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同风雨,异地奇文共欣赏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本单元属于第11个学习任务群:外国作家作品研习。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选取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片段、德国诗人歌德的《迷娘(之一)》、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自己之歌》和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有戏剧有诗歌,展现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表现了人类广阔而丰富的心灵世界。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学习过西方话剧《哈姆雷特》,也学过英国诗人雪莱的诗歌《致云雀》,对西方戏剧和诗歌都有基础的认识。但是面对西方不同国家的多样化的风格样式,学生的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
三、涉及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戏剧、诗歌,品位不同国家、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并筛选合适的语言自觉地运用。
2.思维发展与品质:梳理《玩偶之家》的矛盾冲突,锻炼筛选、归纳、概括能力;鉴赏娜拉、海尔茂的人物形象,掌握突转“突转”的手法,增强戏剧鉴赏的逻辑;通过诗歌意象及其特点,分析意境特点,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诗歌鉴赏的思维逻辑。
3.审美鉴赏与创造:进行戏剧表演和诗歌朗诵会,体味不同国家、不同文学形式的不同风格。
四、情境任务
为庆祝2024年元旦的到来,班级将进行元旦联欢晚会,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节目形式为戏剧、诗朗诵,内容为第四单元课文。你作为小组组长,要统筹安排晚会节目,你如何选定贴合戏剧角色的演员,如何根据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确定其诗朗诵篇目?你需要做的事情如下:
任务一:做导演,排演戏剧《玩偶之家》。
任务二:做指挥,排演四首诗歌的朗诵。
任务三:做评委,评出晚会的优秀节目。
五、教学过程
前三课时 任务一 排演戏剧《玩偶之家》
(一)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梳理戏剧情节,把握主要冲突,掌握“突转”的艺术手法。
2.细读文本,分析娜拉和海尔茂的性格,理解他们之间矛盾冲突的本质。
3.交流探究,续写娜拉出走的结局,思考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
(二)情境任务
为庆祝2024年元旦的到来,班级将进行元旦联欢晚会,以小组为单位演出戏剧《玩偶之家》,作为小组长的你担任导演,目前需要完成以下几个工作:
子任务1.讨论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冲突,了解自己的拍摄内容。
子任务2.为戏剧中的各个人物选拟贴合角色的演员。
子任务3.研究戏剧的背景及环境,思考剧作对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以掀起后续宣传的高潮。
(三)拍摄过程
子任务1:速读课文,梳理《玩偶之家》的故事情节,把握戏剧的主要冲突,理解。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中,主要有两次矛盾冲突,分别在第一封信、第二封信出现后。
第一封信出现前:海尔茂对娜拉百般宠爱,娜拉想要为了丈夫赴死。
第一封信出现后:海尔茂一改先前甜蜜的笑脸,变得暴跳如雷,大骂娜拉是骗子,是下贱女人;而娜拉则看清了海尔茂丑恶的嘴脸,开始觉醒。(矛盾冲突1)
第二封信出现后:
①海尔茂以为万事大吉,反过来安慰娜拉,娜拉一声不吭,海尔茂这时对娜拉出奇的冷静感到害怕。(矛盾冲突2)
②娜拉换上日常衣服并与海尔茂进行一次谈话。随着谈话的激化,海尔茂越来越被动尴尬,傲然的姿态维持不下去了。娜拉明确宣布:“我不爱你了。”(矛盾冲突3)
③第三次冲突,海尔茂已经处于劣势,他只能用“母亲的义务”“你还是我的妻子”来要挟娜拉;娜拉的反抗却继续走向高峰,她不仅退还了结婚戒指,而且离家出走。(矛盾冲突4)
两封信的到来,使一对恩爱的夫妻走向形同陌路,体现“突转”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情节的跌宕曲折,展露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变化,指向了复杂多元的人性,揭示了戏剧的主旨与作者意图。
子任务2 : 细读文本,分析娜拉和海尔茂的性格,理解他们之间矛盾冲突的本质。
(1)纵向比较,分析概括海尔茂的形象
(2)纵向比较,分析概括娜拉的形象
矛盾冲突的本质是两人思想的冲突。
子任务3 :交流探究,续写娜拉出走的结局,思考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
