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课件(共5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复习课件(共55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5 06:1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课外古诗词(二)
系统复习
咸阳城东楼 咏史怀古诗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解析】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 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登上百尺高楼,引起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故乡水中的小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到楼阁的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在枯黄的树叶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诗歌大意】
【背景信息】
这首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时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结构图解】
宦游在外,思念家乡
国势动荡,危机四伏
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咸阳城东楼
【主旨点睛】
诗人通过对登楼所观之景的描写,营造出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作者历史沧桑、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于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2)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而又有构图的美感。
(3)诗人善于思索,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运用于诗中。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梳理】
《咸阳城东楼》作者______,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人,____代诗人。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之作,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______体”。
许浑
丁卯

考点二:名句积累
(1)《咸阳城东楼》中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的诗句是: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咸阳城东楼》中描写近景,虚实结合,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的诗句是: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3)《咸阳城东楼》中写远景,营造出一种萧条苍凉的氛围,寓意深远的诗句是: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4)《咸阳城东楼》中写近景,视听结合,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的诗句是: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5)时移事迁,历史痕迹难以分辨,别去追寻前朝往事的诗句是: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考点三:文本品析
1.首联讲了什么内容?“一上”“万里”“愁”三个词有何作用?
“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广大。“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代愁的缘由。
诗人在首联中是如何表达愁绪的?请作简要分析。
直接抒情:“一上”表明时间之短,“万里”(用夸张的手法)表明愁绪之多(广,长),以此直接渲染愁绪;
借景抒情:“兼段”和“杨柳”之景恰似家乡之景。勾起思乡之情。表达思念的心绪。
2.颔联同首联有何关系?
颔联淋漓尽致而又形象深入地揭示了首联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2.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画面。联系全诗,说说这个诗句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有何深意)。
狂风突起整个楼宇顿时被凄风笼罩,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译文)。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山雨来临前的自然景象,暗示了晚唐无可挽回,风雨飘摇的局势,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
4.从内容角度赏析“山雨欲来风满楼”。
诗句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译文)。
它对山雨欲来、狂风四起的自然景象做了形象的描写,动感分明;
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暗含紧张气氛的形象勾画,寓意深远。
常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5.“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①译文+特点+手法: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强调过去的秦汉宫苑,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
③情感: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今昔对比,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6.根据诗句推测,尾联中的“当年事”指的是什么事?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前朝秦汉的兴亡之事。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或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无限担忧
诗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请做分析。
《咸阳城东楼》通过蒹葭杨柳、溪云,夕阳,风雨,风声,杂草,鸣蝉,秦苑汉宫,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或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无限担忧;或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7.试赏析尾联中的“莫问”“流”。
“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反思历史的教训。
一个“流”字,则暗示了对晚唐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入着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国事的担忧,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8.根据《咸阳城东楼》的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①在外为官,思念家乡;
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
③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原文再现】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共两层: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B.首联中“别亦难”为全诗诗眼,后两句用景物烘托,以“百花残”比喻美好年华将逝,渲染了“黯然销魂”的悲苦。
C.颈联中,“愁”“改”写出了女主人公此刻的感情状态;“寒”是男主人公此刻心境的写照。
D.尾联中说“我俩相隔不远,可以经常互通音讯”,这是自欺欺人之说,与上文主旨不大吻合。
D
【解析】作者最后引用典故,表明两个人相隔千里,见面很难,只好寄托“青鸟”作为信使互通音信,而这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结尾照应全文“相见时难”,点出全诗主题。
2.“东风无力百花残”中的“东风”的意思是_______,“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是谐音双关,既指蚕吐的丝,又隐指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一般认为是一首爱情诗,颔联以______手法描写________________,最为精彩感人。
春风
相思之“思”
象征
至死不渝的爱情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凋残谢。
春蚕结蚕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烛油才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子,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晚上长吟不寐,应该感到月光下的寒气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诗歌大意】
【结构图解】
首联:离别之痛 相思之苦
颔联:爱情忠贞 至死不渝
颈联:青春易老 顾影自怜
忠贞爱情
至死不渝
无题
尾联:表达愿望 托鸟传情
主旨: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写暮春时节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执着追求。
【写作特色】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亦难,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痛苦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人,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尾联化用神话传说,抒发自已渴望相见的心愿。
(2)比兴手法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婉曲柔密的风格。全诗感情强烈,但含而不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蚕丝蜡炬比喻,或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考点:名句积累
(1)李商隐《无题》中,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的诗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李商隐《无题》中,道尽了相思的悲苦和无奈的诗句是: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3)《无题》一诗中男主人公对女人主寄语,同时也是男主人公自我宽慰之词的诗句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4)《无题》一诗中,诗人以高超的技巧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极其真切的诗句是: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5)《无题》一诗中被后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无题》诗中,以比喻象征的艺术手法,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生死相许的千古绝唱之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的《无题》中寄托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的《无题》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字意义有什么不同?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1)第一个“难”是困难、难得、有难度之意,指相见不容易(指客观条件上的难以见面);
第二个“难”是难受(难以忍受)、难过、痛苦之意,指分别时难分难舍的痛苦(指主观感情上的难分难舍)。
(2)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3)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考点:文本品析
2.“东风无力百花残”有何妙处?
