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形成性检测
地 理 试 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A. 冰川融化,地球表面将全部被水淹没 B. 地球地表温度太高,生命无法存在
C. 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 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2. 太阳活动会对地球产生影响,在太阳活动高峰年( )
A. 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 B. 会影响地球上固定电话的通话质量
C. 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强烈干扰 D. 我国北戴河出现极光
2022 年11月17日, 世界杯开赛前夕, 首对中国赴卡塔尔大熊猫“京京”与“四海”正式与当地民众见面。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泥盆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古近纪 新近纪 第四纪
5.41 4.854 4 .438 4.192 3.589 2.989 2.5217 2.013 1.45 0.66 0.23030 .0258 距今年数
(亿年)
3. 大熊猫在地球上出现的地质年代可能是( )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新生代 D. 元古宙
4. 大熊猫出现的地质年代 ( )
A. 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B. 爬行动物大量发展
C. 是重要的成铁时期 D. 蕨类植物极度兴盛
5. 下列有关地层和化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个地层中都含有化石 B. 陆地地层只含有陆地生物的化石
C. 越古老地层生物化石越复杂 D. 研究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2022年4月6日7时50分左右,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发生5.1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仙峰苗族乡,全县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震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
A. 岩石圈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高一第三次形成性检测地理科试卷 第1页,共 8页
7. 图中以集合的形式示意地球四个圈层, 圆甲示意岩石圈, 圆乙、圆丙和椭圆丁示意地球的外部圈层,则图中圆乙、椭圆丁分别代表的圈层是( )
A. 大气圈、生物圈 B. 生物圈、 水圈
C. 生物圈、大气圈 D. 水圈、 生物圈
8. 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圈层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B. 丙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
C. 丁圈层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D. 乙圈层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圈层
2022 年5月6日,我国科考队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大气臭氧垂直探空实验。实验共放飞了十次探空气球,最高一次气球飞升至距地面39千米的空中。下图示意刚放飞的探空气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探空气球在上升的过程中记录到大气( )
A. 臭氧含量不断增加 B. 水汽含量增多
C. 气压不断降低 D. 温度先升高后降低
10. 此次实验探空气球上升至最大高度时所在的大气层( )
A. 臭氧含量高,大量吸收红外线,使气温升高
B. 存在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C. 氧气、杂质含量高,天气多变
D. 气流较稳定,利于航空飞行
放风筝时逆风起跑,较易使风筝起飞。我国华北地区两聚落有春季放风筝的习俗。下图为春季某日甲、 乙两聚落近地面气压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乙聚落目前的风向可能是 ( )
A. 东风 B. 西南风
C. 东南风 D. 南风
12. 与乙聚落相比, 甲聚落( )
A. 风速小于乙聚落
B. 风向与乙聚落相同
C. 放风筝时应向东北方向起跑 D. 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鱼鳞坑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陡坡地植树造林的整治工程, 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 所以叫鱼鳞坑,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一第三次形成性检测地理科试卷 第2页,共8页
13. 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主要参与( )
A. 海陆间循环 B. 陆地内循环 C. 海上内循环 D. 以上都是
14. 鱼鳞坑有利于植被成活,主要原因是鱼鳞坑( )
①增加了水汽输送 ②减少了地下径流 ③增加了下渗量 ④减缓了地表径流流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曲线,分别对应表示表层海水盐度、温度、密度的是( )
A. ①③② B. ②③① C. ①②③ D. ③②①
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有规律的涨落现象。人类通过长期探索,现在许多国家在海湾或河口修筑拦潮大坝,修建潮汐能发电站(利用大坝内外涨、落潮时的水位差来发电), 实现对丰富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甲、 乙、 丙、 丁四图中, 适宜发电的是( )
A. 甲、 乙 B. 甲、 丙 C. 乙、 丙 D. 丙、 丁
高一第三次形成性检测地理科试卷 第3页,共8页
17. 下列有关潮汐能发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潮汐能日发电总量变化明显 ②潮汐能发电受天气影响较小
③潮汐能电站均每天发电两次 ④潮汐能属于清洁非可再生能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8. 丙图中, 当H增大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此时正处于涨潮期 B. 此时段内,在当地海滩游泳比较安全
C. 此时是渔民拾贝的最佳时期 D. 此时段,海洋船舶靠港的速度相对较快读非洲南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①、②、③、④的值是从13° C、 18°C、 20°C、 27° C 中产生的, 可以确定最小值13°C和最大值 27°C分别对应( )
A. ①和③ B. ②和③ C. ①和④ D. ②和④
20. 甲海域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 降低气温 B. 增加降水量 C. 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D. 加快船舶航行速度
图甲是2022 年12月西北太平洋部分边缘海域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图。该月一般轮船满载货物从上海出发, 沿图中虚线所示航线前往天津,用时3天,图乙是同日天津港的潮汐时刻图。天津港25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港,30万吨级船舶可乘潮进出港。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
