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期末冲刺之期末模拟(七)
一、选择题(每空2分,总计40分)
1. 学习科学发展史可以帮助我们增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原子结构模型发展是指从1803年道尔顿提出的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开始,经过一代代科学家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的过程。如图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提出这该原子模型的科学家是( )
A.汤姆生 B.卢瑟福 C.波尔 D.门捷列夫
2.一辆汽车沿斜面滑下,汽车所受重力的方向正确的是( )
A.B. C. D.
3. 下列关于人体血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毛细血管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B.静脉有的分布较浅,如手臂上的“青筋”
C.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D.静脉内的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
4. 以下选项中,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力与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 B.液体可以产生比自身重力大的浮力
C.物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一定越大 D.密度计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5. 某车站并列停放着甲、乙两列火车,甲车上的乘客从一侧的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树木向北运动,另一侧窗口看到乙车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得慢,则( )
A.甲、乙两车同时向北运动,乙车比甲机车快
B.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C.甲、乙两车同时向南运动,但乙车比甲机车快
D.若以乙车做参照物,甲车向南运动,树木向北移动
6.如图为叶光合作用的过程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表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B.图中B表示水,由导管运输到叶片
C.图中C表示二氧化碳,人们称它为“气肥”
D.图中D表示有机物,内含由光能转变的化学能
7. 某氢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x(OH)y,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M,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B. C.M+17y D.M﹣17y
8. 生物体的诸多生命活动因为具有方向性而显得有条不紊,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
A.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根→茎→叶
B.胎儿排放代谢废物:母体→胎盘和脐带→胎儿
C.氧气在人体内利用:外界→肺循环→体循环→组织细胞
D.血液在肺部的流向: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
9. 贴在竖直墙面上的塑料吸盘挂钩(塑料吸盘挂钩重力不计),当挂上适当的重物后,也不会脱落的原因是( )
A.大气压力大于重力
B.大气压力与重力平衡
C.塑料吸盘挂钩所受的静摩擦力等于所挂重物的重力
D.塑料吸盘挂钩所受的静摩擦力大于所挂重物的重力
10.如图,在装水的容器中伸入一手指(不碰到容器底和侧壁,且水不溢出)放入后,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强和压力情况是( )
A.压力、压强都变大 B.压力不变、压强变大
C.压力不变、压强变小 D.压力、压强都不变
11.1862年,德国科学家沙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每天上午、傍晚、深夜分别从同一棵植物上摘下一片叶子,再用打孔器在这三片叶子上各取下同样大小的一块圆片,烘干后称重,结果发现:深夜取下来的叶片最轻,上午取下来的比较重,傍晚的最重。它又把这三个圆片放入酒精中煮一下,取出后,用水冲洗,加碘液染色,将会发生什么结果?( )
A.深夜的颜色最浅,傍晚的颜色最深 B.上午的颜色最浅,傍晚的颜色最深
C.深夜的颜色最浅,上午的颜色最深 D.深夜的颜色最深,傍晚的颜色最浅
12.如图所示,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立柱质量为M,有一质量为m的猴子从立柱上下滑。已知猴子沿立柱滑下时受到摩擦力为f,则猴子下滑时立柱对地面的压力为( )
A.Mg B.Mg+f
C.Mg﹣f D.Mg+mg+f
13.下列生产措施与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相匹配的是( )
①在蔬菜大棚中施加气肥(二氧化碳)——促进蔬菜的呼吸作用
②遇阴雨连绵天气,在农田挖排水沟——利于根的呼吸作用
③栽种农作物时合理密植——提高光能利用率
