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谈起三国里的风云人物,我们如数家珍。特别是曹操,大家仍然记忆犹新。曹操是个性格很复杂的人,他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充分反映了他猜忌的性格。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那么,杨修这样一个“恃才放旷”的人,数犯曹操之忌,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对此,你有哪些思考?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概括典型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讨杨修的死因及做人的启示。
4.培养、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教师播放视频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啊,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多少英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庖官:厨师。
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禀请:向上级或长辈报告事情,请求指示。禀,禀报、禀告。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不置褒贬:不评价好坏。食讫:吃完。讫,完毕。
佯:假装。
谮:诬陷,中伤。
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
惑乱:使迷惑混乱。3.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地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4.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的最后阶段。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等待时机。但终因蜀兵据险固守、无机可乘,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整体感知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交流点拨】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交流点拨】①鸡肋事件。②改建园门。③分食酥饼。④语破奸心。⑤轻视吴质。⑥教植斩吏。⑦巧作答教。2.课文围绕杨修数犯曹操之忌写了哪几件事?试着概括复述。【交流点拨】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可以说是层层加深,直至杀死了杨修。3.找出六个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中,曹操心理反应的词语。【交流点拨】第一部分(①~③):曹操借“鸡肋”一事,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杨修。
第二部分(④~⑨):作者运用插叙的写法,截取了六件事说明了杨修被杀是曹、杨之间的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部分:(⑩~?):曹操不顾实际出兵,大败,只好退兵。4.再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5.课文中哪些情节是顺叙?哪些是插叙?它们各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前三段和后三段是顺叙;中间六段是插叙。顺叙是以“现在时态”正面讲述故事的发生发展,一般是叙事的主体;插叙是把时间闪回到过去,补充一些情节,给“顺叙”提供背景或强化其合理性。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七个材料的前后顺序,分析插叙与倒叙的区别。【交流点拨】插叙: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的部分安排在顺叙的过程之中,位置居中。插叙的目的,有时是为了对某事件做注释、说明,有时是为了突出主题。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果提到开头来说,然后再顺叙全文的中心事件,最后再回到倒叙与顺叙接榫的地方上来,结束全文。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叙述顺序上的变化,位置在前。1.复述故事比赛。
2.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复述故事的形式,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情节,接着我们来深入探究这些故事里所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人物赏析
1.再读课文,由文中写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再结合杨修与曹操的表现,分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交流点拨】曹操借故梦中杀人,暴露出残酷与多疑的本性;对杨修的忍耐,杀侍卫后的痛哭,“佯怒夏侯惇”,厚葬杨修,又表现出狡诈虚伪的性格特征。
曹操性格:嫉贤妒能,狡诈虚伪,老谋深算。
曹操梦中杀人,修指出“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写出了杨修的聪明,也暗示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梦中耳”形象地写出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的神态。在吴质事件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写出杨修聪明机敏,却办事不严密的特点,“径来”一词,将得意洋洋的杨修写得栩栩如生。随意与轻狂的杨修形象跃然纸上。
杨修性格: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用原文回答。【交流点拨】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3.结合前面所分析的,依据课文,总结归纳杨修被杀的原因。【交流点拨】依据这篇课文,可以归纳出杨修被杀的三个原因:
①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②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担心他左右自己的家事。
③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如何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交流点拨】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用人唯才,抑制豪强。精兵法,善诗歌。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了他的坏处,给许多读者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完全有必要加以澄清,要把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区别开来。因为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早已脱离历史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创作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知识链接: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本课视频入口1本课视频入口2本课视频入口318 杨修之死
谈起三国里的风云人物,我们如数家珍。特别是曹操,大家仍然记忆犹新。曹操是个性格很复杂的人,他既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就充分反映了他猜忌的性格。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那么,杨修这样一个“恃才放旷”的人,数犯曹操之忌,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对此,你有哪些思考?
1.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概括典型事件,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讨杨修的死因及做人的启示。
4.培养、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师播放视频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啊,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多少英雄人物。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庖官(páo) 夏侯惇(dūn) 鸡肋(lèi)
主簿(bù) 恃才放旷(shì) 分食讫(qì)
佯装(yáng) 心恶之(wù) 大簏(lù)
伺察(sì) 谮害(zèn) 麾军(huī)
阜(fù) 绰刀(chāo)
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庖官:厨师。
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禀请:向上级或长辈报告事情,请求指示。禀,禀报、禀告。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不置褒贬:不评价好坏。
食讫:吃完。讫,完毕。
佯:假装。
谮:诬陷,中伤。
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反应快,口才好。
惑乱:使迷惑混乱。
3.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地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4.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的最后阶段。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等待时机。但终因蜀兵据险固守、无机可乘,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整体感知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记叙了曹操杀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2.课文围绕杨修数犯曹操之忌写了哪几件事?试着概括复述。
【交流点拨】①鸡肋事件。②改建园门。③分食酥饼。④语破奸心。⑤轻视吴质。⑥教植斩吏。⑦巧作答教。
3.找出六个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中,曹操心理反应的词语。
【交流点拨】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可以说是层层加深,直至杀死了杨修。
4.再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①~③):曹操借“鸡肋”一事,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杨修。
第二部分(④~⑨):作者运用插叙的写法,截取了六件事说明了杨修被杀是曹、杨之间的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部分:(⑩~?):曹操不顾实际出兵,大败,只好退兵。
5.课文中哪些情节是顺叙?哪些是插叙?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段和后三段是顺叙;中间六段是插叙。顺叙是以“现在时态”正面讲述故事的发生发展,一般是叙事的主体;插叙是把时间闪回到过去,补充一些情节,给“顺叙”提供背景或强化其合理性。
杨修之死
罗贯中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七个材料的前后顺序,分析插叙与倒叙的区别。
【交流点拨】插叙: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的部分安排在顺叙的过程之中,位置居中。插叙的目的,有时是为了对某事件做注释、说明,有时是为了突出主题。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果提到开头来说,然后再顺叙全文的中心事件,最后再回到倒叙与顺叙接榫的地方上来,结束全文。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叙述顺序上的变化,位置在前。
1.复述故事比赛。
2.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复述故事的形式,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情节,接着我们来深入探究这些故事里所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点。
人物赏析
1.再读课文,由文中写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再结合杨修与曹操的表现,分析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曹操借故梦中杀人,暴露出残酷与多疑的本性;对杨修的忍耐,杀侍卫后的痛哭,“佯怒夏侯惇”,厚葬杨修,又表现出狡诈虚伪的性格特征。
曹操性格:嫉贤妒能,狡诈虚伪,老谋深算。
曹操梦中杀人,修指出“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写出了杨修的聪明,也暗示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梦中耳”形象地写出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的神态。
在吴质事件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写出杨修聪明机敏,却办事不严密的特点,“径来”一词,将得意洋洋的杨修写得栩栩如生。随意与轻狂的杨修形象跃然纸上。
杨修性格: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用原文回答。
【交流点拨】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结合前面所分析的,依据课文,总结归纳杨修被杀的原因。
【交流点拨】依据这篇课文,可以归纳出杨修被杀的三个原因:
①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②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担心他左右自己的家事。
③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杨修之死→
如何评价曹操其人和小说中曹操的形象?
