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危机加深,各阶级团结一致进入抗日救亡的“新时代”;(2分)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进入了“站起来”的“新时代”。(2分)
“新时代”内涵的变化,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与中国的近代化的历程,提升了国家民族自信。(2分)
35.(11分)
(1)特征:(4分,任答4点4分)起源于印度;时间具有长期性;进程具有阶段性;呈先慢后快趋势;范围具有区域性。
(2)原因:(5分,任答5点5分)独立战争的胜利;民族意识的增强;生产工具的革新;种植园制度的建立;国内外市场扩大的需要;对印第安人的驱逐和非洲奴隶的强迫劳动。
(3)意义:(2分)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和文明交流;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近代工业化进程。江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学情调研
历史(选修)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
选择题答案按要求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纸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上的相应区域内,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3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4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 258 万年至 1 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
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姜寨聚落周围是垛沟,良渚古城周围是城墙。对比分析下面两图,从防御的角度看, 良渚古城城墙的构建说明
A.国家已经产生 B.阶级分化明显 C.部落纷争常态 D.初始文明出现
封建制把许许多多独立分散的氏族、部族组织用血缘宗法关系联系起来,“以藩屏周”,地方诸侯都要宗周,周天子的政令下达到诸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成为华夏民族--种共同承认的政治观念。材料说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打破宗法血缘关系 B.造成了初步的政治大一统C.加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推动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下表为东周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
时间 事件
公元前 453 年 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
公元前 403 年 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
公元前 334 年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公元前 288 年 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A.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C.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D.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墨子要求人们顺应天意,认为“顺天意得赏”“反天意得罚”;主张“万事莫贵于义”
“有义则治,无义则乱”: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提出选贤任能。这些主张
A.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色彩 B.强调了重义轻利的理念
C.呼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D.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汉文帝时,政府为南越王赵佗修治祖坟,给赵佗在故乡的兄弟以尊官厚赐,最终赵佗答应取消帝号,恢复藩属关系。据此可知,该举措
A.对南越开始行使行政管理 B.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C.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政策 D.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 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A.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C.佛道两家发展为时代主旋律 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
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这反映了
A.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 B.唐都长安的国际化程度
C.唐对周边的强大吸引力 D.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
明朝人王圻曾言:“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不许互市矣。”这表明,在明代朝贡贸易中
A.市舶司是官民贸易的桥梁 B.民间海商是其贸易主体C.中外互市依托朝贡而存在 D.政府积极招徕各国入贡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人行两步,而我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表明林则徐
A.学习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B.已摒弃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C.要求军事改革应对边疆危机 D.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
11.1867 年夏,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赵烈文做此判断的依据是当时
A.各军阀拥兵自重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地方独立性增强 D.西方经济文化侵略深入
12.1875 年,福建按察使郭嵩焘在奏折中说:“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故欲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谓其本未遑而姑务其末者。”这一见解
A.坚持了“中体西用”的理念 B.表现了对中西体制的省察 C.助推了洋务运动走向深入 D.揭示了西方富强全部密码
13.下图是 2020 年 8 月中国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事件
