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5 09:1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2.秦朝郡县制下,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但郡守必须上承中央政令。同时,秦朝在郡中还设郡尉,负责军务;设郡监,监察该郡的行政。这表明秦朝(  )
A.中央政权机构日趋完备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D.郡级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
3.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图“疆域四至”示意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周
4.公元前207年,他破釜沉舟,率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消灭了秦军主力,一举扭转了战局。“他”是(  )
A.吴广 B.刘邦 C.陈胜 D.项羽
5.以下是秦汉时期实行的措施,其共同作用是(  )
秦朝 西汉
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在县设置郡监,监察各县官员。郡县官员每年要把辖区内人口数量、生产状况向上级汇报。 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督州部的官吏。在郡设置督邮,负责监督所属县的官吏违法行为,查清罪状,上报郡守。
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B.彻底打击了豪强势力
C.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
A.临洮一一咸阳 B.陇西——辽东
C.临洮——辽东 D.临洮——函谷关
7.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养。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这一年用公元纪年法来表示为(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后期 D.公元前3世纪前期
8.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9.如图是出土文物“秦印封泥”,印中文字是“右丞相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印中文字的“字体”是(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10.为了改变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货币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一货币是(  )
A. 刀币 B. 蚁鼻钱
C. 铲币 D.圆形方孔半两钱
1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制
B.巩固大一统局面
C.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12.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该节目曾对汉武帝进行过评述,下面哪一说法最适合他(  )
A.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国家强大起来
B.统一六国,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D.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
13.某校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草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中,秦朝统一使用的字体是(  )
A.小篆 B.金文 C.甲骨文 D.草书
14.《史记 李斯列传》中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秦始皇为克服分封制的弊端,加强对地方管理,推行了(  )
A.行省制 B.推恩令 C.世袭制 D.郡县制
15.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其时间换算为世纪纪年法,以下答案正确的是(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16.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材料说明秦始皇(  )
A.为了适应时代需要 B.彰显国家统一的局面
C.区别六国时的称谓 D.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
1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牧野之战中商军阵前倒戈
C.陈胜、吴广起义
D.项羽、刘邦起义
18.《史记》记载,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只好揭竿而起。但根据1975年湖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因为大雨延期,根本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  )
A.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B.《史记》的记载完全不可相信
C.历史真相永远都不可知
D.秦简记载完全真实可信
19.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变迁。如表诗歌给我们讲述的史实是兴安渠(  )
[明]解缙 石渠南北引湘漓, 分水塘深下作堤。 若是秦人多二纪, 锦帆直是到天涯。
A.大禹治水 B.兴修都江堰
C.开凿灵渠 D.修驰道
20.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
①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推行郡县制
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⑤修建陵墓
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汉武帝接受    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在长安兴办    ,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22.秦朝统一后,将全国分为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    。
23.公元前    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    。
24.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作战。后来,刘邦率军直抵秦都    ,秦朝灭亡。
25.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    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国有,统一铸造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三.材料题(共2小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指谁?诗句展现了怎样的历史史实?这个历史史实有怎样的意义?
(2)根据图2说出秦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什么?在地方推行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根据图3以及所学知识,说说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27.秦始皇和汉武帝被称为千古一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确立版图】
材料一:
(1)观察材料一中图1、图2,完成填空。
①图1为    版图(填朝代)。依据是:   。
②图2为    版图(填朝代)。依据是:   。
【创建制度】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写出秦始皇、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统一思想】
材料三: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3)秦汉统治者采纳两位大臣的建议后,分别采取了什么举措?请概括其共同目的。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综合测试卷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分析】本题考查汉文帝的统治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材料“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结合所学可知,大臣贾谊和大臣晁错都主张以农为本,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励精图治,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戒奢从简,排除B;兴修水利和重农抑商都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题干都没有涉及,排除CD。
故选:A。
2.秦朝郡县制下,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但郡守必须上承中央政令。同时,秦朝在郡中还设郡尉,负责军务;设郡监,监察该郡的行政。这表明秦朝(  )
A.中央政权机构日趋完备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D.郡级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知识。
【解答】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地方“郡”的管理,而不是秦朝中央政权机构的完备,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秦朝郡县制下,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但郡守必须上承中央政令。同时秦朝郡中还分别设置了郡尉、郡监,都直接对中央负责,这表明秦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郡的管理,未体现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郡级官员的任免问题,排除D项。
故选:B。
3.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如图“疆域四至”示意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周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朝疆域.
