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可见,书籍对于我们来说,何其重要!那么,我们该怎样有效地读书?读书有哪些好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翻阅培根的随笔华章,研读马南邨的生活杂记,定会受益匪浅。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统筹(chóu) 藻饰(zǎo) 诘难(jié)
聪颖(yǐng) 滞碍(zhì) 阐证(chǎn)
劝诫(jiè) 王粲(càn) 豁然(huò)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文中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狂妄自大:放纵骄恣,自高自大。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
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3.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一)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交流点拨】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3.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交流点拨】对比论证:正反说理,全面有力。【交流点拨】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4.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交流点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二)深层探究
1.文本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入组点拨。)
本文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交流点拨】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2.语言品析
(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交流点拨】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三)写作特色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①运用比喻论证。
例如,“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一句,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证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运用排比论证。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运用对比论证。
例如,文章开头从下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这样写,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2.文体链接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一)整体感知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交流点拨】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交流点拨】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交流点拨】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做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做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交流点拨】“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二)深层探究
1.文本探究
(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交流点拨】“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而是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3)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交流点拨】书要反复读。2.语言品析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交流点拨】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竽充数”辩。【交流点拨】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就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就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本课视频入口15* 短文两篇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可见,书籍对于我们来说,何其重要!那么,我们该怎样有效地读书?读书有哪些好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翻阅培根的随笔华章,研读马南邨的生活杂记,定会受益匪浅。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统筹(chóu) 藻饰(zǎo) 诘难(jié)
聪颖(yǐng) 滞碍(zhì) 阐证(chǎn)
劝诫(jiè) 王粲(càn) 豁然(huò)
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文中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狂妄自大:放纵骄恣,自高自大。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曲解: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
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
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3.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一)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交流点拨】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②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交流点拨】对比论证:正反说理,全面有力。
3.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4.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二)深层探究
1.文本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入组点拨。)
本文用了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交流点拨】①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2.语言品析
(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三)写作特色
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①运用比喻论证。
例如,“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一句,运用比喻论证来论证读书和经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运用排比论证。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运用对比论证。
例如,文章开头从下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这样写,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谈读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文体链接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一)整体感知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做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交流点拨】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读马克思著作做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二)深层探究
1.文本探究
(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交流点拨】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2)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交流点拨】“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而是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3)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交流点拨】书要反复读。
2.语言品析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交流点拨】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不求甚解
马南邨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竽充数”辩。
【交流点拨】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就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就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课件22张PPT。第四单元 探索求知道路 15.短文两篇1.走近作者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当代作家。著有《燕山夜话》等。
2.主题解说
《谈读书》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
《不求甚解》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确主张。4.学法点津
议论文中的论据
①准确判断论据类型。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②清晰表述论据的作用。答题格式可表述为:用……论据,证明了……(一般是此论据所在段落的论点),有……效果(典型、有力、充分、有说服力等字眼)。
③准确概括事实论据。事实论据的概括同记叙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一样,即谁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叙述时要倾向于论点)
④调动积累补写论据。所补论据从逻辑上与论点一致,能有力地证明论点;论据要真实,表述要准确,不能张冠李戴;事实论据的运用要简明扼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
【译文】 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感悟】 我们要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要读一些人文科学的书,也要读些自然科学的书。(xiá) (jié) (jiáo) (zhì) (chǎn) (筹) (滥) (疵) (豁) B C 4.下面一段文字有两处语病。请先将病句找出来,然后进行修改。
①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②一个真正的读者就是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③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第____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2)第____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将“就是”改为“就要”,去掉“的过程”②③在“青少年时期”后添加“有没有”或“能否”。5.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观点:
论证方法: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6.仔细观察右面这幅漫画,完成下面题目。(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在这个网络时代里,传统阅读终究敌不过网络阅读,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网络阅读,不喜欢传统阅读。
(2)你喜欢哪种阅读方式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网络阅读,因为网络阅读方便快捷、内容广泛、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示例二:我喜欢传统阅读,因为传统阅读是一种反复咀嚼的精细阅读,能让我们深层次理解阅读内容。7.(2014,杭州)请你根据要求,在校园开展的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相关任务。
(1)下表是某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阅读的数据材料,请你从“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时长”中各得出一条结论。①2013年较2012年,人均阅读量有所增加或纸质书阅读量高于电子书阅读量。
②2013年较2012年,手机阅读时间增加,而纸质阅读时间减少或人均手机阅读时间长于纸质阅读时间。(2)阅读量应当关注,阅读内容也值得重视。你的班级将举行一次“我们该读什么书”的专题讨论会,就作家毕淑敏和汪曾祺的不同阅读观开展讨论。请你准备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毕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磨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
汪曾祺: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什么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认同毕淑敏的阅读观,因为阅读名著更能提升素养,启发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深入的思考。认同汪曾祺的阅读观,因为阅读杂书可以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广泛认识世界。 (3)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采蜜人: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10.文章是怎样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含义的?你认为四个“难道”句式相对于一般句式有怎样的优势?
由形到神揭示白杨树的不平凡,最后点明象征意义,水到渠成;四个“难道”(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达到了高潮。 阅历与读书(2014,河南)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9.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0.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11.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第②段。歌德的话论证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中考作文“豹尾”五法
一、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收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
二、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再如《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睛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又如《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四、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句、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如《每逢佳节》一文结尾引用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结尾新颖,感情真挚,点明了思念海外亲人的题旨。
五、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微笑着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