本诗的主题为“别”,“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表面写春天将逝,实为写美好年华即将逝去。
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离别的气氛;以春光消逝,百花凋残的暮春之景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清人冯班云曾经称赞这首《无题》,说其“妙在首联”,请你分析首首联妙在何处?(2分)
(或:上句写情,用“相见难”衬托“别亦难”,写出了离别时的难分难舍之情。(1分)下句写景,用百花凋谢的暮春之景,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凉景象,以哀景衬哀情,使离别之情更加感伤。这两句一波三折,层层深入,手法巧妙。(1分))(写出其中一个方面的分析即可,共2分)
4.自选角度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名句。
示例一:①翻译+手法+分析:
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丝”与“思”谐音双关,暗指对情人的思念,“泪”既是别时之泪,也是别后的思念之泪,“烛泪”喻相思之泪。
②情感:
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
5.“晓镜但愁云鬓改”应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主人公怎样的心境?
“晓镜但愁云鬓改”,指主人公早晨梳妆照镜子,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即担忧青春年华的消逝,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深。
“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通过主人公“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这两句设想对方相思的种种情景。
6.“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联的意思是什么?
①译文: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信。
②手法:典故①蓬山;②青鸟。
蓬山:神话中的海上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传说西王母与汉武帝传情,就靠青鸟传信。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③情感:抒发与心爱之人难以见面的惆怅伤感以及继续追求的真挚情感。
【原文再现】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傍。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
李花白,菜花黄。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注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围墙,
隐隐茅堂。
飏青旗,
流水桥傍。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
蝶儿忙。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结构图解】
烂漫春光 信步欣赏
百花争艳 色彩绚丽
茅草小堂 青旗飘扬
质朴自然
愉悦舒畅
行香子
(树绕村庄)
乘兴而行 莺啼燕舞
【主旨点睛】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色】
(1)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体现了动态;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2)白描手法。例如上片末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竞相开放,据实写来,不加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画面。再如下片末三句,客观地再现了一幅莺啼燕舞、蝶影翻飞的画面。
(3)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字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考点:名句积累
(1)秦观《行香子》中显现春意正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铺垫的词句是: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2)秦观《行香子》中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的词句是: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3)秦观《行香子》从植物角度展现春天的绚丽多彩和生意盎然的词句是: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4)秦观《行香子》中从动物角度展现春天生命活力的句子是: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这首词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词人笔下的景物有何特点?
这首词是按照词人的游览顺序(或游踪)描写景物的。
词人笔下的景物具有色彩明丽、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的特点。
考点:文本品析
2.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①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绕”“满”说明春意正浓,为下面写烂漫春光做铺垫。
② “东风”即春风,点明了时令;“豪兴”说明了心情;“徜徉”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
3.“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写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前两句,写词人在漫游中被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园子看上去才那么一点点大,却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么,有哪些春色呢?后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正竞相开放,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画面。
这两句从植物角度展现春天的绚丽多彩和生意盎然。
4.白描手法的运用使本诗用语朴素流畅,有自然之美,试举一例赏析。
【答案】
示例一:“有桃花红”三句,“红、白、黄”三种不同色彩的春花相互映衬,语言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写出了春满小园的欣欣向荣;
实例二:“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现中,“啼、舞、忙”营造一幅莺歌燕舞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简洁朴实却生动传神。
5.词的上、下片中,词人的观察点是否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不相同。
词的上片定点观察,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词的下片移步换景,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地进行观察,动静相间,风光如画,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诗歌主旨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原文再现】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诗歌大意】
【结构图解】
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
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
对比、反衬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主旨点睛】
这首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与“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当时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无奈、痛苦之情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写作特色】
(1)对比运用巧妙。词中通过“少年”与“而今”、“强说愁”与“欲说还休”、“不识”与“识尽”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
(2)构思新巧,平易浅近。词人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考点:名句积累
(1)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出少年时代没有“愁苦”,勉强“说愁”的句子是: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的句子是: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3)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出词人满腔愁绪无处诉说的句子是: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为赋新词强说愁”与“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
“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而今识尽”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或:“愁”的是朝廷苟安、国事危机、自己报国无门。)
考点:文本品析
2.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
这是因为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词人,词人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更主要的原因是,词人一生的抱负化为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朝廷的无限失望。
3.结句“天凉好个秋”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却道天凉好个秋”,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这是反话正说,是心中之愁无法言表的反映。
暗含了诗人遭受弹劾罢职的忧愁和苦闷,同时亦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
4,作者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例一: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例二: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少年”衬“而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5.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答案】 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