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对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的内容并没有直接 ( http: / / www.21cnjy.com )讲述,而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不再注重细菌和真菌主要特征知识的识记效果,而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细菌和真菌,个体微小,用肉眼难以看见。但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大量繁殖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菌落,通过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地区分细菌和真菌。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可形成一个菌落,通过菌落的数目可知单位面积内细菌或真菌的数量。因此,通过菌落的数量,可知各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
本节内容计划2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习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以及菌落的有关知识并制订探究方案;第2课时主要进行探究实验的展示与交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4. 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细菌和真菌培养熟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 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1.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
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培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变质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实物投影仪、培育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琼脂、培养皿、
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下列问题:
(1)馒头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
(2)腐烂的树枝怎么会长有木耳呢?
(3)营养丰富的牛奶和米饭为什么变质了?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
(1)存放久了的馒头会长出“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
(2)腐烂树枝上长出的木耳实际是真菌;
(3)牛奶和米饭变质了,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
师生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由此导入新课。
2.问题导入:
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活在哪里?”“同学们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吗?”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方案一:教师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该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由此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矛盾,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自然导入“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中培养。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①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同时使用的培养皿(或者试管等)也要进行高温灭菌。
②培养基经过高温灭菌,一定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
③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接种在培养基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再次污染;
④一般要将培养皿放在保持温度恒定的培养箱中进行恒温培养(如果没有培养箱,必须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培养)。
方案二: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怎么样才能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细菌呢?
引导学生要想肉眼看到细菌,必须培养细菌的菌落。教师播放录像,学生通过录像观察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提问:(1)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2)什么叫接种?
(3)配制培养基时为什么必须加入营养物质?
(4) 配制好的培养基为什么一定要进行高温处理?
学生观看完录像后,阅读教材“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步骤并小组内讨论,达成共识。
回答:(1)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中培养。
(2)将少量细菌或者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做接种。
(3)配制培养基时必须加入营养物质,是因为细菌和真菌中的绝大多数自己不能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
(4)配制好的培养基一定要进行高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灭菌的处理,因为经过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基内混有的其它细菌或真菌等杀死,只培养接种的细菌或者真菌,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因素的干扰。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质疑:我们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大量繁殖后的情景将会怎么样呢?由此进入菌落知识的学习。
学习目标二:观察菌落
教师为同学们分发3天前培养的细菌和霉菌菌落(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组培养皿),并多媒体展示不同形态的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回答: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提问:(1)什么是菌落?
(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描述,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1)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表列如下:
类别 大小 形态特点 颜色
细菌菌落 菌落较小 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多呈白色
真菌菌落 菌落较大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呈现出红色、褐色、绿色等不同的颜色。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要求学生能够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以进一步加深对不同菌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
质疑:菌落是同一种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吗?
学生积极思考,先小组内讨论,再班内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总结:菌落是指一个细菌或者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 ( http: / / www.21cnjy.com )眼可见的集合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变质或发霉的现象,这实际是细菌或真菌不断增殖的结果,我们肉眼看到的“变质”和“发霉”斑点就是菌落。不同的菌落具有不同的形态,其大小和颜色也不相同,以此可以区分细菌或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形态。
学习目标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课前准备: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经高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等
2.创设探究情景: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些环境中更多一些?哪些环境中少一些?哪些环境中没有?
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进入探究状态。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这一节课,你们想探究哪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你能作出哪些假设?你能否自行设计你们的探究方案?
3.设计探究方案:指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提示,完成下面的探究题目:
(1)你将选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你将怎样采集细菌和真菌?
(2)为什么要有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请讨论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3)培养皿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吗?
