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期末单元复习大串讲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
中华民国建立
复
习
目
标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一、单元时间脉络
1894年
兴中会
成立
1905年
1911年
1912年
1月
1914年
1915年底
中国同盟会成立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护国战争开始
1912年
3月
1912年
4月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1916年
护国战争结束
1913年
“宋案”;
二次
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二、单元知识建构
考点1.1: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三、单元知识梳理
简介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
孙中山(1866—1925)
早年主要革命活动 建立兴中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筹划广州起义 1895年,孙中山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据点。10月,起义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遭到清政府通缉,流亡海外 成立同盟会 背景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②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③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④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1)思想基础—— 得到迅速传播;
著作:章炳麟 、 《革命军》、陈天华 (2)组织基础—— 纷纷成立——
(3)领导基础—— 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2. 目的: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3. 时间、地点和人物:
4. 政治纲领:
5. 机关报:
6. 指导思想: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资产阶级思想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
《猛回头》《警世钟》
各种革命团体
华兴会、光复会
孙中山
1905年、东京、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
三民主义
1.背景
考点1.2: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三、单元知识梳理
7. 性质: 。
8. 影响:,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 和 ,大大推动了 的发展。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统一的领导
明确的奋斗目标
全国革命运动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
民权
民生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议会制共和国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民族革命(前提)
政治革命
(核心)
社会革命
(补充和发展)
地位: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考点1.3:三民主义
三、单元知识梳理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①成立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起二次革命;号召护国战争、领导护法运动。
③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创立黄埔军校
孙中山(孙文)
称誉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热爱祖国,天下为公,心系人民,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读图学史
链接中考
1、(2023年湖南湘潭)1905年, 某人在加入某革命组织时郑重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A.中国同盟会 B.中国国民党
C.中国共产营 D.兴中会
【答案】A
【解析】考查点:中国同盟会。解题思路:根据1905、以及该组织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知,这个组织是中国同盟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整合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几个革命团体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质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A正确;1912年,同盟会联合4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1919年正式称为中国国民党。时间不符,B错误;中国共产党建立于1921年,时间不符,C错误;兴中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链接中考
2、(2023年陕西)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宣传的主要思想是
A.变法救国 B.民主科学
C.三民主义 D.扶清灭洋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大会上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宣传的主要思想是三民主义,故选C;A是戊戌变法思想,排除;B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D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
背景
时间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目的
探索层面
革命准备
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孙中山与黄兴发动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启蒙运动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戊戌变法-变法图强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911年(辛亥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治制度
1906年-1911年先后进行
(1)萍浏醴起义:
(2)浙皖起义:
(3)广西起义:
(4)黄花岗起义:
三民主义
考点2.1: 辛亥革命
三、单元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与妻书》
精神
不屈不挠,视死如归、为革命献身的英雄气概。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①浙皖起义—秋瑾②黄花岗起义—林觉民
史料分析
高潮 武昌起义 时间
主要力量
概况
影响
清政府仍然存在,直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新军
新军工程营起义→夺取军械库→占领武昌城→夺取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
孙中山未参与
考点2.1: 辛亥革命
三、单元知识梳理
史料实证
湖北军政府成立
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
1912.2.12宣统皇帝溥仪下诏退位
清朝统治结束
1912.1.1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读图学史
1. 评价
(1)性质:
(2)进步性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 ;
②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的终结;
③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 ;
④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 深入人心;
⑤打开了中国 的闸门。
(2)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 窃取;
没有完成 的革命任务;
也没有改变中国 的社会性质。
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君主专制制度
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民主共和观念
进步潮流
袁世凯
反帝反封建
半殖民地半封建
2. 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
(2)客观原因
3. 教训
资产阶级软弱,不敢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帝国主义干涉与袁世凯勾结。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两半”中国行不通;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考点2.2:辛亥革命的评价
三、单元知识梳理
易错易混
1.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即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的全部。
4.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制度才真正结束。
5.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不同点 运动名称 领导阶级 学习层面 思想主张 目的 性质 特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李鸿章)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
资产阶级革命派
(孙中山)
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陈独秀)
器物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自强
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
科学
维护清朝统治
建立君主立宪制
追求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追求民主和科学
改造国民性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从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四次近代化运动对比