④春季早播覆盖地膜——提高地表温度,利于种子萌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下列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高压锅容易将食物煮熟﹣﹣液体表面气压增大,液体沸点升高
B.台风掀开屋顶的瓦﹣﹣屋内外空气的流速不同,压强不同
C.软包装饮料吸管一端做成尖形﹣﹣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D.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的大气压值比实际值小﹣﹣玻璃管倾斜
15.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多国对此表示反对。核污水中含有氚,如图为氚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氚原子( )
A.含有2个质子 B.核电荷数为1
C.相对原子质量为4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16.小陈同学周末到农业合作社做劳动志愿者时做了部分记录。下列哪一项操作与抑制蒸腾作用有关( )
A.早春时节,播种前用温水浸泡种子播种后覆盖地膜
B.选择阴天或者傍晚移栽幼苗,必要时剪掉部分枝叶
C.适当给农作物松土,暴雨后及时给农田排涝
D.按无机盐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
17.某物理小组决定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但是手边的测量工具只有量筒。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先把鹅卵石浸没在水杯内的水中,向矿泉水瓶中逐渐加水,当加入170ml的水时,瓶子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平衡。拿掉水杯后,再向瓶中加入100ml的水,此时瓶子在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平衡。若不考虑鹅卵石的吸水性,忽略瓶子的质量,g取10N/kg,则:鹅卵石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和鹅卵石的密度分别是( )
A.1.5N,2.5×103kg/m3 B.1N,2.7×103kg/m3
C.0.5N,2.5×103kg/m3 D.1.5N,2.7×103kg/m3
18.如图所示,弹簧上端与物块m相连接,下端固定在容器底部。当物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与浸没在酒精中静止时,弹簧的弹力大小相等。物块的体积为100cm3,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不计弹簧质量及体积)其中正确的是( )
A.物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弹簧对底部的拉力为0.2N
B.当弹簧脱离容器底部后静止时物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为物块体积的
C.物块浸没在酒精中静止时弹簧对物块的支持力是0.1N
D.物块的质量为0.9kg
19.如图所示,A、B、C三个物体叠放在水平面上,同时有F=10N的两个水平力分别作用于A、B两物体上,A、B、C三个物体仍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物体对B物体的摩擦力为10N,向左
B.地面对A物体的摩擦力为10N,向右
C.B物体对C物体的摩擦力为零
D.C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20. 如图所示,把一张小纸片放在水平的硬币的上表面,松手后纸片不是单独飘落而是和硬币贴在一起下落,使纸片跟硬币贴在一起的力最有可能是( )
A.分子间引力 B.摩擦力 C.重力 D.大气压
二、填空题(每空2分,总计40分)
21.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 km,如果小汽车以72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所需的时间是 h。遇到冰冻天气,大桥上汽车追尾事故频发,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汽车在紧急刹车时,由于汽车具有 ,总要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另一方面,当路面结冰时,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变 ,汽车在紧急刹车后滑行的距离将比路面没有冰雪时长。
22.如图所示,置于桌面上的甲、乙两容器质量相等、底面积相等,注入等质量的同种液体,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 p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 F乙。
23.资料一: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1)这句农谚中“肥”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 .
资料二:我们知道给蔬菜大棚使用“气肥”,可提高作物产量
(2)“气肥”是指 .
资料三:有A、B两地出产同种西瓜,A地西瓜比B地的要甜些.经实地考察,两地的昼夜温差如下表.而A、B两地的光照等其他条件和栽培措施均相同.
