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红 烛 闻一多
1.如何理解诗歌标题的含义?
2.从诗歌题材(内容)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
咏物诗
特点: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黄冈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在创作诗歌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等,表现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抗议。
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1923年。当时的中国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社会一片黑暗,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极为失望。闻一多对此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爱国诗的深层根基。
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红烛”化用自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其本义是火红的蜡烛。闻一多的诗用“红烛”来比喻自己甘愿为祖国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
题目解说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很大,曾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代表人物为闻一多、徐志摩等。其中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
绘画美:辞藻的运用应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新月派
整体感知
1.“意象解构”是指诗人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红烛之色(第1节)
红烛之光(第2-4节)
红烛之泪(第5-7节)
红烛之灰(第8-9节)
(1)朗读第1节,思考红烛的“红”象征着什么?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2.请同学们分片段精读诗歌,探究诗人借“红烛”之色、光、泪、灰分别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意象的特征,红红的,“红”是赤诚、热烈的象征,“红烛”如同赤子之心,象征着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2)朗读2-4节,思考红烛的“光”象征着什么?
“红烛”之“光”象征着诗人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诗人借“红烛”之“光”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红烛一样燃烧,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当时正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毒害而沉睡、麻木的中国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使他们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走向光明。
2.红烛啊! /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分析】诗人连续发问,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诗人把蜡比作烛的躯体,把火比作烛的灵魂,躯体与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红烛却要“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诗人认为这真“矛盾”,不可理解。由此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同时为后面的醒悟做铺垫。
思考: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前后并不自相矛盾。
“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
一反一正两种回答,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3)朗读5-7节,思考红烛的“泪”象征着什么?
“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红烛”之“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残风”暗指反动势力。“红烛”因烧得不稳而着急流泪,体现了诗人内心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却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因此痛苦流泪。“着急”一词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世人创造光明、无私奉献的精神。
诗人还借“红烛”之“泪”表达了愿意牺牲自己,奉献自己,给人类以幸福与快乐的愿望。
“红烛”的“灰”象征着为拯救世人,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文末卒章显志,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诗人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4)朗读8-9节,思考红烛的“灰”象征着什么?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信仰,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些都象征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
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欲拯救世人的灵魂,以结成快乐的果子,这表明诗人的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在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3.“红烛”象征着什么?试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具体分析。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结构图解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世人的迷梦,去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本诗主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