高一第三次形成性检测地理科试卷 第4页,共8页
21.12月份,黄海海区海水盐度整体由南向北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河川径流 B. 降水强度 C. 海区封闭 D. 海水温度
22. 吃水深度是指船角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最深长度,在图示整个航程中,该轮船吃水深度变化规律是( )
A. 浅-深-较深 B. 浅-较深-深 C. 深-较深-浅 D. 深一浅一较深
23. 假如轮船吨位为30万吨,则该日进天津港卸货的最佳进港时间是( )
A. 4时 B. 10时 C. 15时 D. 19时
橘子洲位于湖南长沙市区湘江之中,绵延5千米,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在橘子洲上,有一座巨大的人物雕像——32 米高的青年毛泽东头像(图),其外表材料为材质坚硬的花岗岩。完成下列题。
高一第三次形成性检测地理科试卷 第 5页,共 8页
24. 形成橘子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沉积 B.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D. 风化作用
25. 橘子洲和以下哪一种地貌最相似( )
A. 喀斯特地貌 B. 三角洲 C. 雅丹地貌 D. 海蚀柱
下图为四种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 完成下面小题。
26. 属于典型雨林植物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7. 丙图植物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A. 植被稠密 B. 种类繁多 C. 群落结构简单 D. 群落结构复杂
28. 四地植被形态与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树干粗大——防风抗倒伏 B. 乙地板状根系——防热量散失
C. 丙地根系发达——防土壤板结 D. 丁地秋冬落叶——防水分蒸腾
如图示意甲、 乙两土壤剖面构造图。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
29. 与甲相比, 推断乙土壤腐殖质层较厚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上植被以高大乔木为主
B. 生物量大, 促进岩石风化
C.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
D. 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
30.若近年来乙土壤有机质层变薄,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地表植被破坏严重 B. 降水季节变化减小
C. 地表径流堆积加强
D. 区域气候类型改变
高一第三次形成性检测地理科试卷 第 6页,共8页
二、填空题(本题共 2 小题, 共 40 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每空2分, 共20分)
材料一:热力环流的应用范围广泛,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象都与之相关。例如,该原理可以指导我们对城市功能分区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 该城市工业区、 商业、 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1)住在该城市的居民发现,天气条件较为稳定的晴朗白天和夜晚,商业区、文化区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程度不同。 由于资金的原因,该城市的工业区、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暂时不能做大规模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轻商业区和住宅区所受大气污染,工厂的上班时间为 (白天/夜间),原因:商业、文化住宅位于山坡上;此时吹 (山风/谷风),受污染空气影响小。(4分)
材料二: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下图中的甲图为“气压场中风形成示意图”, 乙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
(2)甲图中 表示风向的是 ,表示地转偏向力的是 。(4分)
(3)图乙气压场位于 (填“近地面”或“高空”), 乙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其风向是 。(6分)
(4)乙图中①②两地昼夜温差较小的是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原因。(6分)
高一第三次形成性检测地理科试卷 第7页,共 8页
32. 地球表层的地貌形态各异,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分两个大组到我国各地研学旅行。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20分)
材料一: 第一大组把考察我国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作为研学的重点之一。 图1中①、②、③、④是第一大组四位同学拍摄的照片。
(1)关于图1中地貌名称、景观图片、拍摄地点、形成原因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黄土地貌——②——D——流水沉积 B、喀斯特地貌——①——C——流水侵蚀
C、冲积平原——③——A——风力沉积 D、雅丹地貌——④——B——风力侵蚀
材料二: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2)图2示意黄土高原上某区域黄土形成过程,根据三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可判断a~c 黄土颗粒依次变 (粗或细),据图推断,黄土高原地区广布的黄土属于 地貌。 (4分)
材料三:第二大组主要开展以“植被与土壤”为主题的研学活动, 活动分甲、 乙、 丙、 丁四个小组进行。
(3)对照研学地位置分布图,写出对应植被名称。(6分)
甲: ; 乙: ;
丙: ; 丁: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4)甲→乙→丁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其中, 甲地和乙地相比,景观季节变化更明显的是 地。(4分)
(5)土壤的发育与其所处环境关系密切,东北“黑土” (颜色呈暗黑色)广布,土壤肥力较高。试从生物和气候角度推测该土壤的主要成因。 (4分)
高一第三次形成性检测地理科试卷 第8页, 共8页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次形成性检测
地 理 答 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BCCAD ADBCD BCADA BACBA DDCAB BCDCA
二、综合题:
31.(每空2分,共20分)
(1)(4分)夜间 山风
(2)(4分)F1 F4
(3)(6分)近地面 B、C(任写出一个给一分,写出两个给两分) 东南
(4)①(2分) ①地为阴天,白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2分);夜晚,①地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2分)。所以①地昼夜温差较小。
32.(每空2分,共20分)
(1)(2分)D
(2)(4分)细 风力堆积
(3)(6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
(4)(4分)热量 乙
(5)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2分);这里植被等生物资源丰富,有机质来源多,土壤肥力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