平均温度(℃) A地 B地
白天 35℃ 35℃
夜晚 12℃ 26℃
(3)A、B两地的西瓜在 进行光合作用,在 进行呼吸作用.(用“白天”、“晚上”填空)
(4)理论上,在白天,A地西瓜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填“多于”、“少于”或“基本等于”)B地西瓜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24.白色感压纸受到的压强达到可测最小值时才变色,且颜色随压强变大而变深,大于可测最大值时颜色不再变深。感压纸A的规格如图所示。
实验1:用250N的压力垂直作用在A上,受力面积为0.25cm2,此压力对A的压强为 Pa。
实验2:仍用250N的压力垂直作用在与A规格相同的感压纸上,要使它变色且颜色深度与实验1不同,下列受力面积符合要求的是 。
A.2cm2 B.1.5cm2 C.0.3cm2 D.0.1cm2
25.小科为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他取两组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分别留下6张和3张叶片,把枝条同时插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放在阳光下照射。1小时后,在两枝条等高位置切出相应的切片,观察到被染色的情况如图。请回答:
第24题图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本实验,为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清晨,窗外一缕阳光唤醒我们,妈妈精心准备的早餐已经摆在桌上,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营养丰富的食物,如不吃早餐,还会引起低血糖、胆囊炎等疾病。如图是人体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标号①②③表示人体的一些器官,a~g分别表示部分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早餐中的面包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小肠内参与消化淀粉的消化液有 。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 后,经[ ] 进入小肠内的毛细血管。
(2)人患胆囊炎常会引起胆汁无法进入小肠从而影响 的消化,故不能吃过于油腻的食品。
(3)经过f和g过程排出体外的代谢废物有 以及水、无机盐等。
(4)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肾小囊壁都很 ,有利于物质的透过。
三、探究题
27.某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比色法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试剂】50mg/ml淀粉溶液、50mg/ml人唾液淀粉酶溶液、蒸馏水、不同浓度的pH缓冲液、麦芽糖含量标准比色卡。
【实验步骤】①取一支试管,依次加入1ml淀粉溶液、1ml人唾液淀粉酶溶液和4ml pH=2的缓冲液;②振荡试管,在室温下反应10分钟后,用麦芽糖试纸进行检测,将所显示的颜色与麦芽糖含量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取麦芽糖含量并记录;③换用不同浓度的pH缓冲液重复上述实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比较酶活力的方法是 。
(2)老师认为上述实验设计中存在一个问题,你认为存在的问题是 。
(3)改正后,该小组得到如下数据:
编号 pH 麦芽糖含量/mg·ml-1
1 2 0.046
2 4 0.094
3 6 0.566
4 8 0.745
5 10 0.176
相同温度时不同 pH 环境中得到的麦芽糖含量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4)该兴趣小组若想进一步探究寻找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接下来需要进行的实验 。
28.科学证明:在黑暗条件下蔗糖可以通过气孔进入叶片转化成淀粉。某科研小组为验证这一结论,将一株绿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去掉叶柄并用石蜡封口),平均分成4组,实验处理如表所示。一段时间后,脱色后用碘液检测叶片颜色变化,结果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组1 组2 组3 组4
处理 叶片浸泡在5%蔗糖溶液中,通入O2 叶片浸泡在5%蔗糖溶液中,通入N2 叶片浸泡在蒸馏水中通入O2 用石蜡封闭的叶片浸泡在5%蔗糖溶液中,通入O2
环境 黑暗 黑暗 黑暗 黑暗
检测结果 有淀粉 无淀粉 无淀粉 无淀粉
(1)将一株绿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
(2)实验后叶片一般用 (试剂)进行脱色处理,再用碘液处理。
(3 )与组1相比,组2叶片无淀粉,可以说明:细胞只有在有氧气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 作用产生能量,才能完成淀粉的合成。如果适当地提高组1的温度,请你推测:该叶片中合成的淀粉含量将会 。
(4)组1与组4构成的对照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 。
29.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他向图甲中的U形管内注入适量的红墨水,当管内的红墨水静止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 。
(2)如图乙所示,他将橡皮管的一端紧密地套在U形管左侧的端口后,多次改变探头在水中的深度,并比较每次的深度及相应的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这是为了探究 。
(3)他换用其他液体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当探头在下列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时,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大的是 。
A.酒精(ρ酒精=0.8×103kg/m3) B.植物油(ρ植物油=0.9×103kg/m3)C.盐水(ρ盐水=1.1×103kg/m3)
(4)若图乙中U形管左右两侧红墨水面的高度差h=10cm,则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之差约为_ Pa.(ρ红墨水≈1.0×103kg/m3)
四、计算题
30.为提高车辆通行量,宁波市交警支队将人民路、迎宾路等10条车流量较大的路段打造成绿波带。在市区建成的绿波带道路上,车辆只要保持绿波速度就能一路绿灯通行。如图所示为某路段的绿波速度标牌,质量是1.2t的汽车,经过绿波路段上相距3.6×103m的两个路口,用时200s。问:
(1)汽车的重力是多少?