【解答】根据题干给出的疆域范围可知是这个王朝是秦朝。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故选:C。
4.公元前207年,他破釜沉舟,率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消灭了秦军主力,一举扭转了战局。“他”是(  )
A.吴广 B.刘邦 C.陈胜 D.项羽
【分析】本题考查了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大破秦军,刘邦率军入咸阳灭秦,D是正确的选项;吴广和陈胜领导了大泽乡起义,不合题意,排除AC;刘邦领导的起义军逐渐强大,直抵咸阳,使秦统治者出城投降,不合题意,排除B。
故选:D。
5.以下是秦汉时期实行的措施,其共同作用是(  )
秦朝 西汉
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在县设置郡监,监察各县官员。郡县官员每年要把辖区内人口数量、生产状况向上级汇报。 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督州部的官吏。在郡设置督邮,负责监督所属县的官吏违法行为,查清罪状,上报郡守。
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B.彻底打击了豪强势力
C.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表格中秦汉时期实行的措施是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管,不是针对官员选拔、豪强势力和经济的交流,排除ABC,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D。
6.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
A.临洮一一咸阳 B.陇西——辽东
C.临洮——辽东 D.临洮——函谷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长城的起止点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故C符合题意;咸阳是秦朝的都城,不是秦长城的起止点,排除A;BD不符合题意。排除BD。
故选:C。
7.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养。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这一年用公元纪年法来表示为(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后期 D.公元前3世纪前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年代与世纪的换算的相关史实。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据此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在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前3世纪后期,选项B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B。
8.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写道:“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与材料中内容相符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皇之治 D.贞观之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西汉时期的盛世局面,重点掌握文景之治。
【解答】根据所学和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可知,这是说,汉初吸收秦朝速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A项正确;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称为光武中兴,与题意不符,排除B;隋朝隋文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盛世局面,被称为“开皇之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选:A。
9.如图是出土文物“秦印封泥”,印中文字是“右丞相印”。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印中文字的“字体”是(  )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草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秦朝统一文字,注意题干图片的识读。
【解答】隶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排除A项;
根据题干“秦印封泥”“右丞相印”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全国后,以小篆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统一了文字,B项正确;
楷书,汉字的一种字体,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排除C项;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排除D项。
故选:B。
10.为了改变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货币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一货币是(  )
A. 刀币 B. 蚁鼻钱
C. 铲币 D.圆形方孔半两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统一货币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故D符合题意;刀币、蚁鼻钱、铲币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1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制
B.巩固大一统局面
C.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D.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最主要的功绩.首先判断“汉武”是指汉武帝.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是指汉武帝。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局面称作大一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故选:B。
12.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该节目曾对汉武帝进行过评述,下面哪一说法最适合他(  )
A.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国家强大起来
B.统一六国,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D.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注意识记相关的知识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政治上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加强中央的经济权。废止旧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在全国通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私人不得铸造货币和经营盐铁。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通过这些措施,西汉王朝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西汉出现了强盛的局面。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故选:C。
13.某校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草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中,秦朝统一使用的字体是(  )
A.小篆 B.金文 C.甲骨文 D.草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故A符合题意;金文是周朝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排除B;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排除C;秦朝统一的文字是小篆,不是草书,排除D。
故选:A。
14.《史记 李斯列传》中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秦始皇为克服分封制的弊端,加强对地方管理,推行了(  )
A.行省制 B.推恩令 C.世袭制 D.郡县制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郡县制的推行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因此题干材料秦始皇为克服分封制的弊端,加强对地方管理,推行了郡县制,D项正确;行省制是元朝开始实行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任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排除C项。
故选:D。
15.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其时间换算为世纪纪年法,以下答案正确的是(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计算,需要考生掌握公元纪年法的知识。
【解答】公元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一个世纪为100年,初期:前20年;前期:前30年;中期:中间40年;后期(晚期)后30年;末期:后20年。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大数为初期,小数为末期。所以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期,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
16.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材料说明秦始皇(  )
A.为了适应时代需要 B.彰显国家统一的局面
C.区别六国时的称谓 D.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点掌握皇帝制度的创立以及特点。
【解答】材料说明皇帝的独尊地位,无法说明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排除A项;
材料说明皇帝的独尊地位,并不是为了彰显国家统一的局面,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区别六国时的称谓,排除C项;
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这些特有的称谓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独尊,D项正确。
