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参考》2015年秋(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9课 《故乡》(教案+课件)(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参考》2015年秋(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9课 《故乡》(教案+课件)(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0 22:21:57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第九课
故 乡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
2.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这次永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祭祀(sì)    弶(jiàng)    秕谷(bǐ)
獾猪(huān) 髀(bì) 愕然(è)
鄙夷(yí) 嗤笑(chī) 瑟索(sè)
寒噤(jìn) 深黛(dài) 惘然(wǎng)
潺潺(chán) 恣睢(suī)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
无穷无尽:指没有止境。
苏生:苏醒,重现。
愕然:吃惊的样子。鄙夷:看不起。
嗤笑:讥笑。
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恣睢:放纵,放任。
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中写过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4.背景链接。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故乡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小说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各地军阀独霸一方,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混战不已。他们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正如闰土所遭遇的“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生活的广大中国人民,身受压迫,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出路何在?这正是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所提出的深刻问题。(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的心情。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二)深层探究
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景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中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几段景物描写,注意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交流点拨】生甲: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雪地上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生乙: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我”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啊!这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海边的沙地。在这广阔的天和地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活泼的少年闰土,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五彩的贝壳,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一点也不狭窄,一点也不空洞。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一)整体感知
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的?【交流点拨】闰土、杨二嫂、“我”;对比(二)人物赏析
1.分析闰土的形象
(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角度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2)小组讨论: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主题研讨)【交流点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1)小组讨论: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交流点拨】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的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3.分析“我”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交流点拨】“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憧憬新生活的人。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我”与闰土的会面,描写了“我”对劳动者的热爱。“我”看到闰土被折磨得像个木偶人时,心情很沉重。当闰土叫“我”“老爷”时,“我”心情更悲痛。“我”寄希望于未来,却又感到渺茫,但“我”要追求新生活,而且坚信只要大家都努力,就一定可以走出新路来。“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但不是一个陪衬人物,而是一个起着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的关键人物。“我”为生计所迫,“辛苦展转”、孤独苦闷,同时不满现实、勇于思索,是一个有所追求、有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的洞察力和语言魅力。(一)语言品析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交流点拨】“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交流点拨】“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7.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8.“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交流点拨】“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二)主题探究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过许多分歧,以下四种是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交流点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请你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你身边熟悉的一个人,突出人物的个性。(100字左右)【参考示例】时光飞逝,如今我已同父亲一般高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仔细地端详父亲。工作的繁忙、身体上的病痛让他身体消瘦,面容憔悴。充血的眼,两个大的眼袋,显示父亲已不再年轻。尽管太多的外界纷扰令他略显疲惫,但他的眼里总是闪烁着坚定与不屈的光芒。本课视频入口课件31张PPT。第三单元 感悟世间百态 9.故 乡1.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链接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但帝国主义依然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操纵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3.主题解说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5.重点聚焦
师:请你分析课文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用一两句生动的话对人物作一评价。
生甲:闰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如同一把把锉刀,在时间这块砺石上,活生生地把一个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个木偶人。
生乙:杨二嫂——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生丙:水生——一个20年前的闰土,20年后,他或许不会再成为今天的闰土;对他来说,与生俱来的苦难其实也是一种改变命运的财富!
生丁:宏儿——从“飞”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飞”向这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世界了。6.难点突破
师:课文最后一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甲: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
生乙:这段话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7.素材积累
鲁迅名言
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②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③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④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⑤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⑦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⑧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文】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
【感悟】 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jìn) (è) (quán) (wǎng) (huì) (祀) (恣) (踝) D 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  )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  )的神情。
③苍黄的天底下,远近(  )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④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  )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A.摇 悲凉 躺 显       B.晃 恭敬 站 现
C.抖 凄凉 横 闪 D.抖 悲哀 竖 冒C4.下面的一段文字中共有三处画线句,其中两处有语病,两处标点符号有误,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
②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人水和谐”,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水做起。
①鲁迅的故乡绍兴,有水乡之誉。(1)标点符号:
①句中“水乡”应加双引号。③句中的两处顿号应该改为逗号。
(2)病句:
②句删去“眼下的”;或者将“当务之急”改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事情)”。③句在“人水和谐”后面添加“的社会”;或者删去“努力构建”,并将它前面的逗号改为顿号。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认识到与闰土之间存在着精神上的隔膜,他的麻木让人感到悲哀。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把希望比喻成地上的路,人们都为希望而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6.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秦一铭在他的歌曲《闰土》中写道:“我离开这个城市已经很多年/回来时在一个明媚的春天/想起课本上讲故事的老人/才发现我们有共同的/叹息和伤怀。”
歌中说作者发现他与鲁迅有“共同的叹息和伤怀”,那么这“叹息和伤怀”指的是什么?