(2)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是否“绿波通行”?
(3)若汽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是0.2m2,汽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31.32.如图所示是某车站厕所的自动冲水装置,圆柱体浮筒A的底面积为400cm2,高为0.2m,盖片B的面积为60cm2(盖片B的质量,厚度不计)。连接AB是长为0.3m、体积和质量都不计的硬杆,当流进水箱的水刚好浸没浮筒A时,盖片B被撇开,水通过排水管流出冲洗厕所。请解答下列问题;
(1)当水箱的水刚好浸没浮筒A时,水对水箱底部的压强是多少?
(2)当水箱的水刚好浸没浮筒A时,水对盖片B的压力是多少?
(3)浮筒A的重力是多少?
2024期末冲之期末模拟(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解答】解:A、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认为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镶嵌其中,故A错误;
B、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故B正确;
C、1913年玻尔提出了玻尔模型,波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绕核运动,故C错误;
D、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表,故D错误。
故选:B。
2. 【答案】A
【解析】【考点】重力的方向.
【分析】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解答】解:一辆汽车沿斜面滑下,汽车所受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3. 【答案】D
【解析】【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血管类型 概念 功能 分布 管壁特点 管腔特点 血流速度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较厚、弹性大 较小 快
毛细血管 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进行物质交换 数量多,分布广 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最慢
静脉 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的血管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 较薄,弹性小 较大 慢
【解答】解:A、毛细血管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正确。
B、静脉有的分布较浅,如手臂上的“青筋”,正确。
C、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正确。
D、静脉内的血液从全身各处运往心脏,错误。
故选:D。
【点评】解题关键是熟记血管的种类、分布位置与各自功能特点,分清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各自的特点,对三种血管的结构图也要牢记在心,以此来作为切入点.
4. 【答案】B
【解析】【考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分析】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作用;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若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物体下沉;若受到的重力小于浮力,物体上浮;若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物体悬浮。
【解答】解:A.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与物体浸没的深度无关,故A错误;
B.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足够大,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足够大,则液体可以产生比自身重力大的浮力,故B正确;
C.物体的密度大,但是排开液体的体积足够小,受到的浮力也可以很小,故C错误;
D.密度计在不同的液体中都漂浮,受到的浮力大小都等于自身的重力,故D错误。
故选:B。
5. 【答案】D
【解析】【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答】解:
A、若甲、乙两车同时向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运动得快,树木是静止的,就会看到树木向南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若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会看到树木相对于甲车向北,而树木快,说明乙车也向南运动,但乙车运动慢,故B不符合题意;
C、甲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北运动,说明甲车向南运动,同时看到乙车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得慢,说明乙车也向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运动得慢,故C不符合题意;
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上的乘客从一侧的窗口看到田野上树木向北运动,甲车向南运动,速度比乙慢,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6. 【答案】C
【解析】【解答】解:A、由上分析可知,A表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A正确。
B、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知B由导管向上运输到叶片,表示水,B正确。
C、图中C表示氧气,而“气肥”是“二氧化碳”,C错误。
D、光合作用能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图中D表示有机物,内含由光能转变的化学能,D正确。
故选:C。
7. 【答案】B
【解析】【解答】解:某氢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x(OH)y,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M,设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则ax+(16+1)×y=M,a=。故选:B。
8. 【答案】C
【解析】【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血液循环;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流程图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活动。
【解答】A.植物体内运输有机物的通道是筛管,运输方向是由上而下,A不符合题意。
B.胎儿排放代谢废物:胎儿→胎盘和脐带→母体,B不符合题意。
D.氧气在人体内利用:外界→肺循环→体循环→组织细胞,C符合题意。
D.血液在肺部的流向: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 【答案】C
【解析】C 解析:点落与否由竖直方向的受力情况决定,所以当重力和摩擦力达到平衡时,重物就不会掉落。故C正确。
10.【答案】A
【解析】【解答】解:当插入手指时水深h增大,由p=ρgh可知,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大;
容器底底面积不变,由F=pS可知,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变大。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分析】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要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但在夜晚只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解答】解:植物在白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
在早晨摘取叶子,由于植物进行了一夜的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的淀粉,所以这时候叶子中的淀粉比较少,滴加碘液颜色比较浅,其质量也最轻;在深夜摘取叶子,从黑天到深夜没有光照的这段时间内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了一部分淀粉,所以滴加碘液颜色不是最深;傍晚摘取的叶子,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但由于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体内的淀粉积累较多,滴加碘液颜色最深,其质量也最重。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明白叶子脱色,滴加碘液后叶子颜色深浅与淀粉多少有关,淀粉越多颜色越深.
