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上沪教版(五四学制)8.34《郑人买履》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六年级上沪教版(五四学制)8.34《郑人买履》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0 16:4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名人名言
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 词语积累
1、得意忘形:高兴时失去了常态。一般多用来讥讽过分得意的狂妄态度。
2、东施效颦:生搬硬学,只从形式上勉强地竭力仿效他人,学得不但不象,反而令人可笑。郑人买履《韩非子》寓言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夸张、讽喻等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诫作用。
(简言之:通过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
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两则寓言。
2、积累文言词汇,能准确翻译全文。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来指 导现实生活。 韩非:战国末年著名的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他的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继而受到秦王的重用。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作者简介检查预习
履 遂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宁信度lǚ suì duó
dù nìng dù检查预习你能读准吗?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注意人物的语气。
(3分钟后期待你带给大家的精彩朗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小帮助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全文 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还要表现别人问话时的应表现出的疑惑之情。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弄清重点词语的含义并翻译全文。
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 等待全班讨论。 再读课文,理解文意合作探究(8分钟)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duó,量长短lǚ,鞋子散集到……去量好的尺码宁可用同“座”,座位指量好的尺码同“返”,返回集市终于说说红字的意思反馈交流指鞋等到等到译文 有个 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 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 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为 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她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吾忘持度。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宁信度,无自信也。反馈交流合作探究找出文中能反映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
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郑人买履的故事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固执,迂腐,愚蠢,可笑)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置之其坐
(2)反归取之 (坐通“座”,座位)(反通“返”,返回)反馈交流坐,同“座”,座位
这是一种古文通假现象。在战国末期,还没有表示“座位”这个意思的“座”字,就借用同音字“坐”来代 替,直至后来有了“座”字为止。这就叫通假(借)现象。其中,“坐”就叫做“座”的通假字,“座”为本字。
注意:通假字要读本字的音,解释为本字的意思。小提示:认识通假字请指出“之”“而”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 至之市
(2)而忘操之
(3)何不试之以足
(4)而置之其坐
(5)而忘操之(代词,指量好的尺码)(动词,到……去)(代词,指“鞋”) 反馈交流(连词,表示承接)(连词,表示转折)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理解寓意,并指导实践。
1、吕不韦,战国末期政治家。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检查预习涉 遽 契 矣 若shèjùqìyǐruò检查预习你能读准吗?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3分钟后期待你带给大家的精彩朗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
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
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
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
剑/若此,不亦惑乎?
“是吾剑之所从坠。” 楚人:
不慌不忙
十分自信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 等待全班讨论。 再读课文,理解文意合作探究(8分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渡水jù立即从糊涂qì雕刻那他的这儿助词,不译雕刻记号的地方到译文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近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船靠岸以后,楚人没捞到剑可能会
想些什么?
2、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
3 、如果你是和他一起坐船过江的人看
到整个情景想对楚人说些什么? 合作探究三读课文 讨论问题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现实意义: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寓意:小组讨论 这两则寓意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写法评析:
《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刻舟求剑》通过对比、反问揭示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作业
1.熟背并默写《刻舟求剑》。
2.完成课后练习。
3.预习并背诵《古诗词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