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沪教版(五四学制)1.4《囚绿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沪教版(五四学制)1.4《囚绿记》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0 16:0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囚绿记陆蠡 山水的绿色绿沙漠里的生命石缝间的生命无边的绿意关于绿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刚才那些诗句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欢的颜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的颜色。这样充满生命力的绿色,在自然中奔放的绿色,却有人偏偏要把它“囚”在小屋当中。要想理清其中缘由,请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陆蠡( ) 涸辙( )
瞥( )见 婆娑( )
移徙( ) 蕈菌( )
猗( )郁 揠( )苗助长
急不暇( )择 纤( )细
直截了当
lǐpiēxǐyīxùnjùnyàhézhépósuō正 音:xiáxiān全文紧扣“绿”字行文,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阅读全文,填写本文的结构( )绿——( )绿
——( )绿——( )
绿——( )绿绿观绿
5-7囚绿
8-12放绿
13怀绿
14遇绿
1-4囚 记全文线索:探究:作者为什么囚绿?请大家找出关于“绿”的抒情、议论句,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归纳:A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第5段)
B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第8段)赏析这两句话,写出作者对绿色的认识,绿色是生命与希望,能给他带来慰安与快乐。看到绿色就是看到了蓬勃的生命,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拥有绿色就是拥有了爱与幸福,拥有了美好的年华。
由此可见,作者无比热爱绿色。既然热爱绿色,为什么不让它在自然的阳光中自由的生长,却要囚住它?
是否与我的心境有关?体现心情的句子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这些语句暗示作者内心是疲惫的,孤独地,困倦的,不快的,抑郁的。
联系第一组句子,作者“囚绿”的原因是觉得生活中缺少希望,爱和幸福,感到特别疲惫、孤独、抑郁,所以要“囚绿”,借助象征生机和希望的绿色来慰藉自己低沉抑郁的心情。
探究:到底是什么让作者觉得人生孤独和抑郁呢?(时代背景)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分析:交代了当时中国处在强敌入侵,山河破碎的民族危机,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陆蠡因山河破碎而 疲惫、孤独、困倦、抑郁,这种情感状态正是他爱国深情的流露。


家陆蠡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散文家和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到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散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在1942年被捕,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拘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主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指汪伪政权)吗?”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囚绿的行为探因到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溯源是由表及里的探求,是作者心路历程的追溯。那么,在这样一种心境之下,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之下,作者所囚之“绿”,有什么深意吗?先来看看所囚之绿在被囚前后的情况
囚绿之前: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自由自在,生机蓬勃
囚绿之后: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有着永远向阳,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
托物言志,物我交融追求光明,永不屈服黑暗的绿藤形象与作者形象及亡国之秋的中国人是统一的,完美融合。
绿藤:自由:生机蓬勃 生命向阳光
被囚:倔强不屈 求自由
亡国之秋的中国人:渴望光明和自由
受到鼓舞和激励
追求光明,坚忍不屈,坚信胜利
(象征,托物言志)“绿”的意蕴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
的作者本人。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
平的人们。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
民族。 “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象征:光明、自由与和平。细读结尾: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结尾颇具匠心,从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
内容上:怀念绿友,传递出作者无限眷恋和牵挂之情,也是对向往自由、坚贞不屈的中国人民的挚爱;“得重和它们见面”有意志上必要之意,表达了驱除日本,回到古都的坚定信念。在这里看到一个热爱祖国、坚信胜利的陆蠡,是作者对未来的愿望和憧憬,也让当时中国人从中看到抗日必胜的曙光。 归 纳 主 旨 《囚绿记》作者通过对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上联:赏绿囚绿又释绿,都因为爱;
下联:忆友念友再访友,皆由于情。
横批:情由爱生。合作探究:囚绿 作者对待喜爱的事物的态度和最终的效果,谈谈你们的启示? 作者因为爱而囚绿,生活中有没有因为爱而禁锢、束缚、损坏所爱之物的类似行为? 因为喜爱花的艳丽芬芳,我们便折花赏玩;因为喜爱鸟的清脆歌喉,我们便将它囚于笼中;因为喜爱山的清新翠绿,人们便结伴游玩,却给它留下一片狼藉。
作者囚绿和放绿就像父母对我们一样。为了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父母往往会让我们上各种补习班,即使那些补习班我们并不喜欢。
鲁迅的《风筝》。在文中,鲁迅认为弟弟玩风筝是玩物丧志,所以就扼杀了弟弟作为儿童的天性。生活中,许多家长也争相按照同一方式去教育孩子,都想把孩子培养成“郎朗”。这种做法是有问题的,爱孩子是需要讲究方法的。
爱不一定要拥有。爱的真谛就是因为他的忧愁而忧愁,因为他的快乐而快乐。有一种爱叫放手。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固执”的向着阳光生长!让青葱的生命在绿色的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与君共勉 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司马迁 北京市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后返回北京,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成为专业作家。作品主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等。史铁生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借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本文写了对绿的爱,请写出“你心中的那抹绿色”,赋予它一种象征含义,题目自拟,300字以上。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