12.【答案】B
【解析】【分析】对立柱进行受力分析,立柱受到的重力为Mg,受到的猴子给它的摩擦力为f,两者合力为Mg+f,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分析立柱对地面的压力。
【解答】解:对立柱进行受力分析,立柱自身质量为M,则重力为Mg,而猴子在下滑时受到的摩擦力是f,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立柱受到的摩擦力也为f,而猴子受到的摩擦力和立柱受到的摩擦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则大小相等,只不过方向是相反的,猴子受到的摩擦力是向上的,立柱受到的摩擦力是向下的,则立柱受到向下的合力为Mg+f,即立柱对地面的压力也是Mg+f,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目考查了力的合成以及力的相互作用,需要学生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利用所学知识灵活应用。
13.【答案】D
【解析】【考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解:①为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有些菜农在大棚里增施“气肥”,“气肥”实质上二氧化碳气体,促进蔬菜的光合作用,错误。
②植物根的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来自空气中,所以阴雨连绵天气挖排水沟及时排涝,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正确。
③栽种农作物时,做到合理密植,植物与光接触的面积增大,提高光能利用率,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正确。
④早春播种往往因为温度低而影响出苗。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常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来提高地温,促进出苗早而齐。所以早春播种后,常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能够促进早出苗的主要原因是提高土壤的温度,正确。
故选:D。
【点评】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是考试的热点,要理解掌握。平时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做好这类题的关键。
14.【答案】D
【解析】【解答】解:A、高压锅内,气压很大,所以液体沸点高。正确。
B、屋外流速较大,压强较小。正确。
C、尖形物体的受力面积很小,压强很大。正确。
D、托里拆利实验不会因为玻璃管倾斜而导致测量值偏小。错误。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并结合图示进行分析、
【解答】解:A、根据图示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故错误;
B、核电荷数=质子数,据图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因此核电荷数为1,故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图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因此相对原子质量=3,故错误;
D、据图可知氚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因此质子数和中子数不相等,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等即可顺利解答。
16.【答案】B
【解析】【考点】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意义;无土栽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植物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和蒸腾作用的意义。
【解答】解:A、早春时节,播种前用温水浸泡种子播种后覆盖地膜,是为了保温保湿促进出苗。A错误。
B、选择阴天或者傍晚移栽幼苗,必要时剪掉部分枝叶,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移栽苗的成活率。B正确。
C、适当给农作物松土,暴雨后及时给农田排涝,目的是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C错误。
D、按无机盐的种类、数量和比例配制无土栽培营养液,是为了进行无土栽培。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植物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和蒸腾作用的意义。
17.【答案】B
【解析】解:(1)根据定滑轮特点,由图乙得:G石=G水=m水g=ρ水v水g,
由图甲得鹅卵石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F浮=G石﹣F=ρ水v水g﹣ρ水vg=ρ水△v水g=1.0×103kg/m3×100×10﹣6m3×10N/kg=1N,
(2)∵F浮=ρ水gv排,
∴v排===1×10﹣4m3,
∵石块浸没,
∴v石=v排=1×10﹣4m3,
∴石块的密度:
ρ石====2.7×103kg/m3。
故选:B。
18.【答案】C
【解析】【考点】浮力大小的计算.
