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单元同步卷
一、单选题
1.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碘酒均一稳定且是混合物,碘酒属于溶液
B.浓硫酸、氢氧化钠都具有吸水性,故它们都能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C.氯化钠、硫酸铜等盐中都含有金属元素,所以盐中一定都含有金属元素
D.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2.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铁,固体由红色变为黑色
B.未打磨的铝丝伸入硝酸银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C.向氢氧化镁中加入硫酸铜产生蓝色沉淀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少量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BaSO4 BaCO3 足量稀盐酸,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 CO2 HCl 先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足量浓硫酸
C MgSO4溶液 H2SO4 加入过量的Mg(OH)2,过滤
D NaOH溶液 Ca(OH)2 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将铜丝伸入硝酸银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析出银白色固体,无色溶液变成蓝色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玻璃管中红棕色固体变成黑色
C.碘加入汽油中:碘很快溶解,形成棕色溶液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蓝色溶液变成无色
5.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涂油的方法用于自行车车架防锈
B.干粉灭火器用于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C.用餐具洗涤剂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小苏打是烘焙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6.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AgNO3溶液的性质。
实验1:把一根砂纸打磨过的Cu丝浸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Cu丝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
实验2:向AgNO3溶液中滴加少量HCl溶液,出现沉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1中溶液颜色不变 B.实验1说明Cu的活动性比Ag的弱
C.实验1中溶液质量变大 D.实验2中沉淀为AgCl
7.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金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可压成很薄的片
B.小苏打能分解产生CO2,可用于面粉发酵
C.烧碱能中和酸,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钨熔点很高,可用于制作灯泡中的灯丝
8.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目的 物质 主要实验操作
A 鉴别 NaOH和NH4NO3固体 取样,分别加适量水,测定所得溶液温度
B 除杂 Cu中混有少量Fe 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 鉴别 氧化铜和碳粉 取样,观察颜色
D 分离 MnO2和KCl的混合物 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蒸发滤液
A.A B.B C.C D.D
9.下列除杂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括号中的物质为杂质)
选项 物质 除杂方法
A 在空气中点燃
B 加入过量稀盐酸
C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烘干
D 加入,并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A.A B.B C.C D.D
10.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OH溶液(Na2CO3) 加入过量的Ca(OH)2溶液、过滤
B CaO(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C CO(CO2) 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D FeSO4溶液(H2SO4) 加入足量Fe粉、过滤
A.A B.B C.C D.D
11.要除去下列四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甲:CaCO3(Na2CO3);乙:NaOH (Na2CO3);丙:炭粉(CuO),可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有:①溶解,加适量石灰水,过滤,蒸发;②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③加适量盐酸,过滤。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甲—②,乙—①,丙—③ B.甲—②,乙—③,丙—①
C.甲—③, 乙—②,丙—① D.甲—①,乙—③,丙—②
12.下列操作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目的 方法
A 鉴别NaOH和Na2CO3溶液 分别加入稀盐酸
B 区分四种白色固体:碳酸钙、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 分别取样,加适量水,观察现象
C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SO4 过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
D 从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得到较纯净的硝酸钾固体 先加水溶解,配制成热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过滤,干燥
A.A B.B C.C D.D
13.唐朝炼丹家马和在《平龙认》中指出:阴气(氧气)还存在于青石、火硝中,用火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火硝的主要成分是KNO3,下列有关KNO3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构成其粒子:离子 B.物理性质:易溶于水
C.化学性质:可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D.用途:可作复合肥料
14.将一定质量的锌加入 AgNO3、Cu(NO3)2 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与滤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液呈蓝色,则滤液中 一定含有的阳离子为Ag+、Cu2+、Zn2+
B.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滤渣中一定含有 Ag、 Cu
C.不管向混合溶液中加入的锌是否足量,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硝酸锌
D.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滤渣中一定含有 Ag, 一定不含 Zn
二、非选择题
15.水及其溶液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
(1)自来水厂把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净化过程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
(2)区别净化后的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到的物质是 。
(3)水常用来配制溶液。在用量筒取水时,若俯视读数,其他操作都正确,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利用机械动力搅拌得到食盐
C.利用阳光和风力将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D.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16.综合复习时,同学们又来到化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加强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整体认识。他们将适量的稀盐酸分别滴加到六支试管中进行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稀盐酸滴加到F试管中,石蕊试液的颜色由紫色变为 色。
(2)A、B两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的是 (填序号),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能证明C试管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请写出稀盐酸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利用碳酸氢钠(NaH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可以治疗胃酸过多,该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为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7.分类、类比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
(1)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进行了比较物质的含量多少、测定物质的含量等不同类型的化学实验,据此将上述实验中的 A 与 分为一类,分类依据是 。
(2)已知镓(Ga)及其化合物应用广泛,常用于半导体、合金、磁性材料等领域。已知镓在化合物中常为+3 价,金属活动性顺序:Zn>Ga>Fe。(已知氢氧化镓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且镓的硫酸盐和盐酸盐都是可溶的)请设计金属镓转化为氢氧化镓的一种方案,并用方程式表示出来(依次写出化学方程式) 。
18.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重要工具,它能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
(1)图1是第3周期部分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图2为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信息,图3是第3周期部分元素原子序数与最高正价、最低负价间的关系图。
①图1中硅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的数值为 。
②图2中“16.00”的含义是 ,氧元素与图1中 (填“X”、“Y”、“Z”或“W”)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③结合图1、图3分析,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为 (任写一条)。
(2)如图是硫元素的价类二维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X的物质类别是 。
②氢化物和氧化物都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则A点对应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
③C物质由Cu2+和构成,C的溶液能与Fe反应生成红色固体和浅绿色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化学小组同学利用如图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A实验中,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实验中,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是 。
(2)B实验中,玻璃管上端绑气球的目的是 ,锥形瓶底部铺有一层细沙的作用是 。
(3)B、C实验中,实验结束后,天平应保持平衡的是 (选填序号)实验,另一个实验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C
4.D
5.A
6.D
7.C
8.C
9.C
10.B
11.A
12.C
13.C
14.C
15.(1)吸附色素和异味
(2)肥皂水
(3)偏大
(4)C
16.(1)红
(2) B
(3) 滴有酚酞的石灰水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4)
(5)
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17.(1) C 都是比较物质含量多少的实验
(2)2Ga+6HCl=2GaCl3+3H2↑、3NaOH+GaCl3=Ga(OH)3↓+3NaCl
18.(1) 8 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 W 原子结构最外层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显正价/原子最外层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显负价
(2) 氧化物 H2S Fe+CuSO4=Fe2SO4+Cu
19.(1) 反应结束后,天平仍然平衡
(2) 防止橡胶塞弹出 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锥形瓶
(3) B 装置没有密闭,生成的气体逸出烧杯,使天平不平衡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