知识拓展
相同点 运动名称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背景 目的 方法 影响 艰难原因 启示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救亡图存,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
学习西方
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对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起到一定作用。
资产阶级改良或革命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上行不通
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国家走向复兴
清政府的腐败、封建制度的落后
列强的侵略
四次近代化运动对比
知识拓展
链接中考
1、(2023年广州)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 B.二次革命
C.黄花岗起义 D.护国战争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11年,为推翻清朝统治,同盟会在广州组织了黄花岗起义,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C正确;萍浏醴起义是在湖南、江西交界,排除A;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均是为反对袁世凯,排除BD。故选C。
链接中考
2、(2023年广西北部湾)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亲历记》中提到:“辛亥革命的胜利,也使五四运动不可避免。因为人民在经过了这样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论。”以上材料论述的是
A.辛亥革命的背景 B.辛亥革命的经过
C.辛亥革命的特点 D.辛亥革命的影响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这样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论”。可知表述为辛亥革命后带来的影响,因此D项正确;辛亥革命的背景为清朝的封建统治激化矛盾,因此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经过是由四川保路运动引起,经过武昌起义,最终南方各省独立,成立中华民国,因此排除B项;辛亥革命的特点是向西方学习的近代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的政党政治也十分关注,因此排除C项,综上所述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一)中华民国的建
概况: 1月1日, 在南京宣誓就职 ,
宣告 的成立。
2. 影响:是孙中山领导的 。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公历年-1911=民国年
1912年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清帝溥仪(宣统帝)退位
孙提出辞职
推荐袁继任
袁当选临时大总统
袁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孙正式辞职
临时政府迁北京
1912年
2月12日
1912年
2月13日
1912年
2月15日
1912年
3月10日
1912年
4月1日
清帝溥仪退位
袁在北京就任
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了!
北洋五色旗
三、单元知识梳理
考点3.1: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
目的:
内容
限“袁”大法。
关键词 内容
主权在民
一律平等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自由权利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三权分立 参议院行驶立法权,国务院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4. 性质
中国历史上
的重要文件。
5. 影响
肯定了 和,
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1912.3.11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
共和国宪法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民主自由原则
考点3.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链接中考
1、(2023年四川南充)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材料中的“它”指
A.太平天国 B.中华民国
C.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它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制度变革,这是武装斗争手段换来的制度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清帝退位诏减少了流血冲突,缩短了革命进程,确有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随后清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为此,材料中的“它”指中华民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太平天国以失败告终,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南京国民政府是将介石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链接中考
2、(2023年广西贵港)下列选项中,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帝必须退位颁布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临时大总統到南京就职 ④临时政府设在北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清帝必须退位颁布是推翻封建帝制的条件,排除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责任内阁制,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袁世凯,故②符合;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就是便于牵制袁世凯,临时政府设在北京,则革命派难以节制袁世凯,故排除④,③符合。故选②③组合,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独裁统治 复辟帝制 准备
概况
结果
认识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袁世凯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制造“宋案”
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反袁,发动“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
对内: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对外: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登基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1915年底,蔡锷等掀起护国战争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倒行逆施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单元知识梳理
考点4.1:袁世凯的独裁和复辟帝制
史料实证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 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袁世凯复辟帝制
护国运动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1912年3月
北京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读图学史
主要派系
目的
手段
影响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等
争夺地盘和巩固割据政权
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割据混战
使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考点4.2:北洋军阀混战
三、单元知识梳理
链接中考
1、(2023年扬州)观察下图,该战争形势图所示的是
A.广州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护国战争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中“护国军进军路线”“袁军进军路线”,可知与护国战争有关,1915年,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爱国将领蔡锷等人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最终被迫于1916年宣布取消帝制,并在众叛亲离中死去,D正确;1895年,孙中山等人筹划在广州发动起义,但是迅速归于失败,A排除;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揭开辛亥革命的序幕,推翻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帝制,成立中华民国,B排除;1913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发动二次革命,但是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C排除。故选D。
链接中考
2、(2023年河北)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落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推断,这次革命
A.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B.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
【答案】B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叙述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B正确;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A错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C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故D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