【解答】解:物块的体积V物=100cm3=1×10﹣4m3,物块浸没在水和酒精中时V排=V物=1×10﹣4m3,
物块浸没在水中:F浮=ρ水gV物=1.0×103kg/m3×10N/kg×1×10﹣4m3=1N。
物块浸没在酒精中:F浮′=ρ酒精gV物=0.8×103kg/m3×10N/kg×1×10﹣4m3=0.8N。
物块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受力分析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若物块都受弹簧的支持力,由于重力不变,浮力不同,故这种情况不可能;同理都受弹簧的拉力也不可能。
只可能是一个为拉力,另一个为支持力。由于物块在水中浮力大,物块会上浮,故弹簧会对它有拉力;在酒精中物块会受支持力作用。
所以根据物体受力平衡可得:
图甲中:F浮=F拉+G,
所以,F拉=F浮﹣G=1N﹣G﹣﹣﹣﹣﹣﹣﹣﹣﹣﹣﹣﹣①
图乙中:F浮′+F支=G,
所以,F支=G﹣F浮′=G﹣0.8N﹣﹣﹣﹣﹣﹣﹣﹣﹣②,
已知:当物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与浸没在酒精中静止时,弹簧的弹力大小相等;
即:F拉=F支,
所以,1N﹣G=G﹣0.8N
解得:G=0.9N;
A、物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弹簧会对物块的拉力为F拉=F浮﹣G=1N﹣0.9N=0.1N,
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弹簧对底部的拉力F拉′=F拉=0.1N,故A错误;
B、当弹簧脱离容器底部后静止时物块处于漂浮,则:F浮″=G=0.9N,
根据F浮=ρ液gV排可得:V排″===9×10﹣5m3,
所以,===;故B错误;
C、物块浸没在酒精中静止时弹簧对物块的支持力F支=G﹣F浮′=0.9N﹣0.8N=0.1N;故C正确;
D、质量m===0.09kg,故D错误。
故选:C。
19.【答案】B
【解析】【考点】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方向.
【分析】三个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合力都为零。先以C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研究B对C的摩擦力,即可知道C对B的摩擦力。再以CB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A对B的摩擦力。最后以三个物体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水平面对A的摩擦力。
【解答】解:
A、将B与C看成一个整体,此时受到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拉力,因此A对B有个向左的静摩擦力,其大小为10N,故A正确;
B、以ABC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水平面对A的摩擦力为零,故B错误;
C、以C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知:B对C的摩擦力等于0,故C正确;
D、C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没有与B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只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如何选择研究对象,采用隔离法和整体法结合比较简便。
20.【答案】D
【解析】难度 中等 考点 流体压强
根据流体压强角度思考,当硬币下落时,硬币背后的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小于周围的压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纸片被压在硬币上随着下落。
【答案解析】D
二、填空题
21.【答案】0.5 惯性 小
【解析】0.5 惯性 小
22.【答案】<,<,
【解析】【解答】解:(1)如图所示,h甲<h乙,所以,根据p=ρgh可知:甲、乙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关系为:p甲<p乙;
已知甲、乙容器的底面积相同,即:S甲=S乙;由F=pS可知:液体对甲、乙容器底的压力大小关系:F甲<F乙;
故答案为:<,<。
23.【答案】(1)无机盐;(2)二氧化碳;(3)白天;白天和晚上;(4)基本相等.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的生长还需要多种无机盐;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解答即可.
【解答】解:(1)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施肥的目的就在提供植物生长必需的无机盐;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反应式是: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原料中二氧化碳是气体.在温室中种植蔬菜,要使蔬菜产量得到提高,就要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所以,向温室中添加二氧化碳,就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蔬菜产量.所以向大棚内施加的气肥是二氧化碳;
(3)光合作用需要光,因此光合作用只有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不需要光,因此呼吸作用全天都能进行;所以A、B两地的西瓜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在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因为既是同一种西瓜,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西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在夜间,乙地的温度高,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多,甲地的温度低,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甲地的西瓜积累的有机物比乙地的甜瓜多,含糖量就高,吃起来就甜.
