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冀中的地道战》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
3. 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
2. 难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及体会我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影《地道战》吗?这部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利用地道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地道战的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冀中地道,了解这段历史。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冀中人民是如何创造性地利用地道进行抗日斗争的。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了解地道战的背景、地道的构造和功能,以及冀中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气。
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让我们开始这段历史的探索之旅吧!
二、书写指导:
1. 侵:左中右结构,“亻”的竖为垂露竖,“侵”字右边中间一竖稍长。
2. 略:左右结构,“田”的横折的横要写得短,“各”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3. 筑:上下结构,“竹”字头要写得扁,“巩”里面的“工”的最后一笔变为提。
4. 堡:上下结构,“保”的竖钩要写得直而有力,“土”的下横要长。
5. 党:上下结构,“儿”的竖弯钩要写得圆润,“兄”的撇要写得长而舒展。
6. 丘:独体字,第一笔是短竖,第二笔是长竖,第三笔是竖撇,最后一笔是长竖。
7. 妨:左右结构,“女”的横要写得长,“方”的横折钩要写得直而有力。
8. 蔽:上下结构,“艹”要写得扁,“敝”的长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9. 陷:左右结构,“阝”的竖要写得长,“臼”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
10. 拐:上下结构,“扌”的横要短,“另”的横折钩要写得圆润。
三、作者简介
周而复,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1914 年 1 月 3 日出生于江苏南京。他是中国著名作家、书法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周而复自幼喜爱文学,13 岁时考入上海光华大学附中,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32 年秋,考入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抗日战争爆发后,周而复奔赴延安,历任西北文艺工作团团长、《解放日报》副刊部主编等职。
2004 年 1 月 8 日,周而复在北京逝世,享年 90 岁。他的文学成就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和革命历史的长河中。
四、课文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
1942年,日本侵略者为确保战略后方,集中兵力在无险可守的冀中大平原上,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有计划地建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在六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修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公里,挖封锁沟8878公里,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冀中人民为了有力地保存自己,有效地杀伤敌人,群策群力,挖沟掘道,改造地形。地道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华北地区人民为抵御日军侵袭而挖掘的一种隐蔽式洞穴。
地道的出现弥补了平原作战的缺陷,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第2自然段讲解】
1942到1944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还修筑了封锁沟和封锁墙,十里一碉,八里一堡,想搞垮我们的人民武装。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这就是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敌人来了,我们就钻到地道里去,让他们扑个空;敌人走了,我们就从地道里出来,照常种地过日子,有时候还要打击敌人。靠着地道这种坚强的堡垒,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第3自然段讲解】
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地道战。这种地道战在广阔的平原上,家家相连,村村相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网络。
地道战的策略非常灵活。当敌人来临时,冀中人民迅速钻入地道,让敌人扑空。而当敌人离开后,他们又从地道中出来,继续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有时还会利用地道打击敌人。这种战术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还给予了敌人极大的打击。
冀中人民通过这种地道战,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智慧,也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总的来说,冀中人民的地道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斗争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是人民战争思想的具体实践。
【第4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冀中地区地道的构造和功能,具体以任丘的地道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地道的高度和结构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和耕作习惯。地道一般有四尺多高,这样身高较高的人需要弯着腰才能通过,但也不会影响地面上种庄稼。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通行的需要,也确保了地面的正常功能不受影响。
在地道内部,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这些大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洞的顶由木料支撑,确保了地道的稳固和安全。在大洞的四壁上,又挖了许多小洞,这些小洞有不同的用途。有的用于居住,有的拴牲口,有的用于存放物品,还有的被用作厕所。一个大洞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最大的洞甚至能容下二百多人。这显示了地道内部空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此外,地道内部还为居住者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设施。人们在地道里可以随时取用开水、干粮等生活必需品,还有专门的地方用来睡觉、生火。这种设计使得人们在敌人的“扫荡”期间也能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从而更加持久地抵抗侵略者。