A.率先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B.反映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新动向 C.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丰硕 D.折射中共领导中国革命走向高潮
14.下表为 1933 年中央苏区部分商品进出口的关税税率表。据此可知,苏区关税征收在当时
出口货物 进口货物
货物 税率 货物 税率
竹 3% 西药 3%
木 3% 酒 50%
家禽 5% 洋参 100%
煤 30% 盐 免税
米谷 50% 铁 免税
注:此处关税指中央苏区和国民党统治区贸易中需向苏区缴纳的税种。
A.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B.旨在增加苏区财政收入
C.保障了战略物资的供应 D.有利于巩固根据地政权
15.1942—1944 年的三年中,陕甘宁边区农民所交的公粮,1941 年占总收获量 13.58%,
1942 年降为 11.4%,1943 年降至不足 9%。从 1943 年起,敌后各根据地机关一般能自给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只占总收入的 14%左右。这反映出抗日根据地
A.土地改革提高农民积极性 B.为百团大战提供物质基础C.获得国民政府的财政支持 D.重视解决人民的民生问题
右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英国表示要给予中国“法律上的承认”,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向苏联施压,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缔约在即,毛泽东提出对中英建交谈判“拖一下”方针。中英最终于 1954 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
A.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普惠性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18.1961 年,法国官员访华时表示,中法建交必须在阿尔及利亚问题解决之后。陈毅外长回答说:我们对中法建交可以等待,但我们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支持,将一直持续到他们的独立斗争取得胜利为止。这说明中国致力于
A.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
C.支持世界非殖民化运动 D.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9.1982 年,宪法修改委员会根据全民讨论中提出的大量意见和建议,对讨论稿进行了大量的、多方面的修改,形成了宪法草案修改稿,修改稿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原则批准。这表明,1982 年宪法
A.推动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B.适应改革开放时代需求C.为民族复兴奠定法制基础 D.具有最广泛的民意基础
20.2023 年 4 月 24 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逐梦星辰的梦想一直都是人类的追逐, 当前太空全球经济达万亿美元,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A.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B.商业航天威胁国家航天安全 C.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D.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这表明
A.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 B.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C.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D.婆罗门掌握古印度经济大权
阿伊哈努姆城(今阿富汗东北部)建于公元前 3 世纪末,城中德尔菲神殿上用希腊文刻着“童年时,听话;青年时,自律;成年时,正义;老年时,智慧;死去时,安详”的箴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 303—前 232 年)颁布的一些法令都会附有希腊文译文。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印证
A.“丝绸之路”促进了希腊文化向亚洲传播B.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欧亚文明交流互鉴 C.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观念被普遍接受D.古代希腊文明在文明交流中的中心地位
右图为西欧封建制度示意图。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最准确的是
A.国王是实际的最高统治者 B.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 C.封臣无条件地效忠于上级封君D.领主与附庸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中古时期,西欧司法审判中盛行“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 世纪初,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中的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并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出
A.教会特权逐渐被打破 B.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与传播
C.裁决审判逐渐世俗化 D.自然法的精神在发展与普及
25.1693 年,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个部分,强调“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主张从儿童的衣、食、住、行,以及加强锻炼入手,以增强他们的体质,促进身心和谐的发展。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日益工业化的社会诉求 B.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C.启蒙运动高潮出现 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成熟26.下图是欧洲帆船的发展概况图。据此可知
A.欧洲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 B.阿拉伯帝国垄断东西贸易C.文化交流有利于技术发展 D.新航路开辟推动技术进步
27.1837 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请愿书——《人民宪章》,随后全国宪章派协会宣告成立,提出“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它的宗旨是追求下院的彻底改革,同时认为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1848 年请愿活动遭到镇压,国会也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英国内阁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该则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