故答案为:(1)无机盐;(2)二氧化碳;(3)白天;白天和晚上;(4)基本相等.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无机盐的作用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定义.
24.【答案】107;C
【解析】【解答】解:
实验1:用250N的压力垂直作用在A上,受力面积为0.25cm2,
则此压力对A的压强为:p===107Pa;
实验2:由图知,可测最大压强值为1000N/cm2,结合实验1可知,压力为250N时对应的受力面积为0.25cm2;
用250N的压力垂直作用在与A规格相同的感压纸上,要使它变色且颜色深度与实验1不同,由题意和图示可知,应使该压力对A的压强处于250N/cm2和1000N/cm2之间;
由p=可知,当最小压强为250N/cm2时的受力面积为:S'===1cm2,
故使它变色且颜色深度与实验1不同,受力面积的范围为:0.25cm2~1cm2,故C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107;C。
25.【答案】(1)植物蒸腾作用强弱是否与叶面积有关(或植物蒸腾作用强弱是否与叶片数量有关)_
(2)剪去移栽树木上部分枝叶
【解析】[命题考向: 考查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蒸腾作用。解析:(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叶片的数量,因变量为枝条的染色程度(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吸收红色染液,从而导致枝条的不同高度呈现不同颜色),可推断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植物蒸腾作用强弱是否与叶面积(或叶片数量)有关。(2)由图可知,有6张叶片的枝条中红色染液的上升高度较高,说明其吸收的水分较多,散失的水分也较多,故要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防止移栽过程中树木失水较多导致死亡,可剪去移栽树木上的部分枝叶。]
故答案为(1)植物蒸腾作用强弱是否与叶面积有关(或植物蒸腾作用强弱是否与叶片数量有关)_
(2)剪去移栽树木上部分枝叶
26.【答案】(1)葡萄糖;肠液、胰液;e吸收;(2)脂肪;(3)尿素;(4)薄。
【解析】【分析】食物的消化过程如图:
图中a吸气、b肺泡内气体交换、c胰腺分泌胰液、d胰岛分泌胰岛素、e吸收、f排尿、g排汗、①肺、②肾脏、③皮肤。
【解答】解:(1)早餐中的面包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经e吸收进入小肠内的毛细血管。
(2)肝脏分泌的消化液是胆汁,胆汁不含有消化酶,主要作用是将脂肪乳化成微粒有利于消化。人患胆囊炎常会引起胆汁无法进入小肠从而影响脂肪的消化,故不能吃过于油腻的食品。
(3)经过f排尿、g排汗过程排出体外的代谢废物有尿素以及水、无机盐等。
(4)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肾小囊壁都很薄,有利于物质的透过。
故答案为:(1)葡萄糖;肠液、胰液;e吸收;(2)脂肪;(3)尿素;(4)薄。
三、探究题
27.【答案】(1)相同时间内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的量
(2)在室温下进行
(3)pH为2-10时,酶的活性随pH升高先增强后减弱
(4)在pH为6-10范围内,换用pH梯度更密的缓冲液,在37℃下重复上述实验
【解析】【答案】(1)相同时间内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的量
(2)在室温下进行
(3)pH为2-10时,酶的活性随pH升高先增强后减弱
(4)在pH为6-10范围内,换用pH梯度更密的缓冲液,在37℃下重复上述实验
【知识点】酶及其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相同时间内,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的量可以用来比较酶的活力。
(2)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是能接近人的体温。
(3)酶的活性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
(4)多次重复实验,防止实验具有偶然性。
【解答】(1)本实验采用的是相同时间内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的量来比较酶的活力。
(2)室温下的温度并不是酶活性最高的温度,因此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在室温下进行。
(3)由表可得pH等于2活性最低,pH等于10活性最高. pH为2-10时,酶的活性随pH升高先增强后减弱 。
(4)在pH等于8附近进行相关实验,即 在pH为6-10范围内,换用pH梯度更密的缓冲液,在37℃下重复上述实验 。
28.【答案】(1)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走耗尽;(2)酒精(3)呼吸;增多
(4)黑暗条件下,蔗糖是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2)叶绿素为绿色,脱色后便于观察,如不脱色,不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实验后叶片一般用酒精(试剂)进行脱色处理,再用碘液处理。