学生活动1:有西方史学家评论,《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与拿破仑战争的枪炮声一样,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同学讨论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
【背景补充】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发展,女性要求回到社会,能够参与到公共的劳动中去。
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虽然当时有一些作品也涉及妇女问题,但大多数只看到外部社会的问题,只停留在表面平等,对于家庭中的父权问题很少触及,易卜生在结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之后,结合自己朋友的亲身经历动笔写下了《玩偶之家》。
学生活动2:“娜拉”出走是戏剧史上经典的一幕,很多人都曾设想过她出走后的结局。试根据人物的性格逻辑,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说你的设想和理由。鲁迅在“五四”时期写过杂文《娜拉走后怎样》,找来读一读,看看鲁迅怎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
学生活动3:学习舒婷《致橡树》,谈一谈我们现在学习《玩偶之家》的意义,小组进行演出前热点宣传。
第4课时 排演《迷娘》《树和天空》的诗朗诵。
(一)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
2.赏析《迷娘》采用复沓迭宕结构技巧的妙处。
(二)情境任务
为庆祝2024年元旦的到来,班级将进行元旦联欢晚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朗诵,作为小组长的你担任指挥,目前需要完成以下几个工作:
子任务1: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
子任务2:赏析《迷娘》采用复沓迭宕结构技巧的妙处。
(三)排演过程
子任务1:反复朗读两首诗歌,分析两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子任务2:赏析《迷娘》采用复沓迭宕结构技巧的妙处。
明确:(1)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的力量,增加了思念的程度。(2)每节诗的末尾(副歌)都用“前往前往”“我愿跟随你……”基本相同的额局势,只在个别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子任务3:回顾《诗经 秦风》《关雎》《蒹葭》,体会重章叠唱(复沓)结构的妙处。
【相关链接补充】
(1)歌德简介:
(2)《迷娘》创作背景:1783年
(3)歌德自传体小说《威廉 迈斯特》简介
(4)迷娘其人简介:
(5)《树和天空》创作背景简介:
第5课时 排演《致大海》《自己之歌》的诗朗诵。
(一)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分析《致大海》《自己之歌》中的主要意象及象征意义,揣摩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对比分析两首诗歌形式有何不同?
(二)情境任务
为庆祝2024年元旦的到来,班级将进行元旦联欢晚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朗诵,作为小组长的你担任指挥,目前需要完成以下几个工作:
子任务1.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
子任务2.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上的不同。
(三)排演过程
子任务1:反复诵读,分析两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
【相关链接补充】
(1)拿破仑简介:
(2)天才指拜伦,拜伦简介:
(3)《自由之歌》写作背景:
子任务2: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上的不同。
明确:《致大海》中普希金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自己对自由精神的礼赞、渴望、追寻融合在宏伟壮丽的大海形象中,在诗体上采取了严谨的四行、五行的体式,显得崇高庄重,富于英雄气概。而那种由于分行、跨行带来的间歇感、跳跃感,因韵脚有规律地出现而产生的对称感、和谐感,充分表达了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富有抑扬顿挫而又气韵流畅的音乐之美。
《自己之歌(节选)》体现了惠特曼在自我与世界关系上带有自由平等、“泛神论”色彩的观念,形式上采用了无拘无束、汪洋恣肆的自由体:其诗行长短不一,不押韵,形成语调、语气急徐高低的自然结构;又通过若干语法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平等结构或重叠结构,使诗意逐渐达到高潮,形成一种内在感情和心理的韵律。
第6课时 评出联欢晚会的优秀节目
子任务1:各小组展示自己组的作品。
子任务2:评委评选出优秀节目,并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