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B.宪章运动提高了工人经济地位C.议会与内阁政治上共进退 D.英国反封建专制斗争的艰难性
28.右图是 1901 年 4 月刊登于美国时政周刊《PUCK》的漫画。现实中的美国刚刚在美西战争中获胜,画中的“美国”正在尝试扮演新角色,对镜试戴一顶轮船样式的帽子,轮船炮筒上分别写着“陆军”和“海军”,喷出的黑烟写着“扩张”。材料直接反映出美国
A.推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B.成为超越英国的工业强国C.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D.海陆军并举密谋发动一战
29.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改革不仅没有结束阶级与阶级斗争,反而使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加强,只要资产阶级在一个国家内被推翻后还在国际范围内用十倍的力量加紧向社会主义进攻,这种专政就是必要的。这表明新经济政策改革
A.遭到西方列强武装干涉 B.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目标
C.与马克思的构想相背离 D.严守无产阶级专政根基
30.1958 年,美国国会通过《航空航天法》,成立了航空航天局。同年 9 月,美国通过《国
家国防教育法》,扩大对中小学教育等的资助以及改进科学与数学教育。美国还建立了大批国家实验室,形成以国防为主的研究开发体系。据此可推知
A.美国在国际科技领域居领先地位 B.科教发展受国家内外政策的影响C.国防是美国科教政策的唯一目的 D.科技革命取决于政府的大力干预
31.1970 年之前,以埃克森、美孚等为首的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国际石油市场税率及原油标价权。1971 年,包括伊拉克、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在内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与跨国石油公司签订协议,开始获得了原油标价权,旧的国际石油机制逐渐瓦解。这表明
A.区域经济集团化有所加强 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D.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兴起
32.由于美国挑起贸易战,2018 年美国农民净收人同比下降 16%;美国的服装和鞋类协会、消费者技术协会等也纷纷控诉,“提高关税只会惩罚美国的农民、企业和消费者”。由此可见,贸易战
A.顺应了跨国公司的扩张需求 B.损害了美国社会各阶层利益 C.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D.暴露了联邦政府行政能力缺陷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含 3 题,共 36 分。其中,第 33、35 题 11 分,第 34 题
14 分。
33.(11 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保机建国后,不少汉族农业人口流入,对流入汉民筑城以居之,“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契丹人渐渐由原先“衣皮食肉”变得喜好穿着丝、麻制品。辽朝境内的陶瓷制造业兴起,产品风格与造型多样,有中原式器型,也有极具契丹特色的契丹式器型。在唐代时已经有渤海人衣汉族服饰情况,在同契丹族接触后,也出现穿着带有契丹族服饰风格的渤海人。契丹统治者以儒家经典教授诸生,还开科取士。圣宗更是将以儒家政治学说为指导的《贞观政要》奉为圭臬。辽朝统治者效法汉人制定相关礼仪,逐渐将本民族特有之礼制与汉人礼制相结合,形成新的符合实际需要的礼仪制度。
——摘编自李蕊怡《从辽朝内民族交融看“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 雍正认为如果没有国家“大一统”,民族之间就会充满矛盾,以致彼此诋毁, 相互排斥,“北人诋南为岛夷,南人指北为索虏”。各民族只有在统一政权之下,“交相做勉,共遵荡平正直之王道”,才能形成新的民族“大一统”意识。雍正认为“柔远之道, 分疆与睦邻论,则睦邻为美。畏威与怀德较,则怀德为上”。雍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观念深有体悟,认为“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德足以君天下,则天锡佑之以为天下君”。在雍正看来,清朝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大一统”,“海隅日出之乡,普天率土之众,莫不知大一统之在我朝”。
——摘编自宫岩、武雪彬《雍正民族“大一统”思想与清代国家治理的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朝内民族交融的特点及意义。(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民族“大一统”思想的主要内容。(3 分)
34.(14 分)“新时代”一词是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国家意识生成之后,在中国出现的具有政治、社会和文化符号意义的概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时代”内涵的变化
时间 内涵
20 世纪初 君主立宪的“新时代”
1911 年前后 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20 世纪 20 年代 实现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1931 年 抗日救亡的“新时代”
1949 年 进入“站起来”的“新时代”
——摘编自史宏波、黑波《近代以来“新时代”概念之考辨》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时代”内涵的变化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
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5.(11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材料二 棉花栽培在 17 世纪早期就被引入北美,但直至 19 世纪美国棉花种植才大获成功。从殖民统治中的脱离,为获得新生的美国重新缔造了产业前景:在所称的“本土纺织观念”的影响下,任何一种能通过纺纱和织布取代英国进口纺织品的纤维原料,都会被认为是好东西。但在美国生长的短纤品种,不能用传统轧棉机器进行轧花。1794 年,伊莱·惠特尼推出了一种新的轧棉机,极大地减少了清理棉花所需的劳动力。19 世纪初,棉花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马州的建立,使森林被砍伐,美洲原住民常常被武力逐出他们的土地。印第安人生活的社会结构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随着棉花开拓地的扩张,大量非洲奴隶被卖到如同“一座小地狱”的南方,奴隶们通过砍伐森林建立棉花种植园以满足正处于工业化当中的欧洲的需要。终于,美国成为了闻名的“棉花王国”。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棉花栽培传播的特征。(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 世纪美国成为“棉花王国”的原因。(5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栽培传播的世界意义。(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