最后,地道内部还有通到地面的气孔。这些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使得敌人很难发现。这些气孔不仅为地道内部提供了新鲜空气,还能透进光线,使得人们在地道中既不会感到气闷,也不会觉得黑暗。甚至有些老太太在地道里也照常纺线工作,这展现出冀中人民的坚毅和勇气。
【第5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进一步描述了地道的出口和防御设施。
首先,地道的出口都设置在非常隐蔽的地方,以避免被敌人发现。出口外面会堆满荆棘等障碍物,以迷惑和阻止敌人进入。有的出口旁边还会故意挖一个陷坑,坑里布置了尖刀或地雷,上面再用木板虚盖,并铺上一些草来隐蔽。这样,一旦敌人不小心踏入,就会掉入陷阱中,面临生命危险。
在地道内部,除了居住和生活区域外,还会特别挖出一些特别坚固的洞穴,用于警戒和防御。这些洞穴通常由民兵负责守卫,他们配备有武器,可以在洞内进行有效的反击。
此外,地道中还有一些“迷惑洞”。这些洞的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使他们无法分辨哪条是死路,哪条是活路。即使敌人不幸进入了活道,他们也很难通过地道中的关口。
关口通常由很窄的“孑口”构成,这种孑口只能容许一个人爬过去。这样的设计使得地道在防御时具有很高的效率,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能把守住孑口,起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这些防御设施和布局充分展示了冀中人民在地道战中的智慧和策略,他们利用地形的优势,结合实际战斗需要,设计出了既实用又有效的防御体系。
【第6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敌人对地道的破坏以及地道居民的应对策略。
首先,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为了破坏地道,他们想出了各种方法,包括火攻、水攻和毒气攻等。然而,地道居民对此早有防备,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应对策略。
对于火攻,居民准备了土和沙等灭火材料,可以迅速扑灭火势。而当敌人使用毒气攻击时,地道中的“孑口”上装有吊板,可以迅速放下挡住毒气,确保地道内部的安全。
对于水攻,居民们则将地道与当地的枯井、暗沟连接起来。这样,当敌人放水进入地道时,水会直接流进枯井或暗沟中,而不会对地道居民造成威胁。这种巧妙的布局显示了地道居民的智慧和应对能力。
此外,由于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居民们可以迅速转移。即使某个村子的地道被敌人破坏,他们也可以安全转移到其他村子的地道中。这种连通性使得地道居民在面对敌人攻击时更加灵活和安全。
总之,冀中人民通过智慧和团结,成功地应对了敌人的各种攻击和破坏,使得地道战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和战斗方式。
【第7自然段讲解】
这段文字描述了地道中的人们如何了解地面上的情况,以及他们如何传递信息和进行通信。
首先,民兵的指挥部会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这些人的任务是观察和发现敌人的动向。一旦发现敌情,他们就会通过吆喝的方式传递信息,这种吆喝声会一个接一个地传到指挥部里。这种方式虽然原始,但非常有效,因为它可以快速地传递信息,并将重要情报传递到指挥部。
在地道内部,人们使用了一种更为先进的方式进行通信,他们称之为“有线电”。具体来说,他们使用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一旦发现敌情,就可以拉动铁丝,使铜铃发出响声。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它可以快速地传递信号,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拉动次数表示不同的意思。这种方式需要提前约定好每种拉动次数代表的含义,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和可靠。
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地道中的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他们利用各种资源和智慧,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使得地道战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防御和战斗方式。这充分证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只要团结一心,就能够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第8自然段讲解】
有了地道战这种斗争方式,冀中平原上的人民成功地粉碎了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地道战不仅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还给予了敌人极大的打击。冀中平原上的人民通过这种斗争方式,不仅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
地道战的出色表现,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人民通过团结一心、发挥智慧和创造力,成功地抵抗了敌人的侵略。这不仅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英勇奋斗精神,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地道战的成功经验,对于后来的战争和防御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只要人民团结一心,发挥智慧和创造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同时,地道战也提醒我们,在战争中要善于利用地形和资源,不断创新和改进斗争方式,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总之,地道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它告诉我们,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发挥智慧和创造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五、总结:
《冀中的地道战》这篇文章通过介绍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以及地道的结构特点,展现了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利用地道战这种战斗方式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智慧和勇气。
首先,文章介绍了冀中地道战的产生背景,即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
其次,文章详细描述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包括地道的出口、内部构造、通气孔等,展示了地道设计的巧妙和实用性。
最后,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了地道战在保护人民、抗击敌人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体现了冀中人民的智慧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了解了冀中地道战的历史背景、地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冀中人民的敬佩和赞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