(3)组1和组2的变量是气体种类不一样,与组1相比,组2叶片无淀粉,而氧气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条件,而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说明不会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会产生氧气。而呼吸作用能够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由此可以推测:细胞只有在有氧气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有氧)呼吸作用产生能量,才能完成淀粉的合成。如果适当地提高温度,可以加快细胞的呼吸作用,因此产生的能量就史多,所以产生的淀粉增多。
(4)绿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叶片消耗了淀粉。组1与组4相比,单一变量为组4用石蜡封闭的叶片,因此外界物质无法进入叶片。因为实验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所以两组叶片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不能产生淀粉组1中产生的淀粉是由外界进入的蔗糖转化而形成的。所以该对照实验的结论:黑暗条件下,蔗糖是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
故答案为:(1)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走耗尽;(2)酒精(3)呼吸;增多
(4)黑暗条件下,蔗糖是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原则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29.【答案】(1)相同;(2)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3)C;(4)1000
【解析】【解答】解:(1)图甲中的U形管相当于一连通器,液体不流动时,两侧的液面保持相平;
(2)实验中液体的密度不变,改变探头在水中的深度,研究的是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3)探头在下列液体中的深度相同,根据p=ρgh可知,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所以在盐水中的压强最大,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最大;
(4)橡皮管内气体的压强与大气压之差:p=ρgh=1×103kg/m3×10N/kg×0.1m=1000Pa。
故答案为:(1)相同;(2)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3)C;(4)1000。
四、计算题
30.【答案】(1)1.2×104N;(2)64.8km/h,不是“绿波通行”;(3)6×104Pa。
【解析】【解答】解:(1)汽车的重力:G=mg=1.2×103kg×10N/kg=1.2×104N;
(2)由图知,绿波速度为50km/h,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v===18m/s=64.8km/h,
因64.8km/h>50km/h,所以,该汽车不是“绿波通行”;
(3)汽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G=1.2×104N;
汽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6×104Pa。
答:(1)汽车的重力是1.2×104N;
(2)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64.8km/h,不是“绿波通行”;
(3)汽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6×104Pa。
31.【答案】(1)5000Pa;(2)30N;(3)50N。
【解析】【考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压强的计算;液体压强的计算以及公式的应用.
【分析】(1)求出当水箱的水刚好浸没浮筒A时水深h的大小,利用液体压强公式求水对水箱底部的压强;
(2)利用F=pS计算水对盖片B的压力;
(3)杆对浮筒的拉力等于水对盖片B的压力,当水箱的水刚好浸没浮筒A时,浮筒受到的浮力等于浮筒重加上杆对浮筒的拉力,据此求浮筒A的重力;
【解答】解:(1)当水箱的水刚好浸没浮筒A时,水深:h=0.3m+0.2m=0.5m,
水对水箱底部的压强:p=ρgh=1×103kg/m3×10N/kg×0.5m=5000Pa;
(2)水对盖片B的压力:F=pS=5000Pa×60×10﹣4m2=30N;
(3)杆对浮筒的拉力等于水对盖片B的压力,即:F′=30N,
当水箱的水刚好浸没浮筒A时,浮筒受到的浮力:F全浮=ρ水V全排g=1×103kg/m3×400×10﹣4m2×0.2m×10N/kg=80N,
因为浮筒受到的浮力等于浮筒重加上杆对浮筒的拉力,即F全浮=GA+F′,
所以浮筒A的重力:GA=F全浮﹣F′=80N﹣30N=50N;
答:(1)当水箱的水刚好浸没浮筒A时,水对水箱底部的压强是5000Pa;
(2)当水箱的水刚好浸没浮筒A时,水对盖片B的压力是30N;
(3)浮筒A的重力是50N。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