曾经拥有的童真的笑脸和满眼的希望,在经历岁月的沧桑之后,已经渐渐远离,留下的只有对青春的美好的回忆。(点拨:联系文中对少年闰土的美好回忆来作答。)
(2)主持人谢娜曾在《快乐大本营》对其他人说:“以后谁土我们就叫他闰土。”“闰土”是否可以成为“不合潮流,俗气、土气”的代名词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中年闰土麻木迟钝、寡言少语、愚昧落后、形似木偶,的确不合潮流,用“闰土”来代指那些不合时尚,土气、俗气的人还是很恰当的。示例二:少年闰土活泼可爱,勇敢刚毅,是个十足的小英雄。中年闰土善良淳朴,忍辱负重,是旧时代苦难的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但不能冠之以“土”。7.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方法解读】 要解读一个人,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他。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至少写出两种)
(2)【生平解读】 鲁迅有过“弃医从文”的经历,假如你们小组以“鲁迅弃医从文的意义和价值”为论题展开辩论,你认为下面哪一则材料不能选用?为什么?
材料一:学医只能救人的身体,而学文能挽救一个民族的灵魂。医生只能医治人的肉体,而不能医治人的精神、灵魂。所谓小医医人,大医医愚也。
材料二:鲁迅在小说创作上具有开拓精神,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就不断探索小说文体,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手法来叙述故事,形式活泼多样。示例: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材料二。这则材料讲的是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的开拓精神,与辩论的论题无关。
(3)【作品解读】 你一定在课外读过鲁迅的作品,请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并写出你的推荐词。
作品推荐:《野草》
推荐词:
(4)【人物解读】 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①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示例: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2014,苏州)阅读《故乡》一文的选段做题。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幺,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8.少年闰土“见人很怕羞”,为什么“只是不怕我”,而且“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孩子很怕生,但对同龄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容易沟通。这样写表现出少年闰土的纯真可爱以及与“我”的亲密关系,与后文中年闰土对“我”的“恭敬”形成鲜明的对比。
9.二十余年后“我”见到闰土“很兴奋”,但为什么又“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见到少年时的好伙伴,“我”很兴奋,但是,眼前的闰土变化太大,让“我”感到陌生,而且从闰土的外貌变化中预感到他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我”心情变得复杂,“不知道怎么说才好”。10.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两句中省略号的不同表达作用。
(1)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表示内容的省略,表明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流露出他内心的喜悦与兴奋。
(2)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表示话语中间的停顿,表明闰土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反映了中年闰土的生活苦不堪言。 近乡情更怯(2014,大连)
①故乡,是我永远无法忘怀、也不敢忘怀的。
②那个山村,很小。几十户人家,错落在前后两条沟里。人们日出作,日落息,互相帮扶,其乐融融。一家杀年猪,全村人去吃酸菜白肉血肠;一家娶媳妇,全村办喜事;一家夜里有了病人,全村男丁壮妇会应声而起。故乡,是真的“桃花源”。
③山脚,有一合抱粗的垂柳。柳下,是一条极瘦、极清澈的小溪。月悬夜空,中学刚毕业的我坐在溪边。是走,是留?心情郁闷。此时,总有乡亲驻足询问。他们珍爱脚下的黄土,与那土地已结成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而世代相安,却也支持、怂恿对这块土地的“叛逆”:“争口气,有出息的进城去。”你稍有不顺,又会说:“回来,还是山里的大葱蘸酱养人!”这是一种看似相悖却意味深长、专属于那块土地的情怀。④我参军要走了,乡亲们来道贺。那贺物,是一两束存放很久舍不得吃的挂面,是几个尚带着母鸡体温、需换油盐用的鸡蛋。一位长辈,送来3元钱,是由一沓角币、一堆“钢镚儿”组成的。“拿着补补吧,别屈着孩子。”我知道,这是“一堆”不知攒了多久的钱,即便在物价尚廉的彼时,也实在“补”不了什么,却在我的记忆中定格。
⑤几年后,我真的“出息”了,进城了。黄土、老树、瘦溪悄然远去,生活之舟将我载入另外一个世界:装模作样穿西服,故作绅士扎领带,虚情假意赴酒宴……可是,我却时时感到灵魂深处的失落与不安。⑥盛夏。回家。县里小车来送。汽车艰难地爬行在故乡的土路上,车窗外不时掠过老少乡邻的身影,我清晰地感受到这冰冷的“铁壳子”给我与乡亲们带来的隔阂。车近村边时,陷进泥浆。田间,有一乡亲,赶着两头黄牛犁地,竟是我儿时的伙伴。见是我,他脸上现出惊喜,随即愣在那里,搓着手。“哦,回来了?……”不等我回话,他便径直走去卸犁杖,为我赶牛拉车。我赶紧搭话,庄稼茬口好吗?几成苗?雨水“赶趟”不?猪羔什么行市?终于无话可问,终于无话可说。曾经,在淅沥的雨帘中,我们在葱郁的草地上骑着牛儿穿行,任凭雨水把周身浇个“响透”,那样的惬意,而此刻我清晰地感受到被作为局外人、观光客对待的距离与悲哀。⑦深秋,老父发病,去世。父亲戎马半生,刚烈正直,极有声望,举丧之日来人便也极多。我这个被乡邻公认的孝子,因如今的“身份”所限,出殡乡俗,均改由弟弟代做。那一刻,乡邻谴责与不屑的目光,是我绝不敢直视的。当呜咽的唢呐奏出如嚎啕般凄凉的曲子,满山庄顿时响起穿云裂石之声,仿佛这山村底蕴的瞬间迸发!我第一次感受到灵魂的巨大震悚与空灵般的明净,我被一种巨大的、无法抗拒的力量征服,不由自主长跪在地!在乡亲们顿时和缓的眼神中,我又重新看到宽容、理解与接纳。我终于知道,我实在是农民的儿子。骨子里仍完全是农民的底色,是不被任何世俗所改变的本色与天然!⑧有人说,乡村生活是陈旧落后的,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注定会逝去。我无论如何不敢苟同。在这块厚重而又古老的土地上,有着任何“现代文明”永远无法取代的人间真情!
⑨故乡,我心底的珍藏,我的财富,我的根!(文/郑有义,有改动)11.从文中,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乡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答出两个主要方面)(★)
善良:他们支持,怂恿村里年轻人进城,当年轻人不顺时又会接纳他们回乡。热情(互帮互助):一家杀猪,全村人去吃酸菜白肉血肠。淳朴:“我”参军,乡亲们送来一两束挂面、几个鸡蛋和3元钱让“我”补补。宽厚(宽容、厚道):原谅“我”与故乡的疏离,重新接纳“我”。
