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 梯田的绿色走进绿色 山间的绿色 沙漠的绿色 悬崖上的绿色 石缝中的绿色囚绿记
陆蠡作者事迹与写作背景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常春藤一样的陆蠡
值得骄傲的朋友
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
——巴金 常春藤囚绿记
陆蠡思考下列问题: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情感???喜 悦
满 足快 活
留 恋无比喜悦
不快
可怜恼怒
内疚祝 福 怀 念课文思路观绿观伸须展叶忘不快记忆润等焦之心喜悦满足囚绿饰简陋房间慰抑郁之心燃希望之情爱绿至极问题
作者为什么喜欢“绿”?问题探究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黑暗绿是生命,是希望,
是安慰,是快乐固执 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 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绿给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探究学习 蓬勃、向阳的品质值得怀念,那么“固执”呢?这个看似贬义的特征也让作者怀念吗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找写作背景,探写作意图 常春藤“固执”特点的象征含义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 ↓
实 虚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这真是一位像“常春藤”一样“固执”的陆蠡啊 ! 英勇的抗日烈士陆蠡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作者的心灵与常春藤的秉性在哪些
方面是类似的?提示:应联系当时的
社会背景来谈。明确:顽强抗争、不屈不挠、对光明
与自由的执着和向往。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3、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作者为什么最后又要“放绿”?
常春藤这种不甘被困,追求光明的性格使作者照见了自己。作者仿佛看见了呼唤光明和自由的千千万万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另外“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我”要回到南方去,所以最后“我”又让“绿”恢复了自由,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释绿“七七”事变起提前南归去开释不屈囚点明主旨思绿想圆窗绿友怕见面生疏惦念牵挂总结概括关于象征手法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章描写的对象不同,语言的风格各异,而且有白话,有文言,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作者都不是单纯地赞美松树、白杨、翠竹、莲花,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这种写作手法,通常称为“象征的手法”。关于象征手法 象征质疑探究,领会文章主旨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
意义。(由绿的特点,作者的
体验思考联想一下)明确: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
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
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
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艺术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的综合使用。 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全文将“绿”拟人化,写出了常春藤的“绿”的朝气、执着、向阳的精神及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在这种对绿的描写中,又始终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思绪和愿望,将文章融入了诗的韵味,又富有强烈的象征意味,读来更觉亲切动人。 “绿”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司马迁 海迪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多年来她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 张海迪轮椅上的人生倔强的生命轮椅上的史铁生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海伦·凯勒 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今年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近日她已奔赴这所世界上一流的聋人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 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小结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