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说课活动。我所说的课题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我从以下方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思想。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三个性质。这三个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很重要,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教材中设计的“思考”“探究”等活动,体现了课改的精神,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
(2)智能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对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实际问题的深入和解决向学生渗透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及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突破关键:通过观察电脑演示、度量等方法,让学生自己确认平行 线的性质公理的存在性和正确性;并通过讲解及练习解决平行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在做中学”,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所以,我确定如下教法和学法:
1、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 改变以往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活动与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平行线的性质。可采取引导发现法、讨论式、启发探索、主体互动相结合的教法。
2.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历“观察--猜想--实验--归纳--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大容量和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顾平行线的判定。(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同时,开门见山较直接地提出了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实现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二、探究新知:
(1)、画平行线: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利坐标纸或用方格或笔记本上的横线画两条
平行线a∥b。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
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问题1:如何得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如可随意画1条直线c与两条平行线相交,
标出如图的角。
分小组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角 ∠1 ∠2 ∠3 ∠4
度数
角 ∠5 ∠6 ∠7 ∠8
度数
【提问2】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否将我们发现的结论给予较为准确的文字表述
写出我们的猜想: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如果直线a、b不平行,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设计意图]:此处运用测量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结论,体会数学结论得出来自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归纳—验证”的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及学生创新、合作、探究的能力。
3.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小组讨论并回答,老师要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关系来得出平行,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得角的关系”
5、思考:你能用性质1,即“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道理吗?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如下:
如图2,因为a∥b
所以∠1=∠2( )
又∠3= (对顶角相等)
所以∠2=∠3
类似地,对于性质3,你能说出道理吗?
多媒体演示,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填空。
[设计意图]:揭示三个性质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同时也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逐步进行简单的推理。
6、应用新知:【大屏幕】例1:AB∥CD,∠1= ∠3 ,你能说出图中直线AC与BD的位置关系吗 试一试,并说明理由。
例2:如图,平行光线AB、DE照射在平面镜上,经反射得到
光线BC与EF,已知∠1= ∠2, ∠3= ∠4,则光线BC与EF
平行吗?为什么?
例题的教学步骤: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②、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③、教师适当分析;④、教师示范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本题有一定的逻辑性,学生先分组合作交流回答本组解法,然后我来以提问的方式来降低难度,本题的解题过程可作出示范,但一定要注意书写的规范,这个问题可帮助学生突破本节难点。
三、课堂练习: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了快速抢答、是真是假、猜猜看、填空、数学游戏五个栏目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以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小结梳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这节课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区分清楚吗?
学生自己先归纳后叙述。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将本节课学的知识与前一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整理。有利于学生加以区分和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教科书25页习题5.3第2、3、4题。
(2)、如图,AB∥CD,∠1=45°
∠D=∠C依次求出∠D、∠C、∠B的
度数。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的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巩固、反思、提高学习过程的习惯。
六、板书设计:
5.3平行线的性质(1)1.平行线的性质探究:性质1: 例题: 练习: 性质2: 性质3: 2.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l1
l2
1
2
3
4
5
6
7
8
l3
a
b
1
3
2
1
C
3
A
D
B
2
1
C
D
B
A
4
2
3
1
F
E
D
C
B
A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