故选:D。
1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牧野之战中商军阵前倒戈
C.陈胜、吴广起义
D.项羽、刘邦起义
【分析】本题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A项中的国人暴动是西周后期的平民暴动,不是大规模农民起义;B项中倒戈的是商朝的奴隶;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D项项羽、刘邦起义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的起义;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史记》记载,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只好揭竿而起。但根据1975年湖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因为大雨延期,根本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  )
A.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B.《史记》的记载完全不可相信
C.历史真相永远都不可知
D.秦简记载完全真实可信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价值以及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史记》关于秦律的记载和1975年湖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的内容是不一致的,这说明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故A符合题意;《史记》的记载完全不可相信的说法错误,排除B;历史真相永远都不可知表述错误,排除C;秦简记载需要和其他史料进行验证,完全真实可信的说法错误,排除D。
故选:A。
19.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变迁。如表诗歌给我们讲述的史实是兴安渠(  )
[明]解缙 石渠南北引湘漓, 分水塘深下作堤。 若是秦人多二纪, 锦帆直是到天涯。
A.大禹治水 B.兴修都江堰
C.开凿灵渠 D.修驰道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需要考生掌握灵渠的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石渠南北引湘漓”可知,该水利工程沟通了湘江和漓江,对应秦王嬴政为统一岭南地区而开凿的灵渠,C项正确,大禹治水与“石渠南北引湘漓”不符,排除A;都江堰在四川成都平原的岷江,与“石渠南北引湘漓”不符,排除B;秦朝修驰道,与“石渠南北引湘漓”不符,排除D。
故选:C。
20.吕思勉在《吕著中国通史》中写到:“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好处”包括(  )
①统一六国
②焚书坑儒
③推行郡县制
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⑤修建陵墓
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焚书坑儒、修建陵墓属于秦始皇的暴政。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故秦始皇的好处包括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故A①③④符合题意;而焚书坑儒、修建陵墓属于秦始皇的暴政,故排除含有②⑤的BCD。
故选:A。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汉武帝接受  董仲舒 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在长安兴办  太学 ,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重点掌握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故答案为:
董仲舒;太学。
22.秦朝统一后,将全国分为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  郡守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  乌垒城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郡县制、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将全国分为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故答案:郡守;乌垒城。
23.公元前  230 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  咸阳 。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统一以及秦朝的都城,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秦王嬴政继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秦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故答案为:
230;咸阳。
24.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作战。后来,刘邦率军直抵秦都  咸阳 ,秦朝灭亡。
【分析】本题考查秦末农民大起义,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作战。后来,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故答案为:
咸阳。
25.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  圆形方孔半两钱 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国有,统一铸造  五铢钱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和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经济上的措施。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国有,统一铸造五铢钱,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故答案为:
圆形方孔半两钱;五铢钱。
三.材料题(共2小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指谁?诗句展现了怎样的历史史实?这个历史史实有怎样的意义?
(2)根据图2说出秦朝的最高统治者称什么?在地方推行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根据图3以及所学知识,说说秦朝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分析】本题以三张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秦朝统一、秦朝巩固统一措施。
【解答】(1)根据图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指的是秦国国君嬴政;诗句展现的是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其他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设在咸阳。
(2)图二是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秦朝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3)秦始皇以圆形方孔铜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的影响。
故答案为:
(1)秦始皇或嬴政;灭掉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
(3)统一货币。
27.秦始皇和汉武帝被称为千古一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确立版图】
材料一:
(1)观察材料一中图1、图2,完成填空。
①图1为  秦朝 版图(填朝代)。依据是: 都城是咸阳,地方有象郡等;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该版图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
②图2为  西汉 版图(填朝代)。依据是: 疆域轮廓包含西北的西域都护府;都城是长安等 。
【创建制度】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写出秦始皇、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统一思想】
材料三:臣(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3)秦汉统治者采纳两位大臣的建议后,分别采取了什么举措?请概括其共同目的。
【分析】本题考查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可知图1是秦朝版图;依据:都城是咸阳,地方有象郡等;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该版图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图2是西汉版图;依据:疆域轮廓包含西北的西域都护府;都城是长安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皇帝”“‘郡’‘县’”等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分其弟子”“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等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令”,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根据材料三“非秦记皆烧之”可知秦“焚书坑儒”。根据材料四董仲舒可知,汉采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措施,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共同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故答案为:
(1)图1是秦朝版图;依据:都城是咸阳,地方有象郡等;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该版图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图2是西汉版图:依据:疆域轮廓包含西北的西域都护府;都城是长安等。
(2)秦始皇:政治上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汉武帝:政治上颁布“推令”,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经济上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共同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