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5课 驿路梨花
彭荆风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掌握本文巧妙的构思。
2.认真揣摩文中以花喻人的语句,鉴赏象征手法。
3.评价学习雷锋精神,培养助人为乐品德的主题。
基础夯实——作家作品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写作。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寨( ) 扛( ) 撵走( )
驿路( ) 迷茫( ) 露宿( )
简陋( ) 折损( ) 喷香( ) 麂子( ) 菌子( )
陡qiào( ) 竹miè( ) 红rùn ( )
yōu闲( ) 修qì( ) 晶yíng( )
zhài
káng
yì
sù
niǎn
pèn
lòu
máng
sǔn
jǐ
jùn
篾
悠
峭
葺
莹
润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基础夯实——字词过关
陡峭:
修葺:
恍惚:
修长:
折损:
悠闲:
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闲适自得。
长。
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修理房子。
整体阅读
1.通读课文,分别按照课文内容顺序和时间顺序来复述课文。
(一)按课文内容顺序复述: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
→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
→“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
→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
→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二)按时间顺序复述:
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
→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
→“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整体阅读
2.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核心事物:小屋
贯穿全篇的人物:“我们”
重点研讨
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起着什么作用?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到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的开篇描写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
重点研讨
2. “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了一个悬念。
重点研讨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是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
3.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
重点研讨
4.写“我”这天晚上的梦境,表现了什么?
写“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用自然界的梨花衬托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一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重点研讨
5.本文是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过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梨花之妹的出现。
重点研讨
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了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
重点研讨
6.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
通过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
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叙述表明:原来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日早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
重点研讨
7.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来展现。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本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的塑造,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时间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重点研讨
8.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将“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
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这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将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
重点研讨
9.联系作品来体会,本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本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美化环境象征梨花姑娘这样的热心路人。
课堂小结
本文从学习雷锋这一主题中翻出新意,展现出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悬念的设置、巧妙的穿插,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运用梨花双关,笔墨饱含深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通过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当堂检测
(一)客观题
见DCF课件
当堂检测
(二)主观题
文中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三写梨花,请进行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第一次:实写,飘落的梨花。
作用:烘托茅屋,带入优美意境。
第二次:虚写,我梦见哈尼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作用:以梨花衬人美。
第三次:实写,“我”在人花相映时,想起陆游诗。
作用:升华主题 ,“梨花”喻人——雷锋精神。
拓展延伸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译文:
武巨将军虽老但仍英勇豪迈,
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
金人痴心妄想要永占中原,
哪里知道上天永佑我大宋兴泰。
大宋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
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
可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