【交流点拨】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用人唯才,抑制豪强。精兵法,善诗歌。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而《三国演义》却主要强调了他的坏处,给许多读者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完全有必要加以澄清,要把小说人物和历史人物区别开来。因为小说中的曹操形象,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早已脱离历史真人真事的限制,而被创作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
(知识链接: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三国演义》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课件23张PPT。第五单元 品味古典名著 18.杨修之死1.走近作者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2.主题解说
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的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的情况,记叙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原因和经过,生动地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刻画了杨修“恃才放旷”的思想性格,也揭示了曹操既虚伪奸诈又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4.重点聚焦
师:杨修为什么被杀?
生甲: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生乙: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生丙: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5.素材积累
与《三国演义》相关成语
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
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才高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译文】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感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依仗 完毕 假装诬陷,中伤 守候 假装 直接 抓取 (代近侍)(代杨修) (代“欲立植为世子”这件事) (代曹操派来的人) (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知己知彼、知无不言) (无缘无故、平白无故)(恃才傲物、有恃无恐) (归心似箭、无家可归)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人们都认为曹操果然在梦中杀人。
(3)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才想起杨修说的话,随即将杨修的尸体收回进行厚葬,并且下令回朝。
(4)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曹操才指挥军队回战马超。5.品读下列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
(1)(操)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狡诈虚伪
(2)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奸诈
(3)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深谋远虑6.名著阅读。
(1)《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中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 ,“智绝” ,“义绝” 。
(2)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 ,钢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 (战役名),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
是曹操、周瑜。
(3)请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
①三顾茅庐
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曹操诸葛亮关羽赤壁之战(4)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有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等很多故事。其中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五件事情分别有:千里 、华容道义释 、过五关 、水淹 、败走麦城。
(5)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请结合《杨修之死》的有关内容仿照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处事勿学曹操阴险奸诈
下联:
(6)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到晋国司马炎灭了吴国,俘虏了吴王孙皓。司马炎叫孙皓坐时说:“朕设此座久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走单骑曹操斩六将七军做人勿效杨修恃才放旷。我早就想灭了吴国。7.益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颇负盛名的文化之乡。特别是这里留下了关于三国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某班开展以“益阳三国文化”为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材料一:吴蜀双方在益阳对垒争锋,留下了一批历史遗迹。如鲁肃堤、马良湖、关羽濑等。
材料二:益阳文人墨客历来喜欢以三国历史为题材吟诗作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民间通过讲故事、演花鼓戏、唱歌谣等方式反映三国历史。这些都成为益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信息收集】
以上两则材料透露出的共同信息是什么?
益阳有丰富的“三国文化”遗产。
(2)【社会调查】
在实地考察中,同学们发现许多三国遗迹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外地游客更不知道有这些名胜。请你就这一情况向益阳市人民政府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①加大对益阳“三国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对已损坏的遗迹进行有效修复。
②加大对益阳“三国文化”的宣传力度,并以此为契机开发益阳旅游资源。(3)【文艺汇演】
班上排练了益阳花鼓戏《单刀赴会》,在学校师生会上汇报演出,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作一个简短的开场白。(50字左右)
从介绍剧情,说明演出的目的、意义等角度说均可。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为了传承益阳民间艺术,弘扬“三国文化”,我班排练了益阳花鼓戏《单刀赴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曰,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8.刘玄德志在天下,为何却甘愿在下处后园种菜?
为防备曹操识破而被曹操所害。
9.曹操特意请玄德喝酒,是不是为了笼络玄德?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
不是,只是为了试探刘备;表现了曹操的老奸巨猾。
10.当曹操指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有何反应?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刘备十分惊慌而筷子落地,但并非他所说的是因为打雷的原因,而是被曹操一语道破,可见刘备反应极快,心计更胜曹操一筹。
11.本段可谓是曹操与玄德的一次没有兵刃的交锋,在这次交锋中孰胜孰负?说说你的看法。
刘备胜,曹操败。因为曹操被刘备的假象所迷惑,因而上当受骗。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刻画了很多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他还有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
刘备: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思想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艺术成就】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符合基本事实,又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