12.第⑤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写出了“我”进城后的变化,与上文乡亲们的生活状况形成对比,为下文写“我”回乡后与乡亲们之间产生的距离做铺垫。13.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运用神态、动作描写,通过“惊喜”“愣”“搓”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儿时伙伴见到“我”时由惊喜到窘迫的变化。表现出“我”们之间的距离(隔阂)。
14.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故乡是“我”难以忘怀的回忆,在“我”的人生中有着巨大的价值,是“我”成长的起点(做人的根本),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感激(怀念、热爱、赞美)之情。(大意对即可)
15.将第③段中“月悬夜空,中学刚毕业的我坐在溪边”这句话,扩写为描写当时情景的一段话。(100字以内)16.本文多处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别是闰土与杨二嫂的外貌,既刻画出他们的性格,又展现了他们命运的变化。
请你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你身边熟悉的一个人,突出人物的个性。(100字左右)
【例文】时光飞逝,如今我已同父亲一般高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仔细地端详父亲。工作的繁忙、身体上的病痛让他身体消瘦,面容憔悴。充血的眼,两个大大的眼袋,显示父亲已不再年轻。尽管太多的外界纷扰令他略显疲惫,但他的眼里总是闪烁着坚定与不屈的光芒。阅读范题 见第32页,第11题
技法点拨 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并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文中写乡亲用了语言描写,如第③段支持年轻人进城和接纳年轻人回乡的两句话,表现了他们的善良;神态描写,如第⑦段写乡亲们和缓的眼神,表现了他们的宽容;用事件来突出乡亲们的性格,如第②段写一家杀猪,全村人去吃酸菜白肉血肠等,表现了他们的互相帮扶;第④段“我”参军,乡亲送给我的“贺物”,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等。智慧锦囊 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的几种方法:
1.从分析情节入手。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概括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借助于直接描写。借助主人公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3.借助于侧面描写。借助作者对其他人、事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其他人对主人公的评价,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4.结合主人公的年龄、身份、地位等分析其性格特点。
答题模式:“某某是一个……的人”,或者“某某具有……的性格特征”。(如果还要求举例,就要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回答)9 故 乡
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
2.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这次永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祭祀(sì)   弶(jiàng)   秕谷(bǐ)
獾猪(huān) 髀(bì) 愕然(è)
鄙夷(yí) 嗤笑(chī) 瑟索(sè)
寒噤(jìn) 深黛(dài) 惘然(wǎng)
潺潺(chán) 恣睢(suī)
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
无穷无尽:指没有止境。
苏生:苏醒,重现。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嗤笑:讥笑。
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恣睢:放纵,放任。
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中写过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4.背景链接。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故乡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小说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各地军阀独霸一方,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混战不已。他们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正如闰土所遭遇的“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生活的广大中国人民,身受压迫,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出路何在?这正是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所提出的深刻问题。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的心情。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二)深层探究
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景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中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几段景物描写,注意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
故乡
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
【交流点拨】生甲: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雪地上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乙: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我”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啊!这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海边的沙地。在这广阔的天和地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活泼的少年闰土,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五彩的贝壳,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一点也不狭窄,一点也不空洞。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一)整体感知
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的?
【交流点拨】闰土、杨二嫂、“我”;对比