(4)设计观察记录的表格。
(5)展示并交流你们的探究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教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提示”部分,学生依据教材中的“提示”,先进行独立思考,小组成员之间再进行合作讨论,讨论设计实验中遇到的疑惑问题,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共识后教师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对在制定计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 ( http: / / www.21cnjy.com )神要及时评价和表扬。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总结出有关实验的注意事项,为实施实验做下铺垫。鼓励学生质疑并补充学生分组设计的具体方案,最后形成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4.合作探究,学生实施探究方案: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1)采集到细菌或真菌后,一定要将培养皿的盖再盖上,并且尽量地密封。
(2)注意设置对照实验,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必须放在同一环境中培养。
(3)接种后的培养皿尽量放在实验室的培养箱内,为了观察和记录的方便,也可自己带回培养,但要放在较温暖的室内。
(4)认真记录观察结果,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1.什么是菌落 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2.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有哪些?
3. 实验中,你采集细菌或真菌的过程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学生略作准备,完成老师的提问。
过渡: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各学习小组的同学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推进新课〗
各学习小组的代表按照抽签顺序,有秩序地发表演讲,展示交流自己的探究报告和探究
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质疑补充。
展示一:我们探究的问题是“手上有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细菌或真菌”。我们小组准备了两套同样的培养基,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用无菌棉棒轻擦手心,在编号为1号的培养基上轻轻涂抹,
接着盖上盖;而编号为2号的培养皿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任何变动。接着我们把两套培养皿放在同一个培养箱里培养,结果编号为1号的培养皿里长出了许多菌落(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而编号为2号的培养皿没有菌落。这说明我们的手上存在着大量的细菌或真菌,因此大家一定要注意讲究卫生,养成经常洗手的好习惯。
展示二:我们选定的环境是厕所和食堂。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验方案是:准备两套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质疑:从实物投影仪展示的实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果看,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这是因为食堂里食物多,营养物质丰富。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展示三: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 ( http: / / www.21cnjy.com )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套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这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展示四:我们探究的问题是“硬币上有没有细菌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准备了两套同样的培养基,将硬币放在编号为1号的培养基上轻轻按了一下,接着盖上盖;而编号为2号的培养皿没有作任何变动。编号为1号的培养皿里长出来许多菌落(实物投影仪展示实验结果),而编号为2号的培养皿没有菌落。
质疑:编号为2号的培养皿为什么没有菌落呢?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展开讨论,达成共识。
回答:编号为2号的培养皿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已经没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在这
个探究实验中,又一直处于密封状态中,所有没有菌落的形成。
展示五:我们探究的问题是“学校花园里和食堂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冰箱里哪里的菌类多”,我们把一个培养皿放在学校花园的草坪上,另一个放在食堂的冰箱里,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争相预测结果,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定一人予以解答:学校花园里的细菌和真菌多,那里潮湿、还有很多落叶作为营养;而冰箱里温度很低,不适合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一般情况下菌类是很少的。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还展示了自己用牛奶、柑橘、米饭做的探究实验。
提问: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通过探究,你认为什么样的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含量较多?
3.根据你的探究活动,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回答:1.细菌和真菌分布非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到处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端特殊的环境中,也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可以说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
2.温暖、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里细菌和真菌含量较多。
3.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水分、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质疑:氧气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是否也必须需要氧气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结论: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除了必需的基本条 ( http: / / www.21cnjy.com )件如水分、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外,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些特定的生活条件,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例如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的环境下才能良好地生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通过配制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熟悉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观察了菌落并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我们还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了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对细菌和真菌生活条件的了解,为我们消灭有害细菌,利用有利细菌为人类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许有的同学对细菌和真菌了解太少,往往会“谈菌色变”,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在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的细菌、真菌对人类、动物、植物有害,而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板书设计〗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果的展示。各学习小组推选本组的代表进行班内展示,效果显著。不同的小组展示方式不一样。特别是其中一个小组让同学们预测其实验结果,再和自己的实验相对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表达与交流,这应该是本节的一个亮点。
探究实验和比较归纳充分结合。在从宏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上观察菌落时,引导学生及时地归纳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同学们在展示实验结果时,教师和其他同学不断质疑并加以补充,及时地归纳总结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充分讨论并设计探究方案。教师安排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生准备探究方案的设计时,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认真地讨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预测实验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这样探究方案也就水到渠成,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