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15℃时,将质量都为xg的KNO3、KCl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恢复到15℃,现象如图甲所示,KNO3、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
B.固体质量:25.0C.将①、②两烧杯的温度从15℃升高到t℃,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将KCl、KNO3的饱和溶液从45℃降温到15℃,析出晶体质量一定是KNO3>KCl
2.木块在硝酸钾溶液中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KNO3溶液的密度保持不变
B.实验过程中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25℃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3.某化学兴趣小组按如图操作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加速溶解
B.⑥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点保持水平
C.①~⑥项实验操作均正确
D.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⑥⑤③
4.下列事实所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硫酸钠溶液具有导电性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B 品红在水中扩散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水蒸气液化为水,所占体积减小 分子间间隔变小
D 蔗糖溶液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A.A B.B C.C D.D
5.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结合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表),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A.①③中的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B.②③中溶液的质量:③>②
C.④中析出晶体的质量是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④
6.化学小组用U形管设计了如下实验,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C.证明硝酸铵溶于水吸热 D.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A.A B.B C.C D.D
7.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B.在t2℃时,将28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8g
C.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配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溶剂质量的大小关系是甲<乙<丙
D.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不考虑水的蒸发),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
8.下列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即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析出晶体后的溶液还是当时条件下的饱和溶液
D.冷却或蒸发溶剂都有可能使不饱和氯化钾溶液达到饱和
9.推理是化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存在的,所以溶质均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
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所以同一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D.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所以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10.打开“可口可乐”瓶塞,液体会自动喷出,喝了“可口可乐”后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以下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不变 B.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C.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 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11.已知X物质与Y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时,10g水中最多溶解4g X物质,30℃时,20g水中最多溶解 8g Y物质,则20℃时X与Y的溶解度相比是( )
A.X=Y B.X<Y C.X>Y D.无法比较
12.t°C时,某物质的溶液20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10g晶体,再蒸去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A.4g B.6g C.10g D.15g
13.如图所示,将饱和硫酸铜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所用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最好是常温下的溶液
B.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可以用显微镜
C.实验主要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析出晶体
D.滴到玻片上的溶液,一般需要10滴左右
14.下列有关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用天平称取氯化钠(左右盘均铺有小纸片)
B.把氯化钠粉末加入烧杯中
C.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蒸馏水
D.用玻璃棒搅拌
1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ga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a的饱和溶液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二、填空题
16.为探究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进行如下实验。
(1)搅拌使用的仪器是 。
(2)20℃时,氯化钾溶解度为34.2g/100g水,甲中未溶解的氯化钾的质量为 g。升温至60℃,结果如乙所示,此时氯化钾溶液的质量为 g,说明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选填“大于”或“小于”)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
(3)某同学将乙蒸发20g水,恢复至60℃时析出3.36g氯化钾。由此分析:60℃时,3.36g氯化钾恰好溶解在20g水中,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16.8g氯化钾,该温度下其溶解度为16.8g/100g水。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分析并说明理由 。
17.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冰水混合物 B.石灰水 C.碘酒 D.可乐饮料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均一、稳定的液体
B.溶质都以分子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
C.饱和溶液的浓度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
(3)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
(4)室温时分别向三份等质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固体,充分搅拌至不再溶解时,烧杯底部均有固体剩余。静置至室温后,观察到溶解 (填溶质的化学式)的烧杯底部固体明显减少。
18.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1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②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③t2 ℃时,完全溶解ag A物质最少需要水的质量是 g。
④t2 ℃时,相同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A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 B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实验室欲除去粗盐样品中含有的不溶性泥沙,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用品有: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 和滤纸。
(3)在实验室中,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45 g,需要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 g。将45 g 10%的氯化钠溶液配成含氯化钠为0.9%的溶液,得到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是 g。
(4)气体的溶解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不同的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而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若 t1℃对应的温度为 40℃,则 t2对应的温度_____(填字母序号)。
A.大于 40℃
B.小于 40℃
C.无法确定
19.认识溶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服务于生产、生活。
(1)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升高。这种物质是 (填字母)
A.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氯化钠
(2)下图为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KNO3的溶解度 NaCl的溶解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②t2℃时,接近饱和的KNO3的饱和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一种即可)。
③已知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80℃时,KNO3的溶解度为169g。在20℃时,向盛有200g水的烧杯中加入80g KNO3,充分溶解,得到该温度时KNO3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若使烧杯内物质缓慢升温至80℃,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④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若要提纯KNO3,可以采用 的方法。(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3)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如图是部分操作过程。
①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甲→ → → → →己(填序号)。
②丙操作中仪器a的作用为
③配好50g该溶液后,稀释成10%的溶液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是 g。
④下列错误操作中,可能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 (填序号)
A.甲中NaCl含有杂质
B.丁操作中砝码和氯化钠放错托盘(1g以下用游码)
C. 己操作中溶液有少量酒出
三、计算题
20.现有氢氧化镁和硫酸钡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某化学兴趣小组为确定其中硫酸钡的质量分数,将四等分混合物样品放入四个烧杯中,在分别加入一定量同浓度的稀盐酸进行4次实验,完全反应后测得数据如下表;(已知:①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②)
实验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固体样品质量/g 20 20 20 20
稀盐酸质量/g 40 80 120 160
剩余固体质量/g 15.36 10.72 x 8.40
(1)表格中x的数值为
(2)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请分析实验数据,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保留到0.1%)
21.《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古代中国的青秀山水,用到传统颜料石绿。石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盐酸测定50g石绿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将石绿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稀盐酸146g。
(提示:1. Cu2(OH)2CO3+4HCl=2CuCl2+CO2↑+3H2O。2.假定石绿中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3. Cu2(OH)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2。)
求:
(1)Cu2(OH)2CO3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2)50g石绿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是 g。
(3)完全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C
4.D
5.C
6.C
7.C
8.B
9.C
10.B
11.C
12.C
13.B
14.C
15.C
16.(1)玻璃棒
(2) 5.8 140 大于
(3)不同意,因为该同学分析的前提是溶液为饱和状态,而乙在60℃时,还不能确定是否为饱和溶液
17.(1)A
(2)C
(3)温度
(4)NH4NO3
18.(1) C>B>A C 100 小于
(2)漏斗
(3) 4.5 500
(4)A
19.(1)A
(2) 等于 恒温蒸发溶剂 饱和 280 降温结晶
(3) 丁 乙 戊 丙 搅拌,加速溶解 30 A
20.(1)8.40
(2)14.6%
(3)由(1)中的分析可知20g固体中含有的硫酸钡的质量为8.40g,氢氧化镁的质量就为20g-8.40g=11.6g,若使11.6g氢氧化镁恰好完全反应,设应加入该稀盐酸溶液的质量为n,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为z。
解得n=100g,z=19g
则恰好反应后氯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答:恰好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为17.0%。
21.(1)3:20
(2)
22.2
(3)解:设生成CuCl2的质量为x,生成CO2的质量为y
答:反应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6.5%。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