(二)人物赏析
1.分析闰土的形象
(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健壮结实。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饱经风霜。
动作、
语言、
神态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活泼机智。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交流点拨】小说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角度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小组讨论: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主题研讨)
【交流点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1)小组讨论: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外貌
  “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且瘦。
动作
“终日坐着”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贪婪)。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动作描写,讨不来,又骂又偷。表现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表现杨二嫂自私、贪婪。
对“我”的态度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迅哥儿,你阔了,搬运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贪婪。“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
对生活的态度
虽靠姿色招揽客人,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的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3.分析“我”的形象
(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交流点拨】①回故乡——急切
②见故乡——悲凉
③忆故乡——沉重、忧愤
④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⑤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⑥见闰土——兴奋、惊异
⑦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憧憬新生活的人。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我”与闰土的会面,描写了“我”对劳动者的热爱。“我”看到闰土被折磨得像个木偶人时,心情很沉重。当闰土叫“我”“老爷”时,“我”心情更悲痛。“我”寄希望于未来,却又感到渺茫,但“我”要追求新生活,而且坚信只要大家都努力,就一定可以走出新路来。“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但不是一个陪衬人物,而是一个起着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的关键人物。“我”为生计所迫,“辛苦展转”、孤独苦闷,同时不满现实、勇于思索,是一个有所追求、有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
变化对比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同时深刻揭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的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我们现在进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体会鲁迅的洞察力和语言魅力。
(一)语言品析
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交流点拨】“高墙”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导致“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交流点拨】“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我”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所以“我”感到“悲哀”。
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交流点拨】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交流点拨】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交流点拨】闰土的“愿望”就是在对神灵的膜拜中得到安慰,相对而言,他的“愿望”就在最近的神灵上,所以切近;而“我”的“愿望”却是希望有新的生活,这是遥远的,不可知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迷惘和希望“新的生活”变成现实的迫切心情。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交流点拨】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有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7.三个“辛苦”各指哪三个人?在当时,他们各自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个“辛苦”指的是“我”,在当时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知识分子;第二个“辛苦”指的是闰土,是一个辛苦民众的代表;第三个“辛苦”指的是杨二嫂,是一个典型的人格被扭曲的庸俗小市民。
8.“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一句中的“新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交流点拨】“新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消除了封建思想意识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二)主题探究
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过许多分歧,以下四种是为代表,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
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
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
